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9: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志衡
研究生(外文):Chou Chih-Heng
論文名稱:土地公信仰的職能轉化研究 -以新北市中和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aiwanese Earth god – A case study of Chung-Ho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高怡萍高怡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o Yi-Ping
口試委員:陳志榮陳祥水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ih-RongChen Hsiang-Shui
口試日期:2015-08-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真理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土地公福德正神后土伯公職能轉化神格屬性位階祭祀圈烘爐地南山福德宮
外文關鍵詞:Land godLand deityTudigongGodheadReligious SphereHongludi Temp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6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台灣民間信仰當中土地公信仰文化極為普及信仰人口也極為眾多,過去學者對於土地公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土地公信仰祭祀圈或祭祀範圍、形貌、儀式、功能等,但是對於土地公神格屬性、職能、位階上則較少論述。土地公的位階屬於基層神明因此與人民生活相當緊密,客家族群甚至用帶有親屬意味的「伯公」一詞來稱呼土地公。土地公在神格屬性的分類上,一般大眾常主觀認定土地公為陽神性質的正神,但卻有學者的研究指出確實存有陰神性質的土地公,有正有陰這使得土地公在神格屬性上就產生了難以界定的模糊地帶,相較於民間信仰當中其他神明陽神與陰神嚴格壁壘分明的現象截然不同。本研究將藉土地公神格屬性的獨特之處與職能發展的模式與信仰環境的互動為土地公信仰的特殊條件,說明土地公信仰在職能的發展上產生動態的變遷。
本研究設定新北市中和地區內的土地公信仰文化為研究對象。新北市中和自清朝末年以來就開始接收大量福建漳州泉州一帶客家系的移民,移民進入中和也將原鄉的客家系伯公信仰文化一併帶進中和,後來經歷日治、光復後不同領導者的治理下且伴隨不同時期,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再次大量移入中和。土地公的信仰文化非但沒有因此沒落,反倒更加興盛。為此,本研究將於新北市中和區境內69間土地公廟做田野調查,並以中和地區的發展脈絡為例證,從住民的民生需求與產業發展著手。闡釋土地公信仰是如何與中和地區發展脈絡、住民需求互動。
此外中和境內的69間土地公廟當中,南山福德宮實在屬於一個難以忽視的存在,無論發展規模與信仰範圍均超越一般常見土地公廟,本研究當中將視南山福德宮為特殊案例,並且加以分析與其他土地公廟究竟有何差異。
本研究的後半部,歸納了中和地區現有的土地公職能種類,並且發現土地公職能發展回應了當地環境條件、居民不同時期下的需求轉變,因此單一廟宇的土地公發展出職能數量的消長。此外職能類別的不同也會影響到土地公神格屬性的正與陰,始得中和境內同時存有正神性質與陰神性質兩種不同神格屬性的土地公。
最後則回答中和的土地公廟發展的過程同樣都會深受環境、產業、社會與信徒需求等變遷,因此誘發了土地公職能上的消長。而南山福德宮特別之處除擁有上述條件外,還獨有歷史悠久的開基廟、地方望族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信徒的心目當中的地位、廟裡配祀神明的神格與數量和特殊神蹟不斷的加持之下,南山福德宮的土地公在神的位階上產生了提升,有別於一般土地公,使得南山福德宮得以發展成如此獨特的規模。

The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Taiwan; people believe land god. They call him Tudigong, and a lot of people believe Tudigong will bless daily needs. Some researcher has been has study of Tudigong’s Religious sphere or ceremony, but not yet on the case studies like the topics on Tudigong’s god’s rank or jurisdiction or function . In Taiwan Chinese folk religion, Tudigong is close to people because Tudigong’s low rank in god’s stratum.
The special in Tudigong’s jurisdiction is that He rule over the living people and the death, which is not common with other gods in Chinese folk religion. The research of this case study will try to reveal that Tudigong’s jurisdiction could eventually altered by His social environments.
This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region of Chung-Ho district in New Taipei City. The Hongludi Temple is regarded as the largest Tudigong Temple around the area,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also because of its obtaining of strong support from some local powerful families. Believed by its many followers to be the most efficacious Tudigong, the Hogludi Temple develops its parish of the folklores belief much more wider than any other Tudigong temples in the region.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土地公的淵源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
第五節 章節安排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土地公文獻分析 8
第二節 祭祀圈與信仰圈文獻分析 11
第三節 神格與職能轉化文獻分析 13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 15

第三章 中和地區的發展 17
第一節 中和地方簡史 17
第二節 中和地區人口發展的概況 21
第三節 中和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 27
第四節 中和地方較早發跡的望族 36

