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地震頻繁,常造成地震災害。1990年12月13日之花蓮地震發生於花蓮南方 ,其餘震很多。本研究根據由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 所所獲得之地震數據,從事此次花蓮地震之主震及其餘震之聯合震源定位工作,以 瞭解這些地震之時空分佈特性及其與區域板塊構造之關係。 1990年12月13日之花蓮地震之主震及其餘震共二千多個,在空間分佈上可分為壽豐 和光復兩個地震群。壽豐地震群之分佈大體上為走向N30°E寬度為15公里之地震帶 ;於此地震帶之北緣有一N45°W之地震帶,於此地震帶中有一南北向之更密集之地 震帶。光復地震群以走向N55°W分佈在近地表處。此兩群地震間有一地震稀少之狹 長地帶。 自1990年1 月至1990年11月止壽豐地震群所在位置只有少數地震發生,其中10月和 11月之地震發生在此次花蓮地震震源區周圍,而使震源區成為空白區。次此12月13 日之花蓮地震之主震及其餘震發生於此空白區內。從12月1 日至12月止有零星地震 發生於此空白區內,應為13日花蓮地震發生之前兆。光復地震群可能因中央山脈已 存在之弱帶受壽豐地震群誘發而活動所造成。 此次花蓮地震發生兩個較大地震,規模MD 5.26之地震先發生,約隔十七個小時後 又發生規模MD 5.30之地震。根據地震在時間上分佈可知,第二個地震以後之餘震 頻率比第一個大得多,且分佈地區亦廣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