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鈺雯
論文名稱:琦君散文的抒情傳統
指導教授:周芬伶周芬伶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琦君情味母女一體意象散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0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在眾多論文中,關於琦君散文的內容、技巧,闡述非常詳盡,但仍有被忽略之處;關於傳記部份,除琦君自發性在書中說出她的身世,筆者再配合口述歷史的採集工作,獲得第一手採訪資料與年表的修訂,可以補前人研究的不足。在琦君的特色定位常以「溫柔敦厚」籠統帶過,在此再透過「美學」找出她的風格地位的確切斷語。大家都能注意到琦君對「母親」描寫,已然成為她的特色,然而琦君執者於母愛書寫,背後因素是什麼?其中「母女一體」是論文關注焦點。內在意涵之外,形式探究方面則從意象與象徵、修辭與語言來綜論琦君的行文基調。
論文架構:
第一章 緒論 探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琦君生平傳記
琦君的生平隨著她自發性的坦白而有不同程度的記錄,值得注意的是,這樣複雜的家庭背景是琦君寫作最重要的題材來源。第一節「童年往事」來釐清琦君真實的身世和在大陸的生活。第二節「嶄新生活」來了解琦君如何在離鄉背井的苦悶中安身立命。第三節「生命中的轉折」中探詢生命對她造成的衝擊,而時代與她又有多少聯繫。
第三章 主題的呈現
她的作品散發出來的即是「情味」,「情味」如何產生?透過「舊時記憶的呈現」勾勒出她的情感脈絡。從各代美學的需求,看琦君一貫「情」的抒懷方式,如何在文學潮流中不被淹沒?琦君的作品何能「情」之外又能有「味」?有沒有比「情味」二字更能敘說琦君作品的特色?在此企圖找出最能代表琦君散文特色的斷語。
第四章 母女一體——女性書寫
在「萌芽的女性意識」中,看琦君如何寫出「父權體制下,女人成為第二性」、「憐憫女性地位與弱勢角色」,在「不完全的女性視角」中,琦君她停留在母親的女兒階段,雖然缺少個「成熟的女人」,琦君作品的女性價值並非就消失,當中突顯的母女關係是女性認同重要的一環。另外針對「母女一體」的女性書寫,又與冰心做比較,藉層層剖析,找出琦君的女性書寫特質。
第五章 意象與象徵
在琦君作品中,許多意象的掌握適切而豐富,擬從這些意象中挖掘出她的心靈圖畫。在琦君意象捕捉間,突出人物特色的意圖很明顯,尤其連串各篇章中同一人物的描寫,所產生出不同象徵意涵,更使人物充滿血肉,在閱讀時也像感受人的生活歷程,領略不同的生命寬度,故在「人物刻劃與情感呈現」探究琦君對人物的表現。
第六章 風格與語言
評析「琦君散文風格特色」時,先從「主題內容」論起,當中「敘述視角與時間感」值得注意。接著在「琦君散文語言特色」中,發現琦君作品中有一個顯著的「結構特色」,她對時間的掌握總是「舊時」與「現在」互相摻揉,就「修辭句式」而言,琦君筆下的疏淡還表現為創作中對於唐宋風釆的依賴,即借助於意賅言簡的古典詩詞道出作者自身的心境。平易近人,富親切感是她給人的印象,但並沒有因力求平易忽略對文字語言經營。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一 琦君年表
附錄一 琦君訪談稿
Abstract
In numerous dissertations, Chi Chun's prose and her writing skill has been studied exhaustively, but 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neglected. In the part of this research about biography, in addition to what Chi Chun spontaneously told her life experience in the books, oral historic record was collected to get firsthand interview information and the revision of chronological table, which could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previous research. In general, Chi Chun was made a reservation with “gentle and sincere”, but “aesthetic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find out her style and status precisely. It’s well-known that Chi Chun was good at describing “mother”, that has already become her characteristic, but why she persisted in writing mother love? “Mother and daughter as an organic whole” was focused in this study. Besides the inner meaning, form of writing would be studied by image, symbolism, rhetoric and language to realize the way Chi Chun did her writing.
Outline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Motives behind the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 of research.
Chapter Ⅱ Biography of Chi Chun
Chi Chun's life had records in various degree according to her spontaneous confessions, and what deserved attention was that so complicated a family backgroun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atter source of Chi Chun's writing. Section one, “the past of childhood,” is to recognize Chi Chun's true life experience and life in the mainland China. Section two, “a brand-new life,” describes how Chi Chun settled down and got on in the gloom of leaving her native place. Section three, “a turning point in the lif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life on her,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fe and her.
