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8: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唐慧君
研究生(外文):Hui-Chun Tang
論文名稱:德國專家與留德人士對台灣早期工業設計的指導任務與成果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duct Assignment and Achievement of German Experts and People Study in Germany of Taiwan at the Early Stage
指導教授:楊靜楊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1960年代留德人士德國工業設計專家工業設計
外文關鍵詞:German industrial design expertindustrial design1960speople study in German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採用文獻蒐集與口述歷史訪談調查方法,探討1965至1970年間,由「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China Productivity and Trade Center, CPTC)與「金屬工業發展中心」(Met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entre, MIDC)邀請來台的德國工業設計專家Jörg Glasenapp與Frank Sander;以及1967至1974年間台灣派遣的留德人士,對台灣早期推廣工業設計活動與教育的指導任務與成果。
本研究在文獻蒐集結果主要有赴德「工作聯盟資料收藏館」(WBA-MDD)蒐集到Jörg Glasenapp遺存來台相關資料及報告書,以及Frank Sander提供的來台報告書及相關照片。在訪談調查結果方面,赴德訪問Jörg Glasenapp遺孀Dagi Glasenapp-Cunz及Frank Sander本人,以及國內受訪者有郭叔雄、侯平治、梁又照、趙國宗、鄭源錦、馬家湘、曾坤明、黃斌、鄭傅儒等9人。
藉由口述訪談結果與文獻交互比對驗證,研究結果發現,1965至1967年間專家Glasenapp來台先後受聘CPTC與MIDC,首先,指導1966年「工業設計夜間班」及「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班」,並至台北工專教學以及主持各種工業設計演講與研討會。其次,執行MIDC接受產業委託的設計案,及至成功大學建築系授課。接著,1968年至1970年間Sander來台接續Glasenapp專家工作,除了繼續執行產業的設計輔導案,並在台北工專、新埔工專任教。1969年再由MIDC聘任,從事各種產業工業設計服務。
赴德考察留學方面,1967至1974年間CPTC與MIDC遴選9人赴德國Folkwang造形學院與Wuppertal大學學習工業設計、參訪歐洲各國知名設計中心、設計學校及企業;這些人士回國後陸續在教育、產業界貢獻所學。
透過本研究,釐清1960至1970年代CPTC與MIDC聘請的德國專家來台緣由、指導工業設計訓練班情形、學校教學內容以及產業設計服務案例的成果,並了解到派遣留德人士緣由、留德人士留學經過及成果貢獻等,進而了解德國專家與留德人士對台灣早期工業設計基礎奠基情形。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literature survey and Oral history to probe into the assignments and achie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activities in early stage of Taiwan of German industrial design experts Jörg Glasenapp and Frank Sander who invited by “China Productivity and Trade Center”(CPTC)and “Met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entre”(MIDC)during 1965 to 1970, and by the students studied in Germany supported by CPTC and MIDC during 1967 to 1970.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survey included the documents of Jörg Glasenapp preserved by Werkbundarchiv - Museum der Dinge(WBA-MDD) and one report and photos about Frank Sander. On the other hand, interviwed Dagi Glasenapp-Cunz and Frank Sander in Germany and domestic interviewed Jia Xiang Ma, Ping Chi Hou, Shu-Shion Guo, Guo Zong Zhao, Kun Ming Zeng, Fru Cheng, You Zhao Liang, Bin Huang reached a total of 10 people.
After testing and verifying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survey and interviw each other, the study reveal that Jörg Glasenapp invited by CPTC in 1965 and MIDC in 1967. The assignments during CPTC were to visit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nduct the 1966” Industrial Design Evening Training Seminar” and “Industrial Design Summer Training Seminar ”, teach at the Taip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IT)and take part in lectures and seminar about industrial design. In MIDC, the job of Jörg Glasenapp was to execute design cases from industry and teach at Cheng Kung University. Then, Frank Sander was invited by CPTC to continue the work of Jörg Glasenapp in 1968. In addition to provide design services for industry, he taught at TIT and Simpo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69, Frank Sander served at MIDC and was engaged in industrial design cases from industry, too.
Moreover, CPTC and MIDC selected 9 people 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in Germany. They studied at Folkwangschule für Gestaltung and Universitaet Wuppertal, visited well-known design centers, design schools and companies in Europe. When finished the courses in Germany, they return to Taiwan and contribute what they learned to education and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one can understand the reasons of inviting German experts by CPTC and MIDC, the fact of conducting industrial design training activities, th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the processes and achievements of design services to industry. Also, one can realized the reasons of CPTC and MIDC to send people study in Germany and their methods and fruit of studying, especially to comprehend the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design foundation in early Taiwan.
