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木榮(2000)。認識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論文集。國立台中師院特教中心印行。
王天苗(1999a)。迎向二十一世紀的障礙者教育。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迎千
禧談特教,1-25。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王天苗(1999b)。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I)。國科會
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87-2413-H-003-009。
王天苗主編(2000)。學前特殊教育課程。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某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2a)。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2002b)。國小附設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科會專案報
告,計畫編號:NSC90-2413-H-003-030。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天苗、蘇燕華(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王碧霞(2005)。融合教育下學前教師壓力之調查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88-98。王瓊婉(2006)。台北縣幼稚園教師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方婉真(2007)。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
系教學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9)。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內政部台內童字第
0980840004號令修正發布。台北市,內政部。
田佳靈(2005)。談學前融合教育的教學策略。空大學訊,349,64-70。白惠蘭(2005)。原住民地區幼教師及教保人員融合教育理念與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素華(2001)。融合教育與學校再造。融合教育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19-132。
吳昆壽(1996)。融合式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吳淑美(1995)。發展遲緩兒童之教育需求及現況分析。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
中華兒童保健協會,13-18。
吳淑美(1999a)。學前融合班個別化教育方案之擬定與執行。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9b)。學前融合班教學手冊。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9c)。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9d)。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9e)。融合式學前特教班教學手冊。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9f)。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吳淑美(2003)。從學生及教師角度探討融合式班級對特殊生的社會支持度。國科會專
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0-2413-H-134-006。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吳武典(1994)。我國身心障礙兒童教育安置之檢討。師大學報,39,134-181。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李惠藺(2001)。特教班教師支援融合班教師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師院實小附設幼稚
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秀珠(2005)。高雄市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角色知覺與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翠玲(2005)。蛻變中的特殊教育課程需求與改革。特殊教育學年刊,121-132。
李郁青(2008)。高雄市幼稚園教師和家長對實施融合教育之態度與需求研究。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何金燕(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呂琳(2006)。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融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幸曼玲(2003)。國民教育幼兒班課程之能力指標專案研究。主持人。教育部。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與學校再造。融合教育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20。
林幸台、蕭惠伶(2002):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地位與社會地位之研究。兒童福利期刊,2,1-34。
林鈺涵(2004)。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林少雀(2004)。實施融合教育教師態度、教學困擾與教師需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中
小附設幼稚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
林美香(2004)。台灣中部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英(2004。融合教育的有效教學設計。特教園丁,19(3),31-34。林翠英(2005)。特殊需求學生的課程與教學。特殊教育季刊,96,23-31。林春梅(2005)。幼稚園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琪(2006)。發展遲緩孩童之家長參與學前融合教育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上真(2000)。帶好每一個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普通班老師對特殊需求學
生之因應措施。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017-004。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5。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心理。
邱椽茵(2006)。學齡前融合教育班級師生及同儕互動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公立幼稚園
教師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邱曦萱(2007)。學前教師教學之心路歷程-以融合班為例。輔仁大學兒童碩士論文。官雯欣(2008)。馬祖地區幼稚園教師及家長對於學前融合教育 專業知能及接納態度之
調查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平順(2002)。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與實務。教師天地,119,27-35。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洪雅燕(2007)。花蓮縣教保人員對學前融合教育知覺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馨徽(2000)。幼稚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班觀察。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永崇(2001)。融合教育:意義、爭議與配合措施。融合教育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特殊教育中心,21-40。
秦麗花(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16(4),51-55。桃園縣教育處(2008)。桃園縣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與輔導要點。民國97
年7月24日府教特字第0970241134號函修訂。
桃園縣教育處(2008)。桃園縣學前暨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巡迴教育實施計畫。
民國97年6月6日府教特字第0970181718號函修正公佈。
桃園縣教育處(2008)。桃園縣平衡各鄉鎮市特教資源加強身心障礙班建置三年計畫。
計畫期間:(98年1月~100年12月)。
桃園縣教育處(2009)。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編班注意事項。民
國98年4月9日府教特字第0980131887號函修正發布。
桃園縣教育處(2010)。桃園縣特教白皮書。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教育處(2003)。桃園縣學前身心障礙幼兒特殊教育實施要點。民國92年3月
11日府教特字第0920050861號函。
張翠娥(1999)。幼兒元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1),15-33。張英鵬(2001)。融合幼教單位之幼兒家長及幼教老師對融合式特殊幼兒教育之態度。
載於楊宗仁(主編),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P83-111)。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特殊教育中心。
張順淳(2005)。托兒所教師覺察其輔導特殊幼兒之支持需求研究-以台南縣一所私立托
兒所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張世彗(2005)。融合教育的遞嬗與在融合班中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的方法。國教新知,52(3),1-11。
張美雲、林惠芬(2005)。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2),149-162。張香如(2008)。中部地區學前教師輔導特殊幼兒教育支持系統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a)。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標準。中華民國88年1月27日教育部
台(88)參字880801。
教育部(1999b)。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