Chapter Ⅲ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What her works sends out is “qing-wei,” which “qing” means sentiment and “wei” means interest. By studying “presentation of memory at old time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sketch her thread of emotional thought so as to realize how “qing-wei” comes to existence. Under the demand of every generation of aesthetics, we will see how Chi Chun consistently expressed her affection and got a foothold in the literature trend. Why is there “interest” outside “affection” in Chi Chun's works? Beyond these two words,”qing-wei,” could any other word portrait Chi Chun's works even mor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find out a word which coul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 Chun’s prose most.
Chapter Ⅳ Mother and daughter as an organic whole
In “germinative woman consciousness,” we could see how Chi Chun expressed her point of view by “under patriarchy, woman become secondary sex” and “take pity on women’s status and the role of the weak.” In “incomplete women’s visual angle,” Chi Chun remained a daughter of her mother. Though it lacked for “the mature woman,” the value of woman in Chi Chun's works did not disappear. The relationship, which is emphasized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man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on, female writing in “mother and daughter as an organic whole,” is compared with Bing Xing’s to find out female writ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 Chun.
Chapter Ⅴ Image and symbolism
Chi Chun's works are abundant in images grasped appropriately. These images are planned to dig out her soul picture, and her intention to stress characters is very obvious, especially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ame figure in successive sections and chapters. Different symbols and meaning make figures full of flesh and blood. It seems that we can experience the life while reading and have a taste of different width of life. Thus character painting in Chi Chun's works is studied in “character-portrait and affection performance.”
Chapter Ⅵ Style and language
In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 of style of Chi Chun's prose,” “content of the theme” is firstly appreciated, and “narration of the visual angle and sense of time” in it is worthy of attention. Then in the matter of ”characteristic of language of Chi Chun's prose,” there is a apparent “characteristic of structure” in Chi Chun's works, that is she was used to mix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 regard to “type of rhetoric,” Chi Chun’s works is associated with style of writing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namely delivering the author's own mental state with the aid of classical poesy with complete meaning but simple words. Though Chi Chun left a good impression that she was kind, approachable and friendly, she made every effort to be easy and neglect language management by no means.
Chapter Ⅶ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one Chi Chun's chronological table
Appendix one Chi Chun's interview draft
Key words: Chi Chun, interest, mother and daughter as an organic whole, image, prose.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琦君生平記事 13
第一節 童年往事 13
一、身世的揭露 13
二、鄉居的歲月 16
三、學堂生時期 18
四、動盪的局勢 21
第二節 嶄新生活 23
一、在台落腳 23
二、台灣我的家 25
三、再次飄洋過海 27
第三節 生命中的轉折 29
一、生命的圖形 30
二、食物鄉愁 38
三、琦君與時代的關係 40