論文目次
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論文目錄………………………………………………………………………………..iv
表目錄……………………………………………………………………………..…...ix
圖目錄……………………………………………………………………………….….x

一、緒論………………………………………………………………………………….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研究目的………………………………………………………………………..2
1.3研究範圍與界定………………………………………………………………..3
1.3.1台灣早期………………………………………………………………...3
1.3.2研究範圍………………………………………………………………...3
1.4研究方法與步驟………………………………………………………………..3
1.4.1文獻史料蒐集…………………………………………………………...4
1.4.2口述歷史訪談…………………………………………………………...5
1.5研究架構與流程………………………………………………………………..5
1.6研究侷限………………………………………………………………………..5

二、相關文獻探討………………………………………………………………………8
2.1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與工業概況………………………………………………..8
2.2台灣早期經濟技術合作慨況…………………………………………………..9
2.2.1國際資金援助…………………………………………………………...9
2.2.2國際技術援助………………………………………………………….10
2.3台灣早期技術人才培育概況…………………………………………………11
2.4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1
2.5金屬工業發展中心……………………………………………………………12
2.6台灣早期工業設計發展政策…………………………………………………13
2.7本章小節………………………………………………………………………13

三、文獻研究與訪談調查……………………………………………………………...15
3.1研究調查實施流程……………………………………………………………15
3.2文獻史料蒐集…………………………………………………………………16
3.2.1前期研究探討………………………………………………………….16
3.2.2德國專家來台報告書………………………………………………….24
3.2.3德國柏林「工作聯盟資料收藏館」(WBA-MDD)蒐集資料……….25
3.2.4設計雜誌期刊、專輯報告文章……………………………………….27
3.2.5留德人士歸國後著作………………………………………………….30
3.3口述歷史訪談調查……………………………………………………………30
3.3.1口述歷史訪談調查內容……………………………………………….30
3.3.2口述歷史訪談調查結果……………………………………………….35

四、德國專家Jörg Glasenapp的指導事蹟……………………………………………39
4.1 Jörg Glasenapp背景與來台緣由………………………………………..……39
4.1.1 Jörg Glasenapp生平略歷……………………………………………...40
4.1.2 Jörg Glasenapp來台緣由……………………………………………...40
4.1.3 CPTC聘任Jörg Glasenapp的背景……………………………………41
4.1.4 Jörg Glasenapp在CPTC的工作任務…………………………………41
4.1.5 CPTC聘任時間釐清…………………………………………………..42
4.2 CPTC專家初期參訪活動………………..…………………………………...44
4.3 CPTC時期指導訓練班及演講活動………………………………………….45
4.3.1 1966年「工業設計夜間班」….……………………………………...46
4.3.2 1966年「工業設計訓練暑期班」…………………………………….49
4.3.3 1963-65年「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班」學員定期演講………………..54
4.4 CPTC時期學校教學活動…………………………………………………….55
4.4.1 台北工專教學………………………………………………………...55
4.4.2 學校演講……………………...………………………………………56
4.5 CPTC時期產業輔導與設計諮詢……………………………………………56
4.5.1 企業演講……………………………………………………………...57
4.5.2 大同公司家電設計部的參訪與建議………………………………...59
4.6 Jörg Glasenapp受聘MIDC的緣由………………………………………….60
4.7 MIDC時期產業工業設計指導活動…………………………………………61
4.7.1 高階管理工業設計研討會………...…………………………………61
4.7.2 第二屆亞洲區研討會………………………………………………...62
4.8 MIDC時期產業設計服務案例成果……...………………………………….64
4.8.1 永福電器公司10吋電扇...…………………………………………..64
4.8.2 永福電器公司果汁機…....………………..………………………….66
4.8.3 中國農業機械公司NSU 50cc機車………………………………….67
4.9 MIDC時期成功大學教學活動………………………………………………69
4.10本章小結…………………………………..…………………………………57

五、德國專家Frank Sander的指導事蹟……………………………………………..74
5.1 Frank Sander背景與來台緣由……………………………………………….75
5.1.1 Frank Sander生平略歷………………………………………………..75
5.1.2 Frank Sander來台緣由………………………………………………..76
5.1.3 CPTC聘任Frank Sander背景………………………………………..77
