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國龍
研究生(外文):Hsu.Kuo-Lung
論文名稱:標槍投擲之敘說研究-一位亞青國手的故事
論文名稱(外文):A Narrative Study of Javelin Throw-- A Story of The National Javelin Thrower
指導教授:李佑峰李佑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Yu-Feng
口試委員:石明宗李建興李佑峰
口試委員(外文):SHI.MIing-ZongLI.chine-ShingLI.Yu-Feng
口試日期:2013-07-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標槍運動經驗身體經驗敘說探究
外文關鍵詞:javelinsport experiencephysical experiencenarrative inqui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競技選手透過日復一日的身體動作訓練,進而形成身體的習慣記憶,可自動自發的執行某種動覺狀態。運動經驗不只是一個過程,而是運動員用汗水、淚水及腦力激盪所撰寫出的生命故事。研究者翻閱兩岸針對標槍為主題的研究,均致力於技術、訓練、力學及教學方向的探討,鮮少論及選手的內心世界及身體經驗的探討。本研究以標槍投擲個人經驗作為主題,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應用運動經驗與身體經驗的調適與控制,進而提昇運動技術和穩定性,達到身心靈合一的美好境界。研究方法以身體經驗觀點,透過自我敘說、用第一人稱故事陳述,對故事文本進行分析詮釋及問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標槍選手的內心世界對於標槍投擲具有的特殊意義,認為標槍是自我展現的舞台、升學跳板、戀人關係、享受快樂感與野性的本能。「真實經驗」對於標槍選手的重要性有提昇適應力、傷痛經驗的反省與修正、自我風格的塑造、自我實現的自信。「身體經驗」對於標槍選手的價值有提昇身體察覺的敏銳度與應變能力、提昇感覺分析綜合能力、提昇身體記憶及養成正確的發力順序、提昇身體素質建立全面體能與專項體能。建議標槍教練及選手積極強化訓練方式的同時,更應注重選手的真實經驗與身體經驗的應用,協助標槍選手進入「美的世界」創造出「標槍新世界」。

關鍵字:標槍、運動經驗、身體經驗、敘說探究

Athletes' body movements through day after day training, then the formation of physical memory, thus you can perform some kind of spontaneous kinesthetic state. Sports experience is not just a process, but life stories of athletes with sweat, tears and brainstorming relegated to. The researchers read the theme of cross-strait research for Javelin are committed to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teaching Direction of mechanics, players rarely addressed the inner world of body experience and discussion. In this study, personal experience of javelin throwing as the theme,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experienc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and thus enhance athletic skills and stability, the unity of body and soul to achieve a better state. The point of view from this research goes through self-narrative which was described by first-person storytelling. The results shows that inner world of javelin thrower has a special meaning that is the stage of self-expression, a springboard for further studies, a relationship, a sense of fun and wild instincts from javelin throw. "Real experience," the importance of a javelin thrower for improved resilience,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experience pain, self-styled shape, and self-fulfilling confidence. "Body experience" of javelin thrower for the body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perceived sensitivity and resilience, the ability to enhance the feeling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mprove memory and physical force to develop the correct order to enh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fitness and special fitness. This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javelin coaches and players apply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raining methods,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players’ real experience and body experience to assist javelin thrower into "world of beauty" to create a "new javelin world."

Keywords: javelin, sport experience, physical experience, narrative inquiry

內容目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3
第三節 征戰沙場.............................................6
第四節 復出之路............................................10
第五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投擲標槍的意義.......................................14
第二節 運動經驗之探討.......................................20
第三節 身體經驗之探討.......................................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及架構.......................................33
第三節 敘說探究............................................36
第四節 本研究之特殊性與價值..................................45
第肆章 或躍在淵
第一節 置之死地............................................46
第二節 毛毛蟲的蛻變….......................................48
第三節 我的極限............................................52
第伍章 飛龍在天
第一節 我的愛人............................................55
第二節 再創高峰............................................57
第三節 失去舞台後的重生.....................................59
第陸章 敘說之後
第一節 標槍投擲的特殊意義...................................61
第二節 經驗的重要性........................................65
第三節 身體經驗的價值......................................71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者的定位........................................80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82
第三節 研究者的反思........................................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0
英文部分..................................................93
附錄一(圖片來源)..........................................94
附錄二(兩岸有關標槍之研究成果表)....................... .....95

參考文獻:


