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貞瑋
研究生(外文):Huang, Chen-Wei
論文名稱:文化展演與認同:馬太鞍阿美豐年祭的傳統與現代
論文名稱(外文):Culture Performance and Identity: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Elements in the Harvest Festival of Fatt’an Amis.
指導教授:邱韻芳邱韻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u, Yun-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人類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馬太鞍阿美族豐年祭文化展演
外文關鍵詞:Fatt''anAmisHarvest FestivalCulture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32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馬太鞍是個燻黑的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是屹立不搖的部落」。這句話除了是馬太鞍阿美族人在豐年祭中所作的一個自我身分宣稱外,同時也藉由此句話,對外強調馬太鞍部落的悠久歷史地位。作為展現自我及文化宣揚的最重要媒介,豐年祭的所有節目及活動皆透過執行的年齡階級組織精心設計而變得更具文化意義。當中不僅有傳統的元素,也有許多由部落文化團體所表演的創新內涵。除了豐年祭之外,近年來觀光表演也成為這些團體再現文化與認同的另一場域。雖然過去的消失無法完全回復,有關過去的記憶,以及對於馬太鞍阿美身分的認定卻是不可抹滅的。換句話說,透過每年的豐年祭和日益蓬勃的觀光活動,馬太鞍阿美以不同形式的文化展演來表達其自我認同,在創新中延續了文化的傳承。本論文的主旨即針對當代馬太鞍阿美文化展演與認同之間的關連,進行描述與分析。
“Fatt’an is a ‘Blackened Tribe’. It is the biggest Amis tribe and it never declines.” Through these words, Fatt’an Amis not only make a declaration of self-identity but also emphasize the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ir tribe to outsiders. “ As the most important medium which can display their self-expression and propagate their culture, all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in Harvest Festival are well-designed and executed by the age-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culturally meaningful. The festival include both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many creative parts that several modern cultural organizations of Fatt’an Amis perform. In addition to Harvest Festival, these days performances for tourists also become another field in which these cultural organizations of Fatt’an Amis represent their culture and identity. Although the lost parts of culture cannot be completely recovered, the memory about the past and the identity of Fatt’an Amis cannot be erasable In other words, through the annual “Harvest Festival” and touristic activities, culture of Fatt’an Amis can be continuously passed on by cultural performances in various creative form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making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performance and identity of modern Fatt’an Amis.
第一章 導言 1

第二章 馬太鞍部落 7
第一節 歷史脈絡 7
第二節 馬太鞍部落現況 15

第三章 馬太鞍豐年祭 25
第一節 年齡組織的運作 25
第二節 聯合豐年節 30
第三節 當代的馬太鞍豐年祭 36
第四節 豐年祭的傳統與現代 57

第四章 文化與認同 64
第一節 觀光的發展 64
第二節 馬太鞍部落文化組織 69
第三節 物與認同 77
第四節 馬太鞍與太巴塱 82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文獻 92
一、中文引用書目
小泉鐵
年代不詳《阿美族蕃社的月見(賞月)祭》,余萬居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
王崧興
1961 <馬太安阿美族之宗教及神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2:107-171。
1962 <馬太安阿美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4:95-125。
王慶豐、鍾利德
1994 《續修花蓮縣志 卷一大事記》。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1900 《蕃人事情》。草風館。
李亦園
1957 <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4:135-167。
李亦園等
1962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宏夫
1994 <現代阿美族豐年祭的含意與舞蹈象徵的功能>,《山海文化雙月刊》6: 100-103。
2000 <巫師儀式的身體動作—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祭儀>。《舞蹈研究與台灣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正文化中心。
李崇景、廖守臣
1998 《阿美族的歷史》。臺北市:師大書苑。
阮昌銳
1962 <農業>。《馬太安阿美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
1969 《大港口阿美族》(上、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明立國
1989 《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臺北市:台原。
吳翎君
2006 《續修花蓮縣志 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 歷史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吳燕和
1962<歌舞>。《馬太安阿美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
胡傳
1961 《台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
花蓮縣光復鄉公所
1993 《今日光復》。臺北市:花蓮縣光復鄉公所。
花蓮縣光豐地區農會
2001 《馬太鞍生態導覽手冊》。花蓮縣:花蓮縣光豐地區農會。
原英子、黃宣衛
2005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黃淑芬、江惠英、林青妹編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 等
1935 《臺灣高山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黃麗雲譯。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 種研究室。
陳文德
1984 《阿美族的親屬制度:一個海岸聚落的例子》。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87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胆月曼村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61:41-80。
1900 <胆月曼阿美族年齡組制度的研究與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68:105-144。
陳香
1980 《花蓮的文物與風光》。花蓮縣: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陳清清
1961 <馬太安阿美族之人口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1:157-161。
鳥居龍藏
1994《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譯。臺北市:遠流。

