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檔案、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外交部檔案(1930~1975年):亞太司、北美司、國組司、秘
書處檔案。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籌筆、革命文獻、文物圖書-事略槁本、特交文卷、特交檔案、特交文電-領袖事功。
蔣經國總統文物:黨政軍文件-其他。
陳誠副總統文物:《石叟叢書》文件,續編。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綱文備覽-第五冊下,中華民國36年至40年,台北:國史館,1998(民87)。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綱文備覽-第六冊上,中華民國41年至45年,台北:國史館,1999(民88)。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台北:國史館編印,2002.12(民91.12)初版。
《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台北:國史館,2007年12月(民96.12)初版一刷。
《中華民國褒揚令集》續編(二),中華民國68年至76年,台北:國史館,1992.05(民81.05)。
國民黨黨史館檔案。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中華民國對日和約》,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九),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5年8月(民84.8)。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篇初稿》卷六下冊,1978.10.31(民67.10.31)。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篇初稿》卷十,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12.25(民92.12.25)。
二、日記、自傳、回憶錄、書信集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3月(民79.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研究室,《胡適來往書信選(全三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年11月初版。(上:1915-1929、中:1930-1944、
下:1945-1948、年份不明。)
吳宓,《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
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沈錡,2000.12。
胡適(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台北:聯經,2004年。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共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上:1907-1933、中:1934-1949、下:1950-1962。)
《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集》(第37冊),合肥:黃山出版社,1994.12。
董顯光著,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73年8月(民62.08)。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上),台北:聯經,1988年3月(民77.03)。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中、下),台北:聯經,1990年(民79)。
蔣經國,《負重致遠》,台北:幼獅1976年1月(民65)。
蔣經國,《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台北:國史館,2009年9月。
顧維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1985.02~1993.08。卡爾.L.藍欽(Karl L. Rankin)原著,徵信新聞報編譯室譯,《藍欽使華回憶錄》,台北:徵信新聞報,1964年10月(民53.10)初版。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著,常江譯,《在華五十年》,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7月。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著,陸惠勤、陳祖懷、陳維益、宋瑜譯,《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年5月。
三、專文
丁懋時講,王文隆記錄,〈葉公超先生行誼風範〉,《近代中國》,156期(台北,2004.03〔民93.03〕),頁191-197。
王正華,〈從兩蔣檔案看「外蒙案」史料〉,《近代中國》,158/159期(台北,2004.09/12〔民93.09/12〕),頁226-238。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國史館館刊》,第19期(台北,2009.3),頁137-193。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國史館館刊》,第21期(台北,2009.9),頁95-149。
王正華,(從(蔣中正日記)看1961年中華民國的對美交涉),《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下冊)》,台北:世界大同,2011年4月(民100.04),頁695-721。
王世昭,〈回憶葉公超先生〉,《民主潮》,32:4(台北,1982.04),頁36-37、47。