書籍方面﹕

文超主編 (1994)。田徑運動高級教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兆春 (1996)。中國古代兵器。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王永盛 (1994)。現代運動訓練。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余舜德 (2008)。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體物入微。新竹市:清大出版社。
吳文忠 (1970)。體育史。臺北︰正中書局
馬明彩、熊西北 (2006)。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訓練方法。臺北︰諾達運動行銷。
崔樂泉 (2008)。考古學與中國古代體育史研究。南方文物。
陳美華 (2006)。運動員的生命敘說。收於石明宗、呂潔如主編,運動書寫 (頁
177-203)。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一民 (2005) 。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
劉一民 (2005b)。運動哲學新論-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一民、周育萍主編 (2005)。約束-失序-鬆綁︰「我的」身體經驗回溯運動
哲學心靈饗宴。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秋霖等編 (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謝宇、唐文立編著 (2008)。中國古代兵器鑑賞。北京:華齡出版社。
莊耀嘉編譯 (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龔卓軍 (2006)。身體部署。臺北。心靈工坊。
鍾芝憶 (2009)。說不出的知道︰運動默會知識 (tacitknowledge) 的體驗。收
於石明宗編著,運動哲學︰愉悅+智慧之旅 (頁66-84)。臺北市:師大書苑。
Clandinin, D.J.& Connelly, F.M.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 與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0)。
Coles﹐R.吳慧貞譯,2001。故事的呼喚。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Crossley﹐M.L.(朱儀羚等譯) ,2004。敘事心理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濤石出版社。
Denzin﹐N.劉君枚譯,(1999)。解釋性互動論。弘智文化。


論文方面﹕
王淑芬 (2011)。尋找生活課程的美感經驗-Dewey美感經驗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佑峰 (2007)。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籃球教練的敘說探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慶宏 (2007)。衝突、衝動、衝擊:桌球選手與教練互動關係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漢森 (2011)。應用馬克操高抬腿技術進行八週訓練對國中田徑選手速度、爆發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吳芝儀 (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芳進 (1995)。運動身體主體經驗探索--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省思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玫貞 (2012)。敘說汗水中的笑與淚:走過峰與谷的青少年桌球國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芳進 (2006)。運動美學詮釋--高達美的藝術理論與運動世界之對話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婕微 (2011)。極限跑者美感體驗之表現與詮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淑真 (2012)。不同輔助器具訓練對於田徑標槍選手投擲成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謝佳男 (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運動經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期刊方面﹕

周文祥、謝秀芳 (1995)。運動員的高峰表現與高峰經驗。中華體育季刊,9 (2),15-20。
周文祥 (1999)。運動員高峰表現心理特征探微。中華體育季刊,13 (3),67-74。
連振杰、黃宏春 (1998)。田徑運動崇高美啓示。中華體育季刊,12 (3),4-10。
鄭亞平、張建 (1998)。對擲標槍最後階段制動動作的轉動力學分析。北京體
育師範學院學報,10 (1),44。
高麗娟 (2007)。回首來時路:運動員生命敘說之詩意結構。國民體育季刊,36 (4)
,7-14。
張永進 (2004)。高峰表現、高峰經驗與流暢經驗之比較。大專體育,71,153-159。
劉一民 (1997)。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觀照生命本體。臺灣師大體育研究,3,83-100。
劉一民 (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反省。體育學報,13,53-62。
何全進、杜登明 (2001)。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回顧與展望--以中興大學籃球運動績優生爲例。大專體育,55,72-76。
邱永興、劉俊概、李建勳、涂瑞洪 (2005)。標槍投擲之最佳出手條件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 (2),37-44。
盧素娥、蔣明雄 (2009)。運動目標取向與知覺運動動機氣候對優秀競技選手內在動機之預測--國內訓練與國外移地訓練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14,21-37。
盧俊宏、林登松、黃璟蕙、曹育翔 (2004)。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與因應行為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36,107-118。
黎俊彥、林威秀、黃啟煌 (1997)。受傷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復健。中華體育季刊,11 (1),112-119。
陳勝凱、呂衍謀、林燕君、吳汶蘭、呂怡靜 (2008)。國家級運動員運動傷害防護自我勝任能力。物理治療,33 (4),219-227。
楊裕隆 (1997)。回首足球比賽的高峰經驗。臺大體育,31,65-68。
李佑峰 (2008)。籃球場上的身體經驗--肉身化知識的開發。運動文化研究,5,7-29。
江廣和、陳俊欽 (2008)。運動訓練理論創新發展趨勢--關於“專項訓練”、“模
擬訓練”、“以賽代練”的比較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2 (12),71-76。
張慶文、展光明 (2005)。論競技運動訓練的全面專項化。中國體育教練員,2
15-16。
陸升漢、鄰崇禧 (2006)。對標槍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初步研究。蘇州大學學報 (自
然科學版),22 (4)。
董海軍、俞大偉、王磊、陳靜飛 (2009)。優秀標槍運動員最後用力的重要特徵-- “延緩”動作。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5 (2),74-77。
周建梅、劉春生 (2010)。絕對速度對提高短跑成績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9
(5)。
鄭淑榮 (2010)。談少年田徑運動員短跑速度訓練的幾點體會。中國教育導刊,3
45-46。
潘寶如、溫著光、郭勝正 (2004)。體能訓練與標槍投擲最後用力技術之探討。
北體學報,12,147-158。
思凱 (2006)。神秘經驗。諮商與輔導,249,62-62。






