一、專書
1.于凌波:《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台北:東大,2002。
2.王曉朝:《希臘宗教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篇》,臺北:紅葉,2005。
4.王壽南:《玄奘》,台北:商務,2007。
5.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校註:《資治通鑑今註》,台北:台灣商務,1966。6.玄奘著/芮傳明譯注:《大唐西域記》,台北:臺灣古籍,1997。
7.列禦寇著/張湛注:《列子》,台北縣:藝文,1975。
8.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1983。
9.貝嶺主編:《作為見証的文學》,台北:自由文化,2009。
10.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11.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1989。
12.吳承恩/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台北:里仁,1996。
13.肖巍著:《女性主義倫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4.周芬伶:《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台北:商務,2006。
15.林語堂:《京華煙雲》,臺北:遠景,1979。
16.段義孚著/潘桂成、鄧伯宸、梁永安合譯:《恐懼》,台北:立緒文化,2008。
17.班固:《漢書》,台北,明倫,1972。
18.范曄:《後漢書》,台北:正大,1971。
19.馬幼垣,劉紹銘,胡萬川編:《中國傳統短篇小說選集》,台北:聯經,1979。
20.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1979。
21.夏志清等:《唐三藏與西遊記》,台北:天一,1990。
22.清聖祖:《全唐詩》,台北:明倫,1971。
23.郭建勳注譯:《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2005。
24.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
25.曹雪芹:《紅樓夢》,臺北:桂冠,1994。
26.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2001。
27.孫邵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
28.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6。
29.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0.陸人龍:《型世言》,台北:中央研究院,1992。
31.陸西星/鐘伯敬評:《封神演義》,台北:三民,2002,五刷。
32.莊周(周)著/郭象(晉)注:《莊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33.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34.張易克:《西遊記研究》,高雄:學術擂臺,1999。
35.梁曉聲:《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台北:馥林文化,2006。
36.馮夢龍校編/姚鳳林、梅慶吉校注:《警世通言》,哈爾濱市:北方文藝,1993。
37.馮夢龍校編/袁仲麟校注:《警世通言》,哈爾濱市:北方文藝,1993。
38.黃鈞注譯:《新譯搜神記》,臺北:三民,2006。
39.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1991。
40.葉舒憲、鄭在書、蕭兵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1.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1997。
4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3.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44.劉詠聰:《德‧才‧色‧權》,台北:麥田,1998。
45.劉向/黃清泉註譯/陳滿銘校閱:《列女傳》,台北:三民,1996。
46.劉毓慶編著:《詩經圖注》,高雄:麗文,2000。
47.魯迅:《魯迅全集》,上海:人民文學,1981。
48.謝文全《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2004。
49.釋慧立:《玄奘大師傳》,台中:廣益印書局,1976。
50.蘇雪林:《屈賦論叢》,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1971。
51.蘇石山編:《革新古文觀止》,高雄:麗文,1994。
52.顱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1987。
53.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2000。
二、翻譯專書
1.基莫爾(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一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2005。
2.中共中央編譯局編:《俄國民粹派文選》,北京:人民,1983。
3.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
4.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北京:中央編譯,2004。
5.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佟德志、劉訓練譯:《革命心理學》,長春:吉林人民,2004。
6.弗雷澤(J.G.Frazer)著/徐育新,張澤石,汪培基譯:《金枝》 (上、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7.米莉特(Kate Millett)/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台北:桂冠,2003。
8.卡西勒(Ernst Cassirer )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1992。
9.安‧勒維琳‧巴斯托(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獵‧殺‧女巫》,台北,女書文化,1999。
10.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1995。
11.克蘭狄能(Inga Clendinnen)著/薛絢譯:《阿茲特克帝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12.克莉斯蒂娃著(Julia Kristeva)/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
13.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
14.佛洛伊德(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1997。
15.約翰‧鮑克(John Bowker) 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台北;正中,1994。
16.韋伯(M.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1993。
17.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北京:東方出版,1998。
18.陳炳良等合譯:《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1990。
19.勒內‧吉拉爾(Rene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台北:臉譜,2004。
20.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2006。
21.賀伯‧寇拉斯尼(Herbert Krosney)著/胡宗香譯:《誰吻了耶穌:猶太福音出土千里追訪錄》(The Lost Gospel),台北:秋雨文化,2007。
22.榮格(C.G.Jung)著/林宏濤譯:《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台北:桂冠,2006。
23.榮格(C.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1999。
24.榮格(C.G.Jung)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台北:商鼎文化,2002。
25.菲利普‧金巴多 ( Philip G. Zimbardo)著/孫佩妏、陳雅馨譯:《路西法效應》,台北:商周,2008。
26.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賓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2006。
27.蘊德爾(Elisabeth Moltmann-Wendel)著/刁承俊譯,《女性主義神學景觀-那片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4。
三、期刊論文
1.李辰冬:<西遊記的人物分析>,暢流半月刊第6卷第10期,1953。
2.李麗華:<惡女傳-劉向《列女傳‧孽嬖傳》的書寫策略與書寫意識>,漢學論壇第三輯,2003.12。3.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344期,2004。4.沈素因:<《型世言》之「厭女」研究>,應華學報第三期,2008.5。5.胡伯欣:《帝辛行狀考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碩論,2003。
6.陳器文:<沖喜故事的時代變貌(上)>,《興大中文學報》第八期,1995。
7.張慧驊:《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形象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1。8.曾馨慧:〈《西遊記》眾女妖--論英雄之女戒〉,《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2002.9。9.鄭柏彥:<「二喬」形象塑造所蘊含的「國色」觀>,應華學報第三期,2008.5。10.謝幸玟:《佛光與魔影—西遊記中女性形象之探析》,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
11.Victor Turner&Edith Turner原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參見《大陸雜誌》,台北縣:大陸雜誌社,第66卷第2期,1983。
五、網路資料
1.羊群圖片的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8518926@N07/3751983803/ 20090809。
2.拿著加油棒圖片的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armaio/3593560005/ 20090809。
3.希特勒圖片來源:http://www.wst.net.cn/history/4.30/12.htm 200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