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詩佩
論文名稱:劉基及其詩文研究
指導教授:林文欽林文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劉基劉伯溫詩文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1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文摘要

劉基乃是明初著名之文學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是元朝少數進士登科的南人,曾出仕於元,對元盡忠職守,但仍長期居下僚,對元政權之腐敗極度失望,才改投於朱氏集團,輔佐朱元璋建國。在正史中,與稗官野史筆下的劉基形象,落差甚大,其真實的形象,已被民間傳說神話而變形。
本論文旨在分析劉基其人及其詩歌、散文研究,對其所處時代、生平與詩文的內容思想、藝術表現特色等方面進行融合、闡述及分析。對劉基時代背景、生平際遇進行研究,繼而將其作品分析及歸納,對其文學觀、思想淵源、文學創作,作一整體的剖析、比較,並說明其在元、明之際文學史上之地位。
本論文在章節安排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討論劉基的時代背景,以縱向的時間面來分述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對劉基之影響。並追溯劉基的家世背景,從遠祖到近世,對其思想品行有直接之影響。繼而探討劉基之生平,從「少年奇才、好學刻苦」、「亂世仕宦、三仕三辭」、「輔朱治國、及時引退」、「身亡奇說、疑雲重重」四部份來探其生平經歷。第三章分析劉基兼容並蓄思想淵源的成因,藉以瞭解其受於儒、道、佛的浸潤與影響。討論其文學觀,從劉基散文來印證於其作品的表現。第四章先分析詩歌之題材內容,再由其作品探究其詩歌風格。並討論其詩歌之藝術表現手法,以確立其詩歌之成就。第五章分析劉基散文的類型,將劉基散文之體裁作一分類,並簡述其特色。探究其散文風格,有文理足、文氣盛、文意奇之特色。其散文之藝術特色,從立意鮮明、結構嚴謹、修辭精妙、形象生動等方面進行探析,以確立其散文之成就。第六章總結論述各章的研究心得,加以評述劉基詩文之成就。
關鍵字﹕劉基 ﹑劉伯溫﹑詩文研究
劉 基 及 其 詩 文 研 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 劉基作品版本及相關文獻探討--------------------------------4

第二章 劉基生平概述
第一節 時代背景------------------------------------------------------------10
一、由異族統治到漢族中興-----------------------------------------11
二、由經濟困頓到經濟復甦-----------------------------------------18
三、由動盪不安到社會治平-----------------------------------------22
第二節 家世背景------------------------------------------------------------25
一、先祖尚武修文------------------------------------------------------25
二、出生書香門第------------------------------------------------------27
第三節 生平-------------------------------------------------------------------29
一、少年奇才、好學刻苦---------------------------------------------29
二、亂世仕宦、三仕三辭---------------------------------------------30
三、輔朱治國、及時引退---------------------------------------------35
四、身亡奇說、疑雲重重---------------------------------------------39

第三章 劉基思想淵源及文學觀
第一節 思想淵源 -----------------------------------------------------------43
一、儒----------------------------------------------------------------------43
(一)修習濂洛心法----------------------------------------------43
(二)承接事功之學----------------------------------------------49
二、道 ---------------------------------------------------------------------51
(一)受道家思想影響-------------------------------------------52
(二)受道教教義影響------------------------------------------56
三、佛---------------------------------------------------------------------60
(一)汲取佛學----------------------------------------------------60
(二)抨擊佛教----------------------------------------------------62
(三)認同潔身自處----------------------------------------------66
第二節 文學主張------------------------------------------------------------67
一、明志抒懷,感時述事--------------------------------------------68
二、諷戒教化,裨世明道--------------------------------------------71
三、理明氣昌,文昌國昌--------------------------------------------77
四、提倡師古,反對浮靡--------------------------------------------80

第四章 劉基詩歌題材、風格及藝術表現
第一節 劉基詩歌題材分析-----------------------------------------------87
一、批判政治------------------------------------------------------------87
二、諷喻社會------------------------------------------------------------89
三、抒懷不遇------------------------------------------------------------91
四、嚮往田園------------------------------------------------------------95
五、感時歎老------------------------------------------------------------99
第二節 劉基詩歌風格特色-----------------------------------------------104
一、沈鬱悲憤------------------------------------------------------------105
二、雄健蒼深------------------------------------------------------------107
三、瑰麗奇崛------------------------------------------------------------110
四、清麗淡雅------------------------------------------------------------112
五、哀婉悲戚------------------------------------------------------------117
第三節 劉基詩歌之藝術表現手法--------------------------------------118
一、佈局情景------------------------------------------------------------118
