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佳芬
研究生(外文):Chia-fen Huang
論文名稱:洪大川詩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Hong Da-chuan’s Poems and Articles
指導教授:江寶釵江寶釵引用關係林葉連林葉連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新港北港古典漢詩台灣文學事志齋詩文集洪大川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Chinese poemsTaiwanese LiteratureBeigongShingangShih Jhih Jhai Shih Wun JiHong Da-Chu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8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洪大川(1907-1984),本名洪龍波,號西疇逸老,嘉義縣新港鄉人。自幼勤苦好學,加之聰穎過人,悟性極高,遂博通群經,工於詩文,年近弱冠拜林維朝為師,自此,並遊於前清秀才林維朝與新竹吳蔭培二夫子之門,國學造詣更臻厚實。十九歲起即設帳授徒,曾施教於水林的蕃薯厝、竹崎、梅山、溪口、民雄等地,生活極為清貧。善卜,亦精研地理風水及中醫,中晚年以行醫及堪輿營生,家計終獲改善。好讀書亦擅詩文,曾加入淡交吟社、鷇音吟社,亦曾參與鷗社、菼社、笑園吟社等詩社之活動。年屆不惑,遷居北港,加入汾津吟社,成為該社重要成員,曾於北港民眾服務處開設漢文研究班,專授漢詩習作。民國五十五年,洪大川出版《事志齋詩文集》,此書乃是洪大川集結畢生著作《事志齋吟草》、《事志齋文集》、《汾南書塾記事珠》之合刊本。其詩文題材廣泛,文字洗鍊,引事用典,渾化無跡,蘊思含毫,文質彬彬。

在前人有限的研究成果下,本論文從個人背景、傳統養成、志節願望及時空環境等面向來探討洪大川詩文的深刻內涵,並旁及他與當時文學活動的關聯或參與情況,試圖從他詩文中的思想意識及藝術特色,肯定洪大川作品的文學價值,並窺知往昔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樣貌、地方的風物與人文的精神,再者,希望能提供有心耕耘雲嘉區域文學的鴻儒碩彥些許參考資料,以俾地方史料的編纂,更期許台灣古典文學這塊尚待墾植的園地,能日益茁長、發皇,繼續綻開出繁茂的文學花樹。
Hong Da-Chuan (1907-1984), originally named Hong Long-bo and nicknamed “Shi Chou Yi Lao”, was born in Shingang, Chiayi County. Having been absorbed in Chinese studies since childhood, Hong became knowledgeable, with his gifted brain and quick apprehension, about all genres of Chinese studies, among which he specialized in poetry. Before he was twenty, he was under instruction of Lin Wei-chao, a prestigious scholar in Early Ching Dynasty as well as Wu Yin-pei, a prominent scholar in Shinchu. Thanks to them, hi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studies couldn’t be more profound.

In 1926, he established his own private school to instruct Chinese studies learners in such places as Fanshucho, Chuchi, Meishan, Shikou, Minshiong for the purpose of preserving Chinese studies. Nevertheless, Hong’s life wasn’t easy. Apart from his proficiency in Chinese studies, Hong also mastered fortune telling, Feng Shui, and Chinese medicine. Owing to his practice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Feng Shui, Hong’s life had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roughout his mid-life and late life.

