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
王世舜,《尚書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0。
高亨,《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朱熹 注,周鳳五 導讀,《論語集注》,台北:萬象圖書,1997。
邢昺 疏,何晏 注,《論語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65。
皇侃 疏,《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1991。
劉寳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趙岐 注,《孟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荀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十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
水渭松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尸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
《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0。
熊禮匯,《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
王弼注、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3。
高亨,《老子正詁》,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6。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清.宋常星註,《道德經講義》,台北:三民書局,1993。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84。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2。
李勉 註譯,《管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1年4
月二版。
清.孔穎達,《禮記正義》,《四部備要》,〈經部〉,台北:中華書局,1970。
謝冰瑩等編譯,《大學》,《新譯四書讀本》,三民書局,1987。
孔穎達,《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八版。
郭璞,《爾雅》,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漢.劉向,《說苑》,台北:三民書局,1996。
漢.司馬遷,《史記》,長沙:嶽麓書社,1988。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台北:華聯出版社,1973。
南朝宋.范曄作;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台北:國立編譯館
出版,200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張伯行 輯、夏錫疇 錄,《課子隨筆抄》,中國哲學思想要籍叢編40輯,台北:
廣文書局,1975。
明.徐學謨,《歸有園麈談》,收錄於嚴一萍(編),《百部叢書集成》中的(明.
陳繼儒(編),《寶顏堂祕笈正函》第779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
汪榮寶,《法言義疏・重黎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王陽明,張懷承譯,《傳習錄》,湖南:岳簏書院,2004。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岳麓書舍,1986。
清.胡達源,《治家良言彙編.崇謙讓》第1-2冊,觀瀾閣出版,1894。
清.康熙,〈雍正追述〉,《庭訓格言》,四庫全書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學術文
之部,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孫奇逢、王灝,《孝友堂家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唐甄,《潛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
陳錄、陶宗儀,《善誘文.省心雜言》,台北:商務印書館,1927。
紀昀,《訓三兒》,《閱微草堂筆記》,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纪昀著、老山譯,《白話閱微草堂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96。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 第4卷,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出版社,1972。
《文子.九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孔子家語.三恕》,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第21輯,1978。
二、易學專著
王弼、韓伯康同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2。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
王振復,《周易的美學智慧》,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1。
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17卷,台北:臺灣商務,1968。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武陵書局,1995。
朱熹集註,《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
朱熹注,黃慶萱導讀,《易經》,台北:萬象圖書,1997。
孔穎達,《周易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
元.梁寅,《易參義》,台北:廣文書局,1974。
宋.朱震,《漢上易傳》上,卷2 ,台北:廣文書局,1974。
宋.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注》15卷,收錄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34
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12卷,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36集,台
北:成文出版社,1976。
程顥、程頤,《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台北:里仁書局,1982。
