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麗琴
研究生(外文):Chen Li-Chin
論文名稱:詩仙與坡仙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ativ study of Li-Bai and Su-shi
指導教授:文幸福文幸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李白蘇軾詩仙坡仙比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李白,唐朝最偉大的詩人,天生才氣縱橫,其詩奔放不群,俊逸清新,千古傳誦不絕,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詩仙」的雅號。他的文才,只有當世的杜甫能與之相比,並稱「李杜」。數百年之後,除了宋朝的蘇軾以外,再也沒有人敢與李白相提並論了。蘇軾,宋朝最偉大的文學家,宛如再生的李白,詩、詞、文、賦、策論,樣樣精通,是一代大文豪,兩人無論是文采或人格思想,皆為後人所景仰、所忻慕。兩人生長時代雖然相隔數百年,不能顯揚並稱於同時,然而根據文學史料之印證,他們確有諸多相似的地方,同在蜀地生長、同樣有著波濤洶湧、不平凡的政治遭遇,更有同樣的思想性格。蘇軾在他的作品中喜歡提到李白,甚而隔著時空相唱和。本論文拿兩人做比較,希望能將兩人之文學風格、藝術精髓和價值,加以闡揚。
歷史上,第一次把李白和蘇軾拿來作比較的記錄,出現在宋朝陳巖肖的《庚溪詩話》中:「『軾(指蘇軾)方古人孰比?』,近臣曰:『唐李白文才略同。』」。金性堯推崇蘇軾曰:「他是宋代的李白,後人亦稱為『坡仙』。」李白與蘇軾,一稱 「詩仙」,一稱「坡仙」,同樣是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天才詩人,他們的流風遺韻,根植在每一個中國文人的心中,千百年來,永垂不朽,若拿兩人做比較,從生平事蹟、思想性格開始及至兩人文學風格形式的探討,定有一番驚喜和發現。
首先將李白、蘇軾二人成長的背景、生平、仕宦經歷、思想性格異同之處作比較,最後再進一步將兩人在文學創作上的異同和相似傳承之處作分析比較,舉凡文學之取材,詩詞散文化、典故之使用、作品之風格特色均為本論文研究範圍,最後將本論所陳述的內容作一回顧總結。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6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三節 研究範圍……………………………………………………..7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一、傳記研究法………………………………………………………………………10
二、歷史研究法………………………………………………………………………11
三、圖表分析法...................................................................................................................12
四、歸納研究法...................................................................................................................12
五、比較研究法..................................................................................................................13
第四節 文獻回顧……………………………………………………14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論文架構………………………………………15


第二章 李白與蘇軾的生平比較…………………………..18
第一節 李白家世生平………………………………………………18
一、傳略………………………………………………………………………………18
二、「仙」字美稱探微…………………………………………………………………37
第二節 蘇軾家世生平……………………………………………....42
一、傳略………………………………………………………………………………42
二、「仙」字美稱探微…………………………………………………………………61
第三節 詩仙、坡仙家世生平比較…………………………………..63
一、同在蜀地生長……………………………………………………………………63
二、同是天涯淪落人…………………………………………………………………64
三、同有「仙」字美稱………………………………………………………………65


第三章 宦海浮沉…………………………………………………68
第一節 李白三入長安………………………………………………68
一、一入長安…………………………………………………………………………69
二、二入長安…………………………………………………………………………72
三、三入長安…………………………………………………………………………79
第二節 蘇軾三次外放………………………………………………84
一、第一次外放..................................................................................................................85
二、第二次外放.................................................................................................................93
三、第三次外放……………………………………………………………………100
第三節 李白與蘇軾仕宦經歷比較………………………………..107
一、嚮往及追求政治......................................................................................................107
二、對待科舉的態度和結果………………………………………………………109
三、歸去情結………………………………………………………………………110
第四節 詩仙、坡仙懷鄉作品之比較………………………………115


第四章 李白與蘇軾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比較………120
第一節 李白思想探析……………………………………………..120
一、道家思想………………………………………………………………………120
二、佛教思想………………………………………………………………………131
三、儒家思想………………………………………………………………………135
第二節 蘇軾思想探析……………………………………………..142
一、道家思想………………………………………………………………………142
二、佛教思想………………………………………………………………………148
三、儒家思想………………………………………………………………………153
第三節 李白與蘇軾思想比較……………………………………………158
一、 佛、道合一……………………………………………………………………158
二、儒、道合一……………………………………………………………………161
三、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165