(一)、情景分離法----------------------------------------------119
(二)、情景不一法----------------------------------------------120
(三)、情景相融法----------------------------------------------121
二、善借典故-----------------------------------------------------------123
三、運用比興-----------------------------------------------------------126
四、修飾詞句-----------------------------------------------------------130
(一)類疊-----------------------------------------------------------130
(二)對比-----------------------------------------------------------131
(三)練字-----------------------------------------------------------135

第五章 劉基散文分類、風格及藝術特色
第一節 劉基散文之分類----------------------------------------------------142
一、記敘性散文-----------------------------------------------------------145
(一)台閣名勝記---------------------------------------------------145
(二)山水遊記------------------------------------------------------146
(三)人事雜記------------------------------------------------------148
(四)傳記------------------------------------------------------------149
二、說理性散文----------------------------------------------------------150
(一)說---------------------------------------------------------------150
(二)解---------------------------------------------------------------151
(三)問答語---------------------------------------------------------152
(四)寓言------------------------------------------------------------153
三、實用性散文----------------------------------------------------------157
(一)序跋體---------------------------------------------------------158
(二)贈序文---------------------------------------------------------160
(三)箴文------------------------------------------------------------163
(四)銘文------------------------------------------------------------164
(五)碑銘------------------------------------------------------------165
(六)墓誌銘--------------------------------------------------------165
(七)頌贊------------------------------------------------------------166
(八)檄文------------------------------------------------------------167
第二節 劉基散文風格特色-------------------------------------------------168
一、理足氣盛--------------------------------------------------------------168
二、氣盛意奇--------------------------------------------------------------173
三、意奇摹古--------------------------------------------------------------176
第三節 劉基散文之藝術特色----------------------------------------------181
一、立意鮮明--------------------------------------------------------------181
二、結構嚴謹--------------------------------------------------------------184
三、修辭精妙--------------------------------------------------------------188
(一)用典精當------------------------------------------------------188
(二)譬喻巧妙------------------------------------------------------193
(三)映襯強烈------------------------------------------------------197
四、形象生動--------------------------------------------------------------199
(一)人物形象------------------------------------------------------200
(二)動物形象------------------------------------------------------201
(三)神話傳說------------------------------------------------------203

第六章 結論--------------------------------------------------------------------205
附錄一、劉基紀年及詩文繫年表-------------------------------------------209
參考書目---------------------------------------------------------------------------222
參考書目

一、書籍(依作者筆劃為序):
王力:《漢語詩律學》,收入《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十四卷。
王更生:《中國文學講話》 (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袁震宇、劉明今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王夫之撰、戴鴻森點校:《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天龍出版社,1981年12月)。
王道威:《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王馨一:《元劉伯溫先生基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甘易逢:《道家與道教》(台北:光啟出版社,1987年)。
伊力主編:《劉伯溫智謀全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托克托等修:《宋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仇春霖主編:《古代中國寓言大系》(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方孝岳:《中國散文論》(臺北:清流出版社,1971年)。
