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6: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金芳
研究生(外文):Chin-Fang Lee
論文名稱:李後主文學研究
指導教授:林晉士林晉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回流中文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5
中文關鍵詞:李後主李煜詞中之帝文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在歷史舞台上,李後主(937~978)作為南唐亡國之君,或許沒有什麼值得稱誦的豐功偉業;然而,從文學家的角度來看,後主傳世之詞雖不過三、四十首,卻篇篇精彩、首首歌詠,洵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詞人之一,而有著「詞中之帝」的稱號。也由於李煜出神入化的詞作,有著無法掩藏的風采光芒,是以環顧國內學術界之研究,大多圍繞在李煜詞的傑出藝術成就,對於李煜詩、文等方面的研究則寥若晨星,鮮少有人涉足。故本論文除了對後主詞加以探討之外,亦重視對後主詩、文之研究,期能較全面地評價後主之整體文學成就與文學史地位。
本論文共分七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範圍、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步驟及架構。

第二章〈李煜傳略〉:本章分為李煜所處時代背景、李煜家世及其生平等三大部分。在時代背景方面,主要論述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風氣、經濟民生與文化學術的發展,以了解李煜當時成長的時代背景;家世方面,則由其祖父李昪與其父親李璟著手,以了解李煜的家庭背景及家學淵源;而第三部份「李煜之生平」,則一探其充滿藝術氣息的年少宮中生活、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及其政治、宗教觀,最後再加以探討後主著作,期冀藉此能更深入了解李後主此一文人帝王。由這三部份的探究以求瞭解李煜文學的寫作背景,掌握他展現才學的動向,也藉以瞭解時代背景對其人格和作品所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李煜詩析探〉:評析李後主現今所流存的詩篇,了解李煜現存詩作的內容及特色。將詩的題材內容分為悼亡詩、詠懷詩、詠物詩與詩篇中的殘句等四類,進行賞析與探究。而其藝術特色則有:直抒胸臆、巧用典故、仿擬古人做作品、意象塑造之美、善用雙聲與疊韻、其他重要的修辭法等六項。這些都是李煜詩中較為普遍、較為常見的手法與技巧,也是構成李煜詩中藝術風格的體貌。除此之外,在李煜詩作中,還可以較明顯地看出其所蘊含的佛家思想,這一特點也是與其詞、文較明顯不同之處。故本章對於李煜詩之題材內容、藝術特色與詩作中的佛家思想等三部份進行深究,期能更深入了解李煜詩。

第四章〈李煜詞析探〉:藉由評析李煜的詞作,了解李煜現存詞作的題材內容及藝術特色。其中將詞的內容題材,以其三十九歲亡國為分水嶺,分為亡國前的前期作品與亡國後的後期作品,進行賞析與探究;而其詞作的藝術特色有(一)情意真摯,直書胸臆(二)善用白描,語言自然樸素,且用字精簡準確(三)喜用寄託象徵、對比、譬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四)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擴大意象(五)刻劃細緻且善於塑造真實生動的形象等五大點。由於這五點都是李煜詞中較具特色、融通巧變的手法與技巧,故本章對此進行深究,期能凸顯他的藝術側重點與特色。

第五章〈李煜文析探〉:將李後主現今尚留存的十三篇文章,分為政治文書、抒情文、書道論述與祝禱文等四類不同的題材內容賞析之;而其文創作的藝術特色則可分為:應事而作體類多樣、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寓情真切情景交融、淺白典雅各適其所、善用修辭增添美感等五點特色探究之。希望藉由探究其文,得以了解李煜這文人帝王批改臣下的奏文、平日的筆記、甚或是對上詔書等等文的內容及特色。

第六章〈李煜之文學成就與地位〉:藉由整理歷代與近代學者對於李煜之評價,探討他們的評析與論點,並進而歸結出李煜之文學成就與地位。就後主詩作而言,雖不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有著十分特出的文學成就,但在其平實的詩筆下,師法諸家,兼容並蓄且也活躍於當代詩壇;而就後主詞而言,則可歸結出四點:一掃花間濃豔香軟的浮豔詞風、樹立詞作結構與抒情小詞的藝術典範、開啟北宋詞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以及於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的極高品評;再者,於李煜文方面,其成就與地位則分別從文類體裁、駢儷手法、內容感情而觀之,進而發現後主文中,體現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兩大專書──曹丕《典論論文》與劉勰《文心雕龍》之文體精神,且其文實為駢儷為體,古散為用,兼有六朝駢文與唐古散文之餘風!

