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建昇
研究生(外文):CHAO CHIEN SHENG
論文名稱:敵意併購相關法制之探討-以公開收購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Law of Hostile Takeovers-- An Example of Tender Offer
指導教授:郭大維郭大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avid Kuo
口試委員:劉連煜張心悌
口試日期:2011-01-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財經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敵意併購防禦措施公開收購董事責任董事會中立原則歐盟第十三號指令英國公開收購規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經濟自由化、全球化之發展與ECFA時代的來臨,我國企業勢必面臨轉型始得生存,而轉型之方法之一即為敵意倂購。然而,敵意倂購雖然具有節奏快、時間短,及控制成本之優點,但是似乎也衍生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利害衝突之問題,像是目標公司股東和經營階層間之利害衝突以及目標公司股東與敵意倂購者間的利益衝突。因此而衍生的具體問題例如目標公司董事會可否採行防禦措施、防禦措施合法化的認定、法院的審查標準,以及相關利害關係人之保護等等,此等問題在各國法制上均極具爭議性且複雜性。

敵意倂購者所得進行之策略甚多,像是在集中市場購買股份、收購委託書,而在國外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公開收購。而在我國,我國證券交易法雖於一九八八年修正增訂第四三條之一第二項賦予公開收購制度之法源,但是實施以來,由於實務界對於公開收購並不熟悉,再加上當時制度本身對於公開收購的種種限制,導致利用此一制度的困難。因此,關於公司經營權之爭奪,反到多以於集中市場購買股份,或者是利用委託書徵求為之。然而,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後,為配合政府金融改革目標,鼓勵國內企業以倂購之方式進行組織調整以增加競爭力,而於二○○二年證交法修正時,修改第四十三條之一,並增訂第四十三條之二至之五,全盤翻修我國公開收購制度。因此,似可預期,在我國未來實務上,公開收購在敵意倂購中將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由於我國未來敵意併購者,選擇以公開收購作為取得目標公司控制權之方法,恐將成為一股趨勢,則相關的爭議之處及法律規範即有釐清之必要。因此,本文研究之核心即在於,以我國公開收購規範為基礎,藉由外國立法例–歐盟、英國、美國對於敵意公開收購之規範,檢驗我國現行法下的敵意公開收購規範,有何不同之處,是否有需要改進、繼受之處,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我國未來建置敵意公開收購相關法律規範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敵意倂購與公開收購制度 3
第二章 敵意倂購與公開收購制度 5
第一節 前言 5
第二節 倂購之意義、類型與敵意併購 5
第一項 倂購之意義 5
第二項 倂購之類型 6
第三節 敵意倂購之動機與利弊 9
第一項 敵意倂購之動機 9
第一款 基於公司價值或股東財富極大化之考量-效率理論 9
第二款 非基於公司價值或股東財富極大化之考量敵意 12
第二項 敵意倂購之利弊 15
第一款 敵意倂購之正面效益 15
第二款 敵意倂購之負面效益 15
第四節 敵意倂購之類型 16
第一項 集中市場購買股份 16
第二項 委託書徵求 16
第三項 公開收購 19
第四項 雙階段敵意倂購 20
第五節 公開收購之利弊與其他取得經營權模式之比較 21
第一項 公開收購之利弊 21
第一款 公開收購之優點 21
第二款 公開收購之缺點 22
第二項 公開收購與其他取得經營權模式之比較 23
第一款 和委託書徵求制度之比較 23
第二款 和集中市場上購買股份比較 23
第六節 敵意倂購所可能產生之問題 24
第一項 防禦措施之建制 24
第二項 防禦措施之合法性 25
第三項 董事責任 25
第四項 目標公司股東權益之保護 25
第三章 歐盟與英國公開收購法制與敵意倂購 27
第一節 前言 27
第二節 歐盟—公司法第十三號指令 28
第一項 前言 28
第二項 指令之立法原因 28
第三項 指令之立法過程 29
第四項 指令之實質內容 31
第一款 立法原則 31
第二款 針對敵意倂購之相關規定 32
第一目 強制公開收購制度(mandatory) 32
第二目 公開收購之資訊揭露 34
第三目 強制出售權(squeeze-out right)與強制購買權(sell-out right) 35
第四目 董事會中立義務 36
第五目 突破法則(Break through) 37
第三節 公開收購暨合併工作小組及公開收購暨合併規則 40
第一項 自律原則 40
第二項 公開收購規則之實質內容 41
第一款 立法目的 41
第二款 針對敵意倂購之相關規定 41
第一目 股東平等對待原則 41
第二目 資訊充分揭露原則 44
第三目 免於壓迫原則 46
第四目 董事會中立原則 47
第五目 強制出售權與強制購買權 51
第四節 歐盟與英國對公開收購規範之特徵 52
第四章 美國法之公開收購法制與敵意倂購 54
第一節 前言 54
第二節 聯邦法及州法對敵意倂購之規範 54
