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分為十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本文寫作的緣由、材料、方法、目的,以及章節、內容的安排。第二章為出土簡帛的概述。第三章至第九章為正文的部分,係就出土的戰國時期楚系簡帛文字現象之規律,作一系列的討論與觀察,然後再逐漸向外探討簡帛文字與同域的楚金文間的差異,以及與《說文解字》古文字形的相合情形。第十章為整篇論文的總結。 第二章為「楚系簡帛概說」,主要就楚系墓葬出土的竹簡、帛書予以觀察和介紹,並且依據竹簡所載史事、墓葬的形式與隨葬品組合、碳14(放射性碳素)等方面,作一個初步的斷代,藉以知曉這批龐大資料的前後年代順序。最後則是對於簡帛文字研究的狀況,作一個概略的介紹。 第三章為「楚簡帛文字––增繁與省減考」,本章分為增繁與省減兩大部分,主要透過甲骨文、金文等資料的對照,以及簡帛中相同或相近的辭例裡所出現同一文字的字形比較,瞭解楚系簡帛文字有那些增繁與省減的現象。在「增繁」單元裡,從筆畫與偏旁的增繁,進一步的分析、探討其現象;在「省減」單元裡,亦從筆畫與偏旁的省減,探討它是如何產生省減的情形,以及省減的方式。 第四章為「楚簡帛文字––異體字考」,主要係根據簡帛所見的異體字進行觀察與討論,透過與金文資料的對照,以及簡帛中相同或相近的辭例裡所出現同一文字的字形比較,瞭解楚系簡帛文字的文字異體現象。 第五章為「楚簡帛文字––類化考」,主要透過甲骨文、金文等資料的對照,以及簡帛中相同或相近的辭例裡所出現同一文字的字形比較,藉以知曉楚系簡帛文字有那些類化的現象,以及其變遷的方向。 第六章為「楚簡帛文字––合文考」,透過簡帛所載的辭例,以析書找出合文的現象,或是透過辭例的解析,從中找出合文;進一步的統計楚系簡帛習用的合文內容。藉以瞭解楚系簡帛在合文使用上的方式,以及常見的合文現象。 第七章為「楚簡帛文字––通假字考」,主要就簡帛所載的通假現象進行討論,透過上古聲韻的分析,瞭解楚系簡帛文字習用的通假方式。 第八章為「楚簡帛文字與同域、異時文字的比較」,本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係將簡帛文字與同域的楚系金文相互比較,瞭解二者在不同時期的影響情形,以及簡帛文字與金文在增繁與省減現象上的同異;第二部分則將郭店楚簡的《老子》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老子》作一番的整理與觀察,透過文物年代、篇目與內容安排、字句比較、文字現象、語助詞等方面,藉以瞭解同為流行於南方的思想著作《老子》,在不同的時代下,其間有何不同的面貌。 第九章為「楚系簡帛文字與《說文》古文合證」,主要係將已知的簡帛文字與《說文解字》所收古文的字形相互比對,找出形體相同或相近者,並且將其他地域、系統與《說文解字》古文字形相合者,一併找出,統計其出現的比率,藉以瞭解王國維所謂「六國用古文說」的是非,以及辨正許書古文來源,與齊、楚、秦、燕、三晉系的文字,何者最為相近。 第十章為「結論」,係就本論文諸章討論的重點,予以整理,作為本文的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