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蕙光
研究生(外文):Tsai, Hui-Kuang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
指導教授:周婉窈周婉窈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日治公學校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3
  • 點閱點閱:65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自大正十二年(1923)開始,臺灣公學校的課程中出現了歷史課程,此時正是臺灣總督府在臺灣推行同化政策之時。本篇論文將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放置在日本近代教育史與日本統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的脈絡中,以臺灣漢人學童使用的歷史教科書為文本,討論公學校歷史教育的特色。
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學童學習以日本為主體的日本歷史是因為統治政權轉換的結果。在日本歷史的框架下,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中沒有臺灣漢人過去的生活遺跡,教科書中少數的臺灣史是與日本有關的臺灣史。透過對臺灣公學校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筆者歸納了以下兩點特點,第一、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是日本「國體」原則下的產物,歷史教科書以日本歷史上之人物與事蹟來說明「國體」的意涵;第二、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中相當少量的臺灣史是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不同於日本本土歷史教科書的最大特色。
就前述第一項特色而言,日本「國體」的意涵即是「萬世一系天皇統治,臣民忠誠」之皇國史觀的觀念,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與事蹟為此一觀念的例證。由此視之,公學校歷史教育之基本意涵與日本本土之歷史教育極為相似,即是同為教授日本「國體」的發展史並使學童用以涵養國民精神的歷史教育,兩者的編寫均受到當時日本國家情勢之影響,公學校歷史教科書就如同日本《尋常小學國史》的簡明版。隨著日本對外侵略氣焰的高漲,國家更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此一現象也反映在歷史教育上,除了必須使學童更徹底了解「國體」之外,在中日戰爭爆發後,歷史教育強調「國體」之實踐,即是歷史報國,學童此時負有繼往開來之歷史責任。
第二項特色則為殖民地臺灣所特有的。在日本史的框架下,臺灣史若要在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中佔得一席之地,唯一的可能性即是臺灣史有助於「合理化」日本統治臺灣,在此一原則下,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中一八九五年之前的臺灣史意謂著日本取得臺灣是有歷史條件支持的,此時的臺灣歷史是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合理發展史」。一八九五年之後的臺灣歷史則是被「美化」的歷史,首先是北白川宮親王,他代表了日本皇室對臺灣之苦心,繼之是臺灣沐浴「皇恩」的過程,描述臺灣人民生活富裕安定,以鄉土史的觀點視之,教科書中一八九五年後的臺灣歷史是有助於涵養國民精神之歷史。
前言
第一章 公學校歷史教育之成立
第一節 日本近代式教育之發展 第二節 公學校歷史課程的出現
第三節 公學校歷史教科書與日本國定歷史教科書之分期
第二章 公學校歷史教育的特色──學習日本歷史
第一節 公學校歷史教育中臺灣人之「中國經驗」
第二節 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之體例淵源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以「認識國體」為目的之公學校歷史教科書
第一節 第一期公學校歷史教育的根本精神
第二節 第一期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之內容 第三節 第一期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中的臺灣歷史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中日戰爭時期實踐「國體明徵」之公學校歷史教育
第一節 中日戰爭時期的臺灣
第二節 中日戰爭期間具實踐性格的歷史教育
第三節 中日戰爭時期之第二期公學校歷史教科書
第四節 第二期公學校歷史教科書中的臺灣歷史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中日戰爭末期「皇國之道」與初等科歷史教科書
第一節 「國民學校令」之歷史教育原則
第二節 中日戰爭末期之初等科歷史教科書
第三節 小結
結論
徵引書目
附表
徵引書目
