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卜正(1980)。新聞記者與企業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居卿(2001)。組織特性與升遷制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7期,頁89-107。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書局。
王久雄(1983)。情報流通與組織調整之探討~以國際電信管理局用戶機械中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素真、何清松等(1998)。醫院組織特性與院長職能角色及醫院經營策略關係之研究。醫院,第31卷第4期,頁27-43。王裕雄(2002)。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彰化縣政府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雲五(1988)。牛津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頁22。
中國時報(2001)。「95年底,國軍精減至35萬人」,2001/2/17。
方鵬程(2002)。我國軍隊形象塑建之研究—公共關係取向的探討。第五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32。
史順文(1996)。國軍形象之研究─一個公共關係策略初探。政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白師瑜(2004)。市場競爭與媒介內容多元化之研究--以蘋果日報創刊前後三大報之頭版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項士論文。田家綺(2006)。軍事組織文化與領導者決策風格對組織效能的影響。國防雜誌雙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五期,2006年10月刊,頁78-89。江岷欽(1997)。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中國崛起的危機與風險」,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壹篇:大陸重要聲明及文件,2005年10月1日。
司徒達賢(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伍崇韜(2001)。「洩密罪變圖利、竊盜 陸軍少校判刑9年」。2001,8,25,聯合報,第四版。
伍崇韜(2002)。台灣軍方與媒體亟待建構CBM。國防政策評論,第二卷,第一期,2002春季。朱碧靜(2003)。組織特性與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運作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0期,頁130-146。朱碧靜(2002)。情境因素及認知觀點對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運作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朱碧靜(2003)。組織特性與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運作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0期,頁130-146。安豐雄、邱伯浩、張彥之、羅慶生等(2002)。軍事學導論。台北:揚智文化。
李安悌、王純真、高寒梅等(1998)。大型百貨公司組織特性及銷售服務人員與企業訓練之相關性探討。勤益學報,第16期,頁261-272。
李令儀(2001)。「李登輝 自曝兩國論背景」,聯合報,2001/10/24,第三版。
李有仁、陳鴻基、李嘉寧等(1996)。組織特性與行銷資訊系統的研究:以台灣大型企業為例。資訊管理學報,第3卷第1期,頁1-19。李茂政(1980)。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炳友(1998)。軍隊危機管理之研究-從公共事務層面探討。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慧(1997)。分析解嚴前後一年報紙對國軍新聞的報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政戰學校學軍事學術研討會。「政戰學校學軍事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北投。
李耀杉(2006)。「國軍新聞政策建立國防正確知識」。青年日報,2006/04/21第三版,。
李勝龍(2004)。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研究:以兩次波斯灣戰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余穎(1998)。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谷玲玲(1999)。學界對國軍形象塑建之評介與建議―從做好公共關係談起。《國軍發言人講習專家、學者講演輯錄》。台北: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室,頁45-50。
沈明室(2003)。軍事組織設計分析架構的探討。國防政策評論,第三卷,第四期,2003夏季。杜玟玲(2005)。災難新聞之新聞處理研究—以「南亞大海嘯」報導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鵬(1997)。策略聯盟價值、組織特性與技術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屏東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頁35-52。
林元輝(2006)。《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軸》。台北:巨流。
林以正(1984)。自我檢校、人際關係、情境公開性與酬賞分配。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正義(1996)。美國在台海危機中的角色。中央研究院「兩岸關係與亞太情勢」專輯二。國策期刊。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德(2004)。從新聞自由觀點論軍事新聞發布。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朝夫(2001)。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3期,頁89-148。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瑞興國書公司。頁182-3。
林睿俐(2000)。企業負責人、公關人員與媒體從業人員之公共關互動模式。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邱丘(邱順應),(2001)。創意不正經。台北:星定石文化。
吳宜蓁(1998)。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台北:正中。
吳金聲(2005)。部隊類型對官兵身心狀況影響之初探性研究—組織特性的比較分析。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挽瀾(1976)。行政組織與管理。台北:文景出版社。
吳明杰,「不滿漢光報導 李傑下令不邀記者參訪、還命跟監...拒絕媒體 國防部停開記者會」,2006,8,7,中國時報。
吳寧康(1980)。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以美國五角大廈越戰文件洩密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燄修(1987)。組織文化之研究-理論與應用之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河野豐弘(1992)。「改造企業文化」,彭德中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胡光夏(2000)。我國軍隊的公共事務—軍隊與媒體關係之探討。第三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7-91。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胡光夏(2001)。軍事發言人角色之研究―以國軍軍事發言人室為例。軍事社會科學研究專輯-政治作戰學校建校五十週年專輯,頁75-94。
洪陸訓、劉慶元(1999)。美軍公共事務制度初探。軍事社會學刊,第5期,頁25-43。
