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5: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佩君
論文名稱: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
指導教授:吳定吳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公私部門協力公民參與民營化合產企並型政府BOT計畫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7
  • 點閱點閱:40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自1970年代以降,各國政府普遍面臨財政緊縮及民眾對公共事務需求增加的雙重壓力,為解決此一困境,並符合政治民主化及經濟自由化之趨勢,「公私部門協力」觀念乃應運而生。公私部門協力不再是傳統威權式政府管理經營觀念,而是強調公、私部門間,應以平等、分工、共享的態度相互合作,整合各方資源與優勢,為共同目標及願景而努力,以創造共贏局面。

為能瞭解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基礎與理念,筆者乃從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等整體政經結構體制之改變展開,探討此種改變所造成公私部門關係及互動關係的演進,並漸進形成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及需求的產生。另為使公私部門協力之理論結構更臻完善,除對公私部門之差異與特質進行研討外,亦將公民參與、民營化、合產及企業型政府精神等理念納入。此外,在應用方面,藉由對美國及我國實施公私部門協力之實證經驗與個案研究,探討其可能面臨之限制與難題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而整合理論與應用,嘗試建構一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以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相關政策時之參考或思考方向。

藉由本文之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 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對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影響:包括傳統行政體制與行政生態的轉變(隨整體環境改變,傳統僵化的官僚行政體制受到挑戰,行政運作漸走向彈性化及動態化,並與私部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及國家角色的轉變(由「大有為」萬能政府角色轉變為僅扮演導航功能,但仍保有治理、監督、評估與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等責任)。
二、 建構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時所應注意之前提:包括相關原則的把握(如合法性、責任確認、民主、效率、主動、可預測性、彈性、共贏、創新及鄰里與社區發展等原則),並認清協力關係之本質(即參與的成員雖居於平等地位,但目標不一定全然一致,但仍可因目標結合,成為堅強盟友。公私部門協力是種彈性、因地制宜的關係,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將發揮不同功能)。
三、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建構之程序與步驟:在本文中,筆者試著從Ken Cherrett、Sandra A. Waddock、Robert J. Bennett及Gunter Krebs等學說中,擷取相關要件,建構公私部門協力關係運作模式,並將之分成孕育、肇始、執行與成熟及評估等四大階段,每一階段中皆有其工作重點,亦均受其所處政經環境之影響。
四、 公私部門協力所面臨之限制與難題: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是目前及未來公共事務發展之必然趨勢,但其並非解決當前政府問題的萬靈丹,仍存在著限制與難題,諸如公部門角色的矛盾、對參與之疑慮、適法性問題、政府公共職責及相關知能與人之才欠缺等,均為推動協力關係時所應注意及克服的問題。

此外,本文亦試著對政府未來在推動公私部門協力相關政策時,提出若干建議:
一、在政府方面:應繼續宣導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及加強公民教育、提供私部門參與公共事務適當誘因、調整政府組織及行政程序、相關法令鬆綁與管制解除、暢通參與管道等。
二、 在民間企業方面:包括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參與能力、對政府施政廣提建言及邀集相關企業與學者等共同籌設公部門協力中心等。
三、 在民眾方面:促使民眾對自身角色轉變的體認,明瞭參與公共事務是權利,亦是義務;並引導社區及鄰里發揮應有功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係目前及未來公共事務發展之必然且必要之趨勢。鑑於我國目前相關研究並不多見,本文乃對公私部門協力觀念作一廣泛性探討,藉此拋磚引玉,俾為爾後相關研究參考與斧正起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途徑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限制…………………………………4
第四節 相關名詞界說……………………………………………8
第五節 相關論文檢視……………………………… … … …16

第二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探討……………………………………20
第一節 公私部門差異與特質…………………………………20
第二節 公私部門協力之理論基礎……………………………24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之理由與效益…………………………51
第四節 小結……………………………………………………54

第三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應用探討………………………………57
第一節 英美兩國實施情形……………………………………57
第二節 我國目前實施情形……………………………………70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面臨之限制與難題……………………87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建構………………… … ………96
第一節 觀念認知與建構原則…………………………………96
第二節 協力關係之來源與運作模式……………… ………102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建構步驟……… … …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書目………………………………… …………………………130

