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6: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佩甄
研究生(外文):Chen Pei Jean
論文名稱: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
論文名稱(外文):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Queer Formations of Homosexual Discours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劉紀蕙劉紀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yce C.H.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文化翻譯論述同志研究酷兒同性戀翻譯研究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translationdiscourseLGBT studiesqueerhomosexualitytranslation stud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9
  • 點閱點閱:6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西方的同志研究理論、論述對於台灣同志論述的影響甚遠,並且已經形成不可切割的內涵之一,我對此一現象產生的提問即是:這樣的關係是如何發生的?台灣同志論述是為何以及如何接收理解來自英美的研究及論述?並且這些理解詮釋的討論為台灣同志論述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從以上的提問出發進入主要研究對象,此論文將試圖處理的是台灣同志論述對於西方英美的同志/性別研究內涵的翻譯脈絡,也就是對於理論、論述與運動取徑的接收和理解方式和過程,並試圖將台灣同志論述的輪廓與轉變描繪分析出來。此處所謂的同志論述其內容包括外部的命名行為,以及內部的發生轉化。若由相關詞彙的演變為例來理解,即是包含了傳統用語的貶抑污名意涵,以及新譯詞的創新與不同想像空間。我將著重思考一直以來台灣以西方論述作為對話及反思對象所引發的論述困境,並帶出本論文所欲探究的在地生成性,即翻譯引介行為中所蘊含的內在需要及發生性的實踐。

因此在此份論文中將「文化翻譯」概念與台灣同志論述的形成賦予十分重要的關聯性,並使得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於將-「翻譯」詞彙概念的引進所促成的論述轉化-作一脈絡性分析。我試圖透過探究「文化翻譯」在不同脈絡中的意義,並將台灣同志論述中的「翻譯」定義為「促成文化模式轉化」的行為。因此扣合著「論述總是不斷在形成中」(discourse in process)的概念,「文化翻譯」正是影響著論述形成、轉化的重要因素。故在本論文各章的分析中,我在釐清「翻譯」以及「文化翻譯」的概念之後,將之帶入分析台灣同志論述中出現的各種詞彙,藉此將同志論述的輪廓與轉變描繪分析出來;並且進而以「酷兒」一詞的翻譯詮釋為例,細緻探究新「翻譯」詞彙對於其所進入的論述語境所造成的政治性影響;其中包括因而產生的論述轉化以及文化雜揉性。

台灣同志論述形成及轉化的方式,具有透過「翻譯」引介而將理論、概念在地化的特殊性,這個「翻譯」現象的發生則是依據全球化的文化脈絡。我認為理解此一構成脈絡將有助於更全面的理解同志論述及酷兒翻譯發生的情境及歷史條件。新的理論及詞彙的翻譯引介在此份論文的呈現,並非被視為一個非自然發生的文化活動,而是具有十分政治性及在地化意味的策略。因此更細緻的探究台灣同志論述中的西方論述內涵,是如何透過引介者的差異詮釋,而引發一個內在需要的顯現?而這一內在發生的需要或焦慮,是如何藉由翻譯新詞彙、論述而獲得空間,並經由翻譯的創造性為此一內部需要帶來實踐可能?皆是本論文將逐一檢視分析、並試圖呈現研究結果的核心問題。
第一章:導 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背景 2
三、文獻回顧 5
四、章節安排 8
第二章:文化翻譯與論述生成的概念 12
一、「西方」的意義:論述轉化的外來力量 13
二、不只是「旅行」:文化翻譯落實的理論「移民」 15
三、何謂「翻譯」以及「文化翻譯」? 18
四、蜘蛛結網:文化翻譯的取徑 22
五、台灣社會論述生產與文化翻譯 24
第三章:台灣報紙媒體中的同志論述 30
一、報紙中同志論述:「文化翻譯」與在地文化的交互作用 31
1. 古典中的詞彙溯源:兔子、相公、人妖 31
2. 同性戀:可被治療的國際傳染病? 34
3. 玻璃圈:社群的發生 38
二、必也正名乎?:報紙場域的「翻譯」詞彙挪用現象 40
1. 同志:「同性戀」的「翻譯」? 41
2. 多元主體的出現:蕾絲邊、拉子、酷兒 45
三、報紙同志論述的「權力」型構 47
第四章:台灣同志論述中的酷兒翻譯:從「camp」到「queer」 50
一、台灣同志論述中翻譯詞語的生成性:「camp」(敢曝/假仙/露淫) 51
二、Queer That Matters in Taiwan─以翻譯造就的台灣酷兒 55
1. 西方Queer theory/studies形成脈絡: 55
2. 酷兒翻譯的背景:九○年代台灣同志運動/研究的發展 59
3. 「queer」翻譯文本與場域:「同志」-「酷兒」-「怪胎」 61
4. 「酷兒」內涵為何? 65
三、「翻譯」以及「酷兒」在台灣同志論述中到底意味著什麼? 67
第五章:台灣同志論述的轉化 71
一、「反論述」的檢視:同志自我表述策略 71
二、「文化翻譯」的生成性:再論「論述」轉化的需要 77
三、「鬼兒」作為「酷兒」的文化翻譯文本 80
1. 對「酷兒」內涵的銘刻:「鬼兒」究竟為何? 81
2. 「在地轉化」的發生 84
第六章:結 論 87
一、「文化翻譯」與「論述型構」 87
二、台灣同志論述的轉化與「酷兒」生成 89
參考書目 91
附錄一、碩博士論文同志研究列表(1992-2004)(共91篇) 99
附錄二、報紙資料原文檔 105
附錄三 113
附錄四 114
後 記 116
參考書目
原始資料:
《女朋友》,1994/10/5~2001/7/10,雙月刊,共34期。
《同言無忌》,1996年1月,創刊號
《同言無忌》,1996年6月,第2期。
《同言無忌》,1997年6月,第5期。
《中外文學》,1996年6月,「同志論述」(Queer Studies)。
《中外文學》,1997年8月,「衍異性與性別:酷兒小說與研究」(Proliferating Sexu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Queer Study and Queer Fiction)。
