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檔案
《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福建畲族檔案資料選編(1937~1990年)》,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11月。
《臺灣宗教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印行,1919年。
二、方志
王柏 昌天錦,《平和縣志》,清康熙58年版,清光绪15(1890)年刊本。
黃許桂主修,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平和縣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乾隆17(1752)年,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良弼,《惠州府志》,嘉靖35(1557)年刊本。
屈大均,《廣東新語》,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李紱纂,王光明、陳立點校《汀洲府志》,同治6(1867)年重刊本。
周碩勳,《潮州府志》,乾隆27(1762)年版。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饒宗頤,《潮州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2004年8月。
蔣之然,《漳平縣志》,清道光10(1830)年版。
黃愷元等修,《長汀縣志》。1942年鉛印本。
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張景祁,《福安縣志》。清光緒24(1898)年刻本。
張正昌纂,《蘆竹鄉志》,桃園蘆竹,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75年。
羅青霄,《漳州府志》,明萬曆本,臺北學生書局重印。
沈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清光緒4(1879)年版。
魯鼎梅主修,《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臺灣府輿圖冊》,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培桂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衍,《福建通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屏東里港:里港鄉公所發行,2003年。
陳淑君總纂,《噶瑪蘭廳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林興仁等,《台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林登虎纂,陳汝咸修,《漳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林定國,《宜蘭縣冬山鄉簡介》,宜蘭:冬山鄉公所,1996年。
林梅等修,王猷等續修,《漳浦縣志》,明萬曆33年(1605年)版。
盧世標纂修,《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
三、族譜
何兆欽編著,《汝南堂藍氏族譜》,臺北:臺灣區藍姓族譜編輯委員會,1985年。
《臺灣區族譜目錄》,中壢:臺灣區姓譜研究社,1987年。
《藍氏家譜》道光19(183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據藍義信藏民國間寫本縮製,微縮片編號1307050(29-7)。
四、寺廟沿革
不著撰人,《二結王公廟手記》,宜蘭鎮安廟管理委員會。
不著撰人,《仁和宮簡介》,桃園: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大溪鎮仁和宮董監事會。
不著撰人,《樂善寺沿革》,桃園:樂善寺管理委員會,民98年7月。
蕭昌衡、曾新蔘,《銅鑼圈三元宮概史》,臺灣桃園:銅鑼圈三元宮修建委員會,2003年。
五、專 書
﹝清﹞里人何求纂,《閩都別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清﹞楊瀾,《臨汀匯考》,光緒4(1878)年刊本。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標點本。
《中國人名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復印。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地名辭書》,1998年。
林奕斌主編,《藍鼎元研究》,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林嘉書,《閩臺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臺灣原住民映象》,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施聯朱,《施聯朱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1月。
施聯朱,《畲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蔣炳釗,《畲族史稿》,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蔣炳釗主編,《百越文化研究》,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蔣炳釗、吳綿吉、辛土成,《中國東南民族關係史》,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8年5月。
陳支平,《五百年來的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3月。
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陳支平、周雪香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2月。
陳國強、張恩庭、劉善群主編,《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福建廈門:中國人類學學會編印,1997年7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年3月。
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年3月。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馬昌儀等,《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徐祖祥,《瑤族的宗教與社會-瑤族道教及其與雲南瑤族關係研究》,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清)藍鼎元,蔣炳釗、王鈿點校,《鹿洲全集》上下冊,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藍炯熹,《畲民家族文化》,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藍運全、繆品枚主編,《閩東畲族志》,福建福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3月。
郭志超,《閩臺民族史辨》,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游文良,《畲族語言》,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吳永章,《畲族與瑤苗比較研究》,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謝重光,《閩臺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建關係史略》,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謝重光,《客家文化論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2。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新北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7)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鄭振滿,《鄉族與國家 多元視野中的閩臺傳統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9.5。
鄭瑞達,《移民、戶籍與宗族》,北京:三聯書店,2009.3。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廣東廣州,原為1933年希山書藏出版,廣東省興寧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根據199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本(希山書藏16開本影印)重編,2003年7月出版。
邱國珍、姚周輝、賴施虯,《畲族民間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郁永河,《裨海紀游》,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龍岩市政協編,《客家文化研究》,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
黃集良主編,《上杭縣畲族志》,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福建上杭客家聯誼會編,《客家姓氏源流匯考》,福建龍岩:龍岩市文化出版局,2004年10月。
雷先根,《畲族風俗》,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2003年12月。