第五章 李白與蘇軾創作藝術上的比較…………………174
第一節 題材相似…………………………………………………..174
一、把酒當歌………………………………………………………………………174
二、對月抒懷………………………………………………………………………177
三、寄情山水………………………………………………………………………179
四、飄然成仙………………………………………………………………………191
第二節 體裁自由…………………………………………………..192
一、以文為詩………………………………………………………………………193
二、以賦為詩………………………………………………………………………198
三、赤壁歌與赤壁賦………………………………………………………………202
第三節 好用典故……………………………………………205
一、李白用典作品賞析……………………………………………………………206
二、蘇軾用典作品賞析……………………………………………………………209
第四節 創作特色…………………………………………………..213
一、李太白詩歌的藝術特色………………………………………………………213
二、蘇東坡詩歌的藝術特色………………………………………………………218
三、李白與蘇軾作品特色之比較…………………………………………………221


第六章 結論………………………………………………226


附錄
附錄一、李白佛詩…………………………………………………………………230
附錄二、蘇軾佛詩…………………………………………………………………232


重要參考文獻………………………………………………………236
壹、專著………………………………………………………………236
一、李白類…………………………………………………………………………236
二、蘇軾類…………………………………………………………………………238
三、古籍……………………………………………………………………………241
四、專著(今人著述)……………………………………………………………243
貳、論文…………………….................................................................245
一、學位論文………………………………………………………………………245
二、期刊論文………………………………………………………………………248
重要參考文獻
壹、專著

一、李白類

(一)李白全集、注本(按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唐‧李白著、宋‧楊齊賢集著、元‧蕭士贇補注、明‧郭雲鵬校刻:《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台三版。
(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蕭山朱氏藏明郭雲鵬刊本)
唐‧李白撰、清‧王載菴輯注:《李太白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5月,台景印初版。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3月,初版。
唐‧李白著、楊家駱主編:《李太白全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6月,
三版。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一、二)》,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3月。
唐‧李白著、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上、中、下)》,四川:巴蜀書社,
1990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另有《新版李白全
集編年注釋》上、下兩冊,2000年4月)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1~8)》,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社,199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黃錫珪著:《李白年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8月初版。

(二)李白研究專著(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運熙、李寶均著:《李白》,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7月,初版,
二刷。
王運熙等著:《李太白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出版。
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中國李白研究》,黃山書社,2006-2007年
集。
安旗著:《李白縱橫談》,增訂版,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安旗著:《李白年譜》,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安旗著:《李白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朱金城、朱易安著:《李白的價值重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初版。
何美鈴著:《曠世謫仙李太白》,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阮廷瑜著:《李白詩論》,台北:國立編譯館,初版,1986年7月。
李白學刊編輯部:《李白學刊》,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
李白研究學會:《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2月,第
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從軍著:《李白考異錄‧李白家世考索》,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周勛初著:《李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庚著:《詩人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松浦友久著,劉維治等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年。
郁賢皓著:《李白叢考》,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郁賢皓編:《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6月,初版第一刷。
郁賢皓編:《李白大辭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二
次印刷。
施逢雨著:《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一
刷。
施逢雨著:《李白生平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8月,初版。
徐續選注:《李白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6月。
郭沫若著:《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許東海著:《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9月,一刷。
張淑瓊著:《李白》,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張書城著:《李白家世之謎》,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文雄著:《李白詩歌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3月出版一刷。
楊海波著:《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藝術探驪》,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1年。
葛景春著:《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9月,初版。
葛景春著:《李白與唐代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葛景春著:《李白研究管窺》,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
一刷。
詹鍈著:《李白詩論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四川: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2月第一版。
盧明瑜著:《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2000年。

二、蘇軾類

(一)蘇軾詩、詞、文集、注本(按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台景印初版,1975

年5月。
宋‧蘇軾:《東坡志林》,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宋‧施元之,顧景蕃合注/鄭騫,嚴一萍編校:《增補足本施顧註蘇詩/(1~6) 》,
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初版,1980年。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新華書店,初版,1986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7月。
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清‧查慎行注:《蘇詩補註》,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79年10
月。
清‧紀昀評等總纂:《蘇詩補註》,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
初版。
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0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一~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
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98年5月。