附錄一 公民參與相關論文比較……………… …………………141
附錄二 政府再造綱領……………………… ……………………143
附錄三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草案條文…… ………………148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及論文:
王招惠,民間團體參與公共政策執行之研究--臺北市政府委託民間辦理事項個 案探討。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毛治國,BOT案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暨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策勵營報告,民國87年6月30日。
李麗霞,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的角色--以杜邦事件為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
江岷欽;林鍾沂,公共組織理論。台北:空大,民國84年8月。
江丙坤,政府再造-BOT與政府業務委外。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暨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策勵營報告,民國87年6月30日。
吳 定,公共政策。華視,民國83年 8月。
吳 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民國87年1 月。
吳英明;孫嘉揚,都市政策之研究:公私部門協力組織聯合開發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民國81年。
吳濟華;吳英明,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中山大學中山學術中心,「民間參與都市發展」研討會論文,民國82年。
呂文通、邱坤玄譯,Carole Peterman原著,參與民主理論,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台北:幼獅,民國67年。
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市民的城市。台北:創興,民國85年2月。
周威廷,公共合產之理論與策略: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的觀察。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高希均,經濟學的世界-經濟觀念與理實問題。台北:經濟與生活,民國74年。
張世賢;陳恆鈞,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民國86年。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雙葉書廊,民國83年。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民國82年。
游育祺,公私協力參與都市開發事務之探討--以高雄市鹽埕區再發展方向為 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管理究所,民國83年。
傅麗英,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開創都市與土地研究室編譯,社區參與及發展-開發者指南。台北:創興,民國81年。
詹中原,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台北:五南,民國82年。
劉紹樑,BOT之法律精髓。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暨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策勵營報告,民國87年6月30日。
談古錚譯,J. M. Barbalet著,公民資格,Citizenship。台北:桂冠,民國80年。
薛 琦,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草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暨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策勵營報告,民國87年6月30日。
謝慶達;林賢卿譯,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台北:創興,民國81年。
謝慶達譯,夥伴:鄰里─公司合作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台北:創興,民國87年1月。
劉坤億,官僚體制革新之研究--企業型官僚體制理論及其評估。政大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戴金龍,我國大眾捷運系統營運組織民營化之研究--經營自主型捷運公司案例分析。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二.期刊:
白秀雄,「結合民間團體加速社會建設」。研考月刊,第123 期,民國76年,頁13-17。
江明修,「行政革新的新視野:整合國家與社會」。當代青年,第八卷第三期,民國84年4月,頁42-44。
江敏欽,「柯林頓政府行政改革與企業型官僚之理念」。美歐月刊,第十一卷第四期,民國85年 4月。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論叢,第二卷第三期,民國82年 6月,頁1-14。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雜誌,第五十六期,民國83年3月,頁61-67。
吳英明,「都市生活和市民參與」。中國行政評論,第四卷第二期,民國84年3月,頁79-102。
吳英明;吳濟華,「作伙來起造咱的城市:高雄21簡介」。空間雜誌,第五十六期,民國83年3月15日,頁69。
吳濟華,「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二十八期,1994年4月。
周良惠,「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合理『誘因』--外部經濟內部化措施」。經社法制論叢,第十二期,民國82年,頁199-230。
陳金貴,「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二十四期,民國81年9月,頁95-108。
陳德禹,「以變應變乃生存發展之道」。銓敘與公保月刊,第五卷第五期。
陳恆鈞,「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人力發展月刊,第四十七期,民國86年12月,
許榮宗,「民間參與自願服務的理念與作法」。社會福利,第九十期,民國81 年 2月,頁6-7。
許慶復,「合產概念分析:一個都市行政新模式的評估」。政治科學論叢,民國 79年3月,頁125-143。
傅麗英,「政府與民間合產公共服務之釐探」。銓敘與公保月刊,第四卷第十
二期,民國84年,頁28-32 。
魏逢亨,「公共政策的民眾參與」。民意學術專刊,民國77年秋季號,頁49-
64。
顏良恭,「民營化與美國的公共行政」。美國月刊,第六卷第十期,民國80年10月。
三.報紙:
胡偉良,「營造良好夥伴關係,構築高鐵BOT」。中國時報,民國87年7月9日,第十五版。
詹中原,「行政再造不等於政府企業化」。中國時報,民國84年9 月14日,第十一版。
劉芬美,「BOT審查程序應受法規約束」。中國時報,民國87年6月19日,第十五版。
「列管BOT投資金額逾一兆三千億」。中國時報,民國87年6月19日,第三版。
「台灣高鐵條款--BOT機制準則」。中國時報,民國87年7月10日,第十一版。
「建構完備法令與程序,BOT才能運作」。中國時報,民國87年6月12日,第三版。
「BOT鬆緊拿捏應得宜」。中國時報,民國87年5月29日,第九版。
「高鐵BOT邀四國營事業投資」。中國時報,民國87年10月 9日,第七版。
「蔡兆陽:民間參與公共工程,利多」。中國時報,民國87年10月 9日,第七版。
「中正機場捷運BOT案向民間招手」。中國時報,民國85年 6月20日,第二十九版。
「民間投資限制決大幅鬆綁」。中國時報,民國86年10月17日,第一版。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ennett, Robert J. and Kerbs Gunter
1991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itation in Britain and Germany. Belhaven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

