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病理學研究所在35年間(自1946年至1980年3 月)收集主動脈動脈瘤 51例。 51例中依動脈瘤形態分為袋形主動脈瘤20例,夾層性主動脈瘤20例,以及所收集之 11例主動脈竇動脈瘤,未見梭形動脈瘤。茲就解剖學位置與病因學分述如下: 一、袋形主動脈瘤:20例(8 例解剖與12手術例) 1.解剖學位置:昇主動脈7 例,主動脈弓6 例,降主動脈4 例,腹主動脈3 例,呈 遞減式分佈。且3 例腹主動脈瘤皆見於60歲以上男性。 2.病因學:以動脈粥腫樣硬化症為最常見的原因。 (1 )粥腫樣硬化性主動脈瘤有13例。其中昇主動脈3 例,主動脈弓4 例,降主動 脈3 例,腹主動脈3 例,其解剖位置的分佈相當均勻。外國報告皆好發於腹主動脈 。此與粥腫樣變化在腹主動脈病變較嚴重有關。本文結果有別於此,是否與吾人材 料太少有關,亦未可知。 (2 )梅毒性主動脈瘤有4 例,皆呈陽性梅毒血清反應。均伴有動脈硬化症。其中 2 例位於昇主動脈,主動脈弓與降主動脈各1 例,未見於腹主動脈。 (3 )囊狀動脈中膜層壞死有1 例,位於昇主動脈,伴有中度粥腫樣變化。鏡下呈 Erdheim 病灶。臨床上無Marfan氏症候群的特徵。 二、夾層性主動脈瘤:20例(6 例解剖與14例術) 依DeBakey 分類標準,屬於第1 型7 例,第2 型4 例,第3a型1 例,第3b型7 例。 另一例無法依DeBakey 標準分類。男性15例,女性5 例,似好犯男性。以動脈粥樣 化硬化症居多,有14例。出現囊狀動脈中膜層壞死4 例,皆屬於DeBakey 第2 型, 此4 例臨床上無高血壓症,其中1 例係11歲男孩,臨床表徵酷似Marfan氏症候群, 但無家族例。未見梅毒性動脈炎。動脈內膜撕裂出現率高達93%(13/14)。12例 高血壓症皆見於動脈硬化症,佔63.2%(12/19)。 三、主動脈竇動脈瘤:11手術例。 年輕人好犯且以發生於右冠狀動脈竇佔大多數,約80%(9 /11)。右冠狀動脈竇 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都破裂至右心室,無冠狀動脈竇動脈瘤則破裂至右心房,此 與主動脈竇的解剖位置有關。 未見左冠狀動脈竇動脈瘤單獨出現者。伴有心室中膈缺損症5 例,僅見於右冠狀動 脈竇動脈瘤。鏡下以先天性組織結構不良型居多。 #2811857 #2811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