紀效正(1989)。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惠獻(1999)。新聞記者與民意代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之互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唐棣(1996)。美軍公共事務的理念與作法。《復興崗學報》,第58期,頁183-200。茹鴻英(2004)。組織特性與新產品發展過程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研究-以中科院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凌雲(2002)。「爆料,點燃改革引信」,聯合晚報,2002,08,04,第二版。
徐淑珍(2002)。礦務局組織變遷之研究-制度理論觀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蕙萍等(2006)。從國軍軍官軍事新聞工作認知論軍聞教育精進作法之研究。國軍第六屆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
孫至蕙(2001)。女性軍官領導行為與權力基礎之實證研究-以服役於艦艇之女軍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秀蕙(1996)。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或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第8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孫秀蕙(2000)。《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實例》。台北:正中。
孫敏華(2001),當前軍中心理衛生(輔導)工作的回顧與展望。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7期,頁199-216。孫顯嶽(1997)。組織特性績效評估與員工態度關係之研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馬傑明(1979)組織層級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秦漢忠(1997)。消息來源媒介策略之研究--以國軍於南港部署愛國者飛彈陣地議題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秦夢群(民8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倪豐裕、蘇志泰(2001)。組織規模和動機對於參與式預算制度效能的影響。商管科技季刊,第二卷,第三期,頁299-318。陳心田、蘇國賢、葉匡時(1999)。影響企業人口組成的組織因素之探討。管理學報,第16卷,第4期:頁581-612。陳叡智、洪雅蘋(2006)。我國銀行建置電子金融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金融電子資料交換及網路銀行為例。國立台北大學:EC2006 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
陳正男等(2003)。行銷相關工作的創造力需求與員工創造力績效受工作特性與組織特性之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3卷第3期,頁27-55。
陳錫卿(1999)。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從越戰及波灣戰爭論戰時新聞管制。國防雜誌,頁56-65。陳東波(1998)。軍事組織倫理及其確保之研究。第五屆三軍官校基礎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頁4.30-1。高雄,海軍官校。
陳品良(2001)。從國家安全觀點論新聞自由與軍機維護之關係。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吳政(2002)。組織文化、領導行為、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嘉南地區銀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永忠(2001)。組織特性、員工福利、員工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北部地區服務業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淑萍(1996)。中央政府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對政府公關角色認知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康力平(2005)。戰爭時期新聞處理與運用—美軍與媒體關係演進歷程對國軍之啟示,復興崗學報,第83期,頁117-142。國防部(2004)。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7)。國軍新聞處理手冊。台北: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室。
崔寶瑛(1966)。公共關係學概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曾浚添(2000)。臺灣省政府警政廳裁撤後警政機關組織再造策略之研究:以內政部警政署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國(1983)。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三民。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人情關係,文崇一、蕭新煌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立夫(1995)。國內報紙軍聞及評論之分析―以聯合報對尹清楓命案之報導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芝華(1999)。影響訓練移轉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英忠、吳融枚(1999)。公營事業企業文化對組織承諾和工作滿足的影響—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為例。公營事業評論,第2卷第1期,頁25-46。黃英忠,(1998)「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
黃雯蓉(2002)。組織特性與工作特性對員工創造力的影響--以行銷相關工作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黃進福(2006)。「新聞處理 首重國家安全維護」。青年日報,2006,07,05,第三版。
彭文賢(2001)。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1993)。政治學。台北:風雲出版社,頁38-40。
翁秀琪(1994)。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的自主探討:談新聞記者聯誼會的功能。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政大新聞所。
喻靖媛(1994)。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
陶允正(1994)。記者個人屬性、專業意理與如何選擇消息來源之研究─以台北市議會記者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國雄、諸承明、夏榕文(1998)。企業文化、組織特性與魅力領導之關聯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中階主管為實證對象。中原學報,第26卷第2期,頁11-20。葉光輝(1983)。人情取向、分配方式與工作表現。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志雄(1997),軍事新聞消息來源與採訪記者互動模式初探。國軍新聞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張卉穎(2004)。蘋果日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苙雲(1985)。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雪芳(2005)。表演藝術組織與新聞媒體關係之研究─以2006年歌劇魅影在台演出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銘等譯(1997)。Anthony Giddens原著。社會學(上)。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愛梅(2001)。企業組織特徵、變革策略與變革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仁壽、俞慧芸、許\碧芬合譯(2002)。Gareth R. Jones原著。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楊濟宇(2005)。「專業政戰 與日俱進 可長可久」,青年日報,2005,10,14,第三版。