Brudney, Jeffrey L.
1990 “Using Coproduction to Deliver Services” in James L. Perry ed.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p513-526.San Francisco ,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Brook, Harvey; Lance Liebman and Corinne S. Schelling
1984 Public Private Partership:New Opportunities for Meeting Social Needs .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Sci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opper, Terry L.
198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 D. Lynch (ed.).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anagement ,pp13-45.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Chandler, R. C. and Plano, J. C.
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2nded). Sanr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Cornwall, J. R. and B. Perlman
1990 Organiz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MA.:IRWIN.

Drucker, Peter F.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New York, N.Y.: Harper&Row.

Ellis, S. J. and Noyes, K. K.
1990 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revised ed.).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Gardner, John W.
1990 On Leadership.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Kettl, D. F.
1994 “Deregulating at the Boundaries of Government : Would It Help? “in J. J. DiIulio(Ed.),Deregulating the Public Service: Can Government Be Improved ? Washington, D.C.: Brookings,pp.175-197.

Lasssar, ferry Jilll ed.
1990 City Deal Making. ULI-The Urban Land Institute.

Lewis, E.
1984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 Toward a Theory of Bureaucratic Political Power. In.: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Lipsky, Michael
1976 “Toward a Theory of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in Wills Hawley et. al. ed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Urban Politics, N. J.: Prentic-Hall.

Marshall, T. H.
1950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David Held et al.(eds.)(1983).States and Societie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ldfield, Adrian
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The Emergenc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Pateman, C.
1978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rie, Madsen
1988 Privat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Choice. Hants, England :Wildwood House.

Roberts N. C. and King P. J.
1989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innovation.” In A. H. Van de Ven, H. L. Angle, and M. S. Poole ,(Eds.),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Cambridge:Ballinger,pp.303-305.

Salamon, Leater M.
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

Savas, E. S.
1987 Privatization: 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 Chatham,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Savas, E. S.
1992 “Privatization” In Mary Hawkesworth and Maurie Kogan, eds., 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 Ploitics,Vol.2, New York: Routledge.

Weimer, David L. and Aidan R. Vining
1992 Policy Analysis : Concepts and Practice. Unitted States of American, Prentice Hall, English Cliffs.
二.期刊:
Adams, S.
1983 “Public-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Principles and Action  Strategies”.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72,pp.83-98.

Ahlbrandt,R. S. ,Jr. and Weaver C.
1987 “Public-private Institutions and Advanced-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ern Dennsylvans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Vol.53,pp.449-458.

Arnstein, Sherry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Vol.35,pp216-224.

Berger, R.
1983 “Buildinng Community Partnerships: Vision, Cooperation, Leadership”. National Civic Review,Vol.72 No.5,pp.249-255.

Bradford, C.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and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A Case Study of Contracting with City Ventur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Vool.49 No.3,pp.326-335.

Brodie, M. J.
1995 “Public/Private Joint Ventures: the Government as Partner-Bane or Benefit?” Real Estate Issures,Vol.20,pp.33-39.

Brudney, J. L.
1984 “Local Coproduction of Services and the Analysis of Municipal Productivity”. 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19 No.4,pp.465-484.

Chandler, R. C.
1984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 as Representative Citizen: A New Role for the New Centu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4,pp.196-206.

Cherrett, Ken
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53 No.1,pp.6-13.