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李鼎祚集解,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台北:廣文書局,1979。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74。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船山易學集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白話易經編輯組編譯,《白話易經》,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尹振環,〈《易經》對《老子》的影響〉,《重識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其
術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91。
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學生書局,1999。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003。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1。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序言〉,《周易尙氏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1。
李光地,《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1998。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91。
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震,《大易哲學和天主教之修養論及德行論的比較探討》,《人與上帝》卷九,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南懷瑾、徐慶庭,《白話易經》,長沙:嶽麓書社,1988。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
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6。
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北京:中國書店,1999。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79。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0。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下,台北:學生出版社,1991。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楊鴻儒,《易經導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劉大鈞,《周易概論》,山東:齊魯書社,1988。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
劉大鈞、林忠軍,《易傳全譯》,成都:巴蜀書社,2001。
劉正、楊冰,《周易通說》,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6。
謝祥榮,《周易見龍》,成都:巴蜀書社,2000。
羅熾、蕭漢明著,《易學與人文》,台北:大展出版社,2006。
嚴靈峰,《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79。
三、其他專著
于首奎,〈循環往復和強調內因〉,張岱年、成中英主編,北京:《中國思維偏
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王邦雄,《用什麼眼看人生》,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類型和特點〉,張岱年、成中英主編,北京:
《中國思維偏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中國神學研究院翻譯,《聖經新辭典上冊》,天道書樓有限公司,中國神學研究
院,1993。
尹振環,〈《易經》對《老子》的影響〉,《重識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其
術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朱邦復,《智慧學九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鈎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余英時,《土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余英時,〈儒家「君子」的理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
公司,1987。
杜保瑞,〈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
文出版社,2000。
李震,《宗教使社會更有愛》,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
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馬新來,《論語的生活哲思》,台北:大村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黃永武,〈水是禮的象徵〉,《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1987。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
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馮志偉,《現代術語學》,台北:農資中心,1997。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昭明文選》,卷43,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楊民等譯,莎拉.艾蘭(Sarah Allan)著,〈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的水〉,《早期中國
歷史思想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楊建祥,《中國人的獨特智慧--「持盈」話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冊一,北京:三
聯書店,1982。
潘小慧,《德行與倫理—多瑪斯的德行倫理學》,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
潘小慧,《德行與倫理--多瑪斯的德行倫理學》,台北:聞道出版社,2009。
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劉寶才,〈尚水與守--老子學說探源〉,《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4。
劉景山,〈中西思維方式之比較〉,張岱年、成中英主編,北京:《中國思維偏
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劉湘生,《主題法的理論與標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劉寶村撰,張立文主編,〈易學與倫理學〉,《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鄺柏林,〈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在近代的變革〉,張岱年、成中英主編,北京:《中
