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典資料:(依大正藏經序號排列) 《金光明經》曇無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663。 《大乘入楞伽經》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2。 《解深密經》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6。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玄奘譯,大正藏十六冊,No.717。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大域龍菩薩造,施護譯,大正藏第 二十五冊,No.1517。 《佛說佛地經論》親光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六冊,No.153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七冊,No.1545。 《阿毘達磨俱舍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順正理論》眾賢造,玄奘譯,大正藏二十九冊,No.1562。 《中論》龍樹造,鳩摩羅什,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64。 《瑜珈師地論》彌勒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5。 《轉識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7。 《攝大乘論釋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7。 《攝大乘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7。 《辯中邊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0。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安慧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5。 《顯揚聖教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2。 《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波羅頗密多羅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4。 《佛性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0。 《十八空論》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6。 《三無性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7。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玄奘譯,大正藏三十一冊,No.1624。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造,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1830。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1830。 《成唯識論了義燈》,窺基造,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1830。 《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18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窺基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1861。 《大乘入道次第》智周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 1864。 《俱舍論指要鈔》日本湛慧撰,大正藏第六十三冊,No. 2250。 《法苑義鏡》日本善珠述,大正藏第七十一冊,No.2317。 〈異部宗輪論述記〉,《佛教大藏經》,150冊。 二、中文資料:(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太虛法師 1938 《太虛大師全集》第14冊,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印行。 印順法師 1992 《印度之佛教》,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性空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板社。 1992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板社。 1992 〈英譯成唯識論序〉,《華雨香雲》,台北:正聞出板社。 1993 〈辨法法性論講記〉,《華雨集第一冊》,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5 〈《大乘起信論》與扶南〉,《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1998 《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 呂 澂 1982 《印度佛教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1985 《集量論》,大藏經補編9,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集量論略解》,大藏經補編9,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集量論釋略抄》,大藏經補編9 ,台北:華宇出版社 昭慧法師 1990 《如是我思》,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二版。 2001 《初期唯識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 陳一標 1991 〈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年刊》,第一期。 1997 〈識的詮釋-vijbana和vijbapti〉,《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陳宗元 1994 〈《成唯識論》的立場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陳淑螢 1989 《唯識學識變論初探-以《唯識三十頌》為中心》,台北: 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雁姿 1996 《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 陳榮灼 1991 〈「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國際佛學研究年刊》,Vo1.1。 萬金川 1997 〈言說與真理--一個印度的觀點〉,《揭諦》,創刊號。 1998 《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 梅光羲 1975 《相宗綱要正續編合刊》,台北:華藏法施會。 蔡瑞霖 1997 〈因明與比量 關於量論的現象學考察〉,《法光學壇》,第三期。 劉鋒 李秋零譯 1997 《宗教教義與社會演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康樂、簡惠美譯 1996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台北:遠流出版社。 焍谷憲昭著 李世傑譯 1985 〈瑜伽行派的文獻〉,《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 鄔昆如 2002 《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四版十刷。 勝呂信靜著 李世傑譯 1985 〈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 霍韜誨 1980 《安慧唯識三十頌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三、日文資料:(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山口益 1941 《佛教における無と有の對論》 上田義文 1958 《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 1964 〈「識」に關する二つの見解--能變と所變〉,《結城教授頌壽紀念佛教思想史論集》,東京:大藏出版社。 1964 〈彌勒、無著、世親におけるPratibhasaの意味〉,《干瀉博士古稀紀念文集》。 1982 《攝大乘論講讀》,東京:春秋社。 1964 《梵文唯識三十頌の解明》,東京:第三文明社。 氏家昭夫 1967 〈唯識說におけるakara 問題〉,《印佛研》,17。 竹村牧男 1985 《大乘起信論講釋》,東京:山喜房。 1995 《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宇井伯壽 1930 《印度哲學研究》第六,東京:岩波書店。 1979 《大乘莊嚴經論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1979 《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佐久間秀範 1980 〈五法と三身の結び附き--佛地經論を中心として〉,《印佛研》,31.1。 1985 〈<三身>と<五法>--兩者の結合關係とその成立過程〉,《高崎直道博士還曆紀念集》,東京:春秋社。 佐藤俊哉 1986 〈『佛地經』における智慧について〉,《大正大學研究論集》10。東京:大正大學。 兵藤一夫 1995 〈瑜伽行と唯識說〉,《大谷學報》,47。 足達瑛光 1974 〈唯識における轉依の構造:解深密經、攝大乘論、成唯識論於に〉,《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 長尾雅人 1977 《中觀と唯識》,東京,岩波書店。 1982 《攝大乘論--和譯と注解》,東京:講堂社。 長谷川岳史 1994 〈轉識得智に關する唯識諸家の見解-イソド.中國篇〉,《龍谷大學佛教研究室年報》7。 1995 〈唯識說における佛身論と五法說〉,《佛教學研究》,51。 武內紹晃 1979 《瑜伽行唯識學の研究》,京都:百華苑。 深浦正文 1954 《唯識學研究》上、下,京都:永田文昌堂。 結城令聞 1986 《世親唯識の研究》上、下,東京:大藏出版社。 1999 《唯識思想》,東京:春秋社。 葉阿月 1975 《唯識思想の研究》,東京:東方研究會,pp.578~582。 勝呂信靜 1959 〈唯識說における無我の問題〉,《大崎學報》。 1964 〈成唯識論における護法說の特色〉,《結城教授頌壽紀念佛教思想史論集》,東京:大藏出版社。 1982 〈二取、二分論〉,《法華文化研究》,8。 1985 〈唯識と法性〉,平川彰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佛教における法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1989 《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1993 〈唯識教義理解の問題〉,《佛教學セミナー》,57。 焍谷憲昭 1997 《唯識思想論考》,東京:大藏出版社。 橫山紘一 1974 〈唯識思想における認識作用の一考察-特に、顯現と行相 と中心にして〉,《東方學》,46。 1977 〈唯識思想における否定〉,《宗教研究》232。 1979 《唯識の哲學》,京都:平樂寺書店。 1980 〈ヨーがの心と真如--《瑜伽師地論》と《解深密經》中心に--〉,平川章編《佛教と心の問題》,東京:山喜房。 1997 〈「真理」に關する-考察〉,《佛教思想文化史論叢》,京都:永田文昌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