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1.于君方著,釋自衎譯(2000)。女性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下)。香光莊嚴,61,6-113。
2.毛紹周(2011)。臺灣家屋空間中的儀式性器物-以公媽案桌陳設為例。文史台灣學報,3,245-276。
3.王見川(2011)。民眾經典:一貫道經卷、劉伯溫錦囊與其他(第三冊)。臺北市:博揚文化。
4.王效峰(1994)。我是怎樣參加一貫道的。湖北文史資料,2,35-88。
5.王麗雅(2017)。從帳簿資料探究一貫道傳道儀軌:以寶光建德中部道場開荒初期為例(1949-1954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一貫道天皇學院,高雄市。6.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57)
7.江韶瑩等(2009)。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8.何彩彩(2012)。飄動的梵唄-浙江佛寺纖維藝術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9.吳彥徵(2013)。光影搖曳下的民藝采風--臺史博館藏燭臺造型淺析。歷史臺灣,5,143-155。
10.李子寧等(2007)。臺灣文物精選展專輯二。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1.李世瑜(1975)。現在華北秘密宗教。臺北市:古亭書屋。
12.李世瑜(2007)。現在華北秘密宗教。臺北市:蘭臺。
13.李玉柱(1992)。一貫道的精神與思想(一)~入門導論。臺北市:圓晟。
14.李玉柱(1994)。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臺北市:圓晟。
15.李秀娟(2009)。物兼道器與一體兩面―試論王船山對傳統道器觀的價值開新。船山學刊,2009(1),17-20。
16.李建緯(2011)。爐香裊裊--鹿港地區廟宇內早期香爐形制與功能初探。2011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31-63頁)。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17.李建緯(2012)。爐香乍爇,瑤宮蒙熏 --彰化南瑤宮古香爐之形制年代與其意涵探討。王志宇主編,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51頁)。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18.李建緯(2013)。(第二期)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19.李建緯(2013)。彰化儒學,為高九仞-彰化孔廟文物調查與研究。庶民文化研究,7,39-95。
20.李建緯(2013)。臺灣媽祖廟所見「與天同功」匾之風格與工藝問題。2013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全球化下媽祖信仰的在地書寫(309-337頁),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21.李建緯(2016)。從文物看見歷史─臺中旱溪樂成宮既存文物與相關問題。林正珍等編,媽祖物質文化研討會─媽祖文化中的歷史物件、保存與再現(19-63頁)。臺中:財團法人臺中樂成宮。
22.李建緯(2017)。苗栗縣中港慈裕宮文物(含一般古物)研究整理計畫成果報告書。委託單位: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執行單位:嵐厝創意企業社。
23.李建緯(2018)。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臺中市:豐饒文化社。
24.李建緯,盧泰康(2018)。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作業手冊。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5.李建緯、林郁瑜(2014)。雲林西螺廣福宮文物資源調查報告。庶民文化研究,9,86-123。
26.李建緯、張志相(2013)。彰化定光佛廟調查與研究:其歷史、信仰與文物。臺灣文獻,64(1),129-191。
27.李建緯、張志相(2018)。萬和藏珍(下)。臺中市: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
28.李建緯、張志相、林郁瑜(2015)。面海的女神--臺中濱海媽祖廟文物資源調查與研究。庶民文化研究,12,47-143。
29.李茂榮(2015)。從宗教教育觀點對「宗教文化創意產業」之省思。輔仁宗教研究,30,111-132。
30.李添春(1968)。臺灣住民之家神及其對神之觀念。臺灣風物,18(2),9-14。
31.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116-150。
32.李豐楙、李秀娥、謝宗榮(2000)。文英館館藏宗教文物 臺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33.汪惠娟(2007)。王船山“道器為一”形上思想之管見。哲學與文化,34(8),69-84。
34.汪碧芬、何明泉(2012)。建構空間中神聖場域設計之基礎模式。設計學報,17(4),21-44。
35.阮昌銳(2014)。從臺灣民間宗教習俗談民間藝術的發展。傳藝雙月刊,115,18-31。
36.周何。禮的內涵及其影響。禮儀論述專輯第三輯。內政部編。
37.林仁政、潘威廷、王麗雅(2017)。從文獻及祭祀器物探討寶光建德道場中部開荒奠基與傳播(西元1948-1958)。2017一貫道世界總會國際學術研討會,B2-1–B2-21。
38.林承緯(2007)。台灣民間祀神主從關係的形成與特質。臺灣文獻,58(1),163-189。
39.林俞君(2014)。從城隍廟陪祀神觀察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以臺灣本島城隍廟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臺北市。40.林偉嬪(2003)。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臺灣人類學刊,1(2),115-147。
41.林鈺勝(2005)。台灣一貫道佛堂儀式空間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42.林榮澤(2009)。一貫道藏·史傳之部(第一冊)師尊張天然傳。新北市:一貫義理編輯苑·天書訊文中心。
43.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1994)。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魯燕萍譯)。臺北市:桂冠書局。
44.姚伯勳(2008)。臺灣的神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臺北市。
45.施慶星(1992)。圓覺大帝成道十週年紀念文集–圓覺。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46.施慶星(1993)。德風道範-邱公耀德前人成道十週年紀念特刊。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47.施慶星(1994)。寶光建德前賢錄-點傳師篇。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48.施慶星(1995)。寶光建德簡介。臺中市:寶光建德出版社。
