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3: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珮玲
論文名稱:情色男女--有關歡場調情的一則田野研究報告
指導教授:宋文里宋文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色情娼妓調情現代理性性工作性產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2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儘管長久以來色情的經營發展有眾多分殊的型態,「色情滿足男性生理需求」的說法卻似乎已成共識。關於色情相關定義的問題,許多研究已經做出貢獻,大體而言,均傾向以性行為的發生與金錢交易作為概念劃分上的指標,將性產業視為女人為男人提供性服務的場所,認為色情的主要內容就是娼妓提供身體以滿足男性慾望,判別的重點在是否有以金錢為媒介的性交易行為發生。
這些研究鮮少談論色情行業之中女男互動的關係,既然色情的功能被設定在男性身體慾望的滿足,相應於此,不管是主動或受迫,色情中的女人唯一角色便在於提供男性肉欲滿足的功能。這種說法預設了男人才有可能是色情的行動主體,色情的諸多樣貌被齊一化為女人被動地提供身體滿足男性慾望,而方式便是性行為的發生;既然色情就是性交易,國家對色情的管理便被理解為對女性身體與道德的維護,忽略了國家對色情的介入不僅在於表面的風俗秩序,而是更深入地就色情問題做出現代性身體的宣告。
在色情行業發展的歷史與相關討論基礎上,藉由對根本性問題的追問:色情是如何被辨識出來?是什麼樣的事情在發生?對社會造成了何種衝擊?反色情的意義又在哪裡?我試圖擺脫以男性或父權為唯一行動主體的論述方式,重探色情做為一種賣弄「性」的活動,其存在對社會產生了何種效應?當我們不再將色情的「性」侷限在性交易,不再將色情的「性」侷限在抽象父權的體現,當我們用一個較為寬廣的視野取代僵硬的刻板印象,擺脫簡單的二元對立觀點,回到色情的運作本身去探求時,色情的「性」運作才能對我們開顯社會偏見以外的意義,色情的諸多面貌才有為我們所捕捉的可能。
根據田野觀察的經驗,我在論文中發展「情色活動」的概念,用意是要把靜態停格的概念色情轉換成可以涵蓋男女間所建立,並夾纏「性意味」的關係以及當中的各種脈絡樣態,藉由對這類「情色活動」的描繪與掌握,重新理解色情,並由茲開展新的論述方式。我將說明,色情固然是奠基在男女之間「性」的流動上,但是其中流竄,複雜萬般的政治考量所蘊含的可能性,卻是遠遠超出生理上性慾望的相互吸引。虛情假意、逢場作戲,既有對色情的負面評價事實上已經點出了當中男女情色活動──調情──的特徵:重視當下的享樂、不下決斷、難以預期、輕率、隨便、誇大、欺騙、虛假,雖然都勾搭上了「性意味」的賣弄,但是「性」的運作不過是外在的面貌、運用的手段;「情色活動」所逸出的不只是社會性道德的規範,還有現代社會對理性價值的重視。
從Elias、Foucault、Giddens到Weber,無論是從生活方式、權力運作、個人需求、宗教改革的角度討論,「文明」與「現代」總是與節制、效用、管理等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相連,而「情色活動」不時的脫序演出明顯地脫離了要求個人自我把持的現代精神。現代社會理性化的過程對Freud、Marcuse而言,是建立在對個人愛欲本能(eros)的壓抑上,而調情「不確定」的本質就是這種生命需求的體現;就這層意義上來說,色情的「性」所衝擊的不僅只是表面上對女性身體的使用、對性道德的違背而已,色情是個人抗拒現代理性身體治理的戰場。
論文摘要……………………………………………………………1
第一章 序論………………………………………………………3
第一節 研究緣起 ………………………………………………………3
第二節 關於研究取向的文獻回顧……………………………………13
第三節 田野介紹………………………………………………………27
第二章 調情的政治………………………………………………35
第一節 概念定義:色情何謂?………………………………………35
第二節 調情的政治……………………………………………………38
第三節 小結……………………………………………………………58
第三章 現代社會中的合法自我…………………………………62
第一節 正當與偏差……………………………………………………62
第二節 合法的自我……………………………………………………74
第四章 結論………………………………………………………78
參考文獻 …………………………………………………………83
參考書目
王秀絨,1985,《台灣私娼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鴻泰,1999,〈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137,頁16-29。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2000,《日日春──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台灣工運雜誌社。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2002,《與娼同行,翻牆越界:公娼抗爭運動文集》,台北:巨流出版社。
朱元鴻,1998,〈娼妓研究的另類提問〉,《台灣社會研究》,30,頁1-34。
呂英敏,1975,〈娼妓制度形成之研究〉,《警光》,227,頁32-35。
沈美真,1990,《台灣被害娼妓與娼妓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1996,〈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25:4,頁6-40。
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2001 ,〈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41,頁1-51。
2001,〈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一個田野的觀察〉,《台灣社會研究》,44,頁167-202。