(二)蘇軾研究專著(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保珍著:《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台北:台大文學院,1969年。
王水照著:《蘇軾》,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月初版。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初版二刷,1993年3
月。
王水照著:《蘇軾論稿》,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初版,1994年12月。
王更生編著:《蘇軾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李一冰著:《蘇東坡新傳》(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初版,
1983年6月。
李錦全等著:《嶺南思想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3年12月。
李賡揚,李勃洋著:《瀟洒人生-蘇軾與佛禪》,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7
月。
吳子厚選析:《千古風流人物》,台北:吳氏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
1月。
范 軍著:《蘇東坡的人生哲學-曠達人生》,台北:揚智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4
年。
徐續選注:《蘇軾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6月。
凌琴如著:《蘇軾思想探討》,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6月。
唐玲玲、周偉民著:《蘇軾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張淑瓊主編:《蘇軾》,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再版。
張淑瓊主編:《中國文學總欣賞──唐宋詞(6)蘇軾》,台北:錦繡出版有限公
司,1992年8月。
陳韻竹著:《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初版。
崔銘著:《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
月。
曾棗莊著:《三蘇文藝思想》,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
曾棗莊、曾濤譯注:《蘇軾詩文詞》,台北:錦繡出版社,初版,1993年初版。
曾棗莊著:《三蘇傳-理想與現實》,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葉嘉瑩著:《蘇軾》,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8月。
廖志超著、龔鵬程主編:《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
2007年。
鄭熙亭著:《東游尋夢-蘇軾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次印刷。
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鍾來因著:《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5月初版。
《蘇軾資料彙編》(全五冊),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北京:中
華書局,1994年第一版。


三、古籍

(一)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
書舘,1985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舘,
1985年12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
藝文印書館,1885年12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舘,
1985年12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
書舘,1985年12月。
宋.朱熹集註:《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11月。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四版。
梁‧沈約:《宋書‧陶潛傳》,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初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北京一版。
宋.歐陽修、宋祁,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七》,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司馬光編撰、宋遺民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台北:大申書局,1978年11
月。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清.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唐會要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三)子部
魏.王弼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二
次修訂版,1997年。
魏‧曹丕:《典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月,《叢書集成
新編》,冊80。
唐‧釋法海著,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行由品第一》,台北:文津出版有
限公司,1998年6月。
宋‧張端義:《貴耳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影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本,冊865。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4
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

(四)集部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 》,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蘇轍撰,清‧紀昀等總纂:《 欒城集》,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蘇洵撰:《嘉祐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王安石撰:《王臨川文集附沈氏注》,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蘇洵:《嘉祐集》,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3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04。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初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臺初版。


四、專著(今人著述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丁成泉著:《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
王靜芝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1年5月。
古遠清、孫光萱合著:《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年6月初版一刷。
朱光潛著:《詩論》,台北 :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朱光潛著:《談文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
何寄澎著:《總是玉關情──唐邊塞詩初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68年。
李元洛著:《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
李曰剛著:《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二刷。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杜松柏著:《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
版二刷。
沈謙著:《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7月。
金性堯著:《宋詩三百首》,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4月。
房日晰著:《唐詩比較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屈萬里著:《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5月,初版八刷。
林慶彰著:《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
月初版,2009年12月初版九刷。
吳宏一主編、呂正惠助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詩歌類》,台北:幼
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8月初版,1985年4月,再版。
洪順隆著:《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范 軍著:《蘇東坡的人生哲學》:曠達人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94年。
姜濤主編:《中國文學欣賞全集》,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12月。
胡經之、王岳川著:《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
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
馬基高著:《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唐圭璋編著:《全宋詞》,台南:平平出版社,1975年3月。
張春榮著:《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張德明著:《語言風格學》,台北: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黃永武著:《詩與美》,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12月,四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集(三)》,〈黃永武.詩與禪的異同〉,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
黃永武著:《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89年6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四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5月。
黃浴沂著:《唐代新樂府運動之探究》,台北:華興書局,1997年5月。
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郭明進著:《中國文學評賞叢書》,台北:漢威出版社,1994年5月。
曾棗莊著:《三蘇傳》,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傅紹良著:《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7月。
劉介民著:《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5
月。
鄭倖朱撰:《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年8月。
鄭騫編注:《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05年9月。
鍾美玲著:《北宋四大家理趣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初
版。
簡宗梧著:《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10月初版。
顏瑞芳、溫光華著:《風格縱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2月。