王紹堉,〈葉公超與沈昌換〉,《傳記文學》,80:1(台北,2002.01),頁8-13。王紹堉,〈回應(由蔣中正日記去看葉公超大使去職之經緯)〉,《傳記文學》,97:6(台北,2010.11),頁132-133。
王健壯,〈葉公超辦亡國外交還能辦成那樣〉,《新新聞週刊》,918期(台北, 2004.10.7~13日),頁10。
王宏志,〈新月大事年表〉,《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三輯》,台北: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社,1988.10(民77.10),頁223-230。卞之琳,〈赤子心與自我戲劇化:追念葉公超〉,《卞之琳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03,頁337-347。(本文原載《文匯》月刊,1989年第12期)。
方繼孝,〈悲劇的主角-葉公超的學者生涯與從政經歷〉,《縱橫》月刊,第一期(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1),頁40-43。
毛樹清,〈第16屆聯大開會前夕訪問史蒂文生與葉公超大使〉,《聯合報》,台北,1961.09.16(民50.09.16)。
古橋,〈那顆代表:文人從政的良心--葉公超〉,《歷史月刊》,69期(台北,1993.10〔民82.10〕),頁58-65。林新民,〈為歷史留下見證--葉公超:悲劇的主角〉,《傳記文學》,79:5(台北,2001.11),頁39-45。朱言明,〈外蒙是怎麼失去的〉,《近代中國》,82期(台北,1991.04〔民80.04〕),頁182-189。李世昌,〈葉公超先生百齡冥誕追思〉,《傳記文學》,83:4(台北,2003.10),頁50-69。李永中,〈為「葉公超家族的雅集傳統」一文中的質疑與補充〉,《傳記文學》,89:1(台北,2006.07),頁118。呂芳上,〈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研究:新資料、新視野〉,《近代中國》,160期(台北,2005.03〔民94.03〕),頁5-28。呂芳上,〈總裁的「首腦外交」:1949年蔣中正出訪菲韓〉,,《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上冊)》,台北:世界大同,2011年4月(民100.04),頁351-370。
呂士朋,〈美國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22)-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1(民90),頁637-682。
沈劍虹,〈談學人外交家-從張純明先生逝世聯想到溫源寧、葉公超、蔣廷黻、胡適之、徐淑希、陳之邁朱先生在外交界的貢獻〉,《傳記文學》,45:6(台北,1984.12〔民73.12〕),頁29-31。沈劍虹,〈為我自己說幾句話〉,《傳記文學》,53:6(台北,1988.12〔民77.12〕),頁24。
阮大仁,〈由蔣中正日記去看葉公超大使去職之經緯-「侮辱政府」、「奸詐欺騙」、「賣國漢奸」三罪併發(一)〉,《傳記文學》,96:6(台北,2010.6),頁4-22。
阮大仁,〈由蔣中正日記去看葉公超大使去職之經緯-「侮辱政府」、「奸詐欺騙」、「賣國漢奸」三罪併發(二)〉,《傳記文學》,97:1(台北,2010.7),頁65-82。
阮大仁,〈由蔣中正日記去看葉公超大使去職之經緯-「侮辱政府」、「奸詐欺騙」、「賣國漢奸」三罪併發(三)〉,《傳記文學》,97:2(台北,2010.8),頁83-96。阮大仁,〈由蔣中正日記去看葉公超大使去職之經緯-「侮辱政府」、「奸詐欺騙」、「賣國漢奸」三罪併發(四)〉,《傳記文學》,97:3(台北,2010.9),頁39-48。
吳翊麟,〈外交奇才葉公超的冷暖人生—英才天妒難為用,落寞斯人獨憔悴〉,《中外雜誌》,79:2(台北,2006.02〔民95.02〕),頁132-141(文)+128-131(照片)。季羨林,〈也談葉公超二三事〉,《季羨林文集第二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2007年3月重印),2008年1月第二次印刷,頁301-302。
武淳禹,〈葉公超論〉,《史筆月刊》,1:1(台北,1958.02.25〔民47.02.25〕),頁2。
施治華,〈分析中美會談結果及「不使用武力」聲明〉,《自由中國》,19:9(台北,1958.11.01﹝民47.11.01﹞),頁266-267。徐亨主持、王文隆記錄,〈葉公超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155期(台北,2003.09〔民92.08〕),頁169-213。
秦賢次,〈新月在臺三老:葉公超、梁實秋、劉英士〉,《幼獅文藝》,(1978.10〔民67.10〕),頁8-19。栗國成,〈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臺、美、中之反應與互動〉,《國家發展研究》,4:1(台北,2004.12),頁151-206。曾虛白,〈抗戰國宣三大將〉,《舊釀新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11(民67.11),頁176-180。
曾虛白,〈抗戰宣傳追憶記〉,《曾虛白自選集》,台北:黎明,1981.03(民70.3),頁294-312。
陳立文,〈葉公超傳〉,《近代中國》,90期(台北,1992.08〔民81.08〕),頁151-161。陳鵬仁,〈中日和約與中日關係〉,《近代中國》,148期(台北,2002.4〔民91.04〕),頁58-62。符兆祥,〈絢爛、淒愴的一生—葉公超的情與愛〉,《歷史月刊》,147期(台北,2000.04〔民89.04〕),頁49-52。許淵冲,〈葉公超、錢鍾書、楊振寧〉,《追憶逝水年華》,北京:三聯書店,1996.11,頁43-55。
張玉蓀,〈記葉公超先生〉,《傳記文學》,48:2(台北,1986.02〔民75.02〕),頁141-142。張放,〈葉公超的寂寞晚年〉,《傳記文學》,79:5(台北,2001.11),頁45-47。