第七章〈結論〉:關於本文李煜及其文學的研究,綜合各章要義,從中概括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以及研究的探討與評價。
李後主文學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 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 5
一、研究步驟 5
(一)文獻資料的蒐集 5
(二)研究成果的運用 5
(三)詳規撰寫的流程 6
二、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李煜傳略 9
第一節 李煜所處的時代背景 9
一、政治環境 9
二、社會風氣 12
三、經濟民生 14
四、文化學術 15
第二節 李煜之家世 17
一、李煜祖父──南唐先主李昪 17
二、李煜之父──南唐中主李璟 19
第三節 李煜之生平 23
一、年少宮中生活 23
二、婚姻生活 24
(一)大周后 24
(二)小周后 28
三、政治生活 30
四、宗教信仰 37
(一)李煜祖父──烈祖李昪與佛教的淵源 38
(二)李煜父親──中主李璟的佛教信仰 39
(三)李煜之信佛 40
五、著作 45
(一)以詩文著作論之 45
(二)以詞作論之 48

第三章 李煜詩析探 53
第一節 李煜詩之題材內容 54
一、悼亡詩 54
二、詠懷詩 59
三、詠物詩 67
四、詩篇中的殘句 70
小結 72
第二節 李煜詩之藝術特色 73
一、直抒胸臆 73
二、巧用典故 74
三、仿擬古人作品 78
四、意象塑造之美 78
五、善用雙聲與疊韻 82
六、其他重要修辭法 83
(一)對仗工整 83
(二)設問 84
(三)疊字 85
小結 86
第三節 李煜詩中的佛家思想 87
一、佛教「空觀」思想 87
二、佛教「有生皆苦」的觀念 89
(一)病苦 89
(二)老苦 90
(三)愛別離苦 90
(四)死苦 91
(五)亡國之苦 91
小結 92

第四章 李煜詞析探 95
第一節 李煜詞之題材內容 95
一、李煜詞的前期作品 96
(一)有關宮中宴樂之作 96
(二)有關男女情愛之作 100
(三)離愁別緒、傷感情懷之作 104
(四)城破國亡時之作 106
前期詞作小結 108
二、李煜詞的後期作品 109
(一)追懷故國之作 109
(二)歸宋後的生活狀況 111
後期詞作小結 118
第二節 李煜詞之藝術特色 119
一、情意真摯,直書胸臆 120
二、善用白描,語言自然樸素,且用字精簡準確 125
(一)善用白描,語言自然樸素 125
(二)精煉準確,生動明晰的語言 130
三、喜用寄託象徵、對比、譬喻等多種修辭手法 132
(一)寄託象徵的藝術描寫手法 133
1. 以「水」為例 133
2. 以「月」為例 134
3. 以「秋」為例 135
4. 以「夢」為例 135
5. 以其他事物為例 137
(二)「對比」的藝術描寫手法 139
1. 對比於夢幻與現實交織之中 139
2. 物的永恆對比於人世之無 140
3. 今昔對比 141
(三)「譬喻」的藝術描寫手法 143
四、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擴大意象 144
五、刻劃細緻且善於塑造真實生動的形象 151
小結 153

第五章 李煜文析探 155
第一節 李煜文之題材內容155
一、政治文書 156
二、抒情文 165
三、書道論述 171
四、祝禱文 186
小結 187
第二節 李煜文之藝術特色 188
一、應事而作,體類多樣 188
(一)詔令體 188
(二)奏議體 189
(三)書信體 191
(四)哀祭體 192
(五)贈序體 193
(六)敘事體 193
(七)筆記體 194
(八)箴銘體 195
二、直抒胸臆,不假雕飾 196
三、寓情真切,情景交融 199
四、淺白典雅,各適其所 201
五、善用修辭,增添美感 203
(一)對偶 203
(二)排比 205
(三)設問 209
(四)類疊 212
(五)譬喻 215
(六)示現 216
(七)借代 217
(八)轉化 218
小結 219

第六章 李煜之文學成就與地位 221
第一節 就李煜詩而言 221
一、師法諸家,兼容並蓄 223
二、活躍於當代詩壇 226
小結 228
第二節 就李煜詞而言 228
一、一掃花間濃豔香軟的浮豔詞風 229
二、樹立詞作結構與抒情小詞的藝術典範 232
(一)成就詞作結構的藝術 232
(二)樹立抒情小詞的典範 233
三、開啟北宋詞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 237
(一)李煜對婉約派之影響 237
(二)李煜對豪放派之影響 239
四、《人間詞話》中的李後主 241
(一)五代之詞獨絕者 241
(二)赤子心、真性情 243
(三)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244
小結 245
第三節 就李煜文而言 246
一、從文類體裁而觀 246
二、從駢儷手法而觀 248
三、從內容感情而觀 250
小結 251