第三章 主題的呈現 45
第一節 舊時記憶的呈現 45
一、親情的網 45
二、愛情的考驗 51
三、溫情的芳馨 55
目 錄(續一)
頁次
四、友情的追憶 57
五、人情處處在 58
第二節 情味的特色 59
一、情之所在 59
二、味之傳遞 65
三、不是情境、情致、情趣 67

第四章 母女一體─—女性書寫 75
第一節 萌芽的女性意識 75
一、父權體制下,女人成為第二性 76
二、憐憫女性地位與弱勢角色 78
三、不完全的女性視角 82
第二節 琦君的女性書寫 85
一、母女一體─完美的母親形象 85
二、不忘父親—關於父者角色 91
三、重複書寫 94
四、空隙與空白 95
第三節 走在傷痕上的母女關係—與冰心比較 98
一、有關冰心 99
二、有關冰心的女性書寫 101
三、在不完整中渴求母愛—琦君的痛 104

第五章 意象與象徵 109
第一節 意象群的呈現 109
第二節 人物刻劃與情感呈現 122
目 錄(續二)
頁次
一、「母親」的人物書寫 123
二、「父親」的人物記錄 131
三、「姨娘」的人物烘托 135
四、「外公」與「阿榮伯」的人物捕捉 138

第六章 風格與語言 143
第一節 琦君散文風格特色 143
一、主題內容 145
二、敘述視角與時間感 151
第二節 琦君散文語言特色 156
一、結構構思 156
二、修辭句式 159

第七章 結論 166

參考書目 173
附錄一 琦君年表 184
附錄二 琦君訪談稿 194
參考書目
凡例﹕本論文參考書目以「作者筆劃」為編排次序,琦君著作與學位論文則以「出版年代」先後為編排次序。
壹、琦君著作書目
一、散文著作
《溪邊瑣語》(台北市,婦友月刊社,1962)
《煙愁》(台北市,光啓出版社,1963)
《紅紗燈》(台北市,三民書局,1969)
《三更有夢書當枕》(台北,爾雅出版社,1975)
《桂花雨》(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76)
《細雨燈花落》(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
《讀書與生活》(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78)
《枕著一片書香》(台北市,華欣出版社,1978)
《與我同車》(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79)
《留予他年說夢痕》(台北市,洪範書店,1980)
《千里懷人月在峯》(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
《母心似天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
《詞人之舟》(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81)
《琦君說童年》(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81)
《燈景舊情懷》(台北市,洪範書店,1983)
《水是故鄉甜》(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4)
《此處有仙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
《琦君寄小讀者》(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85)
《玻璃筆》(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6)
《琦君讀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7)
《青燈有味似兒時》(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8)
《我愛動物》(台北,洪範書店,1988)
《淚珠與珍珠》(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
《母心.佛心》(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0)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1)
《媽媽銀行》(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2)
《永是有情人》(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
《夢中的餅乾屋》(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
《母親的金手錶》(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鮑端磊等譯(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4)
二、小說著作
《菁姐》(台北,婦友月刊社,1956)
《百合羹》(台北市,開明書店,1958)
《繕校室八小時》(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68)
《七月的哀傷》(台北市,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1)
《錢塘江畔》(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
《橘子紅了》(台北市,洪範書店,1991)

三、合集
《琴心》(台北市,國風雜誌社,1954)
《琦君小品》(台北市,三民書局,1966)
《琦君自選集》(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80)
《文與情》(台北市,三民書局,1990)
《萬水千山師友情》(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

貳、專書
一、 傳記文學
Willam McKinley Runyan著;丁興祥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市,遠流,2002)
夏祖麗《握筆的人》(台北,純文學,1977)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台北市,三民,2004)

二、 美學理論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縣,頂淵文化,2001)
朱光潛《談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3)
宋•朱熹撰《四書集註》(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
李澤厚 劉網紀著《中國美學史一先秦兩漢編》(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李澤厚 劉網紀著《中國美學史一魏晉南北朝編》(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李澤厚《美學論集》(新訂版)(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 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市,臺灣中華,1992)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書店,1987)
韋勒克者 王夢鷗等譯《文學論》(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6)
高旭東《五四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统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市,大安,1992)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上篇(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塑》
陸機《陸士衡集卷》之一《叢書集成新集》第59冊(新文豐出版社印行)
黑格爾著 朱孟實譯《美學》(台北市,里仁書局,1881)
楊祖聿《詩品校疏》(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1)
歐陽永叔〈詩話〉《歐陽修全集》下(中國書店)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市,大安,1986)
嚴羽原作 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台北市,金楓,1986)