貳、論文

一、學位論文

(1.)李白類
呂興昌:《李白詩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李豐茂:《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關係》,政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林貞玉:《李白文學之研究》,台灣師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莊美芳:《李太白詩探源》,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容基:《李白樂府詩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陳麗娜:《李白詠物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吳淑玲:《唐詩中的仙境傳說研究》,東海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艷梅:《唐詩中月神話運用之研究》,輔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台灣師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楊文雀:《李白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輔大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1年。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台灣師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叔桂:《唐代飲酒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楊靜宜:《李白詩歌感時傷逝情懷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陳敏祥:《李白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怡秀:《李白五古詩中的仙道語言析論》,彰化師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林梧衛:《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麗容:《李白樂府詩色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碧雲:《李白思想及其詩歌藝術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余瑞如:《李白飲酒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敬介:《李白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洪啟智:《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謝育爭:《李白古賦研究》,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詒政:《李白長安詩研究》,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蘇軾類
江正誠:《蘇軾之生平及其文學》,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72年。
洪瑀欽:《蘇東坡文學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宋丘龍:《蘇軾和陶詩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陳英姬:《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 以陶淵明詩文與東坡和陶為主》,台灣師
範大學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劉智濬:《蘇軾與莊子—東坡文學作品中的莊子思想》,輔仁大學國文研究所,
1985年。
曾明泉:《莊子人生哲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江惜美:《烏台詩案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
陳英姬:《蘇軾政治生涯與文學的關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9年。
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蔡秀玲:《東坡黃州經驗之探討》,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
高顯瑩:《蘇軾記遊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吳淑華:《東坡謫黃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金桂臺:《蘇軾的書信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 蘇軾個案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7年。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金汶洙:《蘇軾和陶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秀娟:《東坡詞用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鳳蘭:《蘇東坡的貶謫生涯》,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
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蕭長志:《蘇軾及其文學作品中之道家風格》,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在職專班論文,2003年6月。
邢莉麗:《蘇軾黃州時期書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6月。
巫沛穎:《論蘇軾黃州詩的蟬悅與詩情》,私立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年。