5.2 CPTC時期學校教學與演講活動……………………………………………77
5.2.1 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演講…………………………………………...78
5.2.2 台北工專任教………………………………………………………...78
5.2.3 新埔工專任教………………………………………………………...80
5.3 CPTC時期產業輔導與設計服務成果案例………………………………….81
5.3.1 企業參訪與場內訓練………………………………………………...82
5.3.2 中興電工空調冷氣…………………………………………………...82
5.4 Frank Sander 受聘MIDC背景…………..………………………………….83
5.5 MIDC時期產業工業設計推廣活動…………………………………………84
5.5.1 工業設計推廣的問題與建議………………………………………...84
5.5.2 宣傳與重組「工業設計室」………………………………………...85
5.5.3 工業設計研討會……………………………………………………...86
5.5.4 企業演講……………………………………………………………...86
5.6MIDC時期工業設計服務案例成果….………………………………………87
5.6.1順風電子工業(Shun-Fun Electrical Mfg.)10吋及12吋桌扇…………87
5.6.2 Olympic電子工業(Olympic Electronic Mfg.)卡帶錄音機………….87
5.6.3復盛機械(Fu-Sheng Machinery Mfg.)空氣壓縮機 ……………….88
5.7 1970-2005年Frank Sander與台灣交流情形…………………………….89
5.8.1 CIDPC專家……………………………………………………………90
5.8.2北區設計中心顧問…………………………………………………….90
5.8.3設計教學資源中心專家……………………………………………….92
5.8本章小節………………………………………………………………………93

六、留德人士的留學事蹟與成果貢獻…………..……………………………………94
6.1台灣派員留德緣由與背景……………………………………………………94
6.1.1 留德人士資格與背景………………………………………………...95
6.1.2 考察人士資格與背景………………………………………………...97
6.2留德人士學習過程與成果……………………………………………………98
6.2.1 德語訓練……………………………………………………………...98
6.2.2 留德人士就讀學校…………………………………………………...99
6.2.3 考察者的學習方式與歷程………………………………………….101
6.2.4 留學者的學習方式與歷程………………………………………….103
6.2.5 Ulm設計學院的考察………………………………………………...106
6.3個人收穫與心得…………………………………………………………….107
6.3.1 學習收穫…………………………………………………………….107
6.3.2 個人思想改變與影響……………………………………………….108
6.4留德人士的貢獻…………………………………………………………….109
6.4.1 留德期間學習心得文章刊載……………………………………….110
6.4.2 留德人士歸國工作情形…………………………………………….112
6.4.3 教育方法與思想…………………………………………………….114
6.7本章小結…………………………………………………………………….115

七、德國專家與留德人士對台灣工業設計指導成果分析….……………………...116
7.1德國工業設計導入因素……………………………………………………..116
7.1.1 政府機構的支持……………….……………………………………116
7.1.2 領先世界的德國工業設計………………………………………….117
7.2德國專家的工業設計指導分析…………………………………………….117
7.2.1 快速灌輸工業設計專業知識……………………………………….118
7.2.2 工業設計基礎課程示範…………………………………………….119
7.2.3 工業設計實務指導………………………………………………….121
7.2.4 德國專家的教學特色……………………………………………….123
7.3德國專家工業設計能力展現……………………………………………….124
7.3.1 工業設計程序示範……………………………………………….…124
7.3.2 工業設計實務經驗傳承………………………………………….…125
7.3.3 電氣機器產品工業發展快速的年代……………………………….126
7.3.4 在工業設計觀念未開的時代求生存……………………………….127
7.4留德人士的知識傳遞……………………………………………………….128
7.4.1 工業設計專業知識的重點式學習方法…………………………….128
7.4.2 留德人士的工業設計知識傳遞方法……………………………….128
7.5工業設計推產的省思……………………………………………………….130

八、結論與建議………………………………………………………………………133
8.1結論…………………………………………………………………………..133
8.2建議…………………………………………………………………………..135

參考文獻……………………………………………………………………………...137

附錄1.1 Jan Glasenapp 2005/11/14回函………………………………………….144
附錄1.2 台灣向聯合國技術協助處申請書………………………………………145
附錄1.3 Jörg Glasenapp與吳道艮通信1966/6/6….…………………………….146
附錄1.4 Jörg Glasenapp CPTC職務延長申請書………………………………..147
附錄1.5 Jörg Glasenapp與Hans Eisen-Genf通信………………………………148
附錄1.6 Jörg Glasenapp與A. Aboughanem信件………………………………...149
附錄1.7 Jörg Glasenapp CPTC工作行程-1………………………………………150
附錄1.8 Jörg Glasenapp CPTC工作行程-2………………………………………151