郭倩婷
2002 《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鹿野忠雄
1955 《臺灣考古民族學概觀》,宋文薰譯。臺灣叢書譯文第二種: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
2005 《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宣衛
2005a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北市:南天。
2005b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7 《阿美族》。臺北市:三民。
黃貴潮
1994 《豐年祭之旅》。臺東市:觀光局東海岸。
黃琡璥
1957 《台海槎使錄》。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
張淑慧
2004 《馬太鞍生態園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和問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筑
2002 《阿美族服飾之文化意義-以都歷聚落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慧端
1994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刊》50:54-64。
喬健 等
1996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規劃案》,國立東華大學。

蔡政良
2004 <戲謔與名聲:都蘭阿美族年齡組織的延續與變遷>。刊於《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實習報告2002~2003》,頁277~306。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劉斌雄
1960 <馬太安阿美族的婚姻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9:361-381。
劉斌雄、邱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八。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文哲
2003 《颱風對集水區內崩塌地之影響與剝蝕速率之探討─以花蓮地區馬太鞍 溪與萬里溪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蘇裕玲
1996 <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考古人類學刊》55:145-172。
謝世忠、劉瑞超
2008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臺北市:原民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羅紀彥
2007 《知識、實踐與馬太鞍農民-馬太鞍部落農民知識的主體再現與抵抗》。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引用書目
Cooper, Frederick
2004 “Identity ”in Colonialism in Question: Theory, Knowledge,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59-90.
Foucault, Michel
1987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n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and Patrick H. Hutton, eds.,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pp.16-49.
Harrison, Simon
1999“Identity as a Scarce Resource, ”Social Anthropology 7(3):239–251.

Jarman, Neil
1997 “Material of Culture, Fabric of Identity,” Daniel Miller, ed., Material Culture: Why some things matt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21-145.
Marx, Karl & Engels, F
1990 《資本論 第一卷》。臺北市:時報文化。頁47-166。
Mauss, Marcel
1985 “A Category of the Human Mind: The Notion of Self,” in Michael Carrithers, Steven Collins and Steven Lukes, eds.,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25.
1989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宜、何翠萍譯。臺北市:遠流。
Strathern, Andrew & Stewart, Pamela J.
1999 “Objects, Relationships, and Meanings: Historical Switches in Currencies in Mount Hagen, Papua New Guinea,”in David Akin and Joel Robbins, eds., Money and Modernity: State and Local Currencies in Melanesi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 164-191.
Stratton, Jon & Ang, Ien
1997 “Multiculatural Imagined Communities: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SA and Australia,”in David Bennett, ed., Multicultural States: Rethinking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p.135-233.
Weiner, Annette
1984 “Inalienable Wealth, ”American Ethnologist 12(5):210-227.
Woodward, Kathryn
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三、其他
十大經典農漁村
2007 大馬太鞍社區 http://rural.swcb.gov.tw/top10/hot_new_view.asp?nid=274。2008年12月7日。
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發展協會
2008 〈馬太鞍2008豐年祭宣傳海報〉。
光復鄉公所網站
2008 網站資料,http://www.guangfu.gov.tw/dept/INTRODUCE.ASP?nos=30&stit=2-3。
2008年10月12日。
光豐地區農會
2008 網站資料,http://www.kffa.org.tw/newsall.php。2008年12月8日。
花孟璟
2008 溪地陸化 水系再生解危。網站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03/78/1ahr2.html。2008年12月10日。
2008 農村再生 農村公約形塑共識。網站資料,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03/78/1ahr3.html。2008年12月10日。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阿美族豐年祭大會活動
2007 活動手冊,大馬太鞍發展協會、96年馬太鞍部落豐年祭籌備委員會(拉拉 邁)。
2008 活動手冊,大馬太鞍發展協會、97年馬太鞍部落豐年祭籌備委員會(拉多 邁)
花蓮縣政府
2007 〈花蓮縣聯合豐年節宣傳手冊〉。
2008 A Da Wang花蓮聯合豐年祭。網站資料, http://booth.cm-media.com.tw/booth_ac/index.aspx。2008年10月12日。
花蓮縣政府農業局網站
2008 網站資料,http://agri.hl.gov.tw:8080/news.php?nNo=88。2008年12月6日。
馬太鞍教會設教70禧年歡慶感恩禮拜
2004紀念手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阿美中會馬太鞍教會。
馬太鞍部落網站
2005網站資料,http://fataan.amis.net.tw/modules/home/index.asp。2008年12月2日。
國家重要濕地
2008馬太鞍濕地介紹,網站資料,http://www.wetland.org.tw/project/wetlands_TW/index.php?option=wetlands&id=TW034&click=1。2008年11月26日。
曾國藩
2003 〈族語心得報告〉。2007年9月20日。
黃聰明
2008 十年耕耘 馬太鞍成經典農村。更生日報,2008年12月25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