張嘉琪,〈葉公超家族的雅集傳統〉,《傳記文學》,88:6(台北,2006.06),頁25-38。張嘉琪,〈「為『葉公超家族的雅集傳統』一文中的質疑與補充」--敬覆李永中先生〉,《傳記文學》,89:1(台北,2006.08),頁152。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9(台北,1900.06〔民79.06〕),頁469-86。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臺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下)(台北,1993.06〔民82.06〕),頁61-106。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期23:3(台北,1994.06〔民83.06〕),頁51-99。張淑雅,〈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4(上)(台北,1995.06〔民84.06〕),頁411-72。張淑雅,〈文攻武嚇下的退縮:美國決定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談判的過程分析,1954-195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5(台北,1996.06〔民85.06〕),頁379-424。張淑雅,〈藍欽大使與一九五○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期28:1(台北,1998.03〔民87.03〕),頁193-262。張淑雅,〈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6(台北,2001.12〔民90.12〕),頁231-297。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0(台北,2003.06〔民92.06〕),頁1-54。張淑雅,〈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日和約的簽訂〉,《近代中國》,148期(台北,2002.04〔民91.04〕),頁17-27。張淑雅,〈杜魯門與台灣〉,《歷史月刊》,23期(台北,1989.12〔民78.12〕),頁75-81。張淑雅,〈中美關係白皮書的影響〉,《歷史月刊》,23期(台北,1989.12〔民78.12〕),頁81-83。常茵,〈暢談新月的歷史〉,《中國文化月刊》,255期(台中,2001.06〔民90.06〕),頁1-40。梁實秋,〈憶新月〉,《文星》,63期(台北1963.01〔民52.01〕),頁3-6。梁實秋,〈「新月」前後〉,《新月選集(6)思想論述》,台北:德華出版社,1979.12(民69.12三版),頁1-4。
程時敦,〈初識葉公超先生—外交生涯鴻爪之一〉,《傳記文學》,65:2(台北, 1994.08),頁63-66。程時敦,〈葉公超家傳文物與幼年文章—外交生涯鴻爪之二〉,《傳記文學》,65:(台北, 1994.12),頁66-68。
程時敦,〈王雪艇先生與我—外交生涯鴻爪之三〉,《傳記文學》,66:1(台北,1995.01),頁52-54。
湯晏,〈「文藝復興人葉公超」〉,《明報月刊》,43:10(香港,2008.10),頁86。葉建麗,〈葉公超大使的内行話〉,《中國一周》,572期(台北,1961.04.10〔民50.04.10〕),頁10。楊貞德,〈胡適愛國主義中「國界」與「是非」的抉擇;評周質平編《胡適未刊英文遺稿》;萬麗鵑編註《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周谷編《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中國文史哲集刊》,21期(台北,2002.9),頁407-425。楊聯陞,〈關於蕭公權、葉公超、趙元任三位老師(書簡)〉,《傳記文學》, 40:6(台北,1982.06〔民71.06〕),頁26-27。
趙世洵,〈澄清葉公超先生去國他就之說〉,《傳記文學》,53:6(台北1988.12〔民77.12〕),頁25。趙惠謨,〈我國毅然退出聯合國經緯〉,《問題與研究》,11:2(台北,1971.11.10﹝民60.11.10﹞),頁17-21。廖碩石,〈懷葉公超先生並為他說幾句話-為紀念葉公超先生逝世七週年而作〉,《傳記文學》,53:5(台北,1988.11),頁14-24。蔡孟堅,〈葉公超半生浩嘆-從接洽中日和約結識談到交往經過〉,《傳記文學》,54:4(台北,1989.04〔民78.04〕),頁43-48。蔡慧瑛,〈葉公超外交生涯的頓挫—從外蒙古進入聯合國談起〉,《傳記文學》,83:4(台北,2003.10),頁70-90。熊宜中,〈葉公超水墨蘭竹二幀〉,《美育》,(台北,1991.10),頁45-47。劉藎章,〈也為葉公超先生去職案說幾句話:那通電話和那通電報?究竟講些什麼?〉,《傳記文學》,53:6(台北,1988.12〔民77.12〕),頁26-27。劉維開,〈中日和約簽訂經過-以蔣中正總統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148期(台北,2002.04〔民91.04〕),頁28-39。劉維開選輯,〈中日和約簽訂前何世禮與王世杰、葉公超往來函電專輯〉,《近代中國》,148期(台北,2002.4〔民91.04〕),頁216-226。
黎耀華,〈葉公超大談不忘本主義(美國通訊)〉,《中國一周》,491期(台北,1959.09.21〔民48.09.21〕),頁11。蕭惇仁,〈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之地位-為紀念聯合國廿五週年作〉,《問題與研究》,9:12(台北,1970.9.10﹝民59.9.10﹞),頁17-21。羅青,〈冷靜抒情的月光-葉公超散文集讀後〉,《書評書目》,21:81(台北,1980.01〔民69.01〕),頁48-58。羅常培,〈七七事變後北大的殘局〉,《傳記文學》,17:6(台北,1970.12〔民59.12〕),頁91-94。此文原載於民國37年12月17日國立北京大學五十週年紀念特刊。蘇雲峰,〈抗戰前清華大學的學生運動,1929-193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12〔民87. 12〕),頁225-283。顧毓琇,〈記葉公超先生二三事〉,《傳記文學》,66:6(台北,1995.06),頁79-80。
〈舊文新刊-「新月」的態度(新月的發刊詞)〉,《文星》,55期(台北,1962.05〔民51.05〕),頁66-68。
〈民國人物小傳(87):葉公超〉,《傳記文學》,40:3(台北,1982.03〔民71.03〕),頁141-142。
四、專書
山极晃著(日)、鹿錫俊譯,《中美關係的歷史性展開(1941-197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4月。