第七章 結論 253
參考書目257
附錄一、李後主年譜 267
附錄二、李煜各類詩體分析表 277
主要參考書目

ㄧ、李後主之研究相關專著(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李璟李煜詞》 詹安泰著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
《南唐二主詞彙箋》 唐圭章編著 臺北:正中書局 1970年5月臺初版
《李後主和他的詞(上)》 龍沐勛等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1年10月初版
《李後主和他的詞(下)》 龍沐勛等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1年10月初版
《李後主詩詞年譜》 章崇義編著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4年11月影印版
《南唐二主年譜》 夏承燾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4年11月影印版
《李後主評傳》 劉維崇著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8年4月初版
《李後主詞傳總集》 蔣勵材著 臺北:中華叢書編委會 1978年
《李後主詞選》 郭明進編著 臺北:漢威出版社 1987年初版
《詞中帝王李後主》 李慕如著 臺中:省教育廳出版 1988年
《唐宋詞新賞:李煜》 張淑瓊主編、高明總編審 臺北:錦繡出版社 1992年8月出版
《李後主的人生哲學──浪漫人生》 李中華著、揚帆主編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5月初版
《李清照、後主詞欣賞》 莊惠宜註譯 臺南:文國書局 1998年3月第一版
《李後主:小樓昨夜又東風》徐楓著 臺北:知書房 1999年10月第ㄧ版《李煜全傳》 霍然著 大陸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李後主》 李約著 臺北:實學社 2001年初版


