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類(依編著者年代排序)
西漢‧戴德撰,高明注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年)。
西漢‧扶生撰:《尚書大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西漢‧劉向:《說苑》,收入《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西漢‧董仲舒、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東漢‧王充撰:《論衡》(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
年)。
西晉‧干寶著,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西晉‧葛洪撰:《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西晉‧葛洪撰、李中華註譯:《新譯抱朴子》 (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
書局,1977年)。
西晉‧張華:《博物志》(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
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梁‧劉孝標著、余嘉錫校箋:《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
書局,2007年)。
南朝齊‧劉勰著:《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書局,1991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1980年)。
北宋‧程頤:《伊川易傳》(上海:齊魯書社,1983 年 )。
北宋‧蘇易簡撰:《文房四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南宋‧洪邁著:《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9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冊)卷二十九(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532。
二、近人相關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央研究院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市: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2015年)。
王仲犖:《魏晉南朝史》(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王明澤:《中國古代服飾》(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1995年)。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恒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朱大渭:〈魏晉南北朝階級結構試析〉,《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2007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208。
林在勇:《怪異:神乎其神的智慧》(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出版社,2010
年)。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林富士:《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
林富士:《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1年)。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長儒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版社,2004年)。
馬振芳:《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振鐸:《仁‧人道:孔子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張念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承宗、陳群著:《中國婦女通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張承宗:《六朝民俗》(臺北:南京出版社,2002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1996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1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濟南:魯齊書社,1991年),頁357-358。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新北市: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的批評理論與方法》(四川: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8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 (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12-15。
黃明誠:《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5年)。
黃偉倫:《魏晉自覺問題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
黃雅淳:《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收於容肇祖、湯用彤等著:《魏晉思想論(甲編三種)》(臺
北:里仁書局,1995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魯迅等:《魏晉思想》(甲編) (乙編)(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
魯迅著:《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
1992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鄭力為:《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鄭志明:〈《搜神記》的神話思維〉,《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鄭欽仁:《魏晉南北朝史》(北京:里仁出版社,2007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賴亞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英﹞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
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英﹞卡勒著、李平譯:《當代學術入門文學理論》(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年)。
﹝美﹞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著,洪蘭譯:《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
﹝美﹞馬斯洛Maslow著,劉燁譯:《馬斯洛的智慧:馬斯洛人本哲學解讀》,(臺
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臺
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年)。
三、期刊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恒展:〈博采異同遂混虛實──論干寶的小說理論與實踐〉,《山東師範大學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5 期(2006年),頁45-49。
王素貞:〈從《搜神記》探討干寶「發明神道之不誣」的創作意旨〉,《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6期(2007年 年11月),頁87-107。
王啟忠:〈試論六朝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兼議「六朝人非有意作小說」之說〉,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6期(1988年)。
王德華:〈論魏晉六朝志怪小說的潛意識蘊含〉,《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4期,頁61。
成秀萍:〈從《搜神記》看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作家的潛意識〉,《鎮江市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 》第十三卷第三期(2000年9月),頁26-28。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第16期(1987年),頁
29-53。
林俊宏:〈阮籍與嵇康詩文中的政治觀〉,《台灣政治學刊》第九卷第二期(2005
年12月),頁58。
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台北:中華書局,21997年),頁148。
李婕:〈論《搜神記》對魏晉服飾風俗的政治文化闡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98-103。
馬蘭:〈志怪小說述略〉,《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第1期。
康韻梅:〈試由「變化論」略論《搜神記》的成書立意和篇目體例〉,國立清化大
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三集》(臺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1990年)。
張谷良:〈干寶《搜神記》中「異類戀情」故事試析〉,《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
第26卷第2期(2007年6月),頁66-67。
張欣怡:〈從婦女守節與再嫁看魏晉南北朝的貞節觀〉,《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2004年),頁190。
梁容菁:〈〈河間郡男女〉、〈紫玉〉、〈賣胡粉女〉的情愛追求歷程與創作意涵〉,《中
國語文》610期(2008年4月),頁73-74。
許建新:〈搜神記校注〉,《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75年)。
彭樹欣:〈魏晉南北朝小說的虛實觀〉,《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
第4期,2005年12月,頁339。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12月)。劉玲:〈試論《搜神記》中體現的儒家思想〉,《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第7卷第4
期(2009年8月),頁137-140。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
3月)。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
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9年6月)。
謝明勳:〈從干寶著作談《搜神記》之著述緣由〉,《中國書目季刊》第25卷第1期(1991年6月),頁85-87。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
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1期,頁78-79。
謝明勳:〈「如願」故事源流考述〉,《書目季刊》第23卷第三期,(臺北:學生書
局,1989年),頁77-78。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12卷。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頁156。
鍾林斌:〈論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戀小說〉,《社會科學輯刊》第三期(1997年),
頁141-148。
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十五期(1934年),頁51。
﹝日﹞多賀浪砂:〈干寶『搜神記』と『漢書』『晋書』五行志〉,《九州中國學會報》23號(1981年)。
﹝日﹞森野繁夫:〈《搜神記》の篇目〉,《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24卷3號(1965年)。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淑玲:《《搜神記》歷史災異雜記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9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朱曉娟:《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恭億:《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雅茹:《魏晉名教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世昀:《《搜神記》中的祥瑞災異之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1 年)。
陳志豪:《《搜神記》中天人關係的流轉》(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洛雯:《《搜神記》異類婚戀故事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儷惠:《六朝志怪小說困境故事研究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年)。
楊凱芹:《魏晉魏晉時代婦女的婚姻與相關問題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育珉:《六朝志怪小說生死越界情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
士論文,2009年)。
蔡淑溫:《六朝志怪小說的生死觀:以神存不滅為核心》(宜蘭:私立佛光大學文
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劉文元:《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 》(彰化:國立彰師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
學碩士班論文,2006年)。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0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1992年)。
藍佩文:《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書寫的文化內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年)。
蘇榮彬:《神道設教──《搜神記》感應類故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
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五、網路檢索(依筆畫排序)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http://cnki.sris.com.tw/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http://203.72.2.106/cgi-bin/ncl3web/hypage51?HYPAGE=enter.txt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N.9za/webmge?switchlang=tw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2.ncl.edu.tw/nclJournal/index.jsp?l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