《中外文學》,1998年5月,「怪胎情慾學」(Queer Sexuality)。
《中外文學》,2003年8月,「同志再現」(Queer re[-]presentation)。
《中外文學》,1999,〈精神分析詞彙、E-mail、翻譯專號〉,第28卷第7期。
《中外文學》,2000,〈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專號〉,第29卷第5期。
《中外文學》,2001,〈翻譯研究專輯〉,第30卷第7期。
《島嶼邊緣》,1993年10月,第9期,「女人和國家認同」專輯。
《島嶼邊緣》,1994年1月,第10期,「酷兒QUEER」專輯。
《愛報》,1994年6月,第2期,「同志國」(Queer Nation)專輯。
舞鶴,2000,《鬼兒與阿妖》,台北:麥田。

報紙資料:
〈曾秋皇曾娶妻生子 因嫁夫詐騙金飾被控〉 聯合報 1951/09/23
〈美公務員 同性戀愛 百餘人被免職〉 聯合報 1952/03/26
〈電影街昨晚出現人妖〉 聯合報 1953/09/23
〈同性戀 形成與防止〉 毅振 譯 中國時報 1959/10/12
〈「玻璃圈」假鳳虛凰〉 王遠弘 民生報 1978/05/18
〈國內社會較能容忍〉 民生報 李師鄭 1979/04/22
〈美國男同性戀罹患神秘病 死亡率很高〉 聯合報 1981/12/11
〈玻璃圈內稱相公 吃喝玩樂純男人_同性戀者•餐廳交易〉 中國時報 1983/04/10
〈男扮女裝雌雄莫辨 人妖鳳凰被捕拘留〉 聯合報 1984/12/11
〈AIDS危險逐步擴及一般人,妓女同性戀問題帶來危機值得警覺〉 民生報 李淑娟 1985/03/11
〈愛死在0與1之間 神秘的玻璃圈 飽受AIDS的威脅〉 陳長華、梅瓊安、江聰明 聯合報 1985/08/30
〈“同志”用語漸已過時 大陸婦女 偏愛”小姐”〉 民生報 張典婉 1990/09/12
〈打破玻璃圈 同性戀現身 熱鬧滾滾〉 田思怡╱譯 聯合報 1991/08/10
〈同志 電影 溝通,而非自溺〉 聞天祥 聯合報 1992/11/11
〈愛人同志-有性一同〉 聯合報 韓懷宗 1993/02/21
〈中央電視台 不再喊同志〉 聯合報 1993/02/24
〈我的女兒是「 蕾絲邊 」〉 王巧雲 中國時報 1993/11/26
〈化解女同性戀者的心結‘ 蕾絲邊 ’團體將成立〉 民生報 1994/08/22
〈校園雷達站 酷兒 不排斥異性戀〉 聯合報,1996/03/02
〈同性相戀成風影星有志一同〉 中央日報,1997/01/10
〈「同志語言」小辭典〉 中國時報 陳盈珊 2000/09/03
〈女同志也有話說,半數拉子不結婚要同居〉 中國時報,2001/12/09
〈黃鶯鶯沾上蕾絲邊磁場接近! 身旁有一票男的‘姊妹’還有T對她有好感 為‘愛’而唱!〉 民生報 2002/04/06
〈毒蟲自曝是 拉子 警員趕忙戴口罩〉 記者謝武雄╱中壢報導 自由時報 2004/05/05
〈研究顯示 女同志同居比例高 性趣低〉 許敏溶/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 2004/12/12
〈林立雯 紀文蕙蕾絲邊姊妹她們感情很好,一起秀最新春裝,還約好都穿蕾絲邊,但可不是 lesbian 喔。〉 聯合報 2005/04/21
〈拉子 不分戀 柔美又陽剛 女同志泡湯 互玩雙峰〉 蘋果日報 2005/12/08

中文資料:
Bejamin, Walter. 2003.〈翻譯者的任務〉,《啟迪:班雅明文選》,石計生譯,左岸文化。
Sedgwick, Eve Kosofsky. 1998. 〈情感與酷兒操演〉,金宜蓁、涂懿美譯,何春蕤校訂,收於《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pp. 90-108),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1998年9月,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Venuti, Lawrence. 2002. 〈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查正賢譯,收於許寶強、袁偉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pp. 327-34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志弘,2001a,〈學術翻譯的文化政治:1949-2000台灣社會學類譯作初探〉,《世新大學學報》第11期,pp. 1-50。
──,2001b,〈翻譯的自我與他者問題〉,《翻譯學研究集刊》第6輯,2001,pp. 1-24。
王秀雲,2004,〈評介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台北:台大婦女研究室,pp. 197-208。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pp. 111-112。
──,1996,〈近代同志文學的鼻祖?論《品花寶鑑》〉,收於吳繼文編,《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台北:時報文化,p. 336。
王寶祥,2004,〈英語、華語、「同」言、不同語:謝耀劇作《他們的語言》中的少數族群語言〉,《中外文學》,第33卷第5期,pp. 45-67。
卡維波,1998,〈什麼是酷兒?〉,收於《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pp. 32-46),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1998年9月,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矛鋒,2000,《同性戀文學史》,台北:笙易,p. 76。
朱元鴻,1996,〈從病理到政略:搞歪一個社會學典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4期,pp. 109-141。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pp. 35-62。
──,2000,〈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pp. 103-152。
何春蕤(編),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