As for poetry, he was a member of Dan-jiao Poetry Club and Kou-yin Poetry Club. In addition, he also participated in club activities in Ou Poetry Club, Tan Poetry Club, and Jiao-yuan Poetry club. In 1947, he moved to Beigong in Yulin County, joined the local Fen-jin Poetry Club, and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member of that club. There he lectured in a “Chinese Studies Workshop—how to write Chinese poems” at the Civilian Service Center. In 1966, he published “Shih Jhih Jhai Shih Wun Ji” or an anthology of his poems and articles, including his lifetime masterpieces “Shih Jhih Jhai Yin Cao”, “ Shih Jhih Jhai Wun Ji”, and “Fen Nan Shu Shu Ji Shih Jhu”. His work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diversified subject matters, adept use of diction and allusions, elaboration of thoughts, and harmonious accordance of forms and plots.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delicate connotation of Hong Da-chuan’s poems and articles from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and ambition,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o probe his association with literary activities or participation, in an attempt to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his works through thoughts and artistic features exhibited in his poems and articles, and to catch an glimpse of historical changes, social phenomena,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humanity spirit of the time. Hopefully the result of this thes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significant materials to those scholars who are devoted to literature preservation in Yu-lin and Chia-yi Counties and make it easier for edition of local history.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 is hoped that 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ill take root, grow up, and bear fruits in the long run.
洪大川詩文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5
第二章 洪大川的時代背景與生平略歷 ……………………………………………7
第一節 時代背景 ……………………………………………………………………7
一、 時代與社會 ……………………………………………………………………… 7
二、 新港 ………………………………………………………………………………8
三、 登雲書院 …………………………………………………………………………9
第二節 生平略歷 ………………………………………………………………12
一、 文字養成 ………………………………………………………………………13
(一) 識文斷字 ……………………………………………………………………13
(二) 從師問學 ……………………………………………………………………14
二、 學卜習醫 ………………………………………………………………………14
三、 生活憑藉 ………………………………………………………………………15
(一) 設帳授徒 ……………………………………………………………………15
(二) 從商賣卜行醫 ………………………………………………………………16
第三節 文學活動與著作述要 ……………………………………………………23
一、 文學活動 ………………………………………………………………………23
(一) 詩仔會 ………………………………………………………………………23
(二) 交遊網絡 ……………………………………………………………………25
1. 林維朝 ……………………………………………………………………………26
2. 吳蔭培 ……………………………………………………………………………29
3. 郭芷涵 ……………………………………………………………………………31
4. 賴子清 ……………………………………………………………………………32
5. 黃傳心 ……………………………………………………………………………33
6. 張進國 ……………………………………………………………………………36
7. 李維喬 ………………………………………………………………………38
8. 林開泰 ……………………………………………………………………………40
9. 龔顯昇 ……………………………………………………………………………42
10. 王東燁 ……………………………………………………………………………44
11. 王羲安 ……………………………………………………………………………45
二、 著作述要 ………………………………………………………………………47
(一) 《事志齋詩文集》 …………………………………………………………47
(二) 作品補遺 ……………………………………………………………………47
1. 漢詩 ……………………………………………………………………………48
2. 古文 ………………………………………………………………………………53
3. 對聯 ………………………………………………………………………………54
4. 詩鐘 ………………………………………………………………………………58
第三章 洪大川作品的題材與內涵 ………………………………………….60
第一節 頌詠山川風物 ……………………………………………………………60
一、 歲時節令 ………………………………………………………………………60
二、 花鳥蟲魚 ………………………………………………………………………62
三、 山水自然 ………………………………………………………………………64
第二節 詠史懷古之作 ……………………………………………………………68
一、 詠史置評 ………………………………………………………………………68
二、 懷古寓情 ………………………………………………………………………70
第三節 反映社會的寫實之作 ……………………………………………………73
一、 關切社會及民生 ………………………………………………………………73
二、 記述戰事及光復 ………………………………………………………………75
三、 針砭時局及時事 ………………………………………………………………78
第四節 儒學思想的承繼與發揚 …………………………………………………82
一、 重視詩教 ………………………………………………………………………82
二、 敦睦倫常 ………………………………………………………………………85
三、 重文惜字 ………………………………………………………………………86
第四章 洪大川作品的藝術特色 …………………………………………90
第一節 創作特色 …………………………………………………………………90
一、 涉獵各體 ……………………………………………………………………90
二、 組詩聯詠 ………………………………………………………………………96
第二節 表現手法 …………………………………………………………………103
一、 工於錘鍊字句 ………………………………………………………………103
(一) 鍊動詞 ……………………………………………………………………103
(二) 鍊疊字 ……………………………………………………………………105
(三) 重出句法 …………………………………………………………………107
二、 擅於引事用典 ………………………………………………………………109
(一) 用典方式 …………………………………………………………………109
1. 引用語典 ………………………………………………………………109
2. 引用事典 ……………………………………………………………………110
3. 語事混合典 ……………………………………………………………………112
(二) 用典特色 ……………………………………………………………………114
1. 好引古人相比況 ………………………………………………………………114
2. 用道釋仙佛之典 ………………………………………………………………115
3. 擅以別名稱物立異 ……………………………………………………………116
4. 剪裁字句取意新用 ……………………………………………………………118
三、 塑造豐盈意象 ………………………………………………………………120
(一) 界說意象 …………………………………………………………………120
(二) 洪大川詩作之意象營構方法 ………………………………………………121
1. 以「賦」法營構意象 ……………………………………………………………122
2. 以「比」法營構意象 ……………………………………………………………123
3. 以「興」法營構意象 ……………………………………………………………124
第五章 結論 ……………………………………………………………………127
附錄一 洪大川生平暨創作年表 …………………………………………131
附錄二 雲林縣傳統詩社一覽表 …………………………………………143
附錄三 訪談人物及相關照片 ……………………………………………144
參考文獻 …………………………………………………………………………155
參考文獻