49.唐俊杰(2006)。祭器、禮器、“邵局”―關於南宋官窯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6,45-60。
50.涂爾幹(Emile Durkheim)(1992)。宗教生活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12)
51.張天然(1939)。暫定佛規。上海:崇華堂。
52.張恭銘(2008)。王船山之道器論。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1(2),85-97。
53.張崑振(1999)。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市。54.梅珍生(2005)。論禮器的文化意義與哲學意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45-49。
55.許美雲(2014)。宗教藝術文物在歷史類博物館之蒐藏意義、展示再現與回歸崇拜。傳藝雙月刊,115,68-81。
56.許善然(2017)。祭祀的意蘊與價值–以《禮記‧祭義》之闡釋為主。鵝湖月刊,43(6),38-47。
57.郭有育(2009)。觀世音菩薩彩繪佛相造型創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高雄市。58.郭廷棟等人(1937)。一貫道疑問解答。臺北市:三德書局。
59.陳文婷(2013)。宗教神聖空間儀式行為研究–以臺灣一貫道之基礎忠恕與興毅南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60.陳啓文(2006)。船山「道」「器」兩端之分說及其統一。鵝湖月刊,369,35-42。
61.陳景黼(2014)。從假物到自得--《荀子》由禮見理的學習向度(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新竹市。62.陳殿禮、洪佩芬(2014)。敬祖文化對廳堂空間與家具之影響:以金門民居為例。設計學報,19(1),19-42。
63.陳翼漢(2004)。歷史與文化資產之於「過去」。博物館學季刊,18(2),79-94。
64.陳贇(2002)。王船山道器之辨的哲學闡釋。哲學門,3(2),19-42。
65.陸仲偉(1998)。一貫道內幕。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
66.彭明輝(1995)。由神明配置圖看台灣民間信仰-以中和地區八座寺廟為中心。新史學,6(4),45-87。
67.程恭讓(2013)。當代中華一貫道應當如何「說話」—關於李玉柱先生兩部一貫道哲理著作的解讀。道在民間—中華民間宗教文化論壇論文集(276-293頁),新北市:中華文化國際交流促進會。
68.黃正彥(1998)。傳統宗教器物及其在民俗上之意義。臺南文化,45,99-120。
69.黃春秀(2008)。帘幔帷飾--臺灣早期建築裝飾織物。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7,53-62。
70.楊弘任(1996)。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71.楊弘任(2010)。一貫道儀軌:禮門義路、正心修身。論文發表於廈門大學國學院、一貫道總會聯合舉辦之「中國民間宗教的重新認識與傳承研討會」會議,福建:廈門大學國學院。
72.楊弘任(2012)。靈修、命理,再回到天道:一貫道倫敦佛堂的民族誌初探。中華文化的當代社會影響學術研討會。福建武夷山是市,廈門大學國學院。
73.楊弘任(2015)。綜攝與轉譯:一貫道英國道場的行動者網絡分析。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35-274頁)。新北市:群學。
74.楊東曉(2010)。一貫道_覆滅與逃亡。看歷史,43,61-68。
75.楊景貴(1991)。東勢寶德聖宮略史。寶光建德道刊,2,20-22。
76.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20(2),67-80。
77.漢寶德(2004)。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市:聯經。
78.劉怡君(2006)。內盡其誠,外盡其禮-一貫道禮儀的信仰意義。2006一貫道世界總會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A-1-1 - A-1-21。
79.劉裕元(2014)。論禮與俗。桃園創新學報,34,331-340。
80.蔡雅蕙、徐明福(2010)。1910至1930年代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之探討。民俗曲藝,169,89-144。
81.盧泰康、李建緯(2013)。臺灣古蹟中既存古物調查的現況與反思。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5,95-115。
82.賴文英(2008)。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藝術研究所,新北市。83.謝宗榮(2004)。台灣神像藝術。陶藝,42,72-77。
84.謝宗榮(2015)。從文化資產的觀點看臺灣的媽祖信仰及其有關文物。楊蓮福總編輯,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31-62頁)。臺北市:博揚文化。
85.謝宗榮(2017)。虔供養以降福─祭祀禮儀中的供品與祀具。物質民俗與產業|臺灣當代民俗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
86.鍾雲鶯(1995)。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臺北市。87.鍾雲鶯(2007)。「本」與「非本」--論一貫道解讀儒家經典的思考模式。世界宗教學刊,9,113-151。
88.鍾雲鶯(2010)。「禮」的生活化--一貫道對儒家「禮」思想的實踐。鵝湖月刊,35(11),36-44。
89.鍾雲鶯(2017)。惟將此心許日月:青島一貫道傳點師李崇一的個案研究。2017一貫道世界總會國際學術研討會,A2-1–A2-27。
90.簡榮聰(2004)。彰化常民文物。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91.簡榮聰(2010)。台灣傳統家具的品類功用與特色風格。臺灣文獻,61(2),189-223。
92.簡榮聰、阮昌銳(2008)。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專輯。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93.藍吉富(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94.關長龍(2014)。禮器略說。能仁學報,13,63-77。
二、外文
1.Ernst Hans Gombrich.(1984). The sense of order: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Tillich, Paul.(1957).Dynamics of Faith.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