三、「女性主義」相關著作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原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市,巨流,1997)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托里•莫以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市,駱駝出版,1995)
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2000)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台北市,志文,1992)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時報文化,1993)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
唐荷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
格蕾•格林,考北里亞•庫恩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市,駱駝出版,1995)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2003)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

四、 散文理論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市,萬卷樓,2000)
何寄澎編著《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臺北市,正中,1993)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市,洪葉文化,1996)
李金《評論十家》(台北市,爾雅,1995)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深圳市,海天出版社,1997)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市,二魚文化,2002)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的研究》(高雄,高雄復文,1998)
張放《大陸作家評傳》(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張春榮《一把文學的梯子》(台北市,爾雅,1993)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6)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市,蘭亭書店,1986)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市,五南,2001)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台北市,萬卷樓,2003)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1991)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市,東大圖書,1988)
趙滋蕃《文學原理》(台北市,東大圖書,2001)
趙衛民《散文啓蒙》(台北縣新店市,名田文化,2003)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市,東大圖書,1978)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市,大安,1992)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市,大安,2000)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市,大安,1997)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市,大安,1987)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簡宗梧編著《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台北縣,空大,1987)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市,漢光文化,1989)
簡恩定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縣,空大,1997)
魏飴《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市,萬卷樓,1999)
黄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黄慶萱《修辭學》(台北市,三民,1975)
隱地編《琦君的世界》(臺北市,爾雅,1980)