何春蕤編,1997,《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台北:元尊文化。
2001,《性工作:妓權觀點》,台北:巨流出版社。
吳秀瑾,2000,〈從「自己的房間」到「自己的身體」-論女性與哲學〉,《哲學雜誌》,33,頁4-24。
林弘勳,1995,〈日據時代台灣煙花史話〉,《思與言》,33:3,頁77-128。
1997,〈台北市廢娼與台灣娼妓史〉,《當代》,122,頁106-115。
1997,《台灣地區「風塵次文化」之社會基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8,〈當代台灣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27:1,頁56-87。
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
林聰仁,2000,《雛妓個人及家庭環境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慧文,1998,《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
洪婉琦,2001,《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之研究(1967-1999)》,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哲學雜誌編委會主編,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期,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4,《尼采──在哲學的邊緣》,哲學雜誌10期,台北:業強出版社。
婦女新知基金會,1998,《騷動季刊》第五號,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陳玉峰、賴青松、朱美虹,1993,《台中市色情研究系列之三:顯性可能性色情行業之調查報告》,台中:台灣生態研究中心。
張碧琴,1997,〈女性主義與防治雛妓問題的民間行動之關係〉,《思與言》,35:1,頁119-144。
張家銘,1995,〈色情現象與生活世界:一個分析類型的提出及其意義〉,《思與言》,33:3,頁1-26。
張彩鈴,2000,《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歷程與適應之質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1995,〈特種行業婦女的生活形態與自我認知〉,《思與言》,33:3,頁161-198。
1996,〈台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台灣社會研究》,22,頁103-152。
2000,〈變調的“ Ngasal“:婚姻、家庭、性行業與四個泰雅聚落婦女1960-1998〉,《台灣社會研究》,4,頁97-144。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2000,《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程建壬,1999,《社會運動的法制化──以「反雛妓運動」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千慧,2000,《一九五○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應斌,1998,〈Harding的女性主義立場論〉,《國科會哲學論文集》,頁261-296。
趙剛,1998,〈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串聯尼采和工運(或社運)的嘗試思考〉,《台灣社會研究》,30,頁117-161。
蔡錚雲,1995,《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唐山出版社。
蔡美麗,1995,〈尼采之生命哲學──生之苦諦、永劫回歸、酒神之歌(上)〉,《當代》,115,頁88-111。
1995,〈尼采之生命哲學──生之苦諦、永劫回歸、酒神之歌(下)〉,《當代》,116,頁112-121。
1997,〈從資本主義的文化特質談「情慾解放」的雙面性〉,《當代》,124,頁62-77。
蕭玉玲,2000,《檳榔西施的就業動機與價值觀取向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謝康,1987,〈論性犯罪與娼妓問題〉,《政治評論》,45:9,頁43-48。
顧燕翎,1997,〈台灣婦運組織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35:1,頁87-118。
Allison, Anne. 1994. Nightwork: Sexuality, Pleasure, and Corporate Masculinity in a Tokyo Hostess Club.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rthes, Roland (1997)(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Bourdieu, Pierre.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Casta-Rosaz, Fabienne (2002)(林長杰譯)《調情的歷史─純真與墮落的遊戲》,台北:商務出版社。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 (1997)(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與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enfeld, Rene (1997)(劉泗翰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台北市:智庫。
Dworkin, Andrea. 1987, 1995, 1997. Intercourse. New York: Free Press.