王曾才,《西洋現代史》,台北:東華,1985.10(民74.10)。
王景弘,《中美關係的軌跡》,台北:世界日報社,1987.02(民76.02)初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2000年(民89)。
王景弘,《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台北:玉山社,2008年9月。
朱傳譽,《葉公超傳記資料》,台北:天ㄧ,1985(民74)初版。
余堅,《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台北:正中,1973.02(民62.02)台一版,1975.02(民64.11)台二版。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1913-1984)》,台北:黎明,1985.02(民74.02)初版,1988.03(民77.03)3版。
李本京主編,《美國外交政策研究》,台北:正中,1987.09(民76.09)。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1784-1894》,台北:三民,1978.05(民67.05)初版,1985.01(民74.01)再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1985.09(民74.09)。
李達編著,《美台關係與中國統一》,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9.12(民78.12)。
李薈,《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苗栗:李薈印行,1969(民58)年。
李邁先,《東歐諸國史》,台北:三民,1991.01(民80.01)。
宋文明,《中國大動亂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1949-1960》,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1960.04(民49.04)初版,2004.01(民93.01)再版。
克萊恩(Ray S. Cline),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1990.02(民79.02)。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天下遠見,2003.09.30。
周谷編著,《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台北:聯經,2001年(民90)。
周質平,《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台北:聯經,1998年6月初版。
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台北:時報,2008年11月。
吳錫澤,《戰後日本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9月(民55.09)初版,1976年8月(民65.08)三版。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年8月。
易社強(John Isreal)著,饒佳榮譯,《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台北:傳記文學,2010.04(民99.04)。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1987.08(民76.08)再版。
劭宗海,《一九四九年以來中美關係之研究》,台北:時報,1986.01.16(民75.01.10)。
秦賢次編輯,《葉公超其人其文其事》,台北:傳記文學,1986.04(民75.04)再版。
符兆祥,《葉公超傳:葉公超的一生》,台北:七懋實業公司出版,1993.12(民82.12)。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1982.12(民71.12)初版,1988.09(民77.09)第三次印行。
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中卷(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7。
陶振譽,《日本史綱》,台北:國防研究院(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合作),1964年11月(民53.11)。
陳敬之,《「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07(民69.07)。
馮克,《近百年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南:馮克,1957.06(民46.0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第二次印刷。
葉公超,《葉公超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09(民68.09)初版,1982.01(民71.01)二版。
葉公超,《新月懷舊-葉公超文藝雜談》,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2月。
葉崇德主編,《回憶葉公超》,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08(民82.8)。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1977.07(民66.7)。
張光遠,《西周重器毛公鼎》,台北:張光遠,1973(民62)初版。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張朋園、沈懷玉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6):國民政府職官年表第一冊(1925~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897年6月(民76.06)。
張龍吟,《中日和平條約簽訂過程回顧》,台北:幼獅,1991.05(民80.05)初版。
