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業設計」季刊
[1]Frank Sander,1968,「Mr. Frank Sander蒞校演講」,工業設計,No.02,pp.50-51。
[2]Frank Sander,1969,「德國ULM設計學院」,工業設計,No.04,pp.21-25。
[3]Frank Sander,1970,「設計體制及方法」,工業設計,No.10,pp.12-14。
[4]Eugen f. Strobel,1972,「一個德國設計家眼裡的台灣設計問題」,工業設計,pp.28-31。
[5]Eugen f. Strobel,1973,「設計—在紐倫堡交通博物館」,工業設計,No.23,pp.22-27。
[6]Fritz Eichler,1973,「何謂設計」,工業設計,No.24,pp.32-37。
[7]Deter Rams,1973,「我對大眾傳播的看法」,工業設計,No.24,pp.40-41。
[8]王鍊登,1967,「對不起!『黃牛』了」,工業設計,No.01,p.30。
[9]王鍊登,1968,「德國新產品介紹」,工業設計,No.02,pp. 32-33。
[10]王鍊登,1968,「走在紐倫堡街頭」,工業設計,No.02,pp.40-43。
[11]王鍊登,1968,「德國十個月」,工業設計,No.04,pp. 8-17。
[12]王鍊登,1968,「再報烏魯姆造形學院」,工業設計,No.04,pp.2-7。
[13]王鍊登,1968,「福克旺造形學院慶祝工業設計科二十週歲」,工業設計,No.04,pp.49-50。
[14]王鍊登,1969,「史突加城所見」,工業設計,No.07,pp.10-14。
[15]王鍊登,1970,「德國國民車如此誕生」,工業設計,No.09,pp.8-14。
[16]王鍊登,1970,「德國IBM之設計方法論(上)」,工業設計,No.10,pp.8-11。
[17]王鍊登,1970,「德國IBM之設計方法論(中)」,工業設計,No.09,pp.14-17。
[18]王鍊登,1970,「德國IBM之設計方法論(下)」,工業設計,No.12,pp.14-17。
[19]王鍊登,1971,「環境新造形—明日的都市道路」,工業設計,No.03,pp.10-13。
[20]王鍊登,1972,「西德之設計服務—亥寇•法爾克有限公司」,工業設計,No.18,pp.36-39。
[21]王鍊登,1972,「音樂圖畫—構成與旋律意義」,工業設計,No.18,pp.32-36。[22]王鍊登,1973,「歡迎德國BRAUN三位現代設計鬥士」,工業設計,No.24,pp.27-28。
[23]王鍊登,1974,「Braun電子刮鬍刀」,工業設計,No.25,p26。
[24]李境培,1967,「世界工業設計教育討論會」,工業設計,No.01,pp.28-30。
[25]李薦宏,1967,「德國的工業設計」,工業設計,No.01,pp.2-6。
[26]侯平治,1968,「新傢俱談」,工業設計,No.03,pp.19-21。
[27]侯平治,1968,「新傢俱談(續一)」,工業設計,No.04,pp.33-36。
[28]侯平治,1968,「新傢俱談(續二)」,工業設計,No.05,pp.21-25。
[29]侯平治,1969,「青年設計家的新設計」,工業設計,No.06,pp.9-12。
[30]侯平治,1969,「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工業設計,No.06,pp.31-35。
[31]侯平治,1969,「工業設計在歐洲」,工業設計,No.08,pp.7-9。[32]侯平治,1969,「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工業設計,No.08,pp.22-25。
[33]侯平治,1970,「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3)」,工業設計,No.09,pp.15-16。
[34]侯平治,1970,「ICSID69年會印象記簡」,工業設計,No.09,p.24。
[35]侯平治,1970,「記—蘇黎支的『勒科必意中心』」,工業設計,No.10,pp.17-21。
[36]侯平治,1970,「BRAUN公司的『設計協調和企業意念』」,工業設計,No.12,pp.18-21。[37]侯平治,1971,「馬克士•比爾的研究」,工業設計,No.14,pp.34-35。[38]侯平治,1971,「寫在『現代室內設計』出版之後」,工業設計,No.15,pp.29-30。
[39]袁國泉,1969,「西德烏路姆高等設計學院告別書」,工業設計,No.05,pp. 4-5。
[40]袁國泉,1969,「德國BRAUN公司」,工業設計,No.06,p.8。
[41]袁國泉,1969,「德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工業設計,No.07,p.5。
[42]袁國泉,1973,「德國BRAUN公司」,工業設計,No.24,p.31。
[43]郭叔雄,1969,「新造形教育思想之確立」,工業設計,No.05,p.6。
[44]郭叔雄,1969,「一個Designer走馬看歐洲」,工業設計,No.07,pp.24-28。
[45]鄭源錦,1969,「平面分割構成與空間表現構成」,工業設計,No.06,pp.51-54。
[46]鄭源錦,1969,「Dortmund的westfalen park」,工業設計,No.08,pp.36-42。
[47]鄭源錦,1970,「福克旺造形學院工業設計科考察」,工業設計,No.09,pp.44-47。
[48]鄭源錦,1970,「舒適的70年代」,工業設計,No.10,pp.33-38。