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十日教育部(88)台參字第88097516號令訂定發布全
文13條。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c)。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安置標準。中華民國88年3月17日教育部台(88)
參字88025944號令發布。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8)。教育部97學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9)。教育部98學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0)。各縣市學前階段安置概況(不含特教學校)。2010年6
月7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許碧勳(1997)。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老師的角色。國教月刋,44,3-4。許碧勳(2001)。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184。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陳淑琴(2002)。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4,38-51。陳良青(2004)。幼稚園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碩士論文。
陳宜伶(2005)。學前融合班普幼教師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珍(2006)。學前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以普通班的融合教育為例。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戍(2007)。同儕對自閉症幼兒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陳心怡(2008)。花蓮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佳穗(2008)。高雄縣學前教育人員對身心障礙兒童融合教育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富美(2008)。台中縣學前普通班教師對巡迴輔導服務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卿(2008)。一名特殊需求幼兒接受融合教育之歷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
碩士論文。
陳享蓮(2009)。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教學碩士論文,新竹。
傅秀媚(1997)。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6-26。鈕文英(2005)。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研究成效。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3-2413-H-017-011。
黃昆輝(1986)。克柏屈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0,177-302。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
社會科學,8(4), 616-633。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世鈺(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黃嘉紋(2008)。臺北市幼稚園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角色職責與專業成長需
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莉(2008)。嘉義縣市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支援需求與現況調查研究。南華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茹(2008)。台北縣學前融合教師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
曾淑青(2009)。主題課程檔案評量歷程之探究--以一所公立附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游寶珠(2006)。臺中縣學前教師對園所實施融合教育的態度及相關因素研究。亞洲大學
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嘉樺(2003)。台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台北縣市國小附幼為例。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劉文瑤(2006)。公立幼稚園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與實踐調查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輔
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學融(2008)。優質學前融合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
楊智雯(2000)。學齡前融合式教育理念分析探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
楊芳美(2005)。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與教學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廖又儀(2006)。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對於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鳳瑞、陳姿蘭編譯(2002)。幼兒表現評量---作品取樣系統。台北:心理。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院。
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39-58。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鄭雅文(2003)。學前教育機構執行融合教育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探討-以高雄市為例。靜
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莉(2004)。特殊幼兒融合教育品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賴美智(1999)。淺談融合式學前教育。兒童福利,55,27-31。
賴美雲(2007)。一所公立幼稚園實施完全融合教育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盧台華(1998)。身心障礙學生課程教材之研究與應用。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系(編),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議實錄。185-190。台北:編者。
蘇文利、盧台華(2006)。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53-74。
簡楚瑛(1996)。幼稚園教師教室管理困擾問題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年刊,9,273-306。簡楚瑛(1999)。從美國幼教課程模式論幼教課程之基本問題。教育研究集刊,43,139~161。
簡淑蓮(2004)。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及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淑芳(2007)。嘉義市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俐香(2007)。公立幼稚園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自我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系碩士論文。
韓文琳(2009)。學前教師參與融合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
魏麗華(2006)。學前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私立田園托兒所為例。朝陽科技
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蘇雪玉(2000)。學前融合式教育模式之探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
NSC89-2413-H-017-004。
鐘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梅菁(2001)。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484。
鐘梅菁(2002)。學前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以融合班教師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429-452。
鐘梅菁、吳金花譯(2002)。Mark Wolery著。學前教育融合方案。台北:禾楓。
鐘梅菁、謝惠娟(2003)。如何帶好每一個學生—談融合教育模式及其影響的因素。國
教世紀,206,57-64。
鐘梅菁(2005)。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龔盈涵(2007)。學前融合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len, K.E.(1992). The exceptional child: Main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New York: Delmar.
Ayres, B., Belle, C., Green, K., O’Connor, J. &; Meyer, H. (1992).Examples of curricular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 disabilities in the elementaryclassroom.(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ED334418)
Alper, S . ( 1996 ) .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curriculum content for inclusive
settings . In D . L .Ryndak &; S. Alper ( Eds . ) , Curriculum content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settings (pp. 19-31). Needham Heights, MA:
Al lyn &; Bacon .
