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環境研究所(2011)。中華民國節約能源要覽 2011年版,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局。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如哲(2011)。美國威斯康辛州K-12能源教育方案之評價。臺灣教育, 667, 15-24.石台榮(2009)。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能源態度與能源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任欣怡(2010)。臺灣高一學生對再生能源認知之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伍台玉(2004)。國小實施統整式能源教育課程對學生節約能源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江淑卿(2001)。概念構圖與圖示對兒童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與學習反應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9(1),35-54。何宜芳(2012)。盤面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何俊青(2007)。兒童自然地理迷思概念之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生的八個概念為例。國教學報,19,277-311。吳再益、林唐裕、侯仁義、柯亮群、黃永慧(2012)。我國能源政策發展模式及其未來方向探討。臺灣銀行季刊,63(2),34-87。吳志功(2007)。國外能源教育發展現況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07(12),5-14。
吳志功、王偉(2007)。美國能源教育發展及其啟示。華北電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3-27。
吳京一(1997)。中小學能源教育的現況調查-我國高級中學教師的能源意識。師大學報,42,1-12。
宋仰泰、劉繼和(2010)。英國能源教育課程特點評析。瀋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8(1),308-311。
沈彥甫(2010)。國小師生全球暖化迷思概念與成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芝嬿(2010)。國小低、中、高年級節能減碳知識標準化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周憲聰(2010)。大學師生環境素養認知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林文媄(2011)。校園中能源教育情境對學童之學習動機、能源認知及能源態度的影響─基隆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均鴻(2006)。彰化縣國小教師能源認知、態度及其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育慈(2009),氣候變遷調適方案之選擇與排序方法初探。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編號:PG9803-0248),未出版。
林姵君(2009)。國中學生節能減碳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清章、賴東彥、陳建州(2008)。能源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法之探討。亞洲大學管理與人文學報,3(1-4),80-105。
林盛隆、江俊忠、楊靜宜(2009)。南投縣國小教師能源態度及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6(1),1-40。林達森(2004)。運用「概念構圖科學教學模式」於高中生物科生物能量單元教學的實徵研究。南大學報,38(2),45-67。
林榮賢(2004)。我國高職特教班教師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施奉君(2010)。南投縣國中學生能源知識與能源態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洪銘謙、甯蜀光、周亞璇、葉欣誠(2010) 。核能電力投入時機對能源供應結構影響之評估。燃燒季刊,19(2), 2-12。
胡主能(2012)。國小低、中、高年級節能減碳行為標準化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唐孝蘭、葉國樑、曾治乾、鄧毓浩、張永達、黃壁祈(2012年11月)。國中生節能減碳教. 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2012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徐美苓、楊意菁(2011)。台灣全球暖化風險溝通的公眾認知。傳播與社會,15, 71-104。
翁永進、張惠如、翁永春(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態度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1),5-32。
高紹惠(2007)。國內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態度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高燕錚、陳怡芸、楊珮玉、白子易、王順成、蔡新聲、張華南、王為國、蘇秀枝、王文裕(2012年10月)。國小教師對再生能源創新能源教材增能成效之問卷設計。「兩岸環境與能源研討會暨第一屆全球華人環境與能源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灣新竹。
康國裕(1994)。從能源供需情勢談我們的能源政策。八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長能源教育研討會手冊,3-24。
張有典(2004)。統整式能源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節約能源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張章堂、林秀玉、袁嘉敏、莊惠政、林怡君(2011)。蘭陽地區鄉村與城市地區實施能源教育之研究。宜蘭大學工程學刊,7,206-225。
張惠如(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態度與能源教學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惠博(1999)。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研習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智翔、陳薪雅、葉欣誠、吳季穎、陳建中、陳鶴文(2013年11月)。臺灣中小學生之氣候變遷素養現況分析。「2013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灣臺中。
張聖宗(2004)。國小高年級能源永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張靜儀、陳世峰(2002)。國小學童聲音概念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之發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401-440。戚啟勳譯(1982)。 化石燃料是否將引起全球性的氣候改變。能源季刊,12(1),122-124。
莊文松(2007)。國小教師能源認知與能源教學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莊淑臻(2009)。國小教師對全球暖化議題之知識、教學態度、教學現況與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文馨(2011)。能源與非能源學校國中生能源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彰化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8。郭家玲(2009)。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對於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志榮(2004)。台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建州(2001)。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能源認知、能源態度與能源教學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建州、林彥珉(2008)。能源政策與能源教育的緣起。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3),1-12。
