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漢〕劉向,《欽定四庫全書.說苑》,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
〔梁〕劉勰著,《四部叢刊初編.文心雕龍》十卷,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朱熹,《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出版社,2010
〔宋〕周敦頤撰,徐洪興導讀:《周子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收於《中國書畫全書》全1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畫要讀書》,《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 一二二 藝術類》第八一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二、專書
《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弘一大師全集》全10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大衛.麥克里蘭著,王珍譯,《馬克思》,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
中國佛教協會編,《弘一法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所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
王國維,《王國維文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王曉菊,《何謂歷史學》,大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田青,《禪與樂》,臺北:香海文化出版社,2014。
向延年主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
安東尼史托爾著,張嚶嚶譯,《音樂與心靈》,臺北:知英出版社,1998。
朱光潛,《談修養》,臺北:聖天堂出版社,2001。
吳黎明,《前塵影事弘一法師》,臺北:龍時代出版社,2014。
李天道,《西方美育思想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李秀琴,〈民族音樂學〉,《藝術與人文教育 上冊》,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
李叔同,《李叔同作品集墨寶集:索性做了和尚》,上海:上海文化出版,2005。
李叔同,《李叔同談藝》,臺北:八方出版社,2008。
李雪莉,《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校園奏起美感進行曲》,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04。
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
泓逸,《不笑煙花只笑禪》,臺北:達觀出版社,2008。
侯秋東,《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臺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8。
姚一葦,《審美三論》,臺北:開明出版社,1993。
柏拉圖 著,朱光潛 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錄》,臺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05。
洪懿妍,《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世界向美走》,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04。夏丏尊,《弘一法師之出家》,臺北:帕米爾書店,1992。
夏丏尊,《清涼歌集序》,上海:上海開明店局出版,1936。
夏丏尊原編,曾議漢增編,《永遠的弘一法師(一)》,臺北:帕米爾書店,1992。
夏丏尊原編,曾議漢增編,《永遠的弘一法師(二)》,臺北:帕米爾書店,1992。
席勒著,徐恒醇譯,《美育書簡》,臺北:丹青出版社,1987。
席勒著,馮至、范大燦 譯,《審美教育書簡》,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
徐麗莎,《臺灣藝術教育史.台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8。
馬鏡泉,《國學大師叢書 馬一浮評述》,江西: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15。
高震峰、陳秋瑾,〈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
張華芸,《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人才培育,藝術不缺席》,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04。
梁啟超著,《飲冰室全集》,臺北:世一出版社,1999。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翻譯文學與佛典》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頁3713
梁福鎮,《教育哲學辯證取向》,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
章培恒 等主編,《嵇康詩文》,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臺北:百科文化出版社,1982。
陳旭光,《藝術為什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陳星,《李叔同歌曲尋繹》,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
陳娟珠,《禪畫與人文教育》,香港:香港里仁出版社,2001。
陳慧劍,《弘一大師傳》,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14。
陳瓊花,〈承繼與開來 -- 百年視覺藝術課程標準演變之歷史圖像〉,《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發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11。
温諾 著,陶東風等譯,《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1997。
黃壬來,《藝術與人文教育 上冊》,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
楊和平,《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葉聖陶,《豐子愷文集.序》,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賈馥茗,《教育美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漢寶德策劃主持,《審美教育與生活文化》,臺北:洪健全基金會出版社,1999。
赫伯特.里德 著,呂廷和 譯,《透過藝術的教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劉安林 等,《中華民國藝術教育法規彙編》,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5。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臺北:耀文事業有限公司,1998。
劉繼漢,《天心月圓》,臺北:法鼓出版社,1997。
歐陽中石 主編,《藝術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5。
蔣心海,《半世文人半世僧》,香港:中和出版社,2012。
鄭明憲總編,《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發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11。
鄭美玉,《千家詩》,臺南:大千文化出版社,1999。
鄭雪,《人格心理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豐子愷,《子愷品佛》,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3。
豐子愷,《智者的童話:豐子愷的漫畫人生》,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11。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共25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三、期刊論文
丁一顧,〈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2013,頁292。
王新芳,〈李叔同的三次鞠躬〉,《教師博覽》,第六期,2014,頁25。
林少雄,〈當代藝術素質教育對教師素養的要求〉,《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五期,2007,頁56。
倪未未,〈李叔同教育藝術德育管理〉,《高教研究》,第304期,2011,頁116。
徐秀菊等,〈臺灣中小學藝術教師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003,頁91。
祝菊賢,〈審美教育和人性和諧〉,《唐都學刊》,第21卷第5期,2005,頁125。