國思維偏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康熙圖書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文化基本教材》1-3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
公司,2005。
四、期刊論文
于茀,〈中國文化中的水意象〉,《北方論壇》,148期,1998。
于春海、卞良君,〈易經中的君子觀〉,《周易研究》,34期,1997。
于春海,〈《論語》中的君子觀〉,《東疆學刊》,19卷1期,2001年1月。
于維杰,〈周易與儒家思想〉,《孔孟月刊》,35卷3期,1996年11月。王中江,〈儒家「聖人」觀念的早期型態及其變異〉,《中國哲學史》,第4
期,1999年。
王孔雀,〈對儒家「君子人格」的思考〉,《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6
年。
王海明,〈智慧.謙虛〉,《海南大學學報》,15卷4期,1987年7月。
方永泉,〈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卷,1期,1999年3月。江公正,〈謙卦原理之運用〉,《中華易學》,易經淺解 (第24課),4卷2期,1983年4月。
朱森溥,〈試析《易經》謙卦的理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1月。
朱嵐,〈君子、仁人、聖人〉,《孔孟月刊》,35卷8期,1997。
余勇,〈孔荀君子觀比較〉,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 2004年3月。
呂耀懷,〈傳統「讓」德及其現代意義〉,《孔孟月刊》,42卷,4期,2003年12月。
李煥明,〈易經的人格修養〉上,《中華易學月刊》,5卷2期,1984年4月。李成貴,〈概念分析初探〉,《四川圖書館學報》,6期,1982年4月。
李雲峰,〈水的哲學思想--中國古代自然哲學之精華〉,《中國哲學》,8期,2001。
李雲峰,〈哲學之水與水之哲學--試論水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地位〉,《鵝湖月刊》,2001年7月。李良俊,〈論儒家「君子觀」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塑造〉,《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0年3月。
李謨潤,〈論孔子的君子觀〉, 《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 1998年3月 。
李霖生,〈「周易」的環保生活〉,《哲學與文化》,24卷9期,1997。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所關尹遺說〉,《中國哲學》,20期,1999。
李蘭芝,〈周易人格建構〉,《周易研究》,28期,1996年2月。
汪淵之,〈從孔子論「君子」看儒家的理想人格〉,《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4期,2001。
辛亞民, 〈君子與聖人--論《周易》的理想人格〉,《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3期,2006。
林義正,〈論孔子的「君子」概念--孔子以前君子含義的演變〉,《國立臺灣大學
文史哲學報》,33期,1984年12月。
金戈,〈孔子與水〉,《海河水利》,1期,2001年。
金戈,〈孟子與水〉,《海河水利》,2期,2001年。
胡雷,〈從雲與水的意象看儒家「君子」的人格理想〉,《理論月刊》,第5期,2000。
胡發貴,〈厚德載物--傳統「忍」德泛論〉,《道德與文明》,1期,2002。
胡鴻文,〈論謙德--聖經論謙德與周易謙卦的比較研究〉,《道風》,47期,1976。胡元江、侯燕,〈中西方文化中的謙虛觀念之比較〉,《廣西大學學報》,7卷5期。
胡家祥,〈人格理想--美學史研究不容忽視的方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卷5期,2009年9月。
侯婉如,〈周易中君子之特質初探〉,《周易研究》,38期,1998年4月。
柯昊,〈先秦君子觀念的流變〉,《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7卷5期,2007年10
月。
袁慶德,〈先秦諸子著作中的君子〉,《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卷2期,2003年
6月。
徐柏青,〈「君子」--孔子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贛南師範學院學報》,5期,
2001,5月。
倪楊,〈「謙」、「慊」、「嫌」、「歉」、「嗛」意義梳理〉,《語文學刊》,9期,2009。
高秋芬,〈卜筮以決疑--為生命定調的〈乾〉卦〉,《中國語文》,105卷2期, 2009年8月。
莊立綺,〈坤卦中的人道思想〉,《輔大中研所學刊》,20期,2008年10月。
郭千華,〈周易中人的品位〉,《輔大中研所學刊》,6期,1996年6月。
陳碧,〈《周易》謙卦的哲學、倫理學內涵〉,《道德與文明》,1期,2004
年1月。
陳碧,〈《周易》重謙思想及其當代意義〉,《湖南社會科學》,5期,2004年
5月。
陳忠信,〈《老子》與水的神話思維--試論先秦《老子》之混沌神話〉,《中國文
化月刊》,267期,2002。
陳忠信,〈太一生水渾沌創世初探〉,《鵝湖月刊》,310期,2001年4月,頁47-53。黃慶萱,〈周易謙豫釋義〉,《孔孟學報》,40期,1980。黃朝恩,〈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月刊》,41期,2000年3月。
黃雅歆,〈《易經傳之吉凶思想》--以卦爻辭與象、彖、繫辭之討論為主〉, 《輔大中研所學刊》, 4 期,1995。黃楠森,〈論中國哲學史中關於理想人格的思想〉,《學海》,2000年6月。
程建功,〈《周易.謙》卦辭、爻辭別解〉,《周易研究》,1期,1999年1
月。
程建功、王常青,〈「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新解〉,《甘肅高師學報》,
4卷3期,1999年3月。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36卷12期,2009年12月。
張小喬,〈《周易》「退」的哲學〉,《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張志芳,〈論「周易」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3期,2001年10月。張耀南,〈水觀:孔孟莊別論〉,《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1997。
葉崗,〈《周易》的君子觀及其衍說〉,《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4月。
葉崗,〈君子觀:《論語》與《周易》之比較(上)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1998年2月。
葉崗,〈君子觀:《論語》與《周易》之比較(下)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1998年3月。
楊慶中,〈《周易》「遷善改過」思想述略〉,《道德與文明》, 2004年3月。
楊建祥,〈《周易》「持盈有道」觀中的德性意識〉,《周易研究》,3期,
1999。
楊淑明,〈孔子的君子論〉,《理論學刊》,3期,1998。
楊自平 ,〈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中國文哲研究期
刊,32期,2008。
楊春增,〈《周易》德育思想淺論〉,《天津市教科院學報》,3期,2002。
楊儒賓,〈道與玄牝〉,《台灣哲學研究》,2期,1999年3月。
裘士京、孔讀云,〈《論語》君子觀及其現代啟示〉,《學術界》,2006年1
月。
廖名春,〈從「乾」、「坤」之本字論《周易》的哲學內涵〉,《儒教文化研究》,9期,2008年2月。虞友謙,〈《周易.謙卦》與泛謙德傳統〉,《學術月刊》,12卷,1993。