包遵彭主編:《明代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第四冊。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朱世英等:《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朱拙存:《中國歷代名人傳》(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朱國楨輯:《皇明開國功臣傳》(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朱榮智:《文氣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朱熹編:《二程子語錄》《近思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7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朱彝尊:《明詩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向宏業、唐仲揚、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江增慶:《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何淑貞、張高評:《中國散文之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吳曾祺:《涵芬樓文談》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吳功正主編:《古文鑑賞集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日含:《朱元璋大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吳訥、徐師曾、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呂慧鵑等:《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宋佩韋:《明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4年)。
宋濂:《元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濂:《龍門子凝道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宋濂:《宋文憲公全集》(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李正西:《中國散文藝術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1991年)。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李伯超:《中國風格學源流》(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李夢生編著:《元明詩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年)。
杜牧撰.(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汪端輯:《明三十家詩選》(清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蘊蘭吟館重刊本)。
沈德潛等編:《歷代詩別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沈德潛:《說詩晬語》(臺北: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本)。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車行健:《新讀《郁離子》─劉伯溫寓言》(台北:漢藝色研出版,1996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清嘉靖二十年重刊宋本)。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周先慎:《古詩文的藝術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志文:《中國文學講話.明代散文》(九)(台北:巨流圖書,1987年)。
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芳松:《自負一代文宗---劉基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群:《劉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1973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姚鼐撰、王文濡校注:《古文辭類纂評注》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1998年)。
胡應麟:《詩藪》(臺北:文馨出版社,1973年5月)。
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夏燮:《明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郝兆矩:《劉伯溫全傳》(大連:大連出版社,1994年)。
郝兆矩:《增訂劉伯溫年譜》(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郝經:《陵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4》(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高福鎖:《劉基》(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徐開任編輯:《明名臣言行錄》(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5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景星選:《元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張廷玉等:《明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張秉政、趙家新:《劉基寓言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張高評:《中國散文之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載:《張子全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張夢新主編:《中國散文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乾隆敕撰.紀昀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曹道衡:《郁離子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7年)。
郭梅、毛曉菁:《風雲國師---劉基傳》(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郭茂倩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12月10日)。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陳文新:《劉伯溫的人生哲學-智略人生》(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田輯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2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梧桐:《朱元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莊子原著.黃錦鋐註釋:《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4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3年)。