張騰蛟,《文學藝事外交:葉公超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 , 1988(民77)。
張彝鼎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國際關係》,台北:台灣商務,1985.04(民74.04)增訂三版。
傅國涌,《葉公超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溫梓川,《文人的另一面》,台北:晨鐘,1972(民61)。
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台北:海峽評論雜誌社,1992年10月。
蔣廷黻著,《蔣廷黻選集》,台北:傳記文學,1971.05(民60.05)。
賴樹明,《走過聯合國的日子:薛毓麒傳》,台北:希代,1994(民83)。
劉達人,《中美外交關係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2(民81)。
譚一青,《蔣介石與美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11月。
蘇雲峰,《清華大學師生名錄資料彙編 1927-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04(民93.0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一百週年大事年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11(民83.11)。
秦孝儀主編,《中國近代史辭典-人物》,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06(民74.06)。
秦孝儀主編,《中國近代史辭典-史事(一)(二)》,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06(民76.06)。
五、碩博士論文
林君成,《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始末之研究》,輔仁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5年。湯健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中美關係》,文化大學美國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黃仕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的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蕭秋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沈碧雲,《外蒙古進入聯合國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陳慧中,《甘迺迪政府處理外蒙入會聯合國之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蔡秉修,《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歷程之研究(1949-1971)》,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吳淑瑛,《展覽中的中國:以1961年中國古藝術品赴美展覽為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六、英文
Boorman, Howard L., Richard C. Howard and Cheng, Joseph K. H.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Chung Su-Ya,“Unleashing Chiang Kai-shek? Eisenhower and the Policy of Indecision toward Taiwan, 195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0(1991.06民80.06),頁369-401。
. “The Limited War Controversy: U. S. Policy toward Chinese Communist Intervention in the Korean War, Summer 1950- Spring 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1(民國81年6月),頁687-728。
Dulles, John Foster. War or Peace.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Fairbank, John King. Chinabound : A fifty – year memoir. New York: Happer & Row, 1982.
Glennon john P.; David W.Mabon and Harriet D. Schwar.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ΧIV China and Japan Part I. Washington : U.S. Govt. Print. Office, 1985
Keefer Edward C., David W. Mabon, Harriet Dashiell Schwar ; and Glenn W. LaFantasi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umeΧΧII Northeast Asia. Washington : U.S. G.P.O., 1996.
Link ,Arthur Stanley. American epoch :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890’s. New York: Knopf, 1963.
七、網路資料
www.britishcouncil.org/tw/taiwan.htm
2012年7月
www.britishcouncil.org/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