陳建偉(2008)。高三學生液體界面現象迷思概念之研究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啟明、陳瓊森(1992)。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科學教育,3,21-72。陳國輔(2011)。台南市國小教師節能減碳素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陳雅貽(2012)。國小低、中、高年級節能減碳態度標準化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傅惠筠(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程金保、商育滿、胡開惠(2008)。能源教育大不同-以歐美為例探討國內外推行能源教育之差異。能源報導,2008年5月,32。程金保、張愛絹(2007)。歐洲能源教育之省思。能源報導,2007年6月,23。賀冠豪(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節能減碳相關概念、態度與教學概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文良,陳盟仁,陳益和(2005)。青少年能源教育之研究。高應大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2(3),355-368。
黃書涵、陳冠利、鄭立婷、劉湘瑤(2012年11年)。大考試題之節能減碳素養內涵分析。「2012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泰霖(2012)。系統韌性概念回顧與災防策略之省思。災害防救電子報,88,1-11。
黃舒琳、劉湘瑤、葉欣誠(2011)。我國大學生對生質燃料的認知與態度。環境教育研究,8(2),99-135。黃愷俊(2012)。師資培育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素養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黃瑞媛(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對全球暖化之認知、態度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達三(2006)。概念圖在科學教學上的應用。研習資訊,23(4),75-86。黃瓊華、楊怡珮、陳怡君(2006年10月)。大專生對能源知識與態度之認知研究-以大華技術學院為例,「台灣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灣桃園。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
楊純明、張致盛、陳駿季(2011)。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與緩解策略。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8,254-264。
楊接信(2002)。新竹縣中等學校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渝琪(2009)。國小教師全球暖化認知、能源態度與節能減碳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楊意菁、徐美苓(2012)。環境風險的認知與溝通:以全球暖化議題的情境公眾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2,169-209。葉欣誠(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葉欣誠(2010)。抗暖化關鍵報告:台灣面對暖化新世界的六大核心關鍵。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葉欣誠(2013)。看見氣候變遷的全貌:我們需要超越節能減碳的氣候變遷教育。研習論壇月刊,151,1-15。鼎茂(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鼎茂。
廖芳玲、商育滿(2005)。人類生存的延續-體現能源教育本質。能源報導,2005年5月,8-10。廖錦文、盧建余、石文傑(2007)。以實驗教學增進學生能源教育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31,1-20。熊召弟、王美芬(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劉子鍵、林怡均(2011)。發展二階段診斷工具探討學生之統計迷思概念:以「相關」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2(3),379-400。潘麗雅、唐寶玉、劉芋辰、林盛隆(2011年12月)。南投縣信義鄉民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2011 區域與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灣臺北。
蔡金蘭、李清華、廖靖華、洪基恩(2013)。一般居民能源使用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員林鎮及雲林縣口湖鄉為例。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9,59-65。蔡景旭(2010)。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能源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鄭文蕙(2012)。福島核電事故周年教師對核能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鄭菲、孫誠、李建平(2012)。從氣候變化的新視角理解災害風險、暴露度、脆弱性和恢復力。氣候變化研究進展,8(2),79-83。
賴純紾、吳世卿(2013)。實施KEEP 能源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節約能源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20。
魏炎順、張維倫、翁禎吟、張永宗(2011)。建構國中階段節能減碳課程概念圖和能力指標。生活科技教育,44(1),3-16.
蘇秀枝、蔡新聲、王為國、張華南、王文裕、白子易(2012)。國小家長節能減碳之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朝陽學報,17,107-152。英文部分
Borkowski, J D. (1987). The concept of energy, its structure and teaching strategy. In D.F.Kirwan (Ed.), Energy resources in science.
Brewer, R. S., Lee, G. E., & Johnson, P. M. (2011). The Kukui Cup: A Dorm Energy Competition Focused on Sustainable Behavior Change and Energy Literacy. 4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 1-10.
Carey, S. (1985).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ewaters, J. E. & Powers, S. E.(2008). Energy literacy amo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youth. 38th ASEE/IE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Oct. 22-25, 2008, Saratoga Springs, NY. Session T1A. 6.
DeWaters, J. E., & Powers, S. E. (2011). Energy literacy of secondary students in New York State (USA): A measure of knowledge, affect, and behavior. Energy Policy, 39, 1699-1710.