Eisenberg, Eric M. 1998. “Flirting With Meaning,” in Journal of langi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7:01,pp 97-108.
Elias, Norbert. 1939,1994.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 Basial Blackwell.
--- (1999)(袁志英譯)《文明的進程》Ⅰ、Ⅱ,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Engels, Friedrich. 1985.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Harmondsworth: Penguin.
Foucault, Michel. 1997,1979. Discipline&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 (1992)(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出版社。
---. 198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90)(謝石,沈力譯)《性史》,台北:結構群。
Furth, Charlotte (1999)(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頁129-144。
Giddens, Anthony.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2)(趙旭冬,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 (2001)(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Christopher Pierson (2002)(尹宏毅譯)《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臺北:聯經。
Gulik, R.H. (1991)(李零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台北:桂冠。
Harding, Sandra. 1991.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Ithaca ,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rding, Sandra (1992)(王珍賢譯)〈女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評〉,《島嶼邊緣》,2,頁57-76。
Harding, Sandra. 1987. “Introduction”,”Conclusion” in Feminism and Method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arding, Sandra. 1993. ”Rethinking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What is strong objectivity’?” in L. Alcoff and E. Potter. Feminist Epistemologies. Routledge.49-82.
Harding, Sandra. 1997. ”Comment on Hekman’s “Truth and Method:F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 Revisted”:Whose Standpoint Needs the Regimes of Truth and Reality? “ in Signs 22(21) 382-391.
Hartsock, Nancy. 1998. The Feminist Standpoint Revisited and Other Essays. 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Howard P. Kainz. 1994.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 selectio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rigaray, Luce. 1985.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ingsley, Davis. 1961. “Prostitution,” Pp.262-88 in Robert merton and Robert Nisbett(eds.),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Kojeve, Alexandre. 1980. assembled by Raymond Queneau ; edited by Allan Bloom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ames H. Nichols, Jr.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7.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Harvard UP.
---. 1992.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New Haven: Yale UP.
---. 1989.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London: Harvard UP.
McElroy, Wendy (1997)(葉子啟譯)《女人要色─女性的色情刊物權利》,台北:時報文化。
Phillips, Adam (2001)(楊孟哲譯)《調情──亞當˙菲立普論生命中的不確定》,台北:究竟出版社。
Simmel, Georg. 1984. On Women, Sexuality, and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001)(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出版社。
Singer, Linda. 1993. Erotic welfare :sexual theory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epidemic. New York :Routledge.
Sommers, Christina Hoff (1995)(吳庶任譯)《背叛女人的女人:誰篡奪了女性主義?》,台北:正中書局。
Weber, Max (1991)(于曉,陳維剛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唐山出版社。
報紙資料
沈美真 採取廢娼政策,維護人性尊嚴,中國時報,1997-09-04,11版。
娼妓制度使人成為性商品,聯合晚報,1997-09-06,02版。
張娟芬 一紙公文就能換得貞節牌坊嗎?廢娼大開婦運倒車,中國時報,1997-09-05,11版。
陳菊 廢娼,站在疼惜女性的立場,聯合報,1997-10-05,11版。
王芳萍 打破中產階級婦運的偽善,聯合報,1997-10-22,11版。
林芳玫 別給皮條娼館業者藉口,聯合報,1997-10-22,11版。
劉毓秀 與北歐對看,面對性交易問題,聯合報,1997-10-28,41版。
警員掃黃索賄上億,聯合晚報,2001-04-16,05版。
擄妓勒贖醜聞,王卓鈞公開道歉,聯合報,2001-09-30,08版。
擄妓勒贖案後首度精神講話,馬英九宣示向色情挑戰,聯合報,2001-10-06,11版。
掃蕩色情搞錯方向忽視人權?聯合報,2001-10-31,17版。
好膽麥走!市長重申掃黃決心,聯合報,2001-11-07,17版。
保險套無罪,不能當入罪證舉,聯合晚報,2002-01-29,07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