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倢誼
研究生(外文):SU, JIE-YI
論文名稱:臺灣舞獅的獅頭工藝:以大甲五十三庄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ion Head Craft of Taiwan Lion Dance,Take Dajia 53 Village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江明親江明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MIN-CHIN
口試委員:江韶瑩謝國興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SHAO-YINGXIE,GUO-XING
口試日期:2019-01-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舞獅獅頭工藝大甲五十三庄武館
外文關鍵詞:Lion DanceLion Head CraftDajia 53 VillagesMartial Club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常因地緣、血緣、水源等因素發生械鬥,地方庄民利用農閒習武自衛,以舞獅作為習武的煙幕,每逢歲時節慶,舞獅更是娛樂活動中的助興要角;而獅頭是扮演獅子的必需品,傳統的臺灣獅獅頭以泥胚紙糊的方式製作,但無固定的規格,因此造型上形成多元的發衍,是一個群體在某時某地某社會結構下的實際需求及心理需求的體現。
伴隨每年一度鎮瀾宮媽祖遶境,大甲五十三庄的八大武館系統,至今仍維持常規的活動,其中也包含傳統舞獅獅頭工藝的保存。大甲五十三庄舞獅使用的獅頭,製作者幾乎都是自家武館的成員,八個武館系統的獅頭其形制和特徵各不相同,創作者可能是透過強化某些符號或特徵,將武館的信念具體化,也將個體在整體中存在的事實強化。
本文以西元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大甲五十三庄現存八個武館系統(玉麟金獅陣、金勝堂、振興社、欽習堂、集英堂、義虎團、麒麟神獅陣、忠義堂)舞獅獅頭和獅頭工藝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爬梳相關研究成果、文獻資料作為補充。呈現詳實的調查紀錄,提供多元的、族群的、地域性的臺灣舞獅研究,嘗試不再把舞獅研究置於全臺同一單位作論述,期盼這一結果,能對未來研究者提供另一思考的途徑,也能對未來臺灣舞獅在文化資產領域有所助益。

The Lion Dance of Taiwan has close relations to martial arts. To play the role of lion, lion head is the necessity, and it’s usually made by local villagers in clay sculptured and paper pasted. Without rules, types and styles are divers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 may be the embodiment of types and styles.
This study observes the lion head of Taiwanese Lion Dance and craft in Dajia 53 villages, including eight martial clubs.(Clubs of Yulin, Jinsheng, Zhenxing, Qinxi, Jimei, Yihu, Qilin, Zhongyi.) Provi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craft, and explore content of the lion head craf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內容及目的.......................................................4
一 研究對象..................................................................4
二 研究範圍..................................................................5
三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架構及方法....................................................... 6
一 研究架構...................................................................6
二 研究方法...................................................................8
三 研究限制..................................................................10
四 章節安排..................................................................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12
一 漢人的傳統獅文化.....................................................12
二 臺灣的舞獅................................................................15
三 大甲五十三庄的舞獅文化...........................................18



第二章 臺灣舞獅的歷史背景....................................................21
第一節 漢人傳統獅文化的起源與發展...............................21
一 起源......................................................................21
二 發展及其功能應用.................................................25
第二節 漢人舞獅的起源與發展..........................................44
一 起源.......................................................................44
二 發展.......................................................................47
第三節 臺灣舞獅的起源與發展............................................56
一 起源........................................................................56
二 發展.........................................................................56

第三章 臺灣舞獅及舞獅的獅頭工藝.....................................................64
第一節 臺灣舞獅的概況...............................................................64
一 舞獅的分類......................................................................64
二 舞獅的組織及表演............................................................68
第二節 臺灣舞獅的獅頭工藝.........................................................72
一 獅頭的造形.......................................................................72
二 獅頭的製作方法與材料......................................................90
第三節 小結...................................................................................93

第四章 大甲五十三庄舞獅的獅頭工藝...............................................94
第一節 舞獅獅頭的社會文化脈絡..............................................96
一 組織..............................................................................96
二 活動..............................................................................99
第二節 大甲五十三庄舞獅的獅頭工藝.......................................103
一 獅頭的造形...................................................................103
二 獅頭的製作方法與材料.................................................124
第三節 小結.............................................................................127
第五章 結論....................................................................................130
參考書目 ..........................................................................................132