二、其他專書(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古今詞話》 沈偶僧、江丹崖編輯 [出版地不詳]:寶翰樓梓行 清康熙己巳1689年
《介存齋論詞雜著》 周濟 北京市:新華書局 195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復堂詞話》 譚獻 北京市:新華書局 195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蒿庵論詞》 馮煦 北京市:新華書局 195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全唐詩》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60年4月第一版
《全唐詩》 清康熙四十五年敕編 臺北:復興書局 1961年三版
《騎省集》 徐鉉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3月臺一版
《舊五代史》 薛居正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3月臺一版
《唐書藝文志、補五代史藝文志》 歐陽修撰、王雲五主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6月臺一版
《禮記章句》 王夫之 臺北:廣文書局 1967年初版
《詞話叢編》 唐圭璋 臺北:廣文書局 1967年初版
《天祿識餘》 高士奇輯 臺北:廣文書局 1968年6月初版
《中國聲韻學通論》 林尹 臺北:世界書局 1968年8月五版
《詞學通論》 吳梅著、王雲五主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 艾略特著、杜國清譯 臺北:田園出版社 1969年初版
《詞話叢編》 唐圭璋 臺北:廣文書局 1970年元月再版
《西堂雜俎》 尤侗 臺北:廣文書局 1970年12月初版
《中國詩詞論》 劉麟生著 臺北:清流出版社 1971年
《宋詩紀事》第八冊 厲鶚輯 臺北:中華書局 1971年
《續唐詩話》第二冊 楊家駱著 臺北:鼎文書局 1971年3月初版
《宣和畫譜》 撰人未詳、王雲五主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5月臺一版
《五代史記》 歐陽修撰、徐無黨原注、彭元瑞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2年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 (日)橋川時雄等主編、(日)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編、王雲五
等重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初版
《十國春秋》 吳任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
《梁書》 姚思廉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2年初版
《淮海居士長短句箋釋》 包根弟撰 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出版 1972年10月出版《西清詩話》 無為子 臺北:廣文書局 1973年
《詩學淺說》 學海出版社編輯部編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73年2月初版
《詩藪》 胡應麟 臺北:廣文書局 1973年9月初版
《全五代詩:一百卷附補遺》李調元編 臺北:鼎文書局 1973年12月初版
《金華子雜篇》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 劉崇遠 臺北:新興書局 1974年
《詞學》 梁啟勳 臺北:河洛圖書 1974年初版
《史記》司馬遷著;裴駰、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臺北:華正書局 1974年7月
《五國故事》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六編》 臺北:新興書局 1975年
《江南別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六編》 陳彭年著 臺北:新興書局 1975年
《江表志》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六編》 鄭文寶 臺北:新興書局 1975年
《瑯嬛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九編》 伊世珍撰 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影印本
《五國故事》 無名氏 臺北:新興書局 1975年影印本
《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著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9月初版
《宋人資料傳記索引》 昌 彼得等編 臺北:鼎文書局 1974-1975年
《兩般秋雨盫隨筆》 梁紹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5月初版
《中國詩學──鑑賞篇》 黃永武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7年4月一版二印
《中國詩學──設計篇》 黃永武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7年4月一版三印
《唐宋詞選注》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 臺北:華正書局 1977年10月初版
《文心雕龍創作論》 黃春貴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8年4月初版
《五代十國》 李唐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8年5月臺初版
《韻語陽秋》 葛立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散文研究》 季薇 臺北:益智書局 1979年4月
《皇朝類苑》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十編》江少虞 臺北:新興書局 1979年
《全唐五代詞》 楊家駱主編 臺北:世界書局 1980年11月3版
《新譯國語讀本》 易中天注譯;侯迺慧校閱 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初版
《宋史》收錄於四部備要本第二十冊 元‧脫脫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1年豪華一版
《散文結構》 方祖燊、邱燮友著 臺北:蘭臺書局 1981年10月四版
《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選釋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3月初版
《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徐調孚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1982年9月初版
《散文的創作鑑賞與批評》 方祖燊 臺北:中央文物供應 1983年6月出版
《文心雕龍研究.解譯》 楊明照、吳聖昔論文;趙仲邑、陸侃如譯解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3年9月
《江南野史》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六編》宋.龍袞 臺北:新興書局 1984年
《儒道佛思想散論》 嚴北溟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
《書史會要》 陶宗儀著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1984年11月第一版
《詩的技巧》 謝文利著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4年10月北京第一版
《南唐書》 陸游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南唐書》 馬令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避暑漫抄》 陸游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釣磯立談》 史虛白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南唐近事》 鄭文寶編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江南餘載》 鄭文寶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詞苑叢談》 徐釚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東坡志林》 蘇軾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南唐拾遺記》 毛先舒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浩然齋雅談》 周密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補五代史藝文志》 顧櫰三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文心雕龍讀本》上篇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3月初版
《五代史略》 陶懋炳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第一版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藍吉富主編 臺北:華宇出版社 1986年6月初版