袁汝儀,〈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2001,頁32。馬驍驍,〈德藝雙馨,桃李成蹊 ——李叔同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探析〉,《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頁4。
張玉能,〈《審美教育書簡》中的美學思想—審美教育論〉,《美育學刊》,第一期第5卷,2014,頁47、、49、285。
郭禎祥,〈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月刊》,第110期,1999,頁1-9。陳怡婷,〈國民小學音樂科教學現況調查報告〉,《國教世紀》200期,2002,頁113。陳虹苓,〈非科班國小音樂教師之教學因應與工作壓力〉,《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21期,2008,頁167-300。陳皓薇等,〈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2004,頁107。
陳議濃,〈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趨勢〉,《南臺學報》,第36卷第4期,2011年,頁98、103。
黃秋燕,〈美學教育在品德上的影響〉,《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第七卷第一期,2012,頁108。楊和平,〈論李叔同的生命軌跡與音樂貢獻〉,《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四期,2004,頁43。
楊和平,〈論李叔同音樂教育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第81期,2005,頁129。
鄒小華、劉絳華,〈由美入善-思想道德下的重要環節〉,《南昌大學學報》,第40卷第六期,2009,頁174。
趙惠玲,〈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現況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第41期,1996,頁583。劉基玫,〈李叔同藝術教育思想及其啟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2007,頁860。
劉媛,〈論李叔同對豐子愷的影響〉,《學理論》,第26期,2010,頁188。
鄭志強,〈李叔同教育思想內容探究〉,《華章:初中讀寫》,第四期,2007,頁37。
謝朝宗,〈美學與藝術教育〉,《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2007,頁145~156。
豐子愷,〈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原載《杭州日報》,1957。
四、碩博士論文
尹玲,《李叔同人格藝術教育理念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白麗莎,《李叔同的學堂樂歌課程改革思路與實踐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李雅寧,《學校音樂教育的先驅與開拓者—劉質平音樂教育實踐與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周瑩,《學堂樂歌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治曉玫,《一代儒僧的精神求索與文化貢獻—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的文本解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
金思思,《李叔同美育思想研究》,浙江:浙江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5。
崔娜娜,《論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完整的人」》,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陳吟卿,《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
傅聖坤,《桃園縣國小教師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湯楷驊,《古代儒家樂教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楊柳,《美育與現代人的塑造》,雲南:雲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楊霖希,《論音樂審美教育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作用》,上海: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劉玲,《促社會之健全 感精神之粹美—吳夢非與李叔同的師承關係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劉玲,《促進社會之健全感激神之粹美-吳夢非與李叔同師承關係研究》,杭州: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劉基玫,《李叔同藝術教育思想研究》,湖北: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9。
劉綺婷,《弘一大師李叔同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五、網站資源
20世紀初中國美育思想管窺,文捷期刊網,取自https://read01.com/yKe6GM.html,2017/2/27。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無量義經》第9冊第一卷No. 0276 [0384c20],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取自:CBETA: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76_001/2017/6/1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取自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87^209423629^807^^^60202002000400030003^1@@834570367#P1,2017/6/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取自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695824078#P6,2017/6/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取自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26^1697801210^802^^^5010100100060021@@1686656843,2017/6/11。
王玲,《西方審美教育理論及中國儒家音樂教育思想對審美教育的影響》,中國論文聯盟,取自http://www.lwlm.com/jiaoyulilun/201110/590376.htm,2017/3/9。
王麗惠,建構臺灣美術教育的主體性─從殖民化的教材內容談起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E7%8E%8B-%E5%8F%B0%E7%81%A3%E7%BE%8E%E4%B8%BB%E9%AB%94%E6%80%A7.htm,2017/2/22。
弘一法師生平簡介,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8/184203.html,2017/02/19。
弘一法師與《三寶歌》,取自https://read01.com/L5JmJL.html,2017/2/5。
徐正綸,《三次徵引三種境界》取自http://www.phlst.cn/lianguanhongtan/show.php?wenzhang=20080422152932,2016/3/19。
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取自https://read01.com/NJgMB.html,2017/2/5
陳星,《說不盡的李叔同》,香港:中華書局,2005,取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5/10/21/882@748040.htm,2017/2/9。
慈濟,〈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取自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651%3A2011-07-21-03-30-06&catid=93%3Aculture-project&Itemid=386&lang=zh,2017/4/9。
楊存昌、左蕾,〈論審美教育與人格養成〉,青島:《審美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2003,取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71881,2016/10。
審美教育學,取自http://web.nchu.edu.tw/~fliang/index44.htm,2016/3/10
藝術教育法-S-link電子六法全書:取自http://www.6law.idv.tw/6law/law/%E8%97%9D%E8%A1%93%E6%95%99%E8%82%B2%E6%B3%95.htm/201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