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04: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姿吟
研究生(外文):Zi-Yin Ye
論文名稱:錄影監視系統中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省思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ing and Refecting of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under the modern society
指導教授:陬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犯罪恐懼風險社會現代性錄影監視系統
外文關鍵詞:cctvmodernityfear of crimerisky socie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瞭解錄影監視系統於現代社會架構之下所形塑而成的脈絡,並試圖透過分析、解構現代社會之特點與影響來探究錄影監視器之生成及其過程。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的是質性研究現象學的研究方法,使用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法,選定8位犯罪學與法律學學者進行研究。在資料分析上採取論述分析方法,將研究參與者之訪談資料進行編碼、整理與分析,並用以支持基本論述。其研究內容大致如下:
20世紀的後半,社會經歷重大的變遷,其中包含科技、經濟、文化等層面,這樣巨大的變化的確衝擊了犯罪預防與社會控制兩層面,晚期社會變遷與犯罪率高張之間存在些釭漪袺鰫吽C這種不分國際的犯罪率增加的情形,犯罪學者認為最可能的解釋是後現代社會中所帶來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發展的改變。
犯罪控制與司法體系也因為晚近社會的變遷而有所應對,高張的犯罪率與民眾的被害恐懼,迫使國家機器尋找先進且能「立竿見影」的預防政策。當國家政府打著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旗幟,宣稱錄影監視系統成為治安維護、犯罪控制的工具,並逐漸融入日常生活的領域時,在多數人對於人身安全與財產開始安心、被害恐懼感降低之際,是否有人察覺到晚近現代社會嚴然成為一個「全面監控」的社會?
當全球將錄影監視器之運用以工具理性之角度看待時,那麼人類社會將受這所謂「非人性化科技」所控制。在科技官僚體系的運作之下,國家政策不在受到人民意見之評估與考驗。本文以批判的立場來看待晚近現代社會下CCTV(由Closed-Circuit Television之簡稱)的發展,想以有別於傳統的角度來描繪、解構錄影監視系的生成,希冀提出一個不同傳統的觀點,讓社會大眾在擔心害怕犯罪被害之虞,對於社會面的倫理議題也能有所思考。
關鍵字:錄影監視系統、現代性、風險社會、犯罪恐懼
In the modern society,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is uesd to prevent the crime and make people feel safty.But the cctv system is really useful to stop crime? Will it violate the human right and privacy right in the future? It''s really a good guestion!So,I pick up this topic as my dissertation.
目次
摘要 III
第一章、緒論 1
一、CCTV成為城市的守護天使? 1
二、 研究提問 4
三、名詞解釋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11
一、現代性社會 11
二、全球化與文化霸權 16
三、監視社會的發展 22
四、新型態的犯罪控制 26
第三章、研究方法 33
一、研究範圍與對象 33
二、研究工具 35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 37
四、研究方法之限制 38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 41
一、新型態犯罪學 41
二、人民權利的侵犯 52
三、現代性與社會排除 65
四、文化霸權與民粹主義 84
五、權力與規訓 101
六、科技烏托邦–美麗新世界? 110
第五章、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115
一、研究結果與討論 115
二、研究建議 121
三、研究省思 124
四、研究限制 127
五、後續研究之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文獻 131
二、網路資料 135
三、英文文獻 136
附錄一、 137
附錄二、 139
附錄三、 158
附錄四、 159
附錄五、 16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怡紅譯,Schiller, H 著,《The Mind Managers 思想管理者》,1996年,遠流出版社。
江慶興,「閉路監視器(CCTV)應用於警察工作之探討─以英國為例」,2000年,警專學報 第2卷第8期。
艾鵬,《監視錄影系統在犯罪防治效果之研究–以警察人員、鄰里長為例》,2005,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士宏,「電腦霸權vs.創作典範–反思數位科技與數位創作的典範轉移」,2006年,數位內容學院月刊。
李英明,《哈伯馬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80。
李震山,「監視錄影器設置的合法性--對「電眼」的恐懼vs.還好老天有「眼」2006年,頁153-157,《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8期。
李尚仁,「老大哥在看著你-監視攝影機的使用與濫用」,《科學發展》,2002年,第353期,頁75-78。
李易駿,「全球化與東亞國家社會政策變遷初探」,2003,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8卷2期。
汪浩譯,Ulrich Beck 著,《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陸上》,2004,巨流圖書公司。
周盈成譯,David Garland 著,《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控制》, 2006年,巨流圖書公司。
周桂田,「生物科技產業與社會風險-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2000年9月,頁239-283,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
周桂田,「現代性與風險社會」,收錄於《台灣社會學刊》,1998。
房思宏,《關於全球化論述的知識對話》,2002,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佑聖、葉欣怡譯,George Ritzer 著,《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2001,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志忠,「科技社會何處去?論科技素養教育的目標」,2001,菁莪,46,12卷,4期,頁25-34。
林佳瑩、徐富珍校定,邱冺科、蔡毓智、姜馨彥合譯,Earl Babbie 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林明鏘,「法治國家與警察職權行使」,2006,警察法學第4期。
林錦鴻,「警察運用監視器之法律問題分析-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為中心」,2006,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
林正昇、陬塈楚A「從Foucault 規訓觀點分析一所台灣監獄場域的運作」,犯罪學期刊第九卷第一期,2006 年,153-191 頁。
紀慧君,《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2003,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忠澤、趙力濤譯,安東尼.季登斯著,《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民族-國家與暴力》,2003年,台北:左岸文化事業。
范姜真媺,「監視攝影系統設置、使用之法律問題」,2005年,頁26-41,《律師雜誌》,307期。
孫治本譯,Ulrich Beek 著(1999)。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高武山,「科學技術與現代社會–馬庫色先進工業社會理論之剖析與批派」,1982年,臺灣大學哲學研究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Nigel Dodd 著,《社會理論與現代性》,,2003年,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張君玫譯,Zygmunt Bauman 著,《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2001年,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張煜麟,「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7),2004 年7月。