第一項 聯邦法之規定—威廉斯法(The Williams Act) 54
第一款 立法背景 55
第二款 美國聯邦證券交易法對於公開收購之規定法之規定 55
第一目 收購者為公開收購前取得證劵 55
第二目 公開收購之定義 56
第三目 公開收購之適用客體 57
第四目 申報義務 58
第五目 公開收購之期間 58
第六目 公開收購條件之變更 59
第七目 證劵持有人之撤回權 59
第八目 比例收購原則 60
第九目 反詐欺條款 60
第二項 州法之規定—反倂購法制 61
第一款 第一代反倂購法 62
第二款 第二代反倂購法 63
第三款 第三代反倂購法 64
第三節 美國防禦措施之具體類型與作法 65
第一項 有備無患型 66
第一款 鯊魚驅逐策略 66
第二款 毒藥丸策略 68
第三款 黃金降落傘、銀降落傘、錫降落傘 70
第四款 黃金股、複數表決權股、無表決權股 71
第五款 白馬侍從 71
第二項 臨時抱佛腳型 72
第一款 自行買回公司股份 72
第二款 發行新股 73
第三款 白馬騎士 74
第四款 小精靈防衛術 75
第五款 訴訟策略 75
第六款 策略性收購 76
第四節 美國法院對於防禦措施之司法審查 76
第一項 董事責任與商業判斷原則 76
第一款 受託義務 76
第二款 商業判斷原則 78
第二項 法院對於防禦措施之審理原則 80
第一款 Cheff v. Mathes與 Schnell v. Chris-Craft Industries案 80
第二款 Smith v. Van Gorkom案 82
第三款 Unocal Corp v. Mesa Petroleum案 83
第四款 Moran v. 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案 85
第五款 Revlon v. MacAndrews & Forbes.案 87
第六款Blasius Industries, Inc. v. Atlas Corp.案 89
第三項 小結 89
第五章 我國公開收購法制與敵意倂購 92
第一節 前言 92
第二節 我國公開收購法制 92
第一項 公開收購之意義 92
第二項 公開收購規範之必要性 93
第三項 公開收購之法制沿革 94
第四項 公開收購之法規範 95
第一款 公開收購之程序 95
第一目 公開收購之申報 95
第二目 公開收購之對價 96
第三目 公開收購之期間 97
第四目 目標公司之申報與報告 97
第五目 有價證券之交存、公開收購說明書之交付及公開收購款券之收付之委任 97
第六目 公開收購說明書之送達及交付 98
第七目 公開收購人之公告 100
第八目 公開收購之結果與報告 100
第二款 公平收購 101
第一目 同一收購條件與特定收購條件變更之禁止 101
第二目 禁止以其他方式收購 101
第三目 禁止關係人應買 101
第四目 撤銷應賣 102
第五目 停止公開收購 102
第六目 股東臨時會 103
第三款 強制公開收購 103
第一目 定義 103
第二目 強制公開收購之排除 104
第四款 違反公開收購制度之相關罰則 104
第一目 民事責任 104
第二目 刑事責任 105
第三目 行政罰 105
第三節 我國法制下可採行之防禦措施 106
第一項 有備無患型 106
第一款 鯊魚驅逐策略 106
第二款 毒藥丸 107
第三款 黃金降落傘、銀降落傘、錫降落傘 108
第四款 黃金股、複數表決權股、無表決權股 108
第五款 白馬侍從 108
第二項 臨時抱佛腳型 109
第一款 自行買回公司股份 109
第二款 白馬騎士 109
第三款 小精靈防衛術 109
第四款 皇冠上珠寶或焦土政策 110
第五款 發行新股 110
第四節 董事責任 110
第一項 董事之忠實義務 111
第二項 董事之注意義務 111
第五節 外國法之借鏡-以歐盟、英美公開收購法制為例 112
第一項 資訊充分揭露之要求 112
第二項 免於壓迫原則之要求 113
第三項 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繼受 113
第一款 和英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比較 113
第二款 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贊成與反對見解 114
第三款 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檢討 116
第四項 強制出售權與強制購買權之繼受 119
第五項 董事會中立原則及董事會優先原則 119
第六項 防禦措施之合法化 122
第七項 目標公司董事會之責任與司法審查 123
第六章 結論 125
附錄: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及學位論文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8年9月4版
2.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元照,2000年5月
3.王文宇,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2003年1月
4.王泰銓,歐洲事業法(一)歐洲公司企業組織法,五南,2009年6月,2 版
5.伍忠賢,企業倂購與理論實務,新陸,2002年8月,2版
6.任賢旺,企業倂購技巧,憲業,2004年3月
7.吳光明,證劵交易法論,三民,2006年7月,9版
8.吳青松,企業倂購與重組,培生教育,2004年6月
9.李開遠,證劵管理法規新論,五南,2007年9月,5版
10.易建明,美國、日本與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比較研究,自版,1997年8