楊富偉(2001)。國軍公共關係部門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室之媒體關係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進安(2001)。企業公關人員與記者的關係策略一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間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瑜珍(2001)。由組織的情境因素與組織特性探討教育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國華(2001)。地方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探討:以新竹市府會新聞路線,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蔣基萍(1999)。從組織文化之觀點探討警察自殺之議題。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3期,頁35-54。蔣德煊、謝瑞明等(2003)。技術能力、組織特性與新產品發展績效之研究-以台灣織布業為例。商管科技季刊,第4卷第3期,頁281-307。趙伯良(2002)。閱聽人、媒體及發言人互動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為元(2001)。媒體曝光與軍隊聲望,國防政策評論,第二卷,第一期,2001秋季。鄭瑞成,陳雪雲(1991),政治性街頭新聞之消息來源分析─以解嚴前後之聯合報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體權:台灣的驗證。新聞學研究,45,39-45。鄭伯壎(1990)。組織文化價值觀的數量衡鑑。中華心理學報,32期,頁31-49。
鄭坤裕、李安曜、吳建德(2005)。美伊戰爭美軍戰場新聞處理之研究。空軍學術月刊568期。鄒中慧(1997)。消息來源、引述與國軍軍聞報導―以八十五年三月中共軍事演習期間報紙報導為例。政戰學校軍事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北投。
鄒中慧(1998)。記者處理軍聞報導方式與取向之探討―以「中國時報」八十七年三月國華空難事件與國軍相關新聞報導為例。復興崗學報第65期,頁209-227。歐振文(2003)。形象修護策略之應用—國軍危機處理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錢淑芬(1992)。軍隊組織的領導與輔導之研究(一)。復興崗學報,第48期,頁349-378。繆宇綸(2006)「軍媒關係緊張 李傑欲語又遲」,中廣新聞網,2006,08,29。
聯合晚報(2005)。「人情味,藏不住軍中的怠惰鬆懈」,社論,2005,09,11,第二版。,
謝瑞明、蔣德煊等(2002)。企業技術能力、組織特性與新產品發展績效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織布業為例。親民學報,第7期,頁165-183。
謝國榮(1999)。地方政府公共關係之運作—以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推廣婦女福利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翟文中、蘇紫雲(2003)。「軍事教育與國防改革」,國防政策評論,第四卷,第二期,二○○三╱○四年冬季。簡益淳(2003)。專業認知、組織認同、組織效能之關連性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臧國仁(1995)。代序: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臧國仁主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XII-XVI。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臧國仁(1994)。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劉昌德(2007)。民主參與式的共管自律—新聞自律機制之回顧與再思考。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一期(2007年3月):頁109-39劉騏嘉、周柏均(1999)。對傳播媒介侵犯私隱的規管:台灣、英國和美國經驗。香港:立法會秘書處。
劉駿州(1995)。政府公關新聞管理策略之研究。新聞學與術的對話Ⅲ: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57-16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陸燕玲(2002)。從「名門正派」到明教教徒?—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闕淑茹(2000)。我國大學校院公關負責人與媒介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瑜珍(2001)。由組織的情境因素與組織特性探討教育行政管理資訊系統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佳青(2006)。八面玲瓏:台灣蘋果日報政治立場之初探,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蕭蘋(1989)。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紹和(1992)。我國中央政府官員對新聞記者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為例,政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 McDermott, Christopher M. and Gregory N.(1999)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17, No.5, pp. 521-533.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sh, D. B. (1997),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eader actions that stimulate individual and group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all State.
Atwater, T.& Fico, F.(1986), Source Reliance and Use in Reporting State Government: A Study of Print and Broadcast Practic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8(1):53-62.64(1):45-54.
Barney, J. B.,"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the Cope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11(3), 1986,pp.263-272.
Bruno-Faria, M. F., & Alencar, E. M. L. S. 1996. Stimulate and obstacles to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Revista de Administracao, 31: 73-84.
Chandler, G. N., Keller, C. and Lyon , D. W. (2000),〝Unraveling the Determinantsand Consequences of an Innovation-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5(1), 59-76.
Cook, T. E. (1989). Making laws and making news: Media strategies in the U. S. house of represent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Cooper, R. G., & Kleinschmidt, E. J. 1996. Winning business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9(4): 18-29.
Cummings, A., & Oldham, G. R. 1997. Enhancing creativity: Managing work contexts for the high potential employe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22-38.
Dension, D. R. "Bringing Corporate Culture to the Bottom Line",Oranizational Dynamics, Vol.5, 1984.