第四章 南山福德宮的沿革 40
第一節 南山福德宮的簡介 40
第二節 南山福德宮的運作 47

第五章 中和地區土地公的轉化 50
第一節 中和境內土地公的神格位階與職能種類 50
第二節 中和土地公的職能變化 67
第三節 土地公神格位階與職能上的限制 68

第六章 中和土地公發展模式 70
第一節 中和普遍土地公發展模式 70
第二節 南山福德宮發展模式 86
第三節 南山福德宮的特殊性 94
第七章 結論 100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34

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社。
丁仁傑,2013,《重返保安村》,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小盾,1992,《神話話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王健旺,1998,《護鄉佑民‧萬載香火: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王健旺,2003,《臺灣的土地公》,台北縣,遠足文化出版社。
王幼泉、趙宏,2005,《財神到》,台北,易富文化出版社。
王禮、陳文達、林中桂、李欽文、張士箱,1720,《台灣縣誌》。
王志楣,2005,《臺灣縣志點校說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頁158-160。
毛一波,1960《台北縣誌‧民俗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石二月,2007,《迎財神-發現財神》,台北,晴易文訪。
司馬遷,1997,《史記‧封禪書》,北京,中華書局,卷28。
江生松,2007,《北埔客家守護神伯公》,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李玄伯,1963,〈社祭演變考略─台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
李翹宏、莊英章,1997,〈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地區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較〉,黃應貴、葉春榮合編,《從周邊看漢人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63-89。
李豐楙、朱榮貴,1997,《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李建章、林明洲,2008,《台灣土地公信仰與傳奇特展圖錄》,南投,國史館台灣
文獻館。
呂江銘,2011,《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察實錄》,新北市 中和區,石渠出版社。
余英時,1992,《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出版社。
汪毅夫,1995,《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吳瀛濤,2000,《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
吳兆玉、彭宏源,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吳幅員,1977,《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
岡田謙,1957(1938),〈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頁1-22。
邱宜文《從社神到土地公》,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宋龍飛,1979,〈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收錄在《藝術家》,頁108-122。
林美容,1996,〈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集,頁289-319。
林美容,1978,〈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37卷1期,頁53-81。
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民族學季刊68期》,中央研究院。
林美容,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美容、許谷鳴,2003,「關渡媽祖的信仰圈」,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頁117-168。
林茂賢,1999,《臺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出版。
知識領航編輯部,2005,《請財神來作客》,新北市,領航知識股份有限公司。
采昌編輯部,2008,《全台靈廟大拜拜-去找財神要紅包》,台北,采昌國際多媒體。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191-208。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院所集刊》36 期,頁191-208。
施翠峰,1995,《臺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說》,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洪惠冠,2000,《台灣民間趣味故事》﹐新竹,新竹市政府。
姜義鎮,1995,《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出版。
姜義鎮,2001,《臺灣的民間信仰:神明之祭祀,廟宇之介紹》,台北,武陵出版社。
徐雨村主編,2012,《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許慎,58,《說文解字》,986年徐鉉校訂,2004,《說文解字附檢字》,北京,中華書局。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卷6期,頁59-68。
許秀霞,1997.03,〈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48 卷1 期,頁141-153
張二文,2002,〈美濃土地伯公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張珣,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頁78-111。
游國恩,1999,《楚辭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珣、葉春榮,2006,《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台北,南天出版社。
黃華節,1995,《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台灣商務。
焦大衛,2012,《神‧鬼‧祖先 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丁仁傑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灣,常民文化。
楊逢元,2012,《福德好神》,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熊良智,2002,《楚辭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毅振,1986,〈福德正神-土地之神〉,台北文獻。
臺灣史料集成編集委員會,2005,《清代臺灣方誌彙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台灣省通誌》,台北,捷幼。
劉文三,1981,《台灣民間祀神的信仰背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趙星光,2004,〈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期刊》,30,頁1-19。
增田福太郎,1996,《台灣的宗教》,台北,南天書局。
蔡相煇,1989,《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
謝宗榮,2003,《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社。
蔣毓英、高拱乾、周元文、劉良璧、范咸、居魯、余文儀,1685-1764,《台灣府
志》。
瞿海源,1989,〈解析新興宗教現象〉,收錄於宋文里、徐正光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頁229-243。
瞿海源,2007,〈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變遷(1985-2005)--檢驗世俗化的影響〉,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藤野岩友,2005,《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韓基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藤田勝久,2008,《史記戰國史料研究》,曹峰、廣瀨薰雄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Shiner, L, 1966,‘'The Concept of Secu1arisa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v of Religion 6: 207-220。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 2000, Acts of Faith: 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1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