潘小慧,〈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應用心理硏究》,台北:應用心理硏
究雜誌社,第9期,2001年3月。
潘朝陽,〈周易的環境倫理及其大地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報告》,37期,2002年11月。
蔡淑閔,〈「周易.大象」人生修養論研究〉,《中華學苑》,51卷,1998年2月。
劉季冬,〈試述孔子隱逸思想中的矛盾〉,《孔孟月刊》,第40卷第2期,2001。劉寬亮,〈簡論孔子的君子觀〉,《運城學院學報》, 1992年3月。
劉勇,〈孔子「君子人格」的建構根源〉,《樂山師專學報》,第1期,1997。
劉雅芬,〈形聲字構字歷程析論〉,《文字學論叢》,第2輯,第2期,2004
年4月。
鄧立光,〈說謙德〉,《毅圃》,23期,2000年9月。
錢潮、錢耕森,〈先秦各家的水哲學及法水哲學〉,《學術月刊》,343期,1997。
賴詩茹,〈《周易.謙卦》的哲學內涵及其運用〉,《中國語文》,105期6卷,2009。
蕭麗芬,〈周易大象傳「君子」哲學試探〉,《孔孟月刊》,40卷4期,2001年12月。
鮑新山,〈淺析荀子的君子觀〉,《青海社會科學》,6期,2001。
應裕康,〈《易經》謙卦對於現代社會的啟示〉,《故宮學術季刊》,17期2卷,1999年12月。
應霽民,〈水與先秦諸子〉,《文史雜誌》,61期,1996。
韓石萍,〈荀子對君子人格的界定〉,《齊魯學刊》,2期,1998。
羅移山,〈《周易》的人生價值論與當代國民人格塑造〉,《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04。
羅移山,〈《周易》九卦義理與當代管理中的人格陶鑄〉,《孝感學院學報》,
3期,1997。
五、會議論文
李杰,〈《聖經》中的謙徳思想初探〉,新莊輔仁大學:第七屆士林哲學教學講習
會論文發表會,2010年5月10日。
陳忠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試論孔孟之水思維〉,《第一屆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議論文集》,2003年9月26-28日。
陳忠信,〈試論周易之水思維〉,《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會議論文集》,2003
年11月6-12日。
陳忠信,〈試論太一生水之混沌神話〉,高雄師大:《第四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2001年7月15-16日。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台大中文系,1996,頁533-574。
六、博碩士學位論文
尹任圭,《周易吉凶思想的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朴正根,《易經之人生哲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朴榮雨,《《易經》中理想人格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呂依靜,《周易之道德哲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沈珮君,《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林建邦,《荀子理想人格類型的三種境界及其意義—以士、君子、聖人為論述中
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林瑤伶,《老子崇本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侯建州,《魏晉居子概念研究—以魏初至西晉為研究階段》,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4。
郭千華,《易之原理及大象君子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曉郁,《《論語》之「君子」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5。
陳靜宜,《先秦儒家君子說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2004。黃清章,《先秦聖人觀念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黃維潤,《老莊理想人格的探討》,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游幸惠,《《莊子》書中的水意象》,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8。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楊淑媛,《我國國小品德教育檢討與《易經》君子概念對其的啟示》,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七、網路、報紙資源
杜保瑞,〈東方哲學是追求理想完美人格的哲學教育〉,〈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
理想人格理論〉,〈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進路〉,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
室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
鄭吉雄,《《易經》規律的人文啟示》授課講義。
http://www.ncu.edu.tw/~jimmyjue/lge/program2/p203/6a.pdf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2001年成立,推動情意教育、道德發展,以人文
價值為中心,推動對人、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關懷與尊重。
http://www.sshcf.org.tw/school_view.php?id=1447
顏學復、黃國鏘,〈強化品格教育,國力勝負關鍵〉,《國語日報》,教育13版,
2009年3月16日。
八、外文參考資料
B. Haering(海霖), The law of Christ, vol.I, Mercier, 1966.
Rosch, E., & Mervis, C. B.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y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 7, 573-605.
Smith, E. E. & Medin, D. L.(1981).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E. E., & Osherson, D. N.(1984). Conceptual combination with prototype concepts. Congnitive Science, 8, 337-361.
九、工具書
字書:梁.顧野王撰,《玉篇》,四部集要,新興書局,1963年2月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辭海》,北京:中華書局,據1936年縮印,1994年7月五刷版。
《聖經辭典》,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76年12月香港初版,2006年12月臺灣
版。
中國神學研究院翻譯,《聖經新辭典》,九龍:天道書樓有限公司、中國神學研究
院,1993。
施家仁,《天主教聖經索引--查經字典》,天主教臺北總主教公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