《西方現代派文學與藝術》 趙樂、車成安、王林主編 大陸:時代文藝出版社
1986年11月出版
《文心雕龍讀本》下篇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11月再版
《修辭學》 黃慶萱 臺北:三民書局 1986年12月增訂初版
《新唐書》 歐陽修、宋祈等奉敕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76冊
《南唐書》 馬令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64冊
《江表志》 鄭文寶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64冊
《江南餘載》 不著撰人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64冊
《十國春秋》 吳任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65冊
《崇文總目》 王堯臣、王洙、歐陽修等奉敕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74冊
《宣和書譜》 不著撰人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13冊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孫岳頒等奉敕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19冊
《硯譜》 不著撰人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3冊
《墨史》 陸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3冊
《文房四譜》 蘇易簡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3冊
《演繁露》 程大昌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2冊
《墨莊漫錄》 張邦基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4冊
《研北雜志》 陸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6册
《玉壺野史》 釋文瑩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7冊
《清異錄》 陶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7冊
《公是集》 劉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5冊
《宛陵集》 梅堯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9冊
《宋詩紀事》 錢塘厲鶚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85冊
《五代詩話》 鄭方坤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86冊
《御選歷代詩餘》沈辰垣、王奕清等奉敕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91冊
《中國詩歌流變史》 李曰剛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2月出版
《白雨齋詞話》 陳廷焯 臺北:廣文書局 1987年5月初版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陳必祥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10月初版
《唐宋詞名家論集》 葉嘉瑩 臺北:正中書局 1987年11月臺初版
《海綃說詞》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 陳洵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年2月臺一版
《仲長統論.典論.中論》 徐幹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88年5月初版
《歷代帝王詩選》 孫丕任選注 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8年7月第一版
《詞評》收錄於唐圭璋《詞學論叢》 周稚圭 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 1988年9月再版
《五代詩話》王示禎原編、鄭方坤刪補、李珍華點校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 1989年第一版
《唐末五代散文研究》 呂武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2月初版
《朱光潛全集》 朱光潛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年6月第一版
《詩的作法與欣賞》 周益津編註 臺南:大夏出版社 1989年10月初版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上海:上海書店 1990年第一版
《詞綜》 朱彝尊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第一版
《昭明文選》 蕭統編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寫作方法一百例》 劉勵操 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0年10月初版
《全唐文》 董誥等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12月第一版
《唐宋詞鑑賞集成》 唐圭璋等撰寫 臺北:五南出版社 1991年初版
《詩歌分類學》 古遠清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1年9月初版
《魯迅警語》 王光祖、湯逸中等人選編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年5月
《中國文學總欣賞:李煜》 張淑瓊 臺北:錦繡出版社 1992年8月出版
《佛學概論》 黃懺華 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2年
《詞林觀止》 陳邦炎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4月第一版
《杜牧散文研究》 呂武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5月初版
《宋人資料傳記索引.補編》李國玲編纂 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 1994年第一版
《修辭學》 沈謙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5年元月修訂版
《新譯國語讀本》易中天注譯;侯迺慧校閱 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初版
《中國散文學通論》 朱世英、方遒、劉國華著 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唐餘紀傳》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333冊
陳霆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藝苑巵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695冊
王世貞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玉琴齋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24冊
余懷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著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9月新二版
《文心雕龍析論》 王忠林著 臺北:三民書局 1998年3月初版
《散文鑑賞入門》 魏飴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9年6月再版
《全唐文新編》 周紹良主編 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12月
《晚唐詩的鋒芒與光彩》 曾進豐 台南:漢風出版社 2003年5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依提出時間先後排列)
陳芊梅:〈李後主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72年碩士論文
謝佳涯:〈南唐後主李煜的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73年碩士論文
陳本源:〈李煜詞研究〉 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 1990年碩士論文
楊秋珊:〈南唐後主李煜之研究〉 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 1995年碩士論文
卓惠婷:〈白樸及其《天籟集》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3年碩士論文
莊淑如:〈李煜詞的鑑賞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4年碩士論文
顏寶秀:〈推敲詩人──賈島詩藝探索〉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4年碩士論文
何嬋娟:〈南唐文學及其文化思考〉 湖南師範大學 2004年5月碩士學位論文


