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文本
﹝清﹞蒲松齡原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
﹝清﹞蒲松齡原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
二、古籍專書
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10月。
王充撰;惠棟批校:《論衡》,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王逸撰:《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莊子著;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劉階平:《聊齋誌異遺稿輯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10。
劉階平:《蒲留仙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12月。
劉敬叔撰,黃益元校點:《拾遺記(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韓非撰;(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臺北:中華書局,19877年2月。
蘇勇點校:《易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楊家駱主編:《日之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5月。
三、小說研究論著
(一)關於《聊齋誌異》的研究
王溢嘉:《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1991年2月。
王枝忠、辜美高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
司馬中原:《蒲松齡及他的聊齋》,臺北:楷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朱一玄編:《聊齋誌異資料匯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
胡憶肖、華敏:《聊齋志異婦女形象作品評注》,河南:中州書畫社出版,1983年8月。
孫光浩:《聊齋志異是與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8月。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官」「鳳陽士人」之探微》,黎明文化,1983年11月。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作家出版社,2007年8月。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學生書局,1985年7月。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學生書局,1992年5月。
盛瑞裕:《花妖狐魅話聊齋》,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里仁書局,1996年8月。
雷群明:《聊齋寫作藝術鑑賞》,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12月。
廖苾光:《聊話聊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聶紺弩等:《聊齋志異的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9月。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文津出版社。
(二)關於「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全兩冊),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1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3月。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王平:《古典小說與古代文化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王枝忠:《古典小說考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王增斌、田同旭:《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朱自強、何衛青:《中國幻想小說論》,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12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珍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何滿子:《古代小說藝術漫話》,瀋陽:遼寧文藝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淑貞:《尚實與物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出版社,2010年。
林以亮:《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林辰、徐行:《夢幻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2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
胡邦煒、﹝日﹞岡崎由美:《古老心靈的回音: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張桂琴:《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黃霖、萬君寶:《古代小說評點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 抒情的境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2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蕭兵:《古代小說與神話》,瀋陽:遼寧文藝出版社,1992年10月。
謝明勳:《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四、近人專書
﹝日﹞廚川白村著 ,魯迅譯:《苦悶的象徵》,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
﹝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註:《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1月。
﹝英﹞佛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美﹞阿爾伯特‧莫達爾(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
﹝美﹞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瑞﹞維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著,王青燕、俞丹譯:《夢:潛意識的神祕語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9月。
﹝瑞﹞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8月。。
﹝德﹞施密特(W‧Schmidt WiIhelm)著,蕭師毅、陳祥春譯:《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壘:《夢的解析者‧佛洛依德》,臺北:笙易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1999年11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溢嘉編著:《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10月。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王寧文化學術批評文選之3》,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李揚:《中國民間故事型態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5年7月。
周振甫:《小說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馬書田:《冥間鬼神》,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2年4月。