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松,2001,《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台灣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台北:巨流,pp. 89-116。
李銀河,2003,《酷兒理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沈俊翔,2004,《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蕾,孫紹誼(譯),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
性╱別研究,1998,《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第3、4期合刊,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林松輝,2003,〈出版同性戀,翻譯酷兒-九○年代以來台灣對同性戀話語的引介與實踐〉,演講: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
林賢修,1997,《看見同性戀》,臺北:開心陽光。
紀大偉(編),1997a,《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
──,1997b,《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台北:元尊文化。
紀大偉,2005,〈大忠大孝後庭花-二十世紀小說裡的相公情結〉,原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5年1月28、29日。
唐維敏,1999,〈文化研究的翻譯:初步考察〉,《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研究學會,pp. 127-145。
酒井直樹、花輪由紀子(編),2000,「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專輯,《印迹:多語種文化與翻譯理論論集》第1期,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小虹,1996a,〈同志情人.非常慾望:臺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pp. 6-25。
──,1996b,〈越界認同:擬仿╱學舌╱假仙的論述危機〉,《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pp. 158-200。
──,2000,《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
張君玫,2004,〈且論,翻譯的不可理喻性〉,《台灣社會學會通訊》,pp. 15-22。
──,2005,〈德希達、魯迅、班雅明:從翻譯的分子化運動看中國語文現代性的建構〉,《東吳社會學報》,第19期,pp. 57-100。
張肇禎,2002,《群慾亂舞-論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莊慧秋(編),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0》,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費小平,2005,《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p. 241。
許劍橋,2003,《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許寶強、袁偉(編),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光興,2003,〈在全球反戰聲浪下反思台灣主體性中的美國〉,馮建三編,《戰爭沒有發生?2003年英美出兵伊拉克評論與紀實》,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pp. 195-202。
陳光興、錢永祥,2004,〈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學術生產〉,發表於「反思台灣(人文社會)高教評鑑會議」,2004年9月25、26日,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陳崇騏,2000,〈請問你是同性戀、酷兒還是同志?-論雜碎性愛身份政治〉,收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pp. 217-231。
陳森,1998,《品花寶鑑》,台北:三民。
傅大為,2001,〈打開翻譯潘朵拉盒子-從翻譯書的認識論到大學教育中的翻譯書〉,《當代》,第167期,pp. 44-57。
──,1999,〈翻譯在東方〉,為《東方主義》(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中譯本校定序,台北:立緒文化,pp. 13-16。
單德興,2000,〈理論之旅行╱翻譯:以中文再現Edward W. Said-以Orientalism的四種中譯為例〉,《中外文學》,第341期,〈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專號,pp. 39-72。
黃道明,2005,〈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發表於交通大學主辦之「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新竹,2005年1月8、9日。
甯應斌,1998,〈性解放思想史的初步札記:性政治、性少數、性階層〉,收於《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pp. 179-234),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1998年9月,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葉德宣,1995,〈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5年12月,pp. 67-89。
廖炳惠, 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p. 5。
廖炳惠(編),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pp. 82-85
