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維中
研究生(外文):HUANG,WEI-HUNG
論文名稱:刑法肇事逃逸罪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Hit and Run Offense of Criminal Code
指導教授:鄭善印鄭善印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吳光平游明得
口試日期:2018-05-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人文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肇事逃逸肇事遺棄罪酒後駕車
外文關鍵詞:The Hit and Run Offensethe crime of abandonmentdrunk driv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刑法肇事逃逸罪立法用意,是為避免駕駛人肇事後逃逸,延誤受害者就醫存活機會,方於民國88年增訂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遺棄罪」,規範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後逃逸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後來因社會上一再發生引發矚目案件,加上媒體爭相報導,促使立法院於102年6月11日修正公布施行,提高肇事逃逸法定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其最主要理由是基於刑法第185條之3,已經提高酒後駕車與酒後駕車致死之刑度。
本文蒐集近年來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等六個直轄市地方法院有關肇事逃逸案件的判決,將肇事逃逸區分各種型態,經分析統計後整理出100個判決,探討同類型肇事致死傷後逃逸案件量刑間的差異,其所運用的法益論述是否有違本罪正當性,導致違反罪刑相當原則,從而探究該法令是否有欠週延及修正之處。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legislative intent of the hit and run offense of Criminal Code. It is to prevent the driver from escaping after the accident and delay the victim’s chances of seeking medical care. In t 1999, Legislative Yuan added Article 185 (4) of the Criminal Law to “the crime of abandonment” and regulate the driving power.A person who flees after the motor vehicle he drives has caused an accident resulting in death or injury of another shall be sentenced to imprisonment for not less than six months but less than five years. Due to high-profile cases broke out again and again in our society, accompanied by media reports, the Legislative Yuan was prompted to amend and implement the application on June 11th, 2013, that increases the penalties for drunk driving behavior shall be sentenced to imprisonment for not less than am year but less than seven years. Mainly from the reason that is based on Article 185(3) of the Criminal Law, the penalty for death from drunk driving and drunk driving has been increased.
This study collects verdict s of the local courts regarding recent cases of hit and run cases from six cities, Taipei Municipality, New Taipei City, Taoyuan City, Taichung City, Tainan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After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it will sort out various types of accidents and hit and runs to 100 verdicts. The verdict that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ntencing of escape cases after the same type of accident causing deaths and injuries, and whether the discussed legal interests have violated the legitimacy of the crime, leading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riminal punishment, so 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decree has been corrected or not.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流程 3
第二章 肇事逃逸相關文獻 4
第一節 肇事逃逸法源分析及評估報告 4
第二節 肇事逃逸成立要件 9
第三節 肇事逃逸責任之研究 14
第三章 肇事逃逸罪性質 17
第一節 純正不作為犯 17
第二節 舉動犯 19
第四節 身分犯 21
第五節 危險犯 23
第四章 肇事逃逸案件實證研究 28
第一節 肇事逃逸近年來各地院檢察署資料統計 28
第二節 實證資料中各類型肇事逃逸行為 37
第三節 各類型肇事逃逸行為無罪之合理依據 103
第三節 肇事逃逸規定在司法解釋與立法上之修正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6
一、書籍類 116
二、期刊或雜誌類 116
三、在研討會發表的論文 117
四、從網路引用的資料 117

一、書籍類
大谷實(1999年6月)刑事政策講義,弘文堂。
甘添貴(民國81年9月)刑法總論講義,元照出版社。
林山田(1999年9月)刑法各罪論(下冊),元照出版社。
林山田(2002年12月)刑法通論(下冊),元照出版社。
林東茂(民國91年11月),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出版社。
許玉秀(2011年10月)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三民網路書店。
黃榮堅(2004年6月)基礎刑法學,元照出版社。
張麗卿(2002年12月)交通刑法,元照出版社。
二、期刊或雜誌類
方文宗(93年5月)肇事逃逸罪問題之研究,軍法專刊第55卷第5期。
王富仙(92年6月)酒醉無照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逃逸之刑事責任,軍法專刊第49卷第6期。
余信達(民國91年6月) ,從容許風險與法益侵害淺論交通刑法,刑事法學雜誌第46卷第3期。
吳柏蒼(民國94年12月),危險犯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鈺雄(92年3月)從肇事逃逸罪看實體法與訴訟法的連動性,評最高法院89年度臺上字第7622號、91年度臺上字第137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94 期。
林山田(民國88年8月) ,評1999年的刑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
高金桂(2005年6月),有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犯罪競合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21期。
許玉秀(民國89年3月),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
黃榮堅 (2000年2月),不能駕駛與肇事逃逸,臺灣本土法專雜誌7期。
陳志煇(2010年11月),交通刑法之憲法界限與刑事政策問題,司法周刊1008期。
張麗卿(88年8月)論刑法公共危險罪章之新增訂,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
郭棋湧(民國92年11月) ,論駕車肇事逃逸罪之構成要件,法務通訊第2161期。
蔡墩銘(民國91年5月),論駕駛交通工具肇事逃逸罪之適用,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4期。
蔡建興(民國90年6月),論駕車肇事逃逸行為之可罰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善印,(2005年8月),<警察對犯罪被害人保護策略之研究>,《刑事法學雜誌第49卷第4期》。
鄭逸哲(2002年2月),駕車肇事逃逸構成要件罪乃純粹處罰不服從的隱性不作為構成要件-評析嘉義地院91年交訴字第3號判決和高等法院台南分院91年度交上訴字第954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9期。
潘天蔚(92年3月)肇事逃逸罪的現在與未來,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6期。
薛智仁(92年11月)論肇事逃逸罪之致人死傷要素-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1年度交上訴字第954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2期。
三、在研討會發表的論文
法務部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刑法分則研究修正資料彙編(四)1998年3月再版。
司法院第46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研討第6則(2000年6月版)。
何斐萍(2004年7月)論交通犯罪,以2001年日本刑法之相關修正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第89頁。
陳志輝(2002年12月)論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2017年6月20日,國立台北大學。
四、從網路引用的資料
(2018年2月23日),〈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報導》,瀏覽時間:2018年3月2日。
最高法院69年臺上自第5015號刑事判決。瀏覽時間:2018年4月12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