鍾蔚倫編,《鍾姓史話》,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邱國珍、姚周輝、賴施虯,《畲族民間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彭楷翔,《清代以來的糧價 歷史學的解釋與再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勞格文(John Lagerwey)主編,《客家傳統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雲林:通信書局,1979年。
增田福太郎,《台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1939年。
松浦章,董科譯,《清代內河水運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六、期刊論文
廈門大學主編,《畲族風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廈門:廈門大學,2003年10月。
潮州市委及市政府主辦,《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蘇鍾生、吳福文主編,《第六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
梅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承辦,《紀念羅香林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梅州,2006年11月11-12日。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龍岩市委員會主編,《客家文化研究論文彙編》,2004年12月20日。
王明珂,〈族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範式化情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5年11月。
王文徑,〈小說《楊文廣平閩十八洞》所涉史跡研究〉,《畬族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2007。
王文徑,〈漳浦湖西三王宮史蹟考辯〉,《臺灣源流》卷6,1997年6月
王逍,〈畲族經濟轉型的方向與契機〉,收錄於《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林美容,〈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南港:中研院民族所編,1990。
林祥瑞,〈三王公信仰初探〉,收錄於漳浦縣政協主辦《漳浦文史資料》第16輯,漳州:漳浦縣報社,1997年10月。
林祥瑞,〈漳浦縣城的「社」〉《臺灣源流》22,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林志成,〈宜蘭古公三王的祭祀與慶典之研究-以二結王公廟為中心〉,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民97年6月。林媽利,〈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二○○七年生醫科學之新領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馬階醫院,2007年11月。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李文良,〈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李近春、李宗一、丁學云,〈廣東省畲族畬會歷史概況〉,《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李舒歆〈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宜蘭縣白米、珍珠、尚德社區再造之地方文化產業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年12月。
李亦園〈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莊英章、潘英海主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83.6。
李煒,〈閩南雨霽頂三官大帝廟〉《中國道教》,2000年6期。1何子星,〈畲民問題〉,《東方雜誌》第30卷第13號,1933年。
傅衣淩,〈福建畲姓考〉,《傅衣淩治史五十年文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董建輝,〈畲客”郎名”源自中原漢族〉,《客家文化研究論文彙編》,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龍岩市委員會編,2004年12月。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11:2,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1960年12月。郭志超,〈客家的畲族來源〉,收錄於廈門大學主編,《全球客家區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6年1月。
郭志超、周鼐,〈陳政、陳元光在漳州平蠻的証偽-兼涉陳元光與潮州的關係〉。
郭志超,〈畲族族稱的「客」與客家名稱的源流考察—羅香林”混化”說的一種探討〉,《「紀念羅香林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梅州:梅州市政府,2006年11月。
郭志超〈閩南藍姓畲族與閩西藍姓畲族的淵源關係〉,《臺灣源流》10,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民87年6月。藍嶺(即廈門大學郭志超教授),〈清代澳門的畲族〉,《臺灣源流》14,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張素玢,《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文化局,1999年。
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院籌備處,1995年6月。
高聿占、胡清南、奚秀珍,〈湖西與宜蘭「三王公廟」〉,收錄於漳浦縣政協主辦《漳浦文史資料》第8輯,漳州:漳浦縣報社,1989年10月
許良國,〈畲族歷史文化特點與當代民族經濟發展思路〉,收錄於《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黃俊明、翁奕周,〈淺談畲民族的文化精神〉,《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12月。
曹曦,〈清代畬族移民臺灣初探-以漳浦藍氏為例〉,《畬族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段凌平、張曉松,〈漳州地區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福建漳州,2004年。
翁鎮南〈漳浦李府三王公〈智取娘子寨〉〉《臺灣源流》37,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陳春聲,〈民間信仰與宋元以來韓江中下游地方社會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第14期,2005年12月。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陳贇〈畲族的社會命名與其族體歷史演變的互動—從族群的社會命名的視角考察〉,收錄於《畲族風俗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1月。
王文徑、李林昌、林祥瑞著,〈石椅藍氏祖祠西來庵〉,收錄於陳桂味主編,《漳浦文史資料》20,福建漳浦:漳浦縣政協文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2001年12月。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臺灣文獻》31:4,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謝重光,〈三山國王信仰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謝重光,〈明清以來畲族漢化的兩種典型〉,《韶關學院學報》24:11,2003年 11月。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臺北縣 : 臺灣風物雜誌社,1989年6月。黃向春,〈”畲/漢”邊界的流動與歷史記憶的重構—以東南地方文獻中的”蠻獠-畲”敘事為例〉,《學術月刊》41:6,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9年6月。
溫春香,〈“他者”的消失:文化表述中的畲漢融合〉,《貴州民族研究》第28 :122,貴州:貴州省民族研究所,2008年6月。
張清華,〈釋畲〉,收錄於《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張宏明,〈村廟祭典與家族競爭-漳浦赤嶺雨霽頂三界公廟的個案研究〉,收錄於鄭振滿、陳春生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節初探〉,《臺灣文獻》49:4,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蔣炳釗著,〈漳浦地區鬼靈及祖先崇拜 民間信仰漢文化的考察〉,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主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6月。
瀨川昌久,〈畲族の漢化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56,仙台:東北大學教養部,199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