教科書、編纂趣意書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上卷。臺灣:臺灣總督府,1929。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下卷。臺灣:臺灣總督府,1929。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上卷。臺灣:臺灣總督府,1934。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下卷。臺灣:臺灣總督府,1934。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上卷。臺灣:臺灣總督府,1935 。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下卷。臺灣:臺灣總督府,1935 。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一。臺灣:臺灣總督府,1937。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二。臺灣:臺灣總督府,1938。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一。臺灣:臺灣總督府,1942。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二。臺灣:臺灣總督府,1943。
《初等科國史》上卷。日本:文部省,1943。收入海後宗臣、仲新編,《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篇》第二十卷「歷史(三)」。東京:講談社,1962。
《初等科國史》下卷。日本:文部省,1943。收入海後宗臣、仲新編,《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篇》第二十卷「歷史(三)」。東京:講談社,1962。
《尋常小學國史》上卷。日本:文部省,1934。收入海後宗臣、仲新編纂,《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篇》第二十卷「歷史(三)」。東京:講談社,1962。。
《尋常小學國史》下卷。日本:文部省,1934。收入海後宗臣、仲新編纂,《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篇》第二十卷「歷史(三)」。東京:講談社,1962。。
《尋常小學國史》上卷。日本:文部省,1940。收入海後宗臣、仲新編纂,《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篇》第二十卷「歷史(三)」。東京:講談社,1962。。
《尋常小學國史》下卷。日本:文部省,1940。收入海後宗臣、仲新編纂,《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篇》第二十卷「歷史(三)」。東京:講談社,1962。。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編纂趣意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23。
〈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一編纂趣意書〉。收入吉春義喜等,《公學校國史教授細目》附錄。臺北:臺北第二師範附屬公學校啟明會,1938。
中村一良,〈「初等科國史上、下」の編纂趣旨〉。收入日本放送協會編,《國民學校五六年教科書編纂趣旨と取扱ひ方》。東京:日本放送協會,1944,頁87-100。
一般文獻
〈小公學校の規則改正〉。《臺灣教育》(1934年2月),頁108-122。
〈第七十二回帝國議會開院式に當り賜はりたる勅語〉。《臺灣教育》423號(1937年10月),頁1。
〈國民科國史指導的精神〉。收入仲新、稻垣忠彥、佐藤秀夫編,《近代日本教科書教授法資料集成》7。東京:東京書籍,1983。
鈴木質編,《臺灣學事年鑑》。臺北:臺灣教育研究會,1940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學事法規》。臺北: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43。
當時人著作
〈公學校國史教育上の諸問題〉。收入桃園第二公學校國史研究部編,《公學校下學年國史的取扱指導細目》。臺灣:新竹州桃園第二公學校,1940,頁95-110。
〈後藤長官の訓示〉。《臺灣教育會雜誌》(1904年6月),頁2。
三浦唯宣,〈國民科國史の目的と小學校及公學校國史書使用上の注意(一)〉。《臺灣教育》466號(1941年5月),頁3-11。
久住榮一、藤本元次郎,《公學校各科教授法》。臺北:新高堂書店,1924。
久住榮一、藤本元次郎,《公學校各科教授法》。臺北:新高堂書店,1935。
大山惠佐、本間俊一,《國民學校令釋義》。東京:富山房,1941。
大浦精一,〈時局に對する本島公民教育の實際〉。《臺灣時報》(1937年11月),頁89-91。
大森與吉,〈國史精神的究明〉。《研究評論歷史教育》12:8(1937年11月),頁3301-305。
中川生,〈‧史潮‧國民精神總動員と國史教育〉。《研究評論歷史教育》12:7(1937年10月),頁36-38。
中川生,〈‧史潮‧國民精神總動員について〉。《研究評論歷史教育》12:8(1937年11月),頁298-300。
文部省編,《國史概說》上。東京:內閣印刷局發行,1939。
文部省編,《國體の本義》。東京:文部省發行,1937。
木戶孝允,〈普通教育の振興につき建言書案〉。收入山住正己校注,《教育の体系》。東京:岩波書店,1991,頁3。
北畠現映,〈新に國史教育の從事しようとす人へ〉。《臺灣教育》417號(1937年4月),頁11-16。
立東生,〈日本精神小勘考(一)〉。《臺灣教育》409號(1936年8月),頁3-12。
吉春義喜等,《公學校國史教授細目》。臺北:臺北第二師範附屬公學校啟明會,1938。
西卷南平,《最新公學校教育指針》。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30。
河合讓,〈事變と教育〉。《臺灣教育》424號(1937年11月),頁14-15。
星信三,〈改正公學校國史卷一──教科書の研究片斷と指導態度〉。《臺灣教育》420號(1937年7月),頁77-85。