DeWaters, J.E., S.E. Powers and M. Graham. (2007). Developing an Energy Literacy Scale.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4th Annual ASEE Conference & Exposition (Honolulu HI, June, 2007, session AC 2007-1069).
J. E. DeWaters and S. E. Powers. (2009). The energy literacy assessment project. Presentation at the third annual Behavior,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BECC) Conference, November 2009. [Online]. : http://www.aceee.org/conf/09becc/PPT%20Presentations/5E%20DeWaters.pdf
Fiksel, J. (2003). Designing resilient, sustainable system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7(23), 5330-5339.
Gitay H, Suarez A, Watson R, Dokken DJ. (2002).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 IPCC Technical Paper V, 74 p.
Hancock, Cyril H. (1940). An Evaluation of Certain Popular Science Misconceptions. Science Education, 24, 208-213.
Houston, J. E. (1990). Thesaurus of ERIC descriptors (12nd ed.). Arizona, USA: Oryx Press.
IPCC. (2003). Climate change 2003: Synthesis report. Geneva, Switzerland.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AR4 synthesis report. Geneva, Switzerland.
IPCC (2012).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s I and 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eld, C.B., V. Barros, T.F. Stocker, D. Qin, D.J. Dokken, K.L. Ebi, M.D. Mastrandrea, K.J. Mach, G.-K. Plattner, S.K. Allen, M. Tignor, and P.M. Midgley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tocker, T. F., D. Qin, G.-K. Plattner, M. Tignor, S. K. Allen, J. Boschung, A. Nauels, Y. Xia, V. Bex and P. M. Midgley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in press.
Kinchin, I. M. & Hay, D. B. (2000). How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concept map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aid learning by illustrating patterns of conceptual development , Education Research,42(1), 43-57
Leiserowitz, A., Maibach, E., Roser-Renouf, C., Feinberg, G., & Howe, P. (2013). Climate change in the American mind: Americans’ global warming beliefs and attitudes in April, 2013. Yale University and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New Haven,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3, from http://enverionment .yale.edu/climate/files/Climate---Beliefs--- April---2013.pdf.
Novak, J. D. (1995). Concept mapping : A strategy for organizing knowledge. In Shawn M. Glynn & Reinders Duit (eds.). Learning science in schools : 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 New Jersey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ovak, Joseph D. (1988). Learning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5, 77-101.
Oliver, B. (2013). Why energy literacy must be a national priority. Policy Magazine, 1(2), 51-52.
Orr, D. W. (1991). What Is Education For?.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27(4), 52.
Petrock,E.M. (1981). The rise fall of energy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10232.
Roth, K. J. (1990). Developing meaningful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science. In B. F. Jones & L. Idol (Eds.), Dimension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instruction (pp. 139-175). Hillsdale, NJ: Erlbaum.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1-28.
Rye, J. A. , Rubba, P. A. , & Wiesenmayer, R. L. (1997). An investig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5), 527-551.
Shamshayooadeh G. (2011). Cultural literacy in the new millennium: revisiting E.D. Hirs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1(8), 273-277.
Shepardson, D.P., Niyogi, D., Choi, S., & Charusombat, U. (2009). Seventh grade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5), 549-570.
Steffen W. The Angry Summer: Climate Commission Report. Canberra, ACT: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 2013.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2001).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development of a subject knowledge guide for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1), p33-53. doi: 10.1080/09500690150198197; (AN 3896778).
Turcotte, Moorer, & Winter. (2012). Energy literacy in Canada. Th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5(32), p1-46.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198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nergy education (K-12).Washington, D. C: U.S. Dept.of Energy.
網路資料部分
Bittle, S., Rochkind, J., Ott, A. (2009). The energy learning curve. Retrieved from./www.publicagenda.org/reports/energyS. (accessed 2013)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13,October.20). Energy literacy essential principles and Fundamental concep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1.eere.energy.gov/education/pdfs/energy_literacy_1_0_high_res.pdf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2012)。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研報告。2013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oxfam.org.cn/uploads/soft/20130428/1367146889.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核定版)。2013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7124
聯合國 (1992)。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2013年11月9日,取自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convchin.pdf (United Nations. [1992].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
研究計畫部分
葉欣誠、陳建中、陳鶴文、趙慶光(2012)。單一整合型計畫-氣候變遷素養紮根與能源策略人才啟發課程研發計畫:能源教育模型與雲端開放式決策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期中報告(編號:NSC101-3113-S-003-002),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