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社。
丁仁傑,2013,《重返保安村》,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小盾,1992,《神話話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王健旺,1998,《護鄉佑民‧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王健旺,2003,《臺灣的土地公》,台北縣,遠足文化出版社。
王幼泉、趙宏,2005,《財神到》,台北,易富文化出版社。
王禮、陳文達、林中桂、李欽文、張士箱,1720,《台灣縣誌》。
王志楣,2005,《臺灣縣志點校說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頁158-160。
毛一波,1960《台北縣誌‧民俗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石二月,2007,《迎財神-發現財神》,台北,晴易文訪。
司馬遷,1997,《史記‧封禪書》,北京,中華書局,卷28。
江生松,2007,《北埔客家守護神伯公》,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李玄伯,1963,〈社祭演變考略─台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李翹宏、莊英章,1997,〈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地區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較〉,黃應貴、葉春榮合編,《從周邊看漢人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63-89。
李豐楙、朱榮貴,1997,《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李建章、林明洲,2008,《台灣土地公信仰與傳奇特展圖錄》,南投,國史館台灣
文獻館。
呂江銘,2011,《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察實錄》,新北市 中和區,石渠出版社。
余英時,1992,《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出版社。
汪毅夫,1995,《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吳瀛濤,2000,《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
吳兆玉、彭宏源,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吳幅員,1977,《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
岡田謙,1957(1938),〈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頁1-22。
邱宜文《從社神到土地公》,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宋龍飛,1979,〈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收錄在《藝術家》,頁108-122。林美容,1996,〈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集,頁289-319。
林美容,1978,〈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37卷1期,頁53-81。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民族學季刊68期》,中央研究院。
林美容,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美容、許谷鳴,2003,「關渡媽祖的信仰圈」,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頁117-168。
林茂賢,1999,《臺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出版。
知識領航編輯部,2005,《請財神來作客》,新北市,領航知識股份有限公司。
采昌編輯部,2008,《全台靈廟大拜拜-去找財神要紅包》,台北,采昌國際多媒體。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191-208。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院所集刊》36 期,頁191-208。
施翠峰,1995,《臺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說》,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洪惠冠,2000,《台灣民間趣味故事》﹐新竹,新竹市政府。
姜義鎮,1995,《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出版。
姜義鎮,2001,《臺灣的民間信仰:神明之祭祀,廟宇之介紹》,台北,武陵出版社。
徐雨村主編,2012,《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許慎,58,《說文解字》,986年徐鉉校訂,2004,《說文解字附檢字》,北京,中華書局。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卷6期,頁59-68。許秀霞,1997.03,〈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48 卷1 期,頁141-153
張二文,2002,〈美濃土地伯公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張珣,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頁78-111。
游國恩,1999,《楚辭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珣、葉春榮,2006,《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台北,南天出版社。
黃華節,1995,《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台灣商務。
焦大衛,2012,《神‧鬼‧祖先 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丁仁傑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灣,常民文化。
楊逢元,2012,《福德好神》,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熊良智,2002,《楚辭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毅振,1986,〈福德正神-土地之神〉,台北文獻。
臺灣史料集成編集委員會,2005,《清代臺灣方誌彙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台灣省通誌》,台北,捷幼。
劉文三,1981,《台灣民間祀神的信仰背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趙星光,2004,〈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期刊》,30,頁1-19。增田福太郎,1996,《台灣的宗教》,台北,南天書局。
蔡相煇,1989,《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
謝宗榮,2003,《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社。
蔣毓英、高拱乾、周元文、劉良璧、范咸、居魯、余文儀,1685-1764,《台灣府
志》。
瞿海源,1989,〈解析新興宗教現象〉,收錄於宋文里、徐正光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頁229-243。
瞿海源,2007,〈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變遷(1985-2005)--檢驗世俗化的影響〉,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藤野岩友,2005,《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韓基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藤田勝久,2008,《史記戰國史料研究》,曹峰、廣瀨薰雄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Shiner, L, 1966,‘'The Concept of Secu1arisa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v of Religion 6: 207-220。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 2000, Acts of Faith: 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1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