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千美(1992)。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志弘(2003)譯。Bauman, Z.著。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台北:巨流。
王麗雲(2002)譯。Michael W. 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台北:桂冠。
王耀庭(2002)。Zygmunt Bauman後現代倫理學及其道德教育蘊義之研究。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卯靜儒(2001)。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80-101。
卯靜儒、張建成(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39-76。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朱志宏、謝復生(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朱道凱(2002)譯。Bauman, Z.著。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市:群學。
吳怡萱(2002)。教育決策權力平衡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決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家瑩、郭守芬(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訂定之源起與過程86.3-88.5)。台灣教育,581,48-57。
呂小陸(2001)。Zygmunt Bauman的倫理觀之德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亞力(1985)。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李易蓉(1995)。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培元(2004)譯。Bauman, Z.著。全球化浪潮的政治定位(In Search of Politics)。台北:韋伯。
李煜、孫慧民、傅鏗、鄭樂平(2004)譯。Edward Shils著。知識份子與當權者(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s and Other Essays)。台北:桂冠。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周淑卿(1998)。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周淑卿(1999)。由課程決策的問題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教師天地,101,32-37。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林天祐等(1996)。教育政策形成及制定過程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5,14。
林水波、張世賢(1989)。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榮(2005)。鄉土語言與教育的發展與爭議:不及與過。現代教育論壇,12,441-450。
林嘉誠、朱宏源(編)(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
侯漢君(2002)。民粹主義與責任政治。2007年4月2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171.htm
施正鋒(1993)。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6)。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瓊華(1986)。政策參與者對政策制訂過程之影響--紡織品出口配額重分配政策之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郁建興等(2002)譯。Bauman, Z著。生活在碎片之中(Life in Fragments: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上海:學林。
郇建立(2002)譯。Bauman, Z著。后現代性及其缺憾(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上海:學林。
徐賁(2002)。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0,75-81。徐愛婷(2002)。82年版與89年版課程總綱決策歷程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柴方國(2001)譯。Helmut. Schmidt著。全球化與道德重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翁福元(2003)。邁向新世紀之課程政策發展趨勢:課程改革中的課程決策與權力。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頁49-70)。台北市:高等教育。
馬向忠(2003)。我國中央及地方教師組織參與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編譯館(2003)。教科書審定制度之現況與改進方案。台北:編者。
康樂、簡慧美(1993)譯。Weber, M.著。支配社會學(Ⅰ)。台北:遠流。
張成崗(2003)譯。Bauman, Z.著。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張君玫(2001)譯。Bauman, Z.著。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台北市:群學。
張佳琳(2002)。課程改革的政治社會學分析─以技職一貫課程改革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美煜(2004)。鄉土語言教學推動後,弱勢語言(客語原住民語)的新危機。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63-72。張淑芬(1993)。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祕書室(1996)。教育部公報,22。台北:教育部祕書室。
莊明貞(2003)。當前台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頁23-48)。台北市:高等教育。
郭為藩(1993)。母語教育與鄉土教材專案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陳文玉(1997)。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台北縣開放教育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宏賓(2001)。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昌維(199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如(1998)。臺灣語言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
陳美如(2003)。多元文化社會如何可能?------多元文化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後的省思與作為。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頁143-169)。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添球(2000)。八十二年課程標準與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的比較。花師院刊,32,6—7
彭富源(2005)。課程政策制定應如何正常合理-批判論與技術論交融可能性之辨析。教育研究月刊,139,80-91。黃永和(2001)。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台北:INK。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 : 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8)。建立優良的教科書審定制度。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6。黃政傑、張嘉育(1997)。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舉辦之「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頁7),台北。
黃美慧(2004)。解嚴後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政(2002)。戰後以來台灣台語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心理。
黃騰(2005)。論Z. Bauman個人化社會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發。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舉辦之「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核心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台北。
楚東平(1992)譯。Bauman, Z.著。自由(Freedom.)。台北市:桂冠。
楊長鎮(1993)。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33-51)。台北:正中書局。楊國樞(1999)。知識份子與社會良知。知識份子十二講。台北:立緒。
楊淑嬌(2004)譯。Bauman, Z. & Tester, K.著。與包曼對話(Conversation with Bauman.)。台北市:巨流。
楊淑嬌(2004)譯。Bauman, Z.著。與包曼對話(Conversation with Bauman)。台北:巨流。
楊智穎(2000)。九年一貫鄉土語言課程的政治文本分析及其對課程實踐的啟示。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程改革反省與前瞻(頁379-391)。高雄:復文圖書。
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
詹中原(譯)(1994)。David C. Kozak & John D. Mmacartney 著。權力遊戲規則:國會與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褚浩鋒(2005)。從「後現代倫理學」到「液態現代性」:論鮑曼(Zygmunt Bauman)倫理論述的開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歐用生(1986)。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文化。
歐陽景根(2002)譯。Bauman, Z.著。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上海:三聯。
蔡真宜(2002)。臺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莉(2004)。鮑曼論知識分子與權力的合法化。社會理學報,7(2),435-455。
蕭韶(2002)譯。Smith,D著。后現代性的預言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 Prophet of Postmodernity)。南京:江蘇人民。
謝立中等(2003)譯。Ritzer,G著。后現代社會理論(The Theories of Post-modernism)。北京:華夏。
藍順德(2003)。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定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23)。台北:揚智。
羅傳賢(1996)。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nderson ,J.E.(1994).Public policymaking(2nd ed.).Boston:Houghton Mifflin.
Bauman, Z. (1987 ). 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intellectual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 (1998a).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 (1998b).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uman,Z(1989).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auman, Z. (1991).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 (1992). Intimation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New York: Routhledge.
Bauman, Z. (1993). Postmodern ethics.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Bauman, Z. (1996).From pilgrim to tourist: On a short history of identity. S. Hall and Paul Du Gay, (ed.)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pp.18-36. London: Sage.
Bauman, Z. (1997).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 (1999). In search of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auman, Z. (2001). 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auman, Z. (2002). Society under sie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auman, Z. (2003). Liquid love: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auman, Z. (2004). Wasted lives: 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rilharz, P. (ed.) (2001). The Bauman reader. Oxford:Blackwell.
Foucault, M. (1984). The politics of health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R. Paul (Ed.), The Foucault reader(pp. 273-289).New York: Penguin Books.
Gay, G.(198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N. Pl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of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1170-1179. Oxford: Pergamon Press.
Johnson, S.(1989).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issue in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B. Moon, & P. Murphy, (ed.) , Politics for the curriculum. London : Hodder & Stoughton Press.
Kellner, D. (1998). Zygmunt Bauman postmodern turn.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5(1),73-86.
McNeil, J.D.(1984).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3rd. eds) Boston: Little, Brown.
Morawski, S.(1998). Bauman’s ways of seeing the world.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Vol.15(1), 29-38.
Smith, D.(1999). Zygmunt Bauman: Prophet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