Allen, K.E., &; Schwartz. (4th Eds.). (2001).The exceptional child: inclu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Y: Delmar and Thomson Learning.
Baumgart ,D. ,Brown ,L., Pumpian ,I. ,Nisbet ,J., Ford, A. ,Sweet ,M., Messina , R., &; Schroeder,
J .(1982 ) .Principle of partial particip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adaptations in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severely handicapped students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everely
Handicapped, 7( 2 ) , 17- 27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 EJ272747).
Bailey, D.B., McWilliam, R.A., Buysse,V., &; Wesly,P.W.(1998)Inclusion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ng val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
27-48.
Berg ,B . L . (1998)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ernard, H .R . (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 Sage.
Beckman, P., Barson, D., Horn, E., Hanson, M., Gutierrez, S., &; Lieber, J. (1998).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inclus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 125-150
Bredekamp, S. (1993 )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 Healthy marriage or family feud ?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3 ( 3) , 258 - 271 .
Bricker, D. (1995).The challenge of inclus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tervention, 19(3), 179-194.
Bryan G. C. (2002). Inclusive attitud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e- service general educators
enrolled in a curriculum infus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3), 262-277.
Carta ,J.J. (1995)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 A critical analysis as applied to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 27 ( 8 ) ,1-14.
Carta ,J.J. ,Schwartz, I. S. , Atwater, J. B., &; McConne l l , S.R. (1991).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Appraising its usefulnes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opic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 11(1) ,1- 20 .
Cross, A. F., Traub, E. K., Hetter-Pishgahi, L., &; Shelton, G. (2004). Elements of successful inclusion for children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4(3), 169-183.
Diamond, K. E., Hestenes, L. L., &; O ’Connor,C .E. ( 1 9 9 4 ) .Integrating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preschool : Problems and promise . Young Children ,49(2) , 68-75 .
Dugge r-Wadsworth ,D .E .(1997 ) .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 In
C. H. Hart, D. C. Burts , &; R. Charlesworth (Eds .) ,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 Birth to age eight (pp.335-361)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Elliott, 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 Open Unversity Press.
Hallahan, D.P., &; Kauffman, J.M (1994).Exceptional learners: Introduction tospecial education.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Hoover, J.J., &; Patton, J.R (1997).Curriculum adapt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2nd ed.).Austin, TX: Pro-ed.
Hemmeter, M. L.(2000).Classroom-based interventions: evaluating the past and looking toward the
futur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1),56-61.
Hanson, M. J., Wolfberg, P., Zercher, C., Morgan, M., Guiterrez, S., Barnwell, D. et al. (1998).
The culture of inclusion: Recognizing diversity at multiple leve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 185-209.
Katz, L. G., &; Chard, S. C. (1993) .Engaging children ’s minds: The proj ect approach.
Norwood , NJ : Ablex.
Kuester, V. M. (2003). 10 Years on: Have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Changed? Retrieved Nov. 11, 2004 from http://www.isec2000.org.uk/abstracts/papers_k/kuester_1.htm
King-Sears, M. E. (1997).Best academic practices for inclusive classroom.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9(7). 1-24.
Lovaas,O. I. (1981).Teaching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The “ME” book.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Lovaas, O. I.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a treatment-research project for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and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6, 617-630
Merriam ,S .B .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
Jossey - Bass .
Odom, S.L. (2000).Preschool inclusion:What we know and where we go from here. TECSE ,
20(1) , 20-27.
Odom, S.L., &; McEvoy, M.A. (1988). Integr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d norm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In S. Odom &; M.B. Karnes (Eds.)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 empirical base(pp.241-267).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Rose, D. F., &; Smith, B. J. (1993).Preschool mainstreaming: Attitude barriers and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them. Young Children,48(4), 59-62.
Rafferty, Y., Piscitelli, V., &; Boettcher, C. (2003).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among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9, 467-479.
Stainback, W., &; Stainback, S.(1993). Support networking for inclusive schooling: Interdepend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Warger, C., &; Pugach, M.(1998).Curriculum considerations in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 In
E. Meyen, G. Vergason, R. Whelan(Eds.).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Denver,
CO: Love Publishuig.
Williams, L.R., A &; d Fromberg, D .P. (1992). Encyclopedi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Garland: New York.
Mary K.Smith &; Kenneth E. Smith(2000) ."I believe in inclusion ,but...": Regular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sperception of successful inclu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Spring 2000; 14, 2; ERIC.pg.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