附錄2.1 馬家湘訪談稿………………………………………...…………………154
附錄2.2 侯平治訪談稿………………………………………...…………………163
附錄2.3 郭叔雄訪談稿………………………………………...…………………170
附錄2.4 趙國宗訪談稿………………………………………...…………………174
附錄2.5 曾坤明訪談稿…………………………………………...………………180
附錄2.6 鄭傅儒訪談稿…………………………………………...………………185
附錄2.7 梁又照訪談稿…………………………………………...………………191
附錄2.8 黃 斌訪談稿………………………………………...…………………199
附錄2.9 Dagi Glasenapp-Cunz訪談稿…………………………...…………………205
附錄2.10 Frank Sander訪談稿…………………………………………….………209
附錄3 WBA-MDD蒐集照片……………………………………………………218





















表目錄
表3.1 德國留學生名單…………………………………………….……...…………19
表3.2 第四期工業設計訓練班國內外專家與學員名單………...……...…………..21
表3.3 WBA-MDD德國專家Jörg Glasenapp文獻…………………………………26
表3.4 WBA-MDD德國專家Jörg Glasenapp照片…………………………………27
表3.5 「工業設計」季刊德國專家相關記述……………………………….…….….28
表3.6 「中國工業設計」季刊相關文章報導…………………………….…….……28
表3.7 「工業設計與包裝」季刊相關文章報導………...……………………………28
表3.8 「工業設計」季刊留德人士之文章…………………..………………………..29
表3.9 國內受訪者基本資料………………………………………….…….………..36
表3.10 德國受訪者基本資料………………………………………………….……...37
表4.1 Jörg Glasenapp CPTC專家初期參訪情形…..……………………………….45
表4.2 Jörg Glasenapp 在CPTC時期教學活動…………………………………….45
表4.3 1966年「工業設計夜間班」國內外指導專家及學員名單…………………46
表4.4 1966年「工業設計訓練夜間班」課程內容…………………………………47
表4.5 第四期工業設計訓練班國內外專家與學員名單……………………………50
表4.6 第四期工業設計訓練班課程內容…………………………….…….………..50
表4.7 Jörg Glasenapp為1963年至1965年「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班」學員演講……55
表4.8 Jörg Glasenapp企業演講行程……………………………….…….…………57
表4.9 1968年第二屆亞洲區研討會課程內容……………………………………...62
表5.1 1968-2005年Frank Sander在台指導事蹟…………………………….…….75
表6.1 1967-1974年台灣工業設計留德人士………………………….…….….…..95
表6.2 侯平治在「工業設計」季刊文章……..………………………….…….…...110
表6.2 趙國宗在「工業設計」季刊文章……..………………………….…….…...110
表6.2 王鍊登在「工業設計」季刊文章……..………………………….…….…...111
表6.2 鄭源錦在「工業設計」季刊文章……..………………………….…….…...111
表7.1 德國專家對產業的設計理論傳授…………………………………………..118
表7.2 德國福克旺造形學院工業設計系課程表…………………………………..119
表7.3 德國專家工業設計基礎訓練課程與成果…………………………………..120
表7.4 德國專家的設計實務訓練…………………………………………………..122
表7.5 德國專家執行產業設計案成果……………………………………………..125
表7.6 留德人士選修課程與成果作品……………………………………………..129





圖目錄
圖1.1 研究範圍圖……………………………………………………………………4
圖1.2 研究流程圖……………………………………………………………………6
圖3.1 蒐集照片編號實例一…………………………….…….……………………..27
圖3.2 德國訪談調查實施圖…………………………………………….…….……32
圖4.1 Jörg Glasenapp,1965.…………………………….…….……………………43
圖4.2 Jörg Glasenapp與Dagi-Glasenapp-Cunz參加 CPTC歡迎會,1965………43
圖4.3 Jörg Glasenapp與CPTC「產品改善組」成員合照…………………………..44
圖4.4 梁又照「紙的立體構成練習」情形,1966…………………………………48
圖4.5 1966年「工業設計夜間班」結訓講評……………………………….…….49
圖4.6 1966年「工業設計夜間班」結訓合照…………………………….…….…49
圖4.7 筷子使用現況問題與改良建議,1966…………………………….…….….51
圖4.8 電話使用現況問題與改良建議,1966…………………………….…….….51
圖4.9 兒童雙人床使用現況問題與改良建議草圖,1966…………………………51
圖4.10 大理石雕塑造形設計模型,1966…………………….…….………………52
圖4.11 吹模設計訓練作品,1966…………………………….…….………………52
圖4.12 攤販車設計情形,侯平治小組設計作品,1966……………………………52
圖4.13 攤販車設計作品,1966……………………………….…….………………..52
圖4.14 農藥噴霧器,梁又照與魏哲尚共同設計,1966……………………………53
圖4.15 Jörg Glasenapp指導梁又照、魏哲尚農業噴霧器石膏模型製作,1966……53
圖4.16 馬家湘加油槍模型製作情形,1966……………………………….…….….53
圖4.17 Ronnefeldt Egbert指導茶壺模型製作,1966…………………………….…54
圖4.18 Ronnefeldt Egbert指導呂維成桌燈模型製作,1966…………………….…54
圖4.19 Jörg Glasenapp與台北工專師生合照,1966…………………………….…56