一、專書與方志(依編著者姓名、發行單位筆畫順序排列)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6月八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再版)。
〔宋〕李昉:《太平廣記五百卷》(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7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六刷)。
〔宋〕孫光憲纂集:《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3月七版)。
〔南朝梁〕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6月初版四刷)。
〔唐〕杜甫著,〔清〕楊倫淺注:《杜詩鏡銓》(台北:天工書局,1994年10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11月七版)。
〔晉〕陳壽撰,陳乃乾校典:《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十一刷)。
仇德哉等編:《北港鎮志》(北港鎮公所印行,1989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初版)。
古遠清、孫光萱合著:《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初版)。
伊冷等選注:《歷朝歲時節令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4月)。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吳姍姍注譯:《宋詩三百首》(台南:漢風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一刷)。
周啟成等注譯:《新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2月初版二刷)。
林永村、林志浩合著:《笨港》(雲林:笨港文化公司,1995年4月)。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台北:天工書局,1990年8月)。
花松村編纂:《臺灣鄉土全誌》(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邱燮友、劉正浩注譯:《新譯千家詩》(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0月初版)。
邱燮友注譯:《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8月修訂九版)。
洪寶昆編:《現代詩選第一集》(台北:詩文之友社,1967年1月初版)。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37種, 1959年)。
唐圭璋等撰寫:《唐宋詞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初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盧錦堂主編:《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6月出版)。
莊萬壽注譯:《新譯列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1月初版)。
連橫:《台灣詩乘》(台北:臺灣銀行,1960年1月)。
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3月)。
陸尊梧、李志江編著:《歷代典故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7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2月初版)。
黃淑娉、龔佩華著:《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楊任之編著:《中國典故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6月一版一刷)。
楊柏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1993年初版)。
嘉義市政府編:《嘉義市志•人物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3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初版)。
廖嘉展:《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蔡宗勳:《說庄頭》(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1997年6月初版)。
鄭定國等著:《日治時期雲林古典詩家》初編(台北:里仁書局出版,2004年7月)。
鄭定國等著:《日治時期雲林古典詩家》三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鄭定國等著:《日治時期雲林古典詩家》續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鄭定國編注:《王東燁槐庭詩草》(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8月初版)。
簡瑞榮編纂:《嘉義市志•藝術文化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2年)。
顏昭武等編撰:《從笨港到北港-北港鎮》(雲林:雲林縣政府,2002年)。
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簿》(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9月初版)。
蘇全福:《屏東縣鄉賢傳略》(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1月初版)。

二、 詩文集

洪大川:《事志齋詩文集》(台北:文和印刷公司,1966年7月)。(洪子豪收藏)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連橫主編:《臺灣詩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黃傳心:《劍堂吟草》(彰化:孟文印書局,1954年3月)。
賴子清編:《中華詩典》(台北:文和印刷公司,1965年)。
賴子清編:《古今詩粹》(台北:文和印刷公司,1966年)。
賴子清編:《臺灣詩海》(台北:賴子清,1954年刊本,央圖臺灣分館藏)。
賴子清編:《臺灣詩醇》(台北:賴子清,1936年刊本,央圖臺灣分館藏)。
賴柏舟編著:《嘉義縣詩苑》(嘉義: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5月)。

三、 期刊論文

葛宇虹:〈意象與詩歌鑑賞〉,《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劉明俊:〈大埤鄉三秀園的景觀及人文介紹〉,《雲林文獻》第四十三輯,1999年6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9月。
賴子清:〈古來諸羅鄉宦流寓名人著作錄〉,《嘉義文獻》第八期,1977年1月。
賴子清:〈南市科舉人物詩文輯〉,《臺南文化》6卷4期,1959年10月。
賴子清:〈臺灣古今詩文社(二)〉,《臺灣文獻》11卷3期,1960年9月。
魏嘉亨:〈雲林縣詩人聯吟會沿革志〉,《臺灣古典詩擊鉢吟》第35期,2000年7月。

四、 學位論文

王文顏:《台灣詩社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
李貞瑤:《陳逢源漢詩研究》(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周滿枝:《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哲瑋:《邱水謨漢詩研究》(雲科大漢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1 年)。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賴郁文:《吳景箕及其詩研究》(雲科大漢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錦味:《林友笛漢詩研究》(雲科大漢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 網站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網站,民國95年11月18日,取自:http://taiwan.net.tw/lan/Cht/attractions/scenic_spots.asp?id=412
台南市政府古蹟資訊網,民國95年11月18日,取自:http://culture.tncg.gov.tw/~webcam/page1.htm
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140.123.48.3/poetry/d01_02.htm
林正三:《詩學概要》。民國95年12月8日,取自: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7.htm
陳素雲:〈林開泰古宅〉。戀戀山城重建區社區聯合電子報,民國95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comnews.gio.gov.tw/4.1.aspx?articale_id=205&page=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