傅鳳翔編纂:《皇明詔令》(永和巿:文海出版社,1984年)。
程頤:《近思錄集注》(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曾永義:《元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曾國藩:《經史百家雜抄》 (台北:弘道文化事業,1976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揭傒斯著.李夢生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黃宗羲:《南雷文定》(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黃宗羲:《黃梨洲詩文補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黃雲眉:《明史考證》:(北京巿:中華書局,1979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黃冕堂、劉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牧之:《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楊蔭深:《中國文學家列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圖書,1998年)。
葉慶炳、卲紅:《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之七: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雷銑修.王棻纂:《青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六年修、民國二十四年重印本影印,1975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廖美玉:《杜甫「沉鬱頓挫」說及其他》(臺南:宏大出版社,1993年)。
裴世俊等:《劉基文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冰波:《劉伯溫心法》(台北:實學社,2002年)。
趙景雲、何賢鋒:《中國明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永和鎮:史學出版社,1974年)。
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劉世德:《明代散文選注》(上海市:新華書店,1980年)。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3年)
劉孝嚴、王湘:《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征、馬達、戴山青編:《中國寓言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劉若愚原著.杜國清中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劉基:《誠意伯文集二十卷》(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26年)。
劉基:《誠意伯文集二十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劉基著.林家驪點校:《劉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劉熙:《釋名》《四部叢刊初編經部縮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熙載:《藝概》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德隅:《明劉伯溫公生平事蹟拾遺》(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6年)。
蔡宗陽、余崇生:《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龍彬撰:《明會要》(臺北:中華書局,)。
薛鳳昌:《文體論》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鍾惺評點:《劉文成公全集》(明啟、禎間仁和燕如鳳校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簡恩定:《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顧建華:《中國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顧嗣立:《元詩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龔顯宗:《明洪、建二朝文學理論研究》(台北:華正出版社,1986年)。

二、學位論文(依通過時間為序):
應懿梅:《劉伯溫及其詩》(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葉惠蘭:《劉基生平及其《郁離子》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吳淡如:《《郁離子》寓言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麗華:《劉基及其文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明慧:《劉基《郁離子》寓言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李雅琳:《劉基政治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廖素娟:《劉基散文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為序):
王之屏:〈劉基之死考異〉,《經世季刊》第2卷第3期(1942年4月),頁59-60。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209-303。
王心通:〈明初的文武之爭〉,《南開學報》第3期(1993年),社會科學版,頁35-80。
王英志:〈元明詩概說〉,《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7年),哲學社會科學版,頁51-57。
王更生:〈論中國散文之藝術特徵〉,《教學與研究》第9期(1987年6月),頁35-61。
王學泰:〈劉基的悲劇及其在詩文中的表現〉,《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159∼165。
白面書生:〈明代文臣劉基〉,《浙江月刊》第8卷第12期(1976年12月),頁21。
朱子彥:〈論明初朱元璋和功臣的關係〉,《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1994年),頁18∼23轉59。
朱玉婷:〈朱元璋的富民政策〉,《濟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0年3月),頁7-12。
吳祥安:〈關於朱元璋集權的若干思考〉,《學術界》1995年第5期總第54期(1995年),頁37∼41。
吳積興:〈從《郁離子》看劉基的思維特點〉,《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專輯(2003年9月),頁50∼55。
吳錫鑫:〈全國劉基文化研究學術討論會綜述〉,《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2002年),頁192。
呂立漢:〈從〈蘇平仲文集序〉看劉基的文學思想〉,《麗水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1998年6月),頁31∼33。
呂立漢:〈試論劉基的文學思想〉,《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頁148∼151
呂立漢:〈劉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2000年),頁86-140。