圖4.20 Jörg Glasenapp介紹「手提式電動攪拌器」設計步驟,1966-1967………..59
圖4.21 Jörg Glasenapp與對等人員梁又照、馬家湘於MIDC辦公室合照………..61
圖4.22 專題設計鐵絲實作訓練,Jörg Glasenapp指導,1968…………………….63
圖4.23 專題設計鐵絲攝影作品,Jörg Glasenapp指導,1968…………………….63
圖4.24 Jörg Glasenapp指導專題設計電刮鬍刀由土模型製作,1968….…………64
圖4.25 永福電器10吋電扇新產品,Jörg Glasenapp設計,1968…………………65
圖4.26 幸福牌10吋電扇廣告,Jörg Glasenapp留存………………………………65
圖4.27 永福電器電扇底座模具製作,1968………………………………………..65
圖4.28 日本國際牌電扇底座與Jörg Glasenapp設計之10吋電扇底座模型……..65
圖4.29 果汁機草模,Jörg Glasenapp設計,1968…………………………….……..66
圖4.30 果汁機精模,Jörg Glasenapp設計,1968…………………………….……..67
圖4.31 成大建築系授課之一:果汁機使用者測試,1968.………………….……67
圖4.32 50cc機車草模,Jörg Glasenapp與馬家湘、梁又照、中農工程師,1968……68
圖4.33 中國農機50cc機車骨架模型,1968……………………………….…….….68
圖4.34 梁又照製作50cc機車頭燈及油箱油土模型,1968………………………..69
圖4.35 中國農機50cc機車零件精緻模型,1968……………………………….….69
圖4.36 中農NSU 50cc機車發表-1,1968…………………………….…….………69
圖4.37 中農NSU 50cc機車發表-2,1968…………………………….…….………69
圖4.38 Jörg Glasenapp成大建築系上課情形,1968….……………………………..70
圖4.39 Jörg Glasenapp與成大建築系學生討論宿舍設計作業,1968……………72
圖4.40 Jörg Glasenapp與馬家湘、梁又照及成大建築系師生合照,1968………72
圖5.1 Frank Sander與對等人員陳伯壽至明志工專演講,1968…………………78
圖5.2 Frank Sander至明志工專演講情形,1968 ………………………….…….78
圖5.3 桌燈模型,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4 剪刀造形研究,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5 剪刀草模,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6 旅行吹風機模型,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7 買菜車模型-1,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8 買菜車模型-2,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9 瓦斯爐模型,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10 磅秤模型-1,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11 磅秤模型-2,台北工專學生設計,1968…………………………….……...80
圖5.12 基本設計-1,新埔工專學生設計,1968…………………………….……...81
圖5.13 基本設計-2,新埔工專學生設計,1968…………………………….……...81
圖5.14 中興空調模型1-4,Frank Sander設計,1968………………………………83
圖5.15 Frank Sander與對等人員馬家湘、梁又照,1968…………………….……..84
圖5.16 MIDC「工業設計室」組織架構圖……………………………….…….…….86
圖5.17 桌扇-1,Frank Sander設計,1969……………………………….…….…….88
圖5.18 桌扇-2,Frank Sander設計,1969……………………………….…….…….88
圖5.19 卡帶錄音機-1,Frank Sander設計,1969…………………………………..88
圖5.20 卡帶錄音機-2,Frank Sander設計,1969…………………………………..88
圖5.21 空氣壓縮機,Frank Sander設計,1970…….………………………………89
圖5.22 Frank Sander與Bruce Hannah共同主持「家具設計高階研習班」,1992…..92
圖5.23 Frank Sander在北科大演講,2004…………………………………………..93
圖5.24 Frank Sander在Trier大學接待北科大遊學團,2004………………………93
圖6.1 德國福克旺造形學院,現Essen大學,1971………………………………100
圖6.2 Folkwang Hochschule,2006……………………………………………….100
圖6.3 Essen大學汽車設計組教室……………………………………………….105
圖6.4 書桌,趙國宗畢業設計,1971………………………………………………105
圖6.5 旅行火車車廂,馬家湘國家考試設計作品,1973………………………105
圖6.6 旅行火車車廂娛樂車廂,馬家湘國家考試設計作品,1973……………105
圖6.7 馬家湘於西門子實習的辦公室,1974……………………………………106
圖6.8 德國Bosch公司Forfex電動理髮器,1927………………………………112
圖6.9 手提電腦,曾坤明if獎作品,1988………………………………………114
1.「工業設計」季刊
[1]Frank Sander,1968,「Mr. Frank Sander蒞校演講」,工業設計,No.02,pp.50-51。
[2]Frank Sander,1969,「德國ULM設計學院」,工業設計,No.04,pp.21-25。
[3]Frank Sander,1970,「設計體制及方法」,工業設計,No.10,pp.12-14。