三島格
1990(1943)〈獸牌〉《民俗臺灣(第一輯)》:頁103-114。臺北:武陵出版社。
山東省文物局
2013《山東文化遺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Met)。https://www.metmuseum.org/。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片岡巖(撰)、陳金田、馮作民(合譯)
1981《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
孔憲法
1990〈金門風獅爺及其聚落關係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1):頁29-39。
王宮田(主編)
1991《國民小學民俗體育舞龍舞獅教材》。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2002《洛陽伽藍記》CBETA電子版(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51n2092.pdf。
王儷閻
2004〈獅子的東來與本土化〉《歷史月刊》192:頁17-23。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製)
[年代不詳]《舞獅》。臺北:臺視文化事業公司。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舞獅技藝活動之研究》。臺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阮昌銳
2003〈獅子與中國的獅文化〉《傳統藝術》37:頁8-13。
江韶瑩
2005〈臺灣傳統工藝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論〉,收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6。宜蘭。
江亞玉
2010〈避邪與祈福—中國獅文化的淵源及演變〉《興大人文學報》44:頁207-232。
吳英聲
1979《中華民俗體育》。臺北:中華色研出版社。
宋龍飛
1981〈臺灣的石雕獅子〉《藝術家》13(5):頁97-103。
吳騰達
1984《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臺北:大立出版社。
何培夫
1985《臺南市寺廟石刻圖集》。臺南:臺南市政府。
李乾朗
1987〈臺灣古建築中的石獅〉《藝術教育簡訊》18:頁4-9。
花松村
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五冊)。臺北:中一出版社。
1999《臺灣鄉土續誌》(第三冊)。臺北:中一出版社。

李芝崗
2004《中華石獅雕刻藝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李玉燕
2004《臺灣民間舞獅宗教儀式與表演藝術之研究—以台灣獅與醒獅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佩錕
2005《臺中縣大甲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李桓成(主編)
2005《雲岡石窟與北魏時代》。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瀛濤
2010(1969)《臺灣民俗》。新北:眾文圖書。
吳顥中
2017〈漢代百戲探析——以張衡〈西京賦〉為討論中心〉《有鳳出鳴年刊》13:頁140-156。
林恩顯(主編)
1983《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調查與現況》。教育部委託之調查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
林會承
1995《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
社。
林美容
1997《彰化縣曲館與武館》(上、下冊)。彰化:彰化縣立
文化中心。
2007〈彰化媽與關渡媽—兩個信仰圈的區域文化差異〉,收於「臺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4。臺中。
2012《彰化縣曲館與武館》(Ⅰ、Ⅱ、Ⅲ、Ⅳ、Ⅴ)。臺中:晨星出版社。
2014《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偉功
2001〈中國獅子文化源流初探〉《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7:頁173-185。
卓國雄
2005〈臺灣獅陣入廟儀式行為及文化意涵之初探—以崙頂金獅陣為例〉《身體文化學報》1:頁27-38。
林秋鳳
2008〈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紹安客開嘴獅之研究-以傳統探神儀式為例〉《身體文化學報》7:頁1-24。
金維諾(主編)
2010《中國美術全集》(墓葬及其他雕塑,第二冊)。安
徽:黃山書社。
尚永琪
2014《蓮花上的獅子:內陸歐亞的物種、圖像與傳說》。北
京:商務印書館
政治大學邊政所
1987《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五度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
1988《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六度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
1989《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七度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
姚村雄
1991《臺灣廟宇石雕裝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臺北
施德華
2009《中國獅舞之藝術》。臺北:國家出版社。
2012〈臺灣獅舞藝術之研究〉《臺灣音樂研究》13:頁1-31。
徐華鐺、楊古城
1991《中國獅子藝術》。北京:輕工業出版社。
徐克(導演)
1992《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香港:嘉禾集團。
莊申
1993年10、11月〈中國的獅子雕刻〉《美育月刊》40、41:陳正祥
1993《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頁9-27。
馬玉紅
1998〈廟宇的守護神-臺灣石獅之探討〉《歷史文物》60:頁52-56
陳光雄、蔡貞雄、蔡宗信
1999《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之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莊伯和
2003〈獅子的美術造型〉《傳統藝術》37:頁14-19。
郭應哲
2003年9月〈民俗體育與觀光旅遊—以「大甲五十三庄」武藝傳奇為例〉《國民體育季刊》138:39-47。
2006〈大甲五十三庄武術文化探索與前瞻〉,收於「臺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0-96。臺中。