[49]鄭源錦,1970,「1970年的工業設計優選產品」,工業設計,No.11,pp.26-31。
[50]鄭源錦,1970,「德國工業新產品」,工業設計,No.12,pp.22-24。
[51]鄭源錦,1971,「『工業設計師』的廣泛工作領域」,工業設計,No.14,pp.41-42。
[52]趙國宗,1969,「WESTFALEN PARK拾零」,工業設計,No.08,pp.33-35。
[53]趙國宗,1969,「第8屆國際CARAVAN展」,工業設計,No.09,pp. 22-23。
[54]趙國宗,1970,「GRUPPE 21之組織與意義」,工業設計,No.10,pp.6-7。[55]趙國宗,1970,「1972年奧會海報設計」,工業設計,No.10,pp.40-41。
[56]趙國宗,1970,「LUIGI COLANI的居住空間」,工業設計,No.11,pp.18-19。[57]趙國宗,1971,「德國大獎GUTE FORM’70」,工業設計,No.13,pp.5-9。
[58]趙國宗,1971,「TISCH 80」,工業設計,No.14,pp.11-16。
[59]趙國宗,1971,「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工業設計,No.20,pp.2-10。[60]趙國宗,1973,「介紹分析13種組合單位系統」,工業設計,No.21,pp.38-41。
[61]趙國宗,1973,「社會性的設計」,工業設計,No.24,pp.4-7。[62]趙國宗,1974,「設計實例—車床的發展與造形」,工業設計,No.26,pp.2-7。
[63]趙國宗,1974,「交通的多樣性」,工業設計,No.27,pp.2-11。
2.「中國工業設計」季刊
[1]王鍊登,1970,「設計方法論AW Design」,中國工業設計,No.05,pp.28-31。
[2]侯平治,1970,「透視歐洲ID近況」,中國工業設計,No.05,pp.7-14。[3]陳柏壽,1968,「台北工專的工業設計」,中國工業設計,No.01,pp.53-55。
[4]鄭源錦,1970,「中德工業設計教育比較」,中國工業設計,No.05,pp.19-24。
3.「工業設計與包裝」季刊
[1]Frank Sander,1976,「傢俱設計專輯:桑德先生談歐洲傢俱設計」,工業設計與包裝,No.08,pp.11-20。
[2]李國鼎,1978,「亟待重視的工業設計」,工業設計與包裝,No.15,p.1-p.2。
[3]陳和,1975,「訪曾坤明先生談工業設計」,工業設計與包裝,No.05,pp.17-19。
[4]梁又照,1977,「德國AW設計研究機構簡介」,工業設計與包裝,No.10,p.18。[5]鄭源錦,1976,「大同公司的設計發展方法」,工業設計與包裝,No.09,p.18。
4.生產力及貿易月刊
[1]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5,「本中心業務動態—聯國將派專家協助工業設計」,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9,No.10,p.23。
[2]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顧問南部訪問歸來」,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10,No. 1,p.27。
[3]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小組舉行座談檢討」,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2,p.29。
[4]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夜間班假師範大學上課」,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4,p.31。
[5]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舉辦工業設計訓練適應工業發展需要」,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7,p.31。
[6]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6,「本中心業務動態—工業設計訓練結束代表作品將予展覽」,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10,No.10,p.26。
[7]李國鼎,1964,「培植優秀人才協助經濟建設」,生產力及貿易月刊,Vol. 8,No. 9,p.1。
5.設計資訊室簡訊
[1]陳麗妃,1990,「活動報導」,設計資訊室簡訊,p.1。
[2]梁又照、李玉龍,1992,「1992年歐洲產品開發策略與設計管理考察研習團回國報告」,設計資訊室簡訊,p.1-6。
[3]設計資訊室簡訊編輯部,1992,「活動報導」,設計資訊室簡訊,p.1。
6.國內外參考書籍論文
[1]Adams, W. M. 1990, Gre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ilty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Routledge.
[2]Alternativen für den öffentlichen Verkehr- Ideen, Vorschläge, Realisationen für Verkehrssysteme, form,1974, No.65, p.8-p.16.