Coburn, R.and Dolan, G.
1995 “Industry/Government Partnership Works to Solve New York Environmental Issues”. Pulp&Paper,Vol.69,pp.59-63.

Cooper, Terry L.
1985 “The Public-Private Continuum: Interdepedenc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Public Budgeting&Finance,pp.99-115.

Cupps, D. S.
1977 “Emerging Problem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37 No.5,pp.478-487.

Ferris, J. M.
1984 “Coprovision: Citizen Time and Money Donations in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4 No.4-6,pp.324-333.

Jezierski, L.
1990 “Neighborhoods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Pittsburgh”, 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26 No.2,pp.217-249.

Langton, S.
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Vol.72,pp.256-261.

McArthur, A. A.
1993 “Community Partnership-A Formula for Neighbourhood Regeneration in the 1990s?”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Vol.28 No.4,pp.305-315.

Moe, R. C.
1987 “Exporing the Limit of Privat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7 No.6,pp.453-460.

Percy, S. L.
1984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Coproduction of Urban Services”. 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19 No.4,pp.431-446.

Polk,Tom
1995 “Recycl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lp&Paper,Vol.69,p.170.

Prager, J.
1994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 Lessons form the Private Sect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4 No.2,pp.176-184.

Ramamurti, R.
1992 “Public Entrepreneurs: Who They Are and How They Operat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XXVIII, No.3,spring,pp142-158.

Rosentraub , Mark S.
1983 “Public/Private Relations and Service Delivery: the Coproduction of Personal Safety”.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11 No.3,pp.445-457.

Sharp, E. B.
1980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ervice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 Midwest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14,pp.105-118.

Smallbone, David
1991 “Partnership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U.K. Local Enterprise Agencies”.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10,No.2/3.

Staats, E. B.
1988 “Public Service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8 No.2,pp.601-605.

Stephenson, Max O ,Jr.
1991 “Whither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 Critical Overview”. 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27 No.1,pp.109-127.

Sundeen, R. A.
1985 “Coproduction and Communities: Implications for Local Administrators”. Administration&Society,Vol.16 No.4,pp.387-402.

Swaim, Richard C.
1983 “Public-private Relations: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11 No.3,pp.459-482.

Turner, Robyne S.
1992 “Growth Politics and Downtown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Imperative in Sunblet Cities”. 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28,N0.1,Sep.,pp3-21.

Thompson, D. L.
1983 “Public Toward Public-Private Relations: A Symposium”.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11 No.3,pp.419-426.

Waddock, S. A.
1989 “Understanding Social Partnerships: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Partnership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on&Society,Vol.21 No.1,pp.78-100
.
Weaver, C. and Marcael Dennert
1987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Vol.53,pp.430-437.

Whitaker, G. P.
1980 “Coproduc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pp.240-246.

Wolman, Harold and Larry Ledebur
1980 “Concepts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Shaping the Local Economy Edited by Chery Farr.(1984)ICMA Seri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濟華;吳英明,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中山大學中山學術中心,「民間參與都市發展」研討會論文,民國82年。
2. 高希均,經濟學的世界-經濟觀念與理實問題。台北:經濟與生活,民國74年。
3. 傅麗英,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4.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論叢,第二卷第三期,民國82年 6月,頁1-14。
5.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雜誌,第五十六期,民國83年3月,頁61-67。
6. 吳英明,「都市生活和市民參與」。中國行政評論,第四卷第二期,民國84年3月,頁79-102。
7. 吳濟華,「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二十八期,1994年4月。
8. 周良惠,「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合理『誘因』--外部經濟內部化措施」。經社法制論叢,第十二期,民國82年,頁199-230。
9. 陳金貴,「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二十四期,民國81年9月,頁95-108。
10. 陳德禹,「以變應變乃生存發展之道」。銓敘與公保月刊,第五卷第五期。
11. 陳恆鈞,「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人力發展月刊,第四十七期,民國86年12月,
12. 許榮宗,「民間參與自願服務的理念與作法」。社會福利,第九十期,民國81 年 2月,頁6-7。
13. 許慶復,「合產概念分析:一個都市行政新模式的評估」。政治科學論叢,民國 79年3月,頁125-143。
14. 傅麗英,「政府與民間合產公共服務之釐探」。銓敘與公保月刊,第四卷第十
15. 顏良恭,「民營化與美國的公共行政」。美國月刊,第六卷第十期,民國8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