趙彥寧,1997,〈酷兒的時間〉,《酷兒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pp. 147-158。
──,1998a,〈新酷兒空間性-空間、身體、垃圾與發聲〉,《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pp. 90-108。
──,1998b,〈看不見的權力:非生殖╱非親屬規範性論述的認識論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6期,台北:巨流,pp. 135-153。
──,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2001,〈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戴著草帽到處去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趙啟麟,2000,〈舞鶴新作《鬼兒與阿妖》風格丕變,描繪情慾烏托邦〉,明日報「文化新聞」,2000年8月16日。
齊如山,2005,《齊如山回憶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pp. 179-180。
劉人鵬,2000,〈「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pp. 75-126。
劉人鵬、丁乃非,1998,〈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收於《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pp. 109-155),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1998年9月,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劉禾,1995,《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宋偉傑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英文原著見Liu, Lydia H. 1995.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China, 1900-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劉紀蕙,2000,〈超現實的視覺翻譯〉,《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台北:立緒,pp. 262-263。
劉鈐佑,2004,〈學術翻譯〉,《台灣社會學會通訊》,第53期,pp. 25-30。
劉瑞琪,2001,〈變幻不居的鏡像:猶太同女攝影家克勞德.卡恩的自拍像〉,《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pp. 165-212。
劉達臨,1995,〈形形色色的性變態〉,《中國古代性文化》,台北:新雨,pp. 736-758。
魯迅,2005,《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團結出版社。
邁克,2003,〈「同志」簡史〉,《互吹不如單打》,香港:牛津,pp. 244-247。
瞿宛文,2003,〈全球化與學術生產〉,《文化研究月報》,文化批評論壇第廿六場會議逐字稿,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7/journal_forum26.htm。
簡家欣,1997,〈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 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pp. 66-69。
鄧雅丹,2005,《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魏偉莉,2003,〈論《鬼兒與阿妖》中女同志性別角色的刻板化書寫〉,《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pp. 77-95。
羅敬堯,2002a,〈《ㄈㄨ�� ㄇㄛ》過後,來點《擁抱》:九○年代臺灣同志音樂中的主體形構、空間性與性別操演〉,收於《同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2002b,〈妖姬治「國」抑或是打造一個性異議異質空間:九○年代台歪同志運動與國家權力的交鋒-以「台北同玩節」為例〉,發表於《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
顧燕翎,1997,〈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第35期第1卷,pp. 87-113。

英文資料:
Asad, T. 1986.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in J. Clifford & G.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41-164.
Audre, Lorde. 1982. Zami: A New Spelling of My Name. MA: Persephone Press, p. 266.
Bassnett, Susan and André Lefevere (eds.).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Cassell.
──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assnett, 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1999.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 NY: Routledge.
Benjamin, Walter. 1968.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Illuminations (trans. by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55), pp. 69-82.