[3]Bello Walden and Stephanie Rosenfeld,1990, Dragons in Distress: Asia’s Miracle Economies in Crisis, San Francisco: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evelopment.
[4]Ching Yang, 2003, The Influence of the Mission of Shinji Koike from 1962 to 1964 to Investigate and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Taiwan, 6th Asian Desig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ceipted No.371.
[5]Ching Yang, 2003, The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Design Summer Workshops in Taiwan” Supervised by Michitaka Yoshioka from 1963 to 1966, 6th Asian Desig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ceipted No.382.
[6]Donald A. Ritchie, 王芝芝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遠流:台北。
[7]Jörg Glasenapp, 1968, Final Report - Industrial Design.
[8]Lernen am richtigen Tisch- Schulmöbel, 1972, Moebel Interior Design, No.6, p.78.
[9]文光,1992,「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遠流:台北。
[10]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自立晚報社:台北。
[11]王鍊登,1978,「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十年概觀」,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12]中德技術合作研究會簡介,1989,台北市。
[13]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桂冠圖書,台北市。
[14]江建明,2002,「我國工業設計啟蒙機構與訓練活動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5]李國鼎,陳木在合著,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聯經,台北市。
[16]李薦宏,1999,「桑德教授」,台灣工業設計教育1964-1998,p.22-25。
[17]李建臻,楊靜,1996,「台灣早期工業設計大事紀要」,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 96-98。
[18]谷浦孝雄等著,雷慧英譯,1995,「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人間,台北市。
[19]吳忠吉,1998,「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台北。
[20]吳若予,1992,「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業強出版社:台北。
[21]林玉體,1988,「教育概論」,台灣東華,台北市,p.104。
[22]林正義、葉國興、張瑞猛,1990,「台灣加入國際經濟組織策略分析」,聯經出版社:台北。
[23]林鐘雄,1991,「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p.40。
[24]周業值,2005,「1970年代『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推廣活動模式及其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5]周敬煌,1989,「工業設計」,大陸書店。
[26]金屬工業發展中心編,1973,「十年來之金屬工業發展中心」,金屬工業發展中心:高雄。
[27]洪定國,2005,「1950-70年代『鹿港實驗工廠』外銷工藝產業活動事蹟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8]段承璞,1999,「台灣戰後經濟」,聯經出版社:台北。
[29]孫金生,1983,「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聯經出版社:台北。
[30]翁真弘,1996,「鹿港飲食生活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31]袁穎生,1998,「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聯經出版社:台北。
[32]許介鱗、蕭全政、李文志,1994,「亞太經濟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業強出版社:台北。
[33]陳惠邦,2001,「德國教育」,師大書苑:台北市。
[34]陳正茂,2003,「台灣經濟發展史」,新文京開發,台北縣。
[35]陳鳳雀,1998,「我國早期工業設計起步與教育之探討-以60歲以上人物訪談為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36]葉學哲,1981,「國際資金流入」,聯經出版社:台北。
[37]遠流台灣館編著,2000,「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台北。
[38]楊靜,1999,「我國早期工業設計教育師資及教學成就之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91-2411-H-224- 007)。
[39]楊靜,2004,「1950至1960年代台灣從手工業到工業設計的推展機構之探索(II)─中國生產力中心對工業設計推廣活動及其成果」,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精簡報告,雲林科技大學,pp.1-6(NSC 92-2411-H-224-007)。
[40]楊明津、賴瓊琦等人,1992,「歐洲家具設計參觀考察訓練專輯」,北區設計中心。
[41]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聯經出版社:台北。
[42]蓋淅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五南圖書,台北市。
[43]蕭峯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台北市。
[44]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合著,1983,「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聯經,台北市。
7.網際網路資料
[1]Folkwang Hochschule, 2006, URL:http://www.folkwang-hochschule.de/.
[2]Werkbundarchiv - Museum der Dinge, 2006, URL:http://www.werkbundarchiv-berlin.de/
[3]Uni-Wuppertal, 2006, URL: http://www.uni-wuppertal.de/index-js-en.html.
[4]中興電工,2006,URL:http://www.chem.com.tw/index.htm。
[5]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2006,URL:http://www.mirdc.org.tw/chinese/index.htm。
[6]設計策略聯盟教學資源中心,2004,URL:http://dtl.ntut.edu.tw/session2003/index.html。
[7]台灣文化精品設計教學資源中心,2004,URL: http://dtl.ntut.edu.tw/session2003/DTL_92/dtl.html。
[8]經濟部工業局,2006,URL:http://www.moeaidb.gov.tw/portal/index.jsp。
[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URL:http://www.cepd.gov.tw/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