[4]Eugen f. Strobel,1972,「一個德國設計家眼裡的台灣設計問題」,工業設計,pp.28-31。
[5]Eugen f. Strobel,1973,「設計—在紐倫堡交通博物館」,工業設計,No.23,pp.22-27。
[6]Fritz Eichler,1973,「何謂設計」,工業設計,No.24,pp.32-37。
[7]Deter Rams,1973,「我對大眾傳播的看法」,工業設計,No.24,pp.40-41。
[8]王鍊登,1967,「對不起!『黃牛』了」,工業設計,No.01,p.30。
[9]王鍊登,1968,「德國新產品介紹」,工業設計,No.02,pp. 32-33。
[10]王鍊登,1968,「走在紐倫堡街頭」,工業設計,No.02,pp.40-43。
[11]王鍊登,1968,「德國十個月」,工業設計,No.04,pp. 8-17。
[12]王鍊登,1968,「再報烏魯姆造形學院」,工業設計,No.04,pp.2-7。
[13]王鍊登,1968,「福克旺造形學院慶祝工業設計科二十週歲」,工業設計,No.04,pp.49-50。
[14]王鍊登,1969,「史突加城所見」,工業設計,No.07,pp.10-14。
[15]王鍊登,1970,「德國國民車如此誕生」,工業設計,No.09,pp.8-14。
[16]王鍊登,1970,「德國IBM之設計方法論(上)」,工業設計,No.10,pp.8-11。
[17]王鍊登,1970,「德國IBM之設計方法論(中)」,工業設計,No.09,pp.14-17。
[18]王鍊登,1970,「德國IBM之設計方法論(下)」,工業設計,No.12,pp.14-17。
[19]王鍊登,1971,「環境新造形—明日的都市道路」,工業設計,No.03,pp.10-13。
[20]王鍊登,1972,「西德之設計服務—亥寇•法爾克有限公司」,工業設計,No.18,pp.36-39。
[21]王鍊登,1972,「音樂圖畫—構成與旋律意義」,工業設計,No.18,pp.32-36。
[22]王鍊登,1973,「歡迎德國BRAUN三位現代設計鬥士」,工業設計,No.24,pp.27-28。
[23]王鍊登,1974,「Braun電子刮鬍刀」,工業設計,No.25,p26。
[24]李境培,1967,「世界工業設計教育討論會」,工業設計,No.01,pp.28-30。
[25]李薦宏,1967,「德國的工業設計」,工業設計,No.01,pp.2-6。
[26]侯平治,1968,「新傢俱談」,工業設計,No.03,pp.19-21。
[27]侯平治,1968,「新傢俱談(續一)」,工業設計,No.04,pp.33-36。
[28]侯平治,1968,「新傢俱談(續二)」,工業設計,No.05,pp.21-25。
[29]侯平治,1969,「青年設計家的新設計」,工業設計,No.06,pp.9-12。
[30]侯平治,1969,「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工業設計,No.06,pp.31-35。
[31]侯平治,1969,「工業設計在歐洲」,工業設計,No.08,pp.7-9。
[32]侯平治,1969,「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工業設計,No.08,pp.22-25。
[33]侯平治,1970,「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3)」,工業設計,No.09,pp.15-16。
[34]侯平治,1970,「ICSID69年會印象記簡」,工業設計,No.09,p.24。
[35]侯平治,1970,「記—蘇黎支的『勒科必意中心』」,工業設計,No.10,pp.17-21。
[36]侯平治,1970,「BRAUN公司的『設計協調和企業意念』」,工業設計,No.12,pp.18-21。
[37]侯平治,1971,「馬克士•比爾的研究」,工業設計,No.14,pp.34-35。
[38]侯平治,1971,「寫在『現代室內設計』出版之後」,工業設計,No.15,pp.29-30。
[39]袁國泉,1969,「西德烏路姆高等設計學院告別書」,工業設計,No.05,pp. 4-5。
[40]袁國泉,1969,「德國BRAUN公司」,工業設計,No.06,p.8。
[41]袁國泉,1969,「德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工業設計,No.07,p.5。
[42]袁國泉,1973,「德國BRAUN公司」,工業設計,No.24,p.31。
[43]郭叔雄,1969,「新造形教育思想之確立」,工業設計,No.05,p.6。
[44]郭叔雄,1969,「一個Designer走馬看歐洲」,工業設計,No.07,pp.24-28。
[45]鄭源錦,1969,「平面分割構成與空間表現構成」,工業設計,No.06,pp.51-54。
[46]鄭源錦,1969,「Dortmund的westfalen park」,工業設計,No.08,pp.36-42。
[47]鄭源錦,1970,「福克旺造形學院工業設計科考察」,工業設計,No.09,pp.44-47。
[48]鄭源錦,1970,「舒適的70年代」,工業設計,No.10,pp.33-38。
[49]鄭源錦,1970,「1970年的工業設計優選產品」,工業設計,No.11,pp.26-31。
[50]鄭源錦,1970,「德國工業新產品」,工業設計,No.12,pp.22-24。
[51]鄭源錦,1971,「『工業設計師』的廣泛工作領域」,工業設計,No.14,pp.41-42。
[52]趙國宗,1969,「WESTFALEN PARK拾零」,工業設計,No.08,pp.33-35。
[53]趙國宗,1969,「第8屆國際CARAVAN展」,工業設計,No.09,pp. 22-23。
[54]趙國宗,1970,「GRUPPE 21之組織與意義」,工業設計,No.10,pp.6-7。
[55]趙國宗,1970,「1972年奧會海報設計」,工業設計,No.10,pp.40-41。
[56]趙國宗,1970,「LUIGI COLANI的居住空間」,工業設計,No.11,pp.18-19。
[57]趙國宗,1971,「德國大獎GUTE FORM’70」,工業設計,No.13,pp.5-9。
[58]趙國宗,1971,「TISCH 80」,工業設計,No.14,pp.11-16。
[59]趙國宗,1971,「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工業設計,No.20,pp.2-10。