呂立漢:〈劉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淮北煤師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2年6月),頁15∼19。
呂立漢:〈劉基論〉,《文學評論》1999年第5期(1999年),頁114∼124。
呂立漢:〈論《郁離子》的淵源關係和創新意識〉,《淮北煤師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11∼13。
呂立漢:〈論《郁離子》的諷刺藝術〉,《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2000年),頁72∼75。
呂立漢:〈論劉基以詩議政的創作傾向〉,《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2月),頁22∼26。
呂立漢:〈論劉基詩歌的生命觀念〉,《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3期(2000年6月),頁30∼33。
宋強剛:〈朱元璋對文字、文體的改革與明代之文風〉,《學術界》第4期總第53期(1995年),頁36-40。
李永剛:〈審美意象的本質特征及成因初探〉,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81。
李立華:〈論劉基的〈天地之盜〉─《郁離子》略論〉,《學術月刊》1994年第7期(1994年),頁86∼88。
李新峰:〈略論明太祖的紀綱整肅〉,《漢中師院學報》1994年第1期(1994),哲學社會科學版,頁51∼57。
沈金浩:〈論明代文學的演進軌跡、內容結構及其成因〉,《廣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2期(1994年),社會科學版,頁37∼44。
車行健:〈劉基《郁離子》探論〉,《書目季刊》第31卷第4期(1998年3月),頁29∼44。
周先慎:〈劉基和他的《郁離子》〉,《文史知識》1994年第7期(1994年),頁25∼28。
周松芳:〈劉基至正六年干謁事迹考論〉,《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2004年3月),頁174∼178。
周群:〈劉基--從歷史到神話的嬗變(1)〉,《大陸雜誌》第96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6∼19。
周群:〈劉基--從歷史到神話的嬗變(2)〉,《大陸雜誌》第96卷第4期,(1998年4月),頁46∼48。
周群:〈劉基詩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卷,(1998年9月),頁175∼201。
周建偉:〈談談「氣」在文學欣賞中的作用〉,《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1999年),社科版,頁67∼68。
易長發:〈劉基論略〉,《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2年2月),頁4∼7。
林麗容:〈劉基之聖人觀-以《誠意伯文集》為中心〉,《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325∼390。
邵波:〈文以氣為主的美學意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學科學版),第21卷第3期,1994年7月,頁113-119。
祁海文:〈試論明清時期古代文論「養氣」說的理論發展〉,《松江學刊》1997年第2期(1997年),頁10∼16。
邱樹森:〈從《郁離子》看劉基的民本思想〉,《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2002年),頁156∼160。
俞美玉:〈論劉基的人文精神之體現─由〈楚人養狙〉說起〉,《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專輯(2003年9月),頁12∼16。
施杏姑:〈《郁離子》新解〉,《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專輯(2003年9月),頁46∼49。
姜小青:〈文氣論〉,《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哲學社會科學版,頁68-73。
范昌灼:〈古代游記散文說略〉,《四川師院學報》第1期(1981年),頁36-41。
夏漢雲:〈明朝開國功臣青田劉伯溫〉,《浙江月刊》第8卷第12期(1976年12月),頁20∼21。
奚錦順:〈匠心獨運貴在創新-淺析劉基的〈松風閣記〉〉,《語文學習》第1期(1983年1月),頁28-30。
孫廣德:〈劉基的政治思想〉,《社會科學論叢》第40期(1992年 6月),頁1-49。
徐子方:〈元代詩歌的分期及其評價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總第83期(1999年2月),頁96-99。
徐永明:〈劉基與婺州文人〉,《殷都學刊》(2003年),頁81∼84。
徐波:〈從仕與隱看歷史上知識份子的價值觀與阻斷〉,《歷史月刊》第99期(1996年4月號),頁37-42。
徐芳玲:〈劉基、預言與迷惑〉,《幼獅月刊》第38卷第3期(1973年9月),頁19-23。
徐朔方:〈劉基對宋濂的友誼及其「二鬼」詩索隱〉,《中國書目季刊》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頁46∼53。
高玉海:〈試析諸子散文中的寓言群落結構〉,《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總第78期(1996年),社科版,頁97∼101。
高越天:〈明詩試評〉,《中國詩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70年3月),頁1-17。
高越天:〈元詩試評〉,《中國詩學季刊》第1卷第2期(1970年9月),頁1-26。
郝兆矩:〈關於朱元璋及其輔臣的神話傳說〉,《中州學刊》第5期(1996年),頁121-124。

張玲蕙:〈劉伯溫其人其事〉,《浙江月刊》第5卷第3期(1973年3月),頁26-29。
張秉政、趙家新:〈《郁離子》對先秦寓言的繼承和發展〉,《淮北煤師院學報》1999年第4期(1999年),頁80∼85。
張秉政、趙家新:〈劉基寓言文學「寓」的特徵〉,《淮北煤師院學報》1995年第1期(1995年),頁102∼105。
張秉政、趙家新:〈劉基寓言文學的審美特徵〉,《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第3期總第21期(1998年),頁91∼95。
畢英春:〈劉基反元透析〉,《麗水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1996年),頁5∼8。
畢英春:〈談神化劉伯溫〉,《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35∼38。
畢英春:〈朱元璋的皇帝夢─為劉基正名〉,《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44∼48。
許總:〈論理學規範下的明初文風〉,《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3期(1999年),頁1∼5。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1995年),社會科學版,頁16∼24。
郭英德:〈論明代的文學流派研究〉,《求是學刊》1996年第4期(1996年),頁83∼87。
陳大絡:〈劉伯溫思想的淵藪〉,《藝文誌》第157期(1978年10月),頁24-34。
陳文新:〈論對劉基的理解與誤解〉,《貴州大學叢刊》2000年第5期(2000年5月),頁41∼44轉88。
陳永革:〈《劉基評傳》評介〉,《鎮江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1997年),頁91∼92。
陳守文、何向榮:〈析「誠意伯」〉,《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專輯(2003年9月),頁5∼11。
陳蒲清:〈劉伯溫和他的寓言〉,《益陽師專學報》1983年第3期(1983年),哲科版,頁57∼62