若槻道隆,〈長期建設と教育者の覺悟〉。《臺灣教育》438號(1939年1月),頁3-11。
栗田元次,〈國史教材としての戰爭〉。《研究評論歷史教育》12:8(1937年11月),頁273-277。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內正榕會編,《歷史科.圖畫科.唱歌科教授提要》。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28。
臺灣總督府,〈支那事變と我が臺灣〉。《研究評論歷史教育》13:3(1938年6月),頁168-170。
藤井甚太郎,〈事變下に於ける歷史教育の行くべき道〉。《研究評論歷史教育》13:4(1938年7月),頁509-573。
近人專著及論文
尹健次,〈近代日本の異民族支配──「大東亞共栄圈」構想にいたる民族政策論を中心に〉。收入神奈川大學評論編集專門委員會編,《歷史解読の視座》。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93,頁79-144。
戶田金一,《昭和戦爭期の国民學校》。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
木戶若雄,《大正時代の教育ジャ-ナリズム》。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85。
加藤章,〈戦後の歴史教育の出発と社会科の成立〉。收入加藤章、佐藤照雄、波多野和夫編,《講座 歴史教育1──歴史教育の歴史》。東京,弘文堂,1982,頁282-312。
田中彰、宮地正人校注,《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3 歴史認識》。東京:岩波書店,1991。
佐藤秀夫,〈歷史篇 総說〉。收入仲新、稻垣忠彥、佐藤秀夫編,《近代日本教科書教授法資料集成》7。東京:東京書籍,1983,頁635-663。
佐藤照雄,〈自国史の構成と歷史教育〉。收入《講座‧歷史教育3── 歷史教育の理論》。東京:弘文堂,1982。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鄉土教育之議論〉。收入《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頁153-162。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香出版,1992,頁281。
周婉窈,〈日據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歷史月刊》32期(1990年9月),頁80-92。
周婉窈,〈美與死──日本領臺末期的戰爭語言〉。收入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周婉窈,〈鄉土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地位(初探一)〉。收入《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頁125-152。
松島栄一,〈歴史教育の歴史〉。收入家永三郎等編,《岩波講座 日本歴史》22別卷1,東京:岩波書店,1963,頁227-310。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第二卷 明治維新。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
海後宗臣,《歴史教育の歴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1969。
唐澤富太郎,《教科書の歷史──教科書と日本人的形成》。東京:創文社,1980。
寄田啟夫、山中芳和編,《日本教育史》。京都:ミネルウァ書房,1998。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出版,1985。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94。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黑羽清隆,〈皇国史觀の国史教育──第六期国定国史教科書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加藤章、佐藤照雄、波多野和夫編,《講座 歴史教育1──歴史教育の歴史》。東京,弘文堂,1982,頁214-232。
詹茜如,〈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磯田一雄,〈皇民化教育と植民地の国史教科書〉。收入《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殖民地 4 統合と支配の論理》。東京:岩波書店,1993,頁113-136。
斉藤利彥,〈「万國史」から日本史へ──明治初期の学校教育──〉。收入歷史教育者協議會編,《あたらしい歴史教育 第3卷 歴史意識はどうつくられてきたか》。東京:大月書店,1993。
事典、辭典
下中弘,〈日本史事典〉。東京:平凡社,1993。
北原保雄編,《全訳古語例解辞典》。東京:小學館,1998。
永井康雄等編,《最新昭和史事典》。東京:每日新聞社,1986。
宋文軍主編,《現代日漢大詞典》。中國商務印書館、日本小學館出版,1997。
京大日本史辞典編纂會編,《新編日本史辞典》。東京:創元社,1990。
孫宕越,《地理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82。
新村出編,《広辞苑》。東京:岩波書店,1991。
諸橋轍次等編,《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86修定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