Bérubé, Allan, and Jeffrey Escoffier, et. Al. 1991. “Queer/Nation,” in Out/Look: 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Quarterly no. 11, pp. 14-23.
Bhabha, Homi K.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 112-114.
Butler, Judith. 1990a.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p.1-78.
── 1990b. “Subversive Bodily Act,” in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pp.136-139.
──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London: Routledge.
Campos, H. 1992. Translation as Creation and Criticism [C]. Sao Paulo: perspectiva, pp. 31-35.
Chauncey, George. 1994. Gay New York: Gender, Urban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Gay Male World, 1890-1940. New York: Basic Books.
Clifford, James.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rrida, Jacques. 1974 .of Grammatology. Trans. Gayatri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Doty, Alexander. 1993. Making Things Perfectly Que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uggan, Lisa. 1992. “Making It Perfectly Queer,” in Queer Innovation: Transforming Gender, Sexuality, and Social Movements, Socialist Review Volume 22, no. 1, pp. 11-31.
Foucault, Michel. 1990.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An Introduction (trans.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Foucault, Michel.(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 M. S. Smith, Trans.). London:Tavistock.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9).
Hall, Donald E. 2003. Queer Theories.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Jagose, Annamarie. 1996. Queer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auretis, Teresa de. 1991. “Queer Theory: Lesbian and Gay Sexualities: An Introduction,” in differences: A Journal of Feminist Cultural Studies 3, no. 2, pp. iii-xviii.
Martin, Fran. 2003. Situating Sexualities: Queer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Fiction, Film and Public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p. 1-5.
Meyer, Moe (eds.). 1994.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Camp.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iller, DA. 1991. “Anal Rope,” in Inside/Out: Lesbian Theories, Gay Theories (eds. By Diana Fuss). New York: Routledge, pp. 119-141.
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Nelson, Cary,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1988.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iranjana, Tejaswini. 1992.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ubin, Gayle S. 1993.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eds. by Henry Abelove, et. al.). New York: Routledge, pp. 3-44.
Said, Edward W. 1984. “Travelling Theory,” in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London: Faber and Faber, pp. 226-247.
── 1994. “Travelling Theory Reconsidered,” in Critical Reconstruct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Fiction to Life (eds. by Robert M. Polhemus, et. al.). Stanford: Stanford UP, pp.251-265.
Sang, Deborah Tze-lan. 1999. “Translating Homosexuality: The Discourse of Tongxing’ai in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in Tokens of Exchang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 (eds. by Lydia H. Liu).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Sedgwick, Eve K. 1990.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Simon, Sherry. 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London: Routledge.
Sontag, Susan. 1983. “Notes on Camp”, A Susan Sontag Reader, New York: Vintages Books, pp. 103-119.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1993.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in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New York: Routledge, pp.179-200.
Venuti, Lawrence (eds.). 1992.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Warner, Michael. 1993. “Introduction,” in Fear of a Queer Planet: Queer Politics and Social Theory (eds. by Michael Warner).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 vii-xxi.
Weeks, Jeffrey. 1995. “Necessary Fictions:Sexual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Diversity,” in Invented Moralities: Sexual Values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oung, Robert (ed.). 1981. Untying Tex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顧燕翎,1997,〈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第35期第1卷,pp. 87-113。
2. 簡家欣,1997,〈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 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pp. 66-69。
3. 葉德宣,1995,〈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5年12月,pp. 67-89。
4. 單德興,2000,〈理論之旅行╱翻譯:以中文再現Edward W. Said-以Orientalism的四種中譯為例〉,《中外文學》,第341期,〈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專號,pp. 39-72。
5. 傅大為,2001,〈打開翻譯潘朵拉盒子-從翻譯書的認識論到大學教育中的翻譯書〉,《當代》,第167期,pp. 44-57。
6. 張小虹,1996a,〈同志情人.非常慾望:臺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pp. 6-25。
7. 王寶祥,2004,〈英語、華語、「同」言、不同語:謝耀劇作《他們的語言》中的少數族群語言〉,《中外文學》,第33卷第5期,pp. 45-67。
8. 王秀雲,2004,〈評介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台北:台大婦女研究室,pp. 197-208。
9. 王志弘,2001a,〈學術翻譯的文化政治:1949-2000台灣社會學類譯作初探〉,《世新大學學報》第11期,pp.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