11.邵慶平,公司法–組織與契約之間,自版,2008年12月
12.姚志明,證劵交易法導讀,三民,2008年9月
13.陳彥良,公司治理法制-公司內部機關組織職權論,台灣財經協會,2007
年1月
14.陳春山,證劵交易法論,五南,2009年10月,10版
15.陳麗娟,全球化之公司治理,五南,2009年1月
16.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2007年10月
17.黃日燦,法律決勝負-企業倂購與技術授權,天下,2004年5月
18.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元照,2006年9月。
19.楊佳璋、張子,經營權爭霸-企業敵意倂購攻防戰,商周,2001年11月
20.葉銀華、李存修,公司治理研究報告第二冊-健全台灣之公司法治理機
制-從台灣出發,中華公司治理協會,2003年11月
21.劉彥皇,公司敵意倂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中原大學財法所碩士論文,96
年7月,頁148-149。
22.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1995年1月
2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四),自版,2006年4月
24.劉連煜,現代公司法,自版,2008年9月,4版
25.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劵交易法解析,自版,2009年10月,2

26.羅怡德,企業組織法論集,自版,1992年12月

(二) 期刊論文

1.王文宇,非合意倂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
旦法學雜誌,2005年10月第125期
2.朱德芳,效率、倂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倂購法規範為核心,中原財經
法學,2006年12月第17期
3.李智仁,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發展與問題檢視,軍法專刊,2005年12
月第51卷第12期
4.李智仁,敵意倂購防禦課題之探析一從日本Live door Vs. NBS一案談
起,全國律師,2006年12月第10卷第12期
5.李禮仲,金融控股公司間非合意倂購問題研究,月旦法學雜誌,2006
年1月第128期
6.林國全,公開收購股權之資訊公開,月旦法學雜誌,1996年12月第19
期。
7.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
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2003年9月第100期
8.林國彬,敵意倂購防衛措施規範之研究,萬國法律,2007年4月第15

9.林黎華,我國強制收購制度規範內容與適用疑義之探討(下),集保月
刊,2005年5月第138期
10.林黎華,我國強制收購制度規範內容與適用疑義之探討(上),集保月
刊,2005年4月第137期
11.林黎華,英國強制收購制度之研究,證劵暨期貨月刊,2005年2月第
23卷第2期
12.邱秋芳,敵意式收購的目標公司買回自己股份的適法性問題,證交資
料,2003年10月第498期
13.柯承恩,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改進建議(上),會計研究月刊,2004
年第173期
14.紀天昌,倂購三法通過後我國公開收購法制之分析,法令月刊,2002
年4月第五三卷第四期
15.張心悌,從企業倂購論我國公開收購法制,月旦法學教室,2007年10
月第60期
16.張心悌,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探討強制公開收購制度,輔仁法學第28
期,2004年12月第28期
17.戚仁俊,歐市企業倂購(M&A)中股權公開收購之研究,法令月刊,1992
年3月第43卷第3期
18.莊蕎安,敵意倂購風起-謀求股東最大福利,兼顧相關人等權益,會計
研究月刊,2007年1月第254期
19.郭大維,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探討-兼論英美相關立法例,台北大學法
學論叢,2008年6月第65期
20.郭大維,論敵意倂構下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我國法與
美國法之比較研究,輔仁法學,2010年6月第39期
21.郭玉芬,我國公開收購制度及歷次修正重點簡介,證券暨期貨月刊,2005
年7月第23卷第7期
22.陳幼宜,論公司倂購之方式-以公開收購法律規範之檢討為中心,萬國
法律第152期,2007年4月
23.曾宛如,英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架構,萬國法律,1999年6月105期
24.黃正一,歐洲聯盟之公開收購規定-以中華開發收購大華證劵為例比較
我國公開收購規定,法令月刊,2001年12月第52卷第12期
25.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倂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
旦法學雜誌,2006年2月第129期
26.黃慧嫻,公開收購活動涉及之法律問題淺析-以美國及歐盟對於敵意收
購之制約為例,科技法律透析,2003年1月第15卷第01期
27.劉紹樑,強化企業倂購法治,月旦法學雜誌,2006年1月第128期
28.劉連煜,有價證券之強制公開收購與申報制,月旦法學雜誌,2002年4
月第83期。