陳磅礡
2009《臺灣石獅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臺北。
郭麗娟
2011《臺灣廟會工藝與戲劇》。臺中:晨星出版社。
財團法人臺北市艋岬龍山寺
艋岬龍山寺官網。http://www.lungshan.org.tw。
國立編譯館
1978《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指引》( 第六冊)。國立編譯館。
張玉珍
1979《台灣寺廟石雕藝術》。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
臺北。
張慶宗、劉松齡(主編)
1981〈鎮瀾宮-大甲地區五十三庄民精神的皈依〉,《大甲風貌》。臺中:鐵砧青社,頁265。
教育部(主編)
1984《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上、下冊)。臺北:教
育部。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5《古埃及文明簡介》。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德南
2004〈竹塹研究劄記(7)清代竹塹城的石獅〉《竹塹文獻》30:頁97-101。
許蕙真
2004《臺灣獅文化的圖像分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王維如
2016《埃及:世界遺產嚆矢》(世界遺產之旅,第二十冊)。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麥大傑、郎祖荺(導演)
2017《起鼓・出獅》。臺北:公視電視臺。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
1987《中國石窟三・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曾國慶
1997《舞獅技藝》。臺北:書泉出版社。
黃惠玟
2006《臺灣石獅藝術風格演變之初步研究-以戰前(1945以前)為範圍》。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黃哲永(主編)
2009《臺灣先賢詩文彙刊—鐵峰山房唱和集、大安港遊記》(第六輯)。新北:龍文出版社。
黃春興
2011〈論楊蔭瀏釋「散樂」界定說〉《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頁49-70。
曾富申
2012《清代大甲城鎮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所碩士論文,臺北。
超媒體編輯組(編、著)
2015《香港獅藝傳奇》。香港:超媒體出版社。

黃枝興
2016〈六堆地區傳統體育—客家獅發展概況〉《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5:頁12-27。
楊古城
2000〈中國獅文化的演進〉《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1):頁1-5。
楊天厚、林麗寬
2000《金門風獅爺與辟邪信仰》。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楊惠如
2008《臺灣客家獅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碩士論文,桃園。
雷養德(主編)
2004《發現道卡斯:大甲村莊史》。臺中:大甲鎮公所。
楊玉榮
2008〈獅文化的解讀〉《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6(3):頁29-33。
臺灣舊慣研究會
1969(1902)《臺灣舊慣記事》2(2)。臺北:古亭書屋。
賴志彰
1998《大甲溪流域聚落與民居》。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蕭兵
2004《避邪》。香港:萬里機構。
錢乃瑜
2016年3月〈神鬼獅虎,大甲功夫:在地經典臺灣獅陣〉《馨世代》38:頁6-13。


謝宗榮
2000《臺灣辟邪劍獅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士
論文,臺北。
2004《驅邪納福:辟邪文物與文化圖像》。宜蘭:國立傳統
藝術中心。
2007〈廟會祭典與陣頭藝術—以媽祖進香遶境活動為例〉,收於「臺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1-203。臺中。
謝國興(主編)
2017《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臺北:中
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顧偉康(主編)
2005《美國佛教會電腦資訊庫功德會》(Electronic Buddhadharma Society. EBS)。http://www.baus-ebs.org/main.html。
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
1999(1973)《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

Juliet Clutton-Brock、黃小萍(譯)
2003《哺乳動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Fu, Tianchou. (Ed.). (1988).The Great Treasury of Chinese Fine Arts(Sculpture Vol. 2). Beijing, China:The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
Segalen, Victor (1978).The Great Staturay of China. (Eleanor Levieux Trans.) Madame A, Joly Segalen (Eds.).Chicago, Americ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urgeon, Donald(主編)
201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hinese Text Project)。http://ctext.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