二、期刊論文

(1)李白類
裴斐:〈談李白的遊仙詩〉,《江漢論壇》,第五期,1980年。
裴斐:〈歷代李白評價述評〉,《文學評論叢刊》第五期1980年3月。
薛天緯:〈李白遊仙醉問題初涉〉,《西北大學學報》,第二期,1980年。
安旗:〈從「廬山謠」看李白遊仙出世思想之實質〉,《人文雜誌》,第四期,1982
年。
葛景春:〈李白詩歌與莊子美學〉,《李白研究論叢》,巴蜀書社,1987年3月
第一次印刷。
葛景春:〈自由精神與理想主義—李白思想新探〉,《文學遺產》,1988年5月。
余鋒:〈李白功成身退思想及其原因〉,《九江師專學報》,1993年2月。
王友勝:〈李白逰仙訪道的思想契機〉,《吉首大學學報》第一期,1994年3月。
邱燮友:〈李白詩中的仙話〉,《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五期,1994年10月。
孟二冬:〈論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對自然美的追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
究》第五期,1995年。
傅錫壬:〈李白古賦中的神化運用〉,《淡江學報》,第三十四期,1995年2月。
林繼中:〈李白詩歌的悲劇精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二期,1995年。
〈論李白的懷古情節與心理調適〉,《陜西師大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四
期,1995年12月。
李星:〈李白思想的複雜性與其個性光彩〉,《社科縱橫》第二期,1999年。
沈美庚:〈李白詩中的仙道思想〉,《天中學刊》,第十四卷第六期,1999年12月。
傅紹良:〈論李白人格悲劇的文化意蘊〉,《晉陽學刊》第三期,1996年。
羅宗強:〈自然範型:李白的人格特徵〉,《唐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劉長春:〈李白的遊仙思想與天台山道教〉,《東南文化》,總102期。
盧明瑜:〈從神話運用看李白的性格與自我象徵〉,《中國文學研究》,第十期,1996
年5月。
梅國宏:〈論郭璞《遊仙詩》中的仙與玄〉,《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8年。
盧明瑜:〈李白神話詩歌自我象徵之探討〉,《德明學報》,第十四期,1999年3月。
陳國香:〈郭璞《遊仙詩》中之詩仙世界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十期,2000
年10月。
安旗:〈郭璞火中青蓮李太白—《李詩秘要》前言與李白生平述略〉,《西安電子
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二期,2001年6月。
戴偉華:〈李白待詔翰林及其影響考述〉,《文學遺產》,第三期,2003年。
張元:〈試論李白思想的複雜性〉,《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3
年3月。
王德宜、劉其榮:〈神話與李白詩歌〉,《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三卷,第
四期,2003年11月。
李琨:〈從大鵬形象看李白的儒家思想表現〉,《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2000
年6月。
廖美玉:〈郭璞故鄉/新鄉/仙鄉的心靈映象與豔逸詩風的行程〉,《成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2006年6月。
文師幸福:〈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與巴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評論第二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蘇軾類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
卷,2期,1970年4月。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卷,
3-4期,1970年10月。
陳宗敏:〈蘇東坡的生平事蹟〉,《花蓮師專學報》,第5期,1973年6月。
陳宗敏:〈蘇東坡的謫居生活〉,《書和人》(國語日報)369期,1979年7月。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
三號,1989年。
鍾屏蘭:〈東坡南遷途中詩研究〉,《屏東師院學報》,第5期,1992年5月。
張高評:〈宋詩與化俗為雅〉,《國立編譯館刊》第二十一卷,第1期,1992年6
月。
王世德:〈蘇軾的文藝美學思想〉,《國文天地》第8卷,第6期,1992年11月。
冷城金:〈蘇軾嶺海時期的思想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1993
年。
程林輝:〈蘇軾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1995年10月。
曾棗莊:〈論宋代的三大詩案〉,《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2期,1996年。
唐文德:〈詩詞中的多情人生〉,《國語文教育通訊》,(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
育中心),第13期,1996年12月。
陳新雄:〈荔支情懷〉,《國文天地》,12卷9,期,1997年2月。
蔡秀玲:〈論蘇東坡的人生觀〉,《台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7年6月。
陳新雄:〈汲江煎茶〉,《國文天地》第十六卷,3期。
李慕如:〈東坡詩文中道家道教思想之玄蘊〉,《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
年3月。
簡光明:〈蘇軾與莊子〉,《古典文學》,第十四集,台北:學生書局印行,1997
年5月初版,第2期,1997年10月。
李慕如:〈談東坡思想生活入禪之啟迪〉,《屏東師院學報》,第11期,1998
年6月。
林碧珠:〈蘇東坡禪詩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第224期,1998年11月。
陳慶安:(蘇軾哲理詞研究〉,河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9年。
蕭麗華:〈東坡詩論中的禪喻〉,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2001年。

網站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index.html?
中國李白網http://www.chinalibai.co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E4%BA%BA%E6%96%87%E5%AD%B8%E7%A7%91&variant=zh-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邱燮友:〈李白詩中的仙話〉,《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五期,1994年10月。
2. 邱燮友:〈李白詩中的仙話〉,《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五期,1994年10月。
3. 傅錫壬:〈李白古賦中的神化運用〉,《淡江學報》,第三十四期,1995年2月。
4. 傅錫壬:〈李白古賦中的神化運用〉,《淡江學報》,第三十四期,1995年2月。
5. 盧明瑜:〈從神話運用看李白的性格與自我象徵〉,《中國文學研究》,第十期,1996
6. 盧明瑜:〈從神話運用看李白的性格與自我象徵〉,《中國文學研究》,第十期,1996
7. 盧明瑜:〈李白神話詩歌自我象徵之探討〉,《德明學報》,第十四期,1999年3月。
8. 盧明瑜:〈李白神話詩歌自我象徵之探討〉,《德明學報》,第十四期,1999年3月。
9. 廖美玉:〈郭璞故鄉/新鄉/仙鄉的心靈映象與豔逸詩風的行程〉,《成大中文學報》,
10. 廖美玉:〈郭璞故鄉/新鄉/仙鄉的心靈映象與豔逸詩風的行程〉,《成大中文學報》,
11.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
12.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
13.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卷,
14.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卷,
15. 陳宗敏:〈蘇東坡的生平事蹟〉,《花蓮師專學報》,第5期,197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