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典文獻
一、經典類
1、《周易》
2、《詩經》
3、《書經》
4、《禮記》
5、《論語》
6、《老子》
7、《莊子》
8、《管子》
9、《墨子》
10、《呂氏春秋》
11、《淮南子》
12、司馬遷《史記》
13、董仲舒《春秋繁露》
14、班固《白虎通》
15、王充《論衡》
16、蕭吉《五行大義》
17、孔穎達《周易正義》
18、程明道、程伊川《二程集》
1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20、劉宗周《聖學宗要》
二、風水類
1、京房《京房易傳》
2、郭璞《葬經》
3、管輅《管氏地理指蒙》
4、佚名《黃帝宅經》
5、楊筠松《撼龍經》、《疑龍經》
6、卜應天《雪心賦》
7、賴文俊《催官篇》
8、蔡元定《發微論》
9、黃妙應《博山篇》
10、繆希雍《葬經翼》
11、張心言《形理總論》
12、箬冠道人《八宅明鏡》
貳、當代專著
1、亢亮、亢羽編著,《風水與建築》(天津:百花文藝,1999年)。
2、王玉德,《中華堪輿術》(台北:文津,1995年)。
3、王玉德,《神秘的八卦》(台北:書泉,1994年)。
4、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一)》(台北:地景企業,199年)。
5、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台北:地景企業,199年)。
6、王振復,《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1993年)。
7、艾定增,《風水鉤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9年)。
8、杜蕙蓉,《風水、擇日、造命》(台北:遠流,1996年)。
9、李循絡編著,《奇門易經》(台北:三人行,1985年)。
10、李振興,《尚書》(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11、呂凱,《淮南子》(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12、周何,《禮記》(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13、林俊寬,《風水、景觀、藝術與科學》(台北:文大華岡印刷場,1994年)。
林俊寬,《道家陽宅學新論》(台北:匯澤,1994年)。
14、林有來,《陰陽風水講義》(新竹:竹林,1975年)。
15、周文錚等譯,《地理正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16、張覺明著,潘祖譯校訂,《八宅明鏡精解》(台北:牧村,1998年)。
17、張淵量主講,黃耀德記註,《葬經圖解》(中壢:三泰,1998年)。
18、孫廣德著,《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
19、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1999年)。
20、陳怡魁博士講述、張茗陽編著,《生存風水學》(台北:財團法人易學研發會,2000年)。
21、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1994年)。
22、徐嵩齡編著,《環境倫理進展:評論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
23、陳炳元,《易鑰》(台北:天龍,1985年)。
24、徐芹庭,《易經研究》(台北:五洲,1982年)。
25、徐芹庭著,《陽宅風水》(台北:正中,1997年)。
26、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27、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商務,1999年)。
28、許紹龍,《風水與陽宅》(台北:隆泉,1986年)。
29、馮滬祥,《環境倫理學》(台北:學生,1991年)。
30、黃有志,《風水與環境》(高雄:高竿,1997年)。
31、黃有志,《從民生主義觀點看傳統風水與環境保護的當代詮釋及實證研究》(高雄:復文,1998年)。
32、梁貴博,《風水的研究》(台北:武陵,1989年)。
33、【日】飯島伸子著、包智明譯,《環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
34、鄢良,《三才大觀》(台北:文明,1994年)。
35、楊文衡、張平,《中國的風水》(台北:幼獅,1995年)。
36、詹石窗,《道教風水學》(台北:文津,1994年)。
37、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1996年)。
38、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年)。
39、趙建雄,《宅經校譯》(台北:雲龍,1996年)。
40、趙九峰著,《地理五訣》(台北:瑞成,1986年)。
41、翟廷晉主編,《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人民,1998年)。
42、劉思白,《周易話解》(台北:天龍,1985年)。
43、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1995年)。
44、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冊)》(廣西:新華教育出版社,1996年)。
45、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46、錢穆,《莊子篡箋》(台北:東大,1993年)。
47、戴君仁,《談易》(台北:開明,1982年)。
48、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1989年)。
49、羅光,《生命哲學》(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
50、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1978年)。
51、Jane Alexander著,林秀嫚譯,《心靈的季節-四季之秋》(台北:探索,2001年)。
參、學位論文
一、趙鏡中,《儒家「環境倫理」思想研究》(輔大,1991年)。
二、莊慶信,《中國哲學「地」哲學的演變-兼論其環境哲學涵義》(輔大,1995年)。
三、梁惠卿,《董仲舒陰陽哲學研究-風水中的氣》(輔大,1993年)。
四、劉佳鑫,《陽宅形法中的幾個主要觀念》(中原,1977年)。
肆、中文期刊論文
一、王鑫、劉淑媛,<當代重要的環境思想>《環境教育季刊第8期,1995年》。二、王士峰,〈中國風水文化基因之研究〉(嘉義大同商專,2001年)。
三、林文欽,《易經中的幾個生態環境觀念》(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3期,1998年)。四、柴松林,<環境、環境權、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問題>《核能天地9月號,1994年》。五、莊慧秋,<寶島風水誌異>《張老師月刊第217期,1996年》。六、洪榮聰,<從「全球氣候變遷」談本土環境問題>《師友月刊8月號,1995年》。七、勞思光,<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第3期,1993年》。八、高柏園,<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鵝湖學誌第25期,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