閉K金,《犯罪學》,2003年,三民書局。
陬塈楚A《錄影監視系統對治安維護與人權影響之整合型研究:錄影監視系統的省思―犯罪控制與倫理道德爭議》,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陬塈楚A「英美刑罰發展與臺灣經驗之探究:一個批判性的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004。
陬塈楚A「監獄與社會排除:一個批判性的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五期,2005年9月
陬塈楚A「監獄與社會排除:一個批判性的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五期,2005年9月。
陬塈溺間ANils Chrisite 著,《犯罪控制-工業時代的來臨》, 2004,一品文化出版社。
陳光興,「911事件後美國想像的轉化」文化批判論壇,200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2002,台北,五南
陳墇津譯,Ernesto Laclau,Chantal Mouffe 著《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1994年,遠流出版。
陳慧珍,《治安與隱私的平衡:探討台中市公共空間中錄影監視系統之設置》,2004,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衛星譯,Mattelart, A.《世界傳播及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2001,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傅柯著,《規馴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1998年,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馮建三譯,Webster, F.著,《資訊社會理論》,1999年,遠流出版社。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犯罪學概論》,2002,中央警察大學。
黃瑞祺,《現代性 後現代性全球化》,2003年,左岸文化。
楊士隆、何明洲、傅美惠,《保全概論》,2005,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志誠,「調和全球化挑戰的天道主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楊深坑,「哈伯瑪斯的現代科技批判」。當代,56期,1990年,頁46-55。
楊劍豐,「尊重:一個後現代社會的倫理態度」,2005年。
董娟娟,《從監視社會理論看新加坡抗SARS 戰役》,2003,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論文。
廖緯民,「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護—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1995年11 月,資訊法務透析。
管中祥,2001,「資訊控制?還是電子民主?-我國電子化政府政策規劃與實際分析」,本文發表於資訊社會研究(1),頁279-297,2001年7月。
劉昌德,「資訊革命—是誰搞的鬼?:陸爾穈T社會觀點」,當代期刊,2000年,153期。
劉維公,「當代消費文化社會學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 與生活美學。」吳社會學報,11 期,頁113-136,2001。
劉北成、楊遠嬰譯,Faucault, Michael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92,臺北:桂冠出版社。
鄭棨元、陳慧慈譯,John Tomlinson 著,《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2001,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鄧煌發,《犯罪預防叢書–犯罪預防》,1995,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置之問題」,收錄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逝世紀念論文集》,2004 年,頁234-235,元照出版。
閻嘉譯,David Harvey 著,《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2003,商務印書館。
顧忠華,「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發表於「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行政院青輔會主辦,2003.9,台北。
二、網路資料:
人權教育資訊報: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36/topic1_4_1.htm。
文化研究月報-文化批判論壇:「911事件的亞洲觀點」論壇 第10期,2001: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0/journal_10.htm。
文化批判論壇第廿七場,城市的守護天使?電眼(CCTV)就在你/妳身邊: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6/journal_forum27.htm 。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3122。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603。
自由時報(2004/08/14):英監視器攝影機遍佈全國。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14/today-int5.htm。
何信全、張煜麟,「如果監視器無所不在」,中國時報,2003/12/29。
林志忠,「科技社會何處去? 論科技素養教育目標」菁莪,46,12卷,四期,
25-34,2000:http://www.isst.edu.tw/s44/quarterly/46/quarterl-46-3.htm。
周桂田,普遍與特殊激盪:全球化風險與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思考,2004:
http://www.nhu.edu.tw/~europe/activities/。
周桂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 2001 年2 月28 日,中央日報: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
邱天助,《聯合報》的「鐵窗文化的集體焦慮-自閉心態、美學障礙 台灣景觀之瘤難除」,2003 年11 月30 日第A15 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14/today-int5.htm。
郇建立,「現代性的悲哀」,2004年5月,第 26 期: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8085.htm。
國際邊緣: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1%20July-Dec/privacy/news/news13.htm。
葉允斌,「從網路的商業化探討網路公共領域」,2003年10月,網路通訊社會學期刊第33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3/33-17.htm 。
廖敦如,「解構、思考、批判、再建構—從解構主義探討全球化下視覺文化的藝
術教學」,第一屆台東大學人文藝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全文:
http://www.nttu.edu.tw/coh/meet/meet_paper.files/2.pdf。
三、英文文獻
Christie, N,2000,Crime Control as Industry (3rd ed). London: Routledge.。
Cohen, L. and Felson, M.,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588-608 。
Foucault, M.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London: Penguin。
Hutton, W,1995,The State We’re in,London: Vintage。
Siegel,Larry J.,2006,CRIMINOLOGY Ninth Edition,THOMSON WADSWORTH。
Young ,J,1999,The Exclusive Society,London:Sage。
Young ,J,2001,Identity,Community and Social Exclusion,in R.Matthews and J.Pitt(eds),London 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