[60]趙國宗,1973,「介紹分析13種組合單位系統」,工業設計,No.21,pp.38-41。
[61]趙國宗,1973,「社會性的設計」,工業設計,No.24,pp.4-7。
[62]趙國宗,1974,「設計實例—車床的發展與造形」,工業設計,No.26,pp.2-7。
[63]趙國宗,1974,「交通的多樣性」,工業設計,No.27,pp.2-11。
2.「中國工業設計」季刊
[1]王鍊登,1970,「設計方法論AW Design」,中國工業設計,No.05,pp.28-31。
[2]侯平治,1970,「透視歐洲ID近況」,中國工業設計,No.05,pp.7-14。
[3]陳柏壽,1968,「台北工專的工業設計」,中國工業設計,No.01,pp.53-55。
[4]鄭源錦,1970,「中德工業設計教育比較」,中國工業設計,No.05,pp.19-24。

3.「工業設計與包裝」季刊
[1]Frank Sander,1976,「傢俱設計專輯:桑德先生談歐洲傢俱設計」,工業設計與包裝,No.08,pp.11-20。
[2]李國鼎,1978,「亟待重視的工業設計」,工業設計與包裝,No.15,p.1-p.2。
[3]陳和,1975,「訪曾坤明先生談工業設計」,工業設計與包裝,No.05,pp.17-19。
[4]梁又照,1977,「德國AW設計研究機構簡介」,工業設計與包裝,No.10,p.18。
[5]鄭源錦,1976,「大同公司的設計發展方法」,工業設計與包裝,No.09,p.18。
4.生產力及貿易月刊
[1]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5,「本中心業務動態—聯國將派專家協助工業設計」,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9,No.10,p.23。
[2]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顧問南部訪問歸來」,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10,No. 1,p.27。
[3]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小組舉行座談檢討」,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2,p.29。
[4]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夜間班假師範大學上課」,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4,p.31。
[5]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舉辦工業設計訓練適應工業發展需要」,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7,p.31。
[6]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訓練結束代表作品將予展覽」,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10,p.26。
[7]李國鼎,1964,「培植優秀人才協助經濟建設」,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8,No. 9,p.1。
5.設計資訊室簡訊
[1]陳麗妃,1990,「活動報導」,設計資訊室簡訊,p.1。
[2]梁又照、李玉龍,1992,「1992年歐洲產品開發策略與設計管理考察研習團回國報告」,設計資訊室簡訊,p.1-6。
[3]設計資訊室簡訊編輯部,1992,「活動報導」,設計資訊室簡訊,p.1。
6.國內外參考書籍論文
[1]Adams, W. M. 1990, Gre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ilty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Routledge.
[2]Alternativen für den öffentlichen Verkehr- Ideen, Vorschläge, Realisationen für Verkehrssysteme, form,1974, No.65, p.8-p.16.
[3]Bello Walden and Stephanie Rosenfeld,1990, Dragons in Distress: Asia’s Miracle Economies in Crisis, San Francisco: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evelopment.
[4]Ching Yang, 2003, The Influence of the Mission of Shinji Koike from 1962 to 1964 to Investigate and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Taiwan, 6th Asian Desig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ceipted No.371.
[5]Ching Yang, 2003, The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Design Summer Workshops in Taiwan” Supervised by Michitaka Yoshioka from 1963 to 1966, 6th Asian Desig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ceipted No.382.
[6]Donald A. Ritchie, 王芝芝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遠流:台北。
[7]Jörg Glasenapp, 1968, Final Report - Industrial Design.
[8]Lernen am richtigen Tisch- Schulmöbel, 1972, Moebel Interior Design, No.6, p.78.