馬元龍:《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9月。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5月。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依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1月。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3月。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3月。
董蓮池著:《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
錢谷融、魯樞元編:《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2月。
羅秀美:《隱喻‧記憶‧創意:文學與文化研究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
五、期刊論文
于世海:〈淺談《聊齋志異》中的夢境描寫〉,《教育藝術》2007年第8期。
于興菊、趙玉榮:〈《聊齋志異》虛幻世界的藝術魅力探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5年8月)。
王聿發、劉艷玲:〈管窺《聊齋志異》夢創作的藝術功效〉,《安康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9年10月)。
王平:〈論《聊齋志異》創造想象的個性特徵〉,《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2第3期。
王冉冉:〈“情”在《聊齋志異》中的審美價值〉,《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
石育良、丁岸:〈《聊齋志異》的夢幻世界〉,《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7期)。
甘忠寶:〈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洞窟仙境意象〉,《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8年5月)。
呂逸新:〈論《聊齋志異》假象寄興的審美世界〉,《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7期)。
李永平:〈唐宋傳奇中的游歷仙境主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李燕、戴智軍:〈略論《聊齋志異》中的游冥故事〉,《大眾文藝》2010年第5期。
李景梅:〈夢幻人生─《聊齋志異》夢的解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0期。
李寧寧:〈夢的超自然現象研究與探討〉,《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吳九成〈穿透黑暗的佛光─論佛家思想對《聊齋》創作的影響〉,《蒲松齡傳記資料》,上海:上海師大圖書館,1990年。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跡〉,載於《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2月。
周怡:〈人妖之戀的文化淵源及其心理分析─關於《聊齋志異》的兩個話題〉,《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61期)。
尚繼武:〈《聊齋志異》空間敘事藝術論析〉,《江漢論壇》2009年第7期。
祝穎:〈管窺《聊齋志異》中的夢意象〉,《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2003年5月)。
范守莉:〈《聊齋志異》中的超現實情節〉,《文學教育(下)》2007年第7期。
胡艷玲:〈幻由人生─《聊齋志異‧畫壁》評析〉,《作家》2010年第10期。
孫玉明〈《聊齋志異》夢釋〉,《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1期。
郭麗:〈記夢作品的演進─從《詩經》到《聊齋志異》〉,《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第7輯2010年。
郭秋菊:〈論《聊齋志異》的意境特徵〉,《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11年6月)。
徐文明:〈“迷離閃爍,妖嬌變幻”的夢世界─《聊齋志異》夢小說讀解〉,《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第56期)。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20期(1987年5月)。敖麗:〈《聊齋誌異》的文體辨析〉,《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61期。
張華艷、徐澤亮:〈《聊齋志異》夢意蘊解〉,《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7年3月。
張桂琴:〈《聊齋志異》對前人夢幻小說的超越與創新〉,《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總第109期)。
張進德、王景曉:〈論《聊齋志異》中的夢〉,《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5月)。
賀根民:〈道德意識與《聊齋志異》的幻化藝術〉,《四川民族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2010年10月)。
馮軍:〈從冥游、夢幻、放生看《聊齋志異》中發迹變泰〉,《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10年2月)。
焦杰:〈虛幻意識與社會現實的交融─《太平廣記》夢之研究〉,《人文雜誌》1995年第6期。
楚愛華:〈淺談《王桂庵》篇中的夢境描寫〉,《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4年第4期。
詹頌:〈淺談《聊齋志異》中的夢境〉,《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鄭土有:〈仙話:神仙信仰的文學〉,《中外文學》第19卷第7期。趙春寧:〈幻域與人間:《聊齋》愛情故事的空間隱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總第204期)。
翟雲英:〈解析王子安的夢幻人生〉,《蒲松齡研究》2007年第3期。
蓋光:〈《聊齋》的情意品格及幻境意象的生成〉,《蒲松齡研究》1995年Z1期。
熊玉梅:〈死而不滅的文士之心─論《聊齋志異‧葉生》篇對士子命運的痛苦反思〉,《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10期。
熊明:〈中國古代小說離魂故事范型的文化觀照〉,《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3期。
劉烈茂:〈幻象世界的獨特創造─論《聊齋志異》的奇幻和構思〉,《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劉艷玲:〈《聊齋志異》夢創作類型及意蘊摭談〉,《東方論壇》2009年第6期。
劉廷乾:〈《聊齋》出入幻藝術略論〉,《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劉博倉:〈在幻想情境中凝定青春─《聊齋志異‧連瑣》篇賞析〉,《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1期。
潘峰:〈淺析文言小說敘事藝術的演進─以夢小說為中心〉,《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66期)。
冀運魯、郭洪波:〈夢會神女─《聊齋志異》的美人幻夢情結〉,《綏化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
蹇家才:〈試論《聊齋志異》的空間敘事〉,《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4期。
譚玉良:〈《聊齋志異》靈魂幻想描寫的意義概論〉,《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4卷第1期(2005年2月)。
六、學位論文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12月。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郭惠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春妙:《《聊齋誌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高懷恩:《聊齋誌異題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張清菁:《《聊齋誌異》諷刺題材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鄭慧妹:《幻境與心靈─唐傳奇歷幻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