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23: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人傑
研究生(外文):Jen-Chieh Cheng
論文名稱:論刑罰的應報思想
論文名稱(外文):On Retributivism of Punishment
指導教授:林東茂林東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應報主義一般預防刑罰根據死刑鞭刑
外文關鍵詞:retributivismgeneral preventionjustification of punishmentdeath penaltyca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64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刑罰理論處理下面兩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懲罰犯罪?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懲罰?這牽涉到刑罰的功能和目的。刑罰理論在歷史上主要分成應報主義和功利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功利主義主張,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以獲取社會的最大利益;應報主義主張,刑罰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其原則是無罪不罰、有罪必罰、輕罪輕罰、重罪重罰、罰當其罪、罪刑相當。

十八世紀時,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法的形而上學原理」中主張:「懲罰永遠不能僅作為促進對罪犯本人或市民社會的一種善的手段,而必須只因為該人犯了罪才加刑於他。」提出了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他人工具的應報理論。他認為,刑罰即為正義,有罪不罰,正義將蕩然無存。在死刑的看法上,康德認為我們處死一個死刑犯,正是因為承認他有自由意志而尊敬他的理性。若我們將死刑犯處以終身監禁,則是否定了人的自主性。

無論在道德上或是法律上,人性普遍渴求刑罰能與犯罪結果相當。依據應報論,刑罰的嚴厲性與懲罰性應與犯罪結果相稱。因此,應報論應為刑罰理論上最有力的論據。
The theories of punishment seek to understand why and how we punish. Punishment is often discussed in terms of two concepts: the general justifying aim of punishment (why we punish) and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how we punish). In history, two of the most often used justifications of punishment are utilitarianism and retributivism.

For utilitarians, punishment is forward-looking, justified by a purported ability to achieve future social benefits, such as crime reduction. For retributionists, punishment is backward-looking, and strictly for punishing crimes according to their severity.

Retributivism covers all theories that justify punishment because the offender deserves it. This is interpreted in two ways, either:
a person must be punished because they deserves it (desert if a sufficient reason for punishment), or
a person must not be punished unless they deserves it (desert is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necessary condition of punishment).
Retributive theories usually put forward that desert is a sufficient reason for punish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philosopher Immanuel Kant wrote in The Metaphysical Elements of Justice of retribution as a legal principle: "Judicial punishment can never be used merely as a means to promote some other good for the criminal himself or for civil society, but instead it must in all cases be imposed on him only on the ground that he has committed a crime."

Immanuel Kant regards punishment as a matter of justice. He states that if the guilty are not punished, justice is not done. Kant thought that murder required the death penalty in order to respect the criminal as a rational and responsible moral agent - life imprisonment would deprive the criminal of the autonomy which is part of his heritage as a person.

In ethics and law, "Let the punishment fit the crime" is the principle that the severity of penalty for a misdeed or wrongdoing should be reasonable and proportional to the severity of the infraction. The concept is common to most cultures throughout the world. Depending on the retributivist, the crime's level of severity might be determined by the amount of harm, unfair advantage or moral imbalance the crime caused. As a result, retributivism should be the most convicing theory of punishment.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刑罰之意義
第一節 刑罰之概念
第二節 刑罰之本質
第三節 刑罰之功能
第四節 刑罰之目的
第五節 刑罰之根據
第三章 刑罰理論之演進
第一節 報復時代
第二節 重刑時代
第三節 理性時代
第四節 矯正時代
第五節 整合時代
第四章 刑罰的應報思想
第一節 應報與報復
第二節 應報理論
第三節 應報與罪刑相當
第四節 對應報的批評
第五章 應報思想與刑罰制度
第一節 應報思想與生命刑
第二節 應報思想與身體刑
第三節 應報思想與自由刑
第四節 應報思想與財產刑
第六章 結論
一、書籍:
1.王玉業等,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七),台北:法務部,2004年12月。
2.白建軍,罪刑均衡實證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3.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範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4.李茂生,權力、主體與刑事法—法邊緣的論述,台北:台大法學叢書,1998年5月。
5.林山田,刑罰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6.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台北:三民,2005年5月。
7.林紀東,刑事政策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63年12月。
8.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2002年3月。
9.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2007年9月。
10.林東茂,刑事政策與自由主義,收錄於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四卷 刑事政策與刑事立法論】,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11.邵維國,罰金刑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2.法務部保護司,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九),台北:法務部,2006年11月。
13.法務部保護司,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十),台北:法務部,2007年12月。
14.邱興隆,關於懲罰的哲學:刑罰根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
15.邱興隆,刑罰理性評論:刑罰的正當性反思,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16.周光權,法定刑研究:罪刑均衡的建構與實現,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
17.周素嫻,「妨害性自主罪量刑之實證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八),台北:法務部,2005年11月。
18.馬克昌,刑罰通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19.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20.柯耀程,重刑化犯罪抗治構想的隱憂與省思,收錄於變動中的刑法思想,自版,1999年9月。
21.柯耀程,刑法的思與辯,自版,2003年12月。
22.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下),自版,2005年10月。
23.柯耀程等,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八),台北:法務部,2005年11月。
24.許福生,刑事政策學,自版,2007年8月。
25.陳興良,刑法哲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26.游偉、謝錫美,「論罪刑相當原則的困境及其實現」,當代刑罰價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27.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28.張甘妹,刑事政策,台北:三民,1997年4月。
29.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
30.許春金,「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四卷 刑事政策與刑事立法論】,台北:學林,2002年3月。
31.黃榮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台北:元照,1998年8月。
32.趙廷光,量刑公正實證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33.趙秉志,刑罰總論問題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
34.趙微,俄羅斯聯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
35.賈宇,罪與刑的思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
36.廖正豪,過失犯論,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8月。
37.劉生榮、黃丁全,刑法基礎理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
38.劉家琛,當代刑罰價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
39.劉遠,刑事法哲學初論,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8月。
40.劉守芬等,罪刑均衡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41.謝靜棋,「民眾之死刑意向與刑罰目的之實證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九),台北:法務部,2006年11月。
42.鍾安惠,西方刑罰功能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5月。