(三) 網路資料

1.蔡朝安,工商時報,「委託書徵求制度,法令該修了」,2007年3月21
日,A2版
http://www.pwc.com/tw/zh/services/legal/knowledge-center/legal-column/feature/legal-feature-20070312.jhtml

二、 外文文獻

(一) Book

1.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5th ed.
2004)
2.Robert F. Bruner, Applied Mergers & Acquisitions(2004).
3.Stephen M Bainbridge,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2002)
4.Stephen M Bainbridge, Corporation Law(2nd ed. 2009)
5.Steven Emanuel, Corporations(1992)

(二) periodicals

1.Dennis J. Block et al., Defensive Measures in Anticipation of and in Response
to Unsolicited Takeover Proposals, 51 U. Miami L REV. 637(1997)
2.Ferna Ipekel, Defensive Measures under the Directive on Takeover Bid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UK and French Takeover Regimes, 16 European Business
Law Review 341(2005)
3.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R. Fischel ,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 94 Harv. L. Rev. 1161(1981)
4.Franklin C. Latcham & Frank D. Emerson, Proxy Contest Expenses and
Shareholder Democracy, 4 W. Res. L. Rev. 5(1952)
5.John C. Coffer, JR.,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Regulating Corporate
Takeovers: The Uncertain Case for Takeover Reform:An Essay on
Stockholders, Stakeholders and Bust-Ups, 1988 Wis. L. Rev. 435(1955).
6.Lucian Arye Bebchuk , The Pressure to Tender: An Analysis and a proposed
Remedy, 12 Del. J. Corp. L. 911(1987)
7.Melissa M. Kurp, Corporate Takeover Defenses after OVC:Can Target Boards
Prevent Hostile Tender Offers without Breaching Their Fiduciary Duty?, 26
LOY. U. CHI. L. J. 29(1994)
8.Note, Proxy Solicitation Costs and Corporate Control,61 YALE L.J. 229(1952)
9.Robert W. Rodriguez, Hostile Takeover Contests:The Rise and Fall of Lock-Up
Options, 1987 COLUM. BUS. L. REV. 193(1987).
10.William C. Tyson , The Williams Act after Hanson Trust v. SCM Corporation :
Post-Tender 0ffer Purchases by the Tender Offeror , 61 Tul. L. Rev. 1(1986)

(三) Internet

1.City Code on Takeovers and Mergers, available at
http://www.thetakeoverpanel.org.uk/new/codesars/DATA
2.Companies Act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46/contents
3.Directive 2004/2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1 April
2004 on takeover bids, available at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04:142:0012:00 12:EN:PDF
4.Gener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under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vailable at 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
5.Michael C. Jensen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October.1976, available at
http://www.sfu.ca/~wainwrig/Econ400/jensen-meckling.pdf
6.Morten Bennedsen and Kasper Meisner Nielsen, The Impact of a Break-Through Rule on European Firms, September.2002, available at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28020
7.Oliver Hart,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May.1995, available at
http://www1.fee.uva.nl/fm/courses/1_multipart_xF8FF_3_Hart%20EJ%2095%20Corp%20Gov.pdf.
8.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vailable at http://taft.law.uc.edu/CCL/34Ac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