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01: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家偉
研究生(外文):ZHANG,JIA-WEI
論文名稱:變幻·自在:張家偉的觀念性藝術
論文名稱(外文):Transformation·UnrestrainedZhangJiaWei's Conceptual art
指導教授:李思賢李思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SI-XIAN
口試委員:白適銘段存真
口試委員(外文):BAI,SHI-MINGDUAN,CUN-ZHEN
口試日期:2018-12-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觀念藝術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資料
外文關鍵詞:Conceptual artLife as a means of artistic 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關於藝術創作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它總是離不開人,人的情感情緒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所思所想等。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可以各種各樣,但都是藝術家在某些階段的狀態,思考與探索。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以個人經驗來表達對某些事物的看法,表達生活中的種種情感。所以,人類社會的藝術是由許多個人的個體藝術組成,然後相互交融、影響、發展、綿延。它必須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反映我們當下這個時代,也見證了歷史,與映射藝術家屆時的個人狀態。處於某些階段的記錄或純粹的表達個人處於某階段的記錄。其主要的表達的內容與表達的載體,或是一種宣泄或是一次記錄一個思想一種狀態,是關於生存的,關於生活的,關於表達的。因此,我追求一種無拘束的,任意的,自由的創作狀態。
About artistic creation, I think No matter how it changes, it can'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heme,it is always inseparable from people, people's emotional feelings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inking and so on. Works of art can be expressed in a variety of forms, but are artists in some stages of the stat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In our lives, we often express our opinions and feelings through our personal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art of human society is composed of individual art of many individuals, and then intermingle, influence, develop and extend. It must be true and heartfelt, reflecting our present age, and witnessing the personal nature of history and mapping artists. State. A record at a certain stage or a mere expression of a record in which an individual is at a certain stage. Its main expression of the content and expression of the carrier, or a catharsis or record a state of thought at a time, is about survival, about life, about expression. Therefore, I pursue an unfettered, arbitrary, free state of creation.
誌謝 Ⅰ
摘要 Ⅳ
Abstract Ⅴ
目次 Ⅵ
圖目次 Ⅶ
第一章 觀身 01
第一節 明心見性 01
第二節 艽野塵夢 10
第三節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18
第二章 道通為一 25
第一節 發乎於情 25
第二節 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30
第三節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40
第三章 夢幻泡影 53
第一節 虛妄 53
第二節 煩惱絲 61
第四章 結語 71
參考文獻 74
附錄 75


圖目次
圖01網絡截圖 13
圖02網絡截圖 14
圖03〈我怕被風吹走〉攝影記錄 15
圖04張家偉,〈花非花〉,2012,布面油彩 30
圖05徐渭,〈菊竹圖〉 31
圖06井上有一,〈貧〉 31
圖07八大山人,〈孤禽圖〉 32
圖08在東海大學研究所時的日常書寫 33
圖09在東海大學研究所時的日常寫意 34
圖10張家偉,〈爽〉,2013,80×90cm,布面水性漆 35
圖11張家偉,〈飛天〉,2013,80×80cm,布面油彩加水性漆 37
圖12〈傾訴〉,行為,錄像截圖 37
圖13張家偉,〈傾訴〉,2013,300×200cm,布面水墨,行為 39
圖14張家偉,〈無題〉,2018,布面油彩 39
圖15張家偉,〈景物1〉,2017,45×53cm,布面油彩 40
圖16張家偉,〈景物2〉,2017,45×53cm,布面油彩 40
圖17張家偉,〈勇氣〉,2017,45×53cm,布面油彩 41
圖18張家偉,〈書信〉,2017,布面油彩 41
圖19張家偉,〈日常所見〉,2017,45×53cm,礦顏(岩彩) 42
圖20張家偉,〈波動〉,2017,60×40cm,礦顏(岩彩) 42
圖21張家偉 ,〈堆疊〉,2017,73×60.5cm ,礦顏(岩彩) 43
圖22張家偉,〈麻木〉,2018,布面油彩 44
圖23張家偉,〈路人〉,2018,布面油彩 45
圖24張家偉,〈千里眼順風耳〉,2018,布面油彩 45
圖25張家偉,〈蓮生〉,2018,布面油彩 46
圖26張家偉,〈不動明王〉,2018,布面油彩 46
圖27張家偉,〈手機面膜〉,2018,布面油彩 47
圖28張家偉,〈算命〉,2018,布面油彩 47
圖29張家偉,〈古德拜熊〉,2018,布面油彩 48
圖30張家偉,〈火柴人〉,2018,布面油彩 48
圖31張家偉,〈白色小花〉,2018,布面油彩 49
圖32張家偉,〈小羊〉,2018,布面油彩 49
圖33張家偉,〈亂花〉,2018,布面油彩 50
圖34張旭,〈肚痛帖〉,唐代 50
圖35張旭,〈古詩四帖〉,唐代 51
圖36張家偉,〈山櫻〉,2018,布面油彩 52
圖37張家偉,〈花樹〉,2018,布面油彩 52
圖38張家偉,〈小紅花〉,2018,布面油彩 52
圖39不斷積累增多中的瓶子 53
圖40〈虛妄〉,錄像截圖 55
圖41張家偉,〈你曾来过只是匆匆〉,2015 年,霓虹灯泡
泡机装置,依展場而定 56
圖42GIF截圖 57
圖43〈夜之詩---黑色的光〉,展場圖片記錄 59
圖44〈假如之籠子背後的故事〉,照片記錄01 62
圖45〈假如之籠子背後的故事〉,照片記錄02 62
圖46張家偉,〈仰望天空〉,2012,裝置 62
圖47張家偉,〈超度〉,影像 4’53”视频截图 63
圖48張家偉,〈云下 NO. 1〉,2014,78.7×109.2cm,纸本综合绘画 64
圖49張家偉,〈云下 NO.3〉,2014,87cm×66cm,纸本综合绘画 64
圖50張家偉,〈云下 NO. 2〉,2014,78.7×109.2cm,纸本综合绘画 65
圖51張家偉,〈云下 NO. 4〉,2014,87cm×66cm,纸本综合绘画 65
圖52張家偉,〈霾怪〉,2014,裝置 65
圖53張家偉,〈玩具〉,2012,高 120cm 半径70cm,裝置 66
圖54〈香魂〉,錄像截圖01 68
圖55〈香魂〉,錄像截圖02 68
圖56〈香魂〉,錄像截圖03 69
圖57〈香魂〉,錄像截圖04 69



參考文獻
1.亞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惠雯譯)。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10.06)
2.[古]巴赫拉爾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論文集《無界之島 藝術、文化與全球化》。(孫越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06.01)
3.尼可拉斯·莫則夫(Nicholas Mirzoeff)。《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林薇譯)。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07.01)
4.李思賢。《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觀念·辯證》。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12.30)
5.[法]伯格森(Bergson H.)。《創造進化論》。(王離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01)
6.何政廣(2009.12)。《世界名畫家全集·克萊因:浪漫主義風景畫大師》。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7.沙拉·桑頓(Sarah Thornton)。《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李巧雲譯)。台北市:時報文化。(2015.12.22)
8.[俄羅斯]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余敏玲譯/鄧楊舟審校)。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06)
9.[法]喬治•巴塔耶(2016)。《內在體驗》(尉光吉譯)。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10.暮澤剛巳。《當代關鍵詞100》。(蔡青雯譯)。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1.10)
11.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黃茗芬譯)。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民105.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