[9]文光,1992,「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遠流:台北。
[10]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自立晚報社:台北。
[11]王鍊登,1978,「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十年概觀」,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12]中德技術合作研究會簡介,1989,台北市。
[13]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桂冠圖書,台北市。
[14]江建明,2002,「我國工業設計啟蒙機構與訓練活動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15]李國鼎,陳木在合著,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聯經,台北市。
[16]李薦宏,1999,「桑德教授」,台灣工業設計教育1964-1998,p.22-25。
[17]李建臻,楊靜,1996,「台灣早期工業設計大事紀要」,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 96-98。
[18]谷浦孝雄等著,雷慧英譯,1995,「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人間,台北市。
[19]吳忠吉,1998,「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台北。
[20]吳若予,1992,「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業強出版社:台北。
[21]林玉體,1988,「教育概論」,台灣東華,台北市,p.104。
[22]林正義、葉國興、張瑞猛,1990,「台灣加入國際經濟組織策略分析」,聯經出版社:台北。
[23]林鐘雄,1991,「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p.40。
[24]周業值,2005,「1970年代『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推廣活動模式及其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5]周敬煌,1989,「工業設計」,大陸書店。
[26]金屬工業發展中心編,1973,「十年來之金屬工業發展中心」,金屬工業發展中心:高雄。
[27]洪定國,2005,「1950-70年代『鹿港實驗工廠』外銷工藝產業活動事蹟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8]段承璞,1999,「台灣戰後經濟」,聯經出版社:台北。
[29]孫金生,1983,「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聯經出版社:台北。
[30]翁真弘,1996,「鹿港飲食生活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1]袁穎生,1998,「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聯經出版社:台北。
[32]許介鱗、蕭全政、李文志,1994,「亞太經濟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業強出版社:台北。
[33]陳惠邦,2001,「德國教育」,師大書苑:台北市。
[34]陳正茂,2003,「台灣經濟發展史」,新文京開發,台北縣。
[35]陳鳳雀,1998,「我國早期工業設計起步與教育之探討-以60歲以上人物訪談為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6]葉學哲,1981,「國際資金流入」,聯經出版社:台北。
[37]遠流台灣館編著,2000,「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台北。
[38]楊靜,1999,「我國早期工業設計教育師資及教學成就之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91-2411-H-224- 007)。
[39]楊靜,2004,「1950至1960年代台灣從手工業到工業設計的推展機構之探索(II)─中國生產力中心對工業設計推廣活動及其成果」,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精簡報告,雲林科技大學,pp.1-6(NSC 92-2411-H-224-007)。
[40]楊明津、賴瓊琦等人,1992,「歐洲家具設計參觀考察訓練專輯」,北區設計中心。
[41]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聯經出版社:台北。
[42]蓋淅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五南圖書,台北市。
[43]蕭峯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台北市。
[44]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合著,1983,「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聯經,台北市。
7.網際網路資料
[1]Folkwang Hochschule, 2006, URL:http://www.folkwang-hochschule.de/.
[2]Werkbundarchiv - Museum der Dinge, 2006, URL:http://www.werkbundarchiv-berlin.de/
[3]Uni-Wuppertal, 2006, URL: http://www.uni-wuppertal.de/index-js-en.html.
[4]中興電工,2006,URL:http://www.chem.com.tw/index.htm。
[5]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2006,URL:http://www.mirdc.org.tw/chinese/index.htm。
[6]設計策略聯盟教學資源中心,2004,URL:http://dtl.ntut.edu.tw/session2003/index.html。
[7]台灣文化精品設計教學資源中心,2004,URL: http://dtl.ntut.edu.tw/session2003/DTL_92/dtl.html。
[8]經濟部工業局,2006,URL:http://www.moeaidb.gov.tw/portal/index.jsp。
[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URL: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 梁又照,1977,「德國AW設計研究機構簡介」,工業設計與包裝,No.10,p.18。
2. [2] 侯平治, 1970,「透視歐洲ID近況」,中國工業設計,No.05,pp.7-14。
3. [61] 趙國宗,1973,「社會性的設計」,工業設計,No.24,pp.4-7。
4. [59] 趙國宗,1971,「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工業設計,No.20,pp.2-10。
5. [56] 趙國宗,1970,「LUIGI COLANI的居住空間」,工業設計,No.11,pp.18-19。
6. [54] 趙國宗,1970,「GRUPPE 21之組織與意義」,工業設計,No.10,pp.6-7。
7. [37] 侯平治, 1971,「馬克士•比爾的研究」,工業設計,No.14,pp.34-35。
8. [36] 侯平治, 1970,「BRAUN公司的『設計協調和企業意念』」,工業設計,No.12,pp.18-21。
9. [31] 侯平治, 1969,「工業設計在歐洲」,工業設計,No.08,pp.7-9。
10. [21] 王鍊登, 1972,「音樂圖畫—構成與旋律意義」,工業設計,No.18,pp.32-36。
11. 翁秀琪、陳慧敏,2000,〈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體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及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第4期,2000年7月,頁1-61。
12.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臺灣民主化〉,《臺灣政治學刊》,第4期,2000年12月,頁57-103。
13.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