Donath, B. 1999)How Managers Can Foster More Creativity,Marketing News: Chicago, 33(11)
Dyer, W. G., "The Cycle of Culture Evolution in Organization", In Ralph Kilmann et.al., Gaining Control of Coporate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5.Ericson, R. V. Baranek, P. M. &Chan, J. B. L. (1987). Visualizing Deviance : A Study of News Organization. Canada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on, S., & Sowa, D. 1986. Perceive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3):500-507.
Gans, H.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Vintage.
Garber, D. L. & McNelis, P. J.(1995). Military social work. In R L. Edwards(Ed.),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Nineteenth edition, Vol. 2, pp. 1726-173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Gieber, W. & Johnson, W.(1961)。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 and Sources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3:423-432.
--------(1989). Negotiating Control : A Study of News Sources.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Greller, M. M.,& Herold, D. M. 1975. Sources of feedback: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3:224-256.
Gobeli, D. H., & Brown, D. J. 1993.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6(2): 38-44.
Grossman, M.B,& Rourke, F.E.(1976).The Media and the Presidency: An Exchange Analysi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al.pp.455-470。
Hall, S., et al.(1981).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News: Mugging in the Media. In S. Choen and J. Young(eds),The Manufacturing of News—Social Problems, Deviance and the Mass Media. Beverly Hills, ca:Sage.
Harris, T. E.(198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60379).
Huston, R. L.,& Burgess, T. L.(1979).Social Exchang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An overview in Robert L. Burgess and Ted L. Huston(ed)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
John R. Kimberly, “Organizational Size and the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A Review, Critique, and Propos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21, December 1976, p.587.
K.E. Weick,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Source of High Reliabil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4,vol.9,pp.653-669.
Lacy,S.,& Matustick,D.(1983).Dependence on Organization and Beat Source for story Ideas:A case Study of Four Newspaper,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5(2),pp.9-17。
Levinson, H. 1965. Recipro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organizationAdministraive Science Quarterly, 9:370-390.
Lovejoy, J. K. (2002). “Improving Media Relations”, Military Review(Jan.-Feb.)pp.49-58.
L. Raymo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Contingency Approa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6:4 (1990): 5-18.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4(5), 301-338.
Merchant, K.A., “The Design of the Corporate Budgeting System: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56(4), 1981, pp.813-829.
Miller, S. H. (1978). Reporters and congressmen: Living in Symbio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 53.
Ott, J. 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1989, Chicago : Dorsey Press.
Ouchi, W. G., "Theory Z :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1981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Robbins, S. P.(1992).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Hall.
Pascale, R.T. and A.G. Athos, "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New York:Simon & Schuster ,1981.
Pettigrew, A. M.,"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dminis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28, 1983.
Ramus, C. A. 2001.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employees: Encouraging creative idea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3(3): 85-105.
Robers, K. H. & Hunt, D. M.(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PWS-KENT Pub Co..
Robbins, S. 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1993,pp.670- 673.
Ryan, C.(1991) Prime Time Activism: Media Strategies for Grassroots Organizing.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Salzman, Jason (1998). Making the news:A guide for nonprofits and activists.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Sandman,P.M.(1987),Environmental Risk and the Press.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Sarkey, J. (1991). Under Fire: U. S. Military Restrictions on the Media from Grenada to the Persian Gulf.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Sathe, V.(1978). Institutional Versus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 pp.227-238.
Schein, E. H.,"How Culture Forms, Develops, and Change", In Ralph H.Kilmann et.al.(eds.), Gaining Control of the Coporate Cultur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89.
Schumpeter, J. A. (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Selznick, Philip (1948).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 25-35.
Shoemaker,P.J.&Reese,S.D.(1991),Mediatingthe Ma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MassMedia Content,N.Y.:Longman.
Smircich, L.,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September 1983, pp.339-358.Schles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y and the limits of media centrism. In M. 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w imperatives. London: Sage.
Staniland, M.,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Subramanian, A and Nilakanta, S(1996)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Types of Innovations, and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lsevier Science,Vol.24, No.6, pp. 631-647.
Thong, Jyl and Yap, CS(1995) CEO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Small Businesses. Journal of Elsevier Science,Vol.23, No.4, pp. 429-442.
Tuchman, Gaye(1978).Making news : A study in ty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Y:Free Press.
Venable, B. E. (2002). “The Army and the Media”. Military Review (Nov.-Dec.). pp.66-71.
Vecchio, R. 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lando:Dryden Press, 1991.
Voakes,P.S,et al(1996),Diversity in the News: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Framework.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3):582-593.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 No. 127
Woodman, R. W.,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2): 29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