二、期刊:
1.朱蘇力,「復仇與法律」,2002年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生涯發展手冊,2002年10月,頁26-38。
2.周石棋,「刑罰與犯罪控制」,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矯正月刊,第一三0期,2003年4月。
3.陳祖輝,「談應報式正義的轉向--復歸式正義的復出與實踐」,法令月刊,第54卷第2期,2003年2月,頁30-37。
4.陳正和,「影響民眾支持廢除死刑的相關社會因素的探討:社會人口轉型因素,社會情境因素,與社會條件因素的個別,統合,與中介作用」,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5期,2004年5月,頁61-102。
5.陳新民,「亂世用重典?--談新加坡的鞭刑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五期,2001年7月。
6.陳志龍,「刑法目的與預防理論」,台大法學論叢,第23 卷第1 期,1993年12月。

三、博、碩士論文:
1.阮群冠,兩岸刑罰裁量制度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夏化祥,具修復式正義內涵之刑案調解研究,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陳志祥,論罪刑相當原則,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4.康世宗,由犯罪學及刑罰論觀點探討死刑之存廢,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5.程瑞安,行刑正義模式的觀察與反省,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6.曾傳益,刑法罪責原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7.趙怡婷,短期自由刑之檢視與展望,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劉國斯,論法官之刑罰裁量權,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9.鍾豪峰,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分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10.謝煜偉,二分論刑事政策之考察與批判—從我國「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談起,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中譯書:
1.王勇、張志銘、方蕾譯,哈特著,懲罰與責任,北京:華夏,1989年6月。
2.朱蘇力譯,Richard A. Posner著,法理學問題,台北:元照,2002年11月。
3.朱蘇力譯,羅伯特•C•埃里克森著,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4.李茂生譯,貝加利亞著,犯罪與刑罰,台北:協志工業,1993年5月。
5.何慧新等譯,卜思天.M.儒攀基奇著,刑法-刑罰理念批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6.林辰彥譯,團藤重光著,死刑廢止論,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6月。
7.范揚、張企泰譯,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6月。
8.徐久生譯,佛蘭茨•馮•李斯特著,德國刑法教科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
9.許嘉馨、李冠宜譯,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台北:商周,2000年7月。
10.陳琴譯,瑞典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11.陳福勇、張世泰譯,薩伯著,洞穴奇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1月。
12.劉宗為、黃煜文譯,大衛•葛蘭著,懲罰與現代社會,台北:商周,2006年5月。
13.劉濤、柯良棟譯,新加坡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五、其他:
1.「少年仔痛苦第一名,法律不能保護好人」,中時電子報,2003年12月27日,社會版。
2.「中正大學調查去年100萬家庭被偷1000億」,中時電子報,2004年2月20日,社會版。
3.「楊儒門祖父母老淚縱橫:判太重了」,聯合新聞網,2005年10月20日,社會版。
4.「掀裙無罪?色狼犯案六次判緩刑」,TVBS新聞網,2006年4月5日,社會版。
5.「槍擊犯輕判6年,偷渡竟無罪」,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5年5月10日,社會版。
6.「法界:法官心證不同,裁定有異」,中時電子報,2006年2月7日,社會版。
7.「依照《刑法》規定,車禍致人於死屬「過失致死罪」,最高刑責為有期徒刑兩年,請問您認為這樣的刑責是否適當?」,Yahoo!奇摩新聞投票中心,2006年6月6日。
8.「分屍案嫌犯不認罪,家屬怒極揚言以牙還牙」,中廣新聞網,2006年5月19日,社會版。
9.「少年殺人免囚月賠1萬,死者家屬無法接受」,東森新聞報,2005年9月23日,社會版。
10.「中正大學調查去年100萬家庭被偷1000億」,中時電子報,2004年2月20日,社會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