陳學霖:〈關於劉伯溫傳說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1998年),頁44∼48。
陳新權:〈朱元璋殺戮元勛宿將試析〉,《上海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3年2月),頁85-92。
張健:〈劉基的絕句〉,《明道文藝》第234期,(1995年9月),頁62∼68
普登學:〈試論韓愈散文的美學風格〉,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專輯(2).2001,頁86-87。
馮永敏:〈論散文鑑賞的方法-從文理、文采、文境、文氣四方面看〉,《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2期(1995年5月),頁182∼266。
景唐:〈誠意伯劉基〉,《生力月刊》第4卷45期(1971年6月),頁32-37。
黃月林:〈也談劉基接受朱元璋聘用的思想動機〉,《浙江師大學報》1995年第5期(1995年),社科版,頁33∼36。
黃啟書:〈由元末政局看《郁離子》中的賢人政治〉,《中國文學研究》第17期(2003年6月),頁1∼54。
黃彰健校勘: 《明實錄附校勘記.太祖實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楊太辛:〈浙東學派的涵義及浙東學術精神〉,《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90∼95。
楊松濤:〈劉基教育思想的時代價值〉,《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專輯(2003年9月),頁17∼19。
楊鴻銘:〈劉基〈司馬季主論卜〉析評〉,《國文天地》第12卷第6期(1996年11月),頁60∼67。
溫星斗:〈劉伯溫的謀略〉,《華夏文化》1997年第3期(1997年),頁34∼35。
董國炎:〈明代理學與文學思想〉,《山西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1995年),哲學社會科學版,頁24∼29。
詹雅筑:〈劉基《郁離子.狙公》篇旨及章法結構〉,《國文天地》第20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98∼105。
熊憲光:〈讀劉基《郁離子》〉,《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3期(1982年),哲社版,頁90∼92。
裴世俊:〈劉基散文簡論〉,《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2001年),頁56∼57。
潘富恩、劉華:〈論浙東學派的事功之學〉,《復旦學報》1994年第5期(1994年),頁49∼54。
鮑延毅:〈一部出色的政治寓言集─《郁離子》管窺〉,《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1982年),社會科學版,頁23∼29。
鄭世明:〈試論莊子的寓言世界〉,河南大學學報(社學科學版),第36卷第1期,1996年1月,頁22-26。
劉再華:〈中國古代游記散文中的人與自然〉,《武漢冶金科技大學學報》第1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67∼72。
劉德隅:〈青田劉伯溫公掌故〉,《浙江月刊》第7卷第9期(1975年10月),頁11-14。
錢穆:〈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明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8月初版),第四冊,頁29∼42。
駱崇賢:〈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的發展及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明道文藝,第141期,1987年12月,頁69-75。
魏青:〈劉基和宋濂〉,《殷都學刊》(2000年),頁48∼52。
魏飴:〈中國散文審美傳統新論〉,《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1999年7月),頁39∼43。
魏建猷、肖善薌:〈劉伯溫和他的《郁離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2年),社科版,頁45-47。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 《古典文學》第8集1986年4月。
羅一民:〈藝術形象性探源-從美學的窗口看藝術認識的特點〉,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1996年,頁122-125。
羅寶冊:〈明代之初期文學〉,吳智和編:《明史研究論叢》(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第一輯,頁33∼65。
譚錦家:〈論明代文學〉,《北巿師範語文學刊》第2期(1995年5月),頁315∼337。
關肇昕:〈《郁離子》的成就〉,《南京師大學報》1984年第1期(1984年),社科版,頁34∼39
蕭功秦:〈論大蒙古國的汗位繼承危機〉,《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5期(1981年5月),頁48-59。
蘇貴慶:〈略論劉伯溫〉,《鹽城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1999年),哲學社會科學版,頁55∼58。
饒龍隼:〈明初詩文的走向〉,《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1年5月),頁44∼51。
顧建華:〈寓言藝術的美學魅力〉,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1994年,頁49-61。
龔顯宗:〈劉基的文學觀〉,《華學月刊》第148期(1984年4月21日),頁41∼43。
龔顯宗:〈劉基的佛道觀〉,《古典文學》,第15集,(2000年9月), 頁621∼6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209-303。
2.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209-303。
3. 王更生:〈論中國散文之藝術特徵〉,《教學與研究》第9期(1987年6月),頁35-61。
4. 王更生:〈論中國散文之藝術特徵〉,《教學與研究》第9期(1987年6月),頁35-61。
5. 白面書生:〈明代文臣劉基〉,《浙江月刊》第8卷第12期(1976年12月),頁21。
6. 白面書生:〈明代文臣劉基〉,《浙江月刊》第8卷第12期(1976年12月),頁21。
7. 周群:〈劉基--從歷史到神話的嬗變(1)〉,《大陸雜誌》第96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6∼19。
8. 周群:〈劉基--從歷史到神話的嬗變(1)〉,《大陸雜誌》第96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6∼19。
9. 周群:〈劉基--從歷史到神話的嬗變(2)〉,《大陸雜誌》第96卷第4期,(1998年4月),頁46∼48。
10. 周群:〈劉基--從歷史到神話的嬗變(2)〉,《大陸雜誌》第96卷第4期,(1998年4月),頁46∼48。
11. 周群:〈劉基詩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卷,(1998年9月),頁175∼201。
12. 周群:〈劉基詩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卷,(1998年9月),頁175∼201。
13. 林麗容:〈劉基之聖人觀-以《誠意伯文集》為中心〉,《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325∼390。
14. 林麗容:〈劉基之聖人觀-以《誠意伯文集》為中心〉,《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325∼390。
15. 夏漢雲:〈明朝開國功臣青田劉伯溫〉,《浙江月刊》第8卷第12期(1976年12月),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