英文方面﹕
Brewer﹐B.W., Van Realte, J.L., Linder, D.E., &Van Realte, N.S. (1991).Peak performance and the perils of retrospective introspection.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8, 227-238.
Csikzentmihali, M. (1975).Beyond borrdom and anxiety.San Francisco:Jo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Csikszentmihalyi, I.S.(1988).Optimal experience﹕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ner, E.W. (1996).Foreword.In Heshusius, L.,&Ballard﹐K.(Ed.) From positivism to interpretivism and beyond.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Herrington L. (1998). Glenohumeral joi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otation range of motion in javelin thrower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 (3),226-8.
Hubbard M. Alaways LW. (1989). 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release conditions in the javelin throw.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2 (6-7), 83-95.
Jackson, S.A.,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s.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Jackson, S.A., &Marsh, H.M. (199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7-35.
Judge LW. Moreau C. Burke JR. (2003). Neural adaptations with sport-specific resistance training in highlyskilled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1 (5), 419-27.
Maslow, A.H. (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 Harper&Row.
Morriss C. Bartlett R. (1996). Biomechanical factors critical for performance in the men's javelin throw.Sports Medicine, 21 (6), 438-46.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rivette, G. (1983).Peak experience,peak performance,and flow: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itive human exper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361-1368.
Schmitt H. Hansmann HJ. Brocai DR. Loew M. (2001). Long term changes of the throwing arm of formerelite javelin throw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2 (4), 275-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文祥、謝秀芳 (1995)。運動員的高峰表現與高峰經驗。中華體育季刊,9 (2),15-20。
2. 周文祥 (1999)。運動員高峰表現心理特征探微。中華體育季刊,13 (3),67-74。
3. 連振杰、黃宏春 (1998)。田徑運動崇高美啓示。中華體育季刊,12 (3),4-10。
4. 高麗娟 (2007)。回首來時路:運動員生命敘說之詩意結構。國民體育季刊,36 (4)
5. 張永進 (2004)。高峰表現、高峰經驗與流暢經驗之比較。大專體育,71,153-159。
6. 劉一民 (1997)。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觀照生命本體。臺灣師大體育研究,3,83-100。
7. 劉一民 (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反省。體育學報,13,53-62。
8. 何全進、杜登明 (2001)。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回顧與展望--以中興大學籃球運動績優生爲例。大專體育,55,72-76。
9. 邱永興、劉俊概、李建勳、涂瑞洪 (2005)。標槍投擲之最佳出手條件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 (2),37-44。
10. 盧素娥、蔣明雄 (2009)。運動目標取向與知覺運動動機氣候對優秀競技選手內在動機之預測--國內訓練與國外移地訓練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14,21-37。
11. 盧俊宏、林登松、黃璟蕙、曹育翔 (2004)。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與因應行為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36,107-118。
12. 黎俊彥、林威秀、黃啟煌 (1997)。受傷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復健。中華體育季刊,11 (1),112-119。
13. 陳勝凱、呂衍謀、林燕君、吳汶蘭、呂怡靜 (2008)。國家級運動員運動傷害防護自我勝任能力。物理治療,33 (4),219-227。
14. 李佑峰 (2008)。籃球場上的身體經驗--肉身化知識的開發。運動文化研究,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