四、期刊論文(依刊登時間先後排列)
〈詞皇帝--李後主(上)〉 張惠康 《中華詩學》 1970年10月
〈詞皇帝--李後主(下)〉 張惠康 《中華詩學》 1970年12月
〈讀李後主晚期的詞〉 羅悅玲 《中國語文》 1973年8月
〈概談李煜與納蘭性德〉 莫雲漢 《文史學報》(珠海) 1973年8月
〈南唐二主詞評介〉 菊韻 《今日中國》 1973年11月
〈金劍已沉埋──李後主的人間行〉曹淑娟 《鵝湖》 1978年2月
〈詩歌意象的表現〉 邱燮友 《幼獅文藝》 1978年6月
〈李後主的書法〉 詞客 《書畫家》 1979年8月
〈「巧把金針度與人」──唐文德教授著作四種評介〉周冠華《藝文誌》1981年5月
〈南唐二主詞評析〉 方延豪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982年8月
〈悲劇帝王李後主及其詞〉 許金枝 《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 1983年6月
〈由「一江春水」到李後主的愁〉 陳紀蘭 《中國語文》 1983年6月
〈詞中帝王李後主〉 李慕如 《屏東師專學報》 1986年3月
〈論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四家詞〉 葉嘉瑩 《國文天地》 1986年12月
〈李後主的生平及其作品〉 楊石隱 《漢家雜誌》 1986年7月
〈李煜與小令的全盛期〉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 《中外文學》 1981年4月
〈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 陳葆真 《文史哲學報》 1993年6月
〈沁人心脾,豁人耳目:淺談李煜詞的特性〉 張素云 《內蒙古電大學刊》 1994年
〈李煜詞的意境創造〉 伍福美 《高師函授學刊》 1994年
〈試析論中古六位後主〉 葛紹歐 《中等教育》 1995年2月
〈帝王詞人李後主〉 宋裕 《明道文藝》 1995年12月
〈痛定思痛的懺悔:李煜後期詞「浪陶沙」解析〉 王力堅 《中國語文》 1996年4月
〈亡國之君的淒惶:試析李煜詞「虞美人」〉 王力堅 《中國語文》 1996年8月
〈漫談李後主〉 秋樵 《社會資料雜誌》 1996年10月
〈李煜詞意境探微〉 幸濤曉亮 《內蒙古電大學刊》 1997年
〈藝術帝王李後主(一)〉 陳葆真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1997年3月
〈李煜詞風的探討〉 何敏華 《中國語文》 1997年9月
〈李煜研究的歷史回顧與思考〉 李家欣 《江漢論壇》 1997年12月
〈藝術帝王李後主(二)〉 陳葆真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1998年3月
〈唐宋詞拾玉──李煜的相見歡〉 陳滿銘 《國文天地》 1998年5月
〈李煜「清平樂」詞賞析〉 陳滿銘 《國文天地》 1998年6月
〈李煜前期的詞〉 沈謙 《中國語文》 1998年6月
〈李煜後期的詞〉 沈謙 《中國語文》 1998年7月
〈試論李煜後期詞的藝術特色〉 張嵐、張洪敬 《臨沂師專學報》 1998年8月
〈詞國君王李後主〉 楊昌年 《歷史月刊》 1998年11月
〈李後主的「破陣子」析語〉 余我 《歷史月刊》 1998年10月
〈唐宋詞拾玉──李煜的相見歡〉 陳滿銘 《國文天地》 1999年1月
〈藝術帝王李後主(三)〉 陳葆真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1999年3月
〈李煜詞的美學力量──兼論李煜詞前後期審美本質的一致性〉
張汝山 《濱州師專學報》 1999年3月
〈李煜詞淺論〉  馬彥鋒、戚朝霞 《廣州師院學報》 1999年3月
〈春花秋月寄「閒」愁──讀南唐二主詞〉 程樹榛 《幼獅文藝》 1999年3月
〈唐宋詞拾玉(17)李煜的浪淘沙〉陳滿銘 《國文天地》 1999年4月
〈李煜後期詞的成就與影響〉 陳麗芳 《開封大學學報》 1999年9月
〈月魂──解讀李煜詞中月之形象〉陳菲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0年
〈李煜詞夢意象探析〉 成松柳、耿蕊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0年4月
〈李煜與佛教〉 王秀林 《中國文化月刊》 2000年5月
〈李煜、李清照後期詞情感比較之初探〉牟鷺瑋《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
〈試論李煜詩詞中的佛教文化意蘊〉王秀林 《湖北大學學報》 2000年5月
〈論李煜詞的精神內涵及開拓表現〉黃雅麗 《國立編譯館館刊》 2000年6月
〈中心痛處,以歌代哭——談李煜離愁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宋新榮 《山西: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年3月
〈通向形而上的藝術之舟——對李煜詞的一種觀照〉
成松柳 《湖南社會科學》 2001年6月
〈略論李煜詞的藝術境界〉 馬廣原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01年7月
〈李煜詞作藝術魅力探微〉 趙治中 《遼寧大學學報》 2001年9月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詞情感個性與共性交融的審美特徵〉
岑鈴 《貴州尊義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3月
〈後主「菩薩蠻」賞析〉 李李 《中國語文》 2002年5月
〈李後主「菩薩蠻」賞析〉 李李 《國文天地》 2002年5月
〈至情至性真詞人——李煜詞特色管窺〉周麗霞 《長春大學學報》 2002年6月
〈明月照水--試論李煜後期詞的藝術魅力之因〉 《長春大學學報》 2002年6月
〈淺議李煜詞的藝術風格及表現手法〉 趙紅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2年8月
〈「悲從中來,不可斷絕」──論悼亡絕才李煜〉
李加權 《雲南: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年11月
〈李煜詞的景和情〉 朱彥敏、劉樹恒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2年12月
〈李煜詞藝術淺探〉 彭慧 《零陵學院學報》 2003年1月
〈談李煜詞的藝術特色〉 趙學勇 《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3年6月
〈閉鎖與延續──李煜詞的文學現象學考察〉 曾柏勛 《文學前瞻》 2003年7月
〈南唐李煜君臣對書藝的貢獻〉 阮鴻騫 《中華書道》 2003年11月
〈閉鎖與延續--李煜詞的文學現象學考察〉 曾柏勛 《文學前瞻》 2003年7月
〈淺談李煜在中國詞史上的地位〉 段志東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4年1月
〈李煜後期詞的悲劇性及當代價值〉李祝喜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4年2月
〈一江春水無限愁——李煜詞的結句賞析兼評其他〉 鄧啟華
雲南:《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3月
〈「亡國之音」穿越歷史時空:李煜詞的接受史探賾〉
王秀林、劉尊明 《江海學刊》 2004年4月
〈李煜詞與佛教信仰〉 許程明 《韓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2月
〈赤子之心書血淚--論李煜詞的「真」〉楊芳 《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2005年4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