五、「文學史」相關着作
王晉民《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台北市,五南圖書,1990)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皮述民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六、其他專書
冰心《冰心文選精華》(台北市,華視文化,1991)
冰心《冰心散文近作》(台北市,業強出版,1992)
冰心《寄小讀者》(台北市,新潮社,1992)
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盧啟元 選評編輯《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 冰心》(台北市,海風出版,1991)
韓昌黎〈送孟東野序〉《韓昌黎集》(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參、報紙、期刊及單篇論文
〈捕捉夢痕的赤子 訪「留予他年說夢痕」作者 琦君女士〉《洪範》(第3期,民國71年2月28日)
〈琦君年底返台見林海音最後一面〉見《台灣新聞報》民國91年1月7日,13版
〈橫跨兩代的人—琦君〉《愛書人月刊》,1980年5月11日
〈讀三更有夢書當枕〉《愛書人月刊》1980年5月11日
Sarah allan: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丁文玲〈琦君迷 同學會滿溢溫暖的友情〉《中國時報》民國93年9月26日,開卷周報版
小民〈給溫馨親切的琦君大姊〉見《台灣日報》民國84年6月29日,11版
公孫嬿〈琴心〉《自由中國》(第12卷第9期,民國44年6月)
尤今〈小小玻璃屋 濃濃人世情〉《中華日報》1987年8月7日,11版
心岱〈琦君常保赤忱童心〉見《民生報》民國78年6月22日,22版
心岱〈雲影天光—琦君緣〉《明道文藝》(17期,民國66年8月)
文雨〈憶吾師〉見《中華日報》民國64年11月29日
方叔〈那屬於中國傳統女性的散文〉《書評書目》(第67期,民國67年11月1日)
方忠〈一花一木耐溫存——琦君散文〉《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2年第1期,1992,5月)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O年代大陸遷臺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2年)
王琰如〈水晶宮裡的女主人,記菩薩心腸的潘琦君〉《青年日報》民國84年10月4日,15版
王鼎鈞〈花語〉《中華日報》民國65年1月15日,副刊
丘秀芷〈文章本天成-「三更有夢書當枕」〉《國語日報》民國75年5月3日,7版
古慧芬〈琦君及其筆下童年時期的人物〉《國文天地》(第214期,民國92年3月號)
白先勇〈棄婦吟 讀琦君「橘子紅了」有感〉見《聯合報》民國79年8月,25版
石麗東〈詩•散文•生活 琦君、李唐基談他二人的和而不同〉見《中華日報》民國84年2月24日,8版
冰子〈相濡以沫—記在病中的琦君伉儷〉《中華日報》,2000年1月3日,第19版
朱白水〈為琦君女士畫一張素描〉《台灣日報》民國81年12月30日
朱白水〈琦君享譽文壇四十年〉《文訊》(第37卷第76期,民國81年2月)
朱星鶴〈淺析琦君的「母親!母親!」〉《新文藝月刊》
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對傳統的認同〉《國文天地》(第18卷第2期,2002,7月l日)
朱嘉麗〈晶瑩圓潤粒粒珠〉見《中央日報》民國71年6月13日,晨鐘版
米雷〈我讀「三更有夢書當枕」〉《中華日報》民國65年1月26日,5版
老松〈琦君小品〉《現代學苑》(第4卷第3期)
异史氏〈好一杯茉莉花茶—讀琦君的散文集《燈景舊情懷》〉見《聯合早報》(新加坡)民國72年12月17日
异史氏〈琦君的《髻》〉《南評商報》(新加坡)民國73年3月10日
何淑貞〈蘊藉雋永話《煙愁》——讀琦君《煙愁》〉《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民國88年)
吳雪雪〈訪作家琦君〉《自由人月刊》(第48期,民國68年9月)
呂大明〈讀琦君小說「錢塘江畔」有感一心羅錦繡〉《爾雅人》民國71年3月1日
李又寧〈談琦君的散文(下)〉見《聯合報》民國68年12月30日,8版
李又寧〈談琦君的散文(上)〉見《聯合報》民國68年12月29日,8版
李今〈直接的流露 純真的表現一我讀琦君的散文〉見《中華日報》民國83年2月25日,11版
李文〈琦君筆下的世界〉《仕女雜誌》1982年7月
李仕芬〈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到台灣女作家〉《廣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20卷第1期)
李源〈一個寂寞的歌人﹔論琦君的創作〉《廣東社會科學》(1986年第9期,1986,9月)
李漢呈〈逃出「煙愁」世界—評琦君新著「與我同車」〉《中華日報》民國68年5月25日,11版
沈新民〈表現真情之作〉《中華日報》民國69年12月24日,副刊
沈靜〈千里懷人月在峯 與琦君越洋筆談〉見《中國時報》民國75年11月22日,8版
汪逸芳〈耕耘伊甸園〉《爾雅人》1993年5月20日,76期
周杏芬〈從〈髻〉看琦君洞達世情的人生體悟〉《國文天地》第17卷第4期,2001,9月1日
周粲〈從「流月樓」到「留月樓」—讀琦君的「長溝流月去無聲」〉見《聯合早報》(新加坡)民國72年7月9日,10版
季薇〈畫像傳神—琦君的「父親」〉《婦友》(第283期,民國67年2月)
林文月〈讀詞人之舟〉見《中央日報》民國70年8月5日,副刊
林秀蘭〈從花果飄零到靈根自植——琦君的離散書寫〉《琦君研討會》,2004年12月1日。
林秀蘭〈尋找一段散落的記憶——琦君的法庭書記官歲月〉見《中國時報》民國91年4月1日,39版
林秀蘭〈慈悲溫藹的大媽〉見《中央日報》民國87年6月12日,22版
林依潔〈「留予他年說夢痕」裡兩個交疊的夢境〉《明道文藝》(60期,1981年3月)
林芝〈久違了,琦君阿姨〉見《聯合報》民國90年11月25日,37版
林芝〈緊握生花妙筆的散文家〉《幼獅少年》(民國72年11月)
林貞羊〈以文會友之樂〉《中華日報》民國76年12月4日,8版
林瑞美〈比較朱自清的背影與琦君的髻 淺論現代散文進步了沒有〉《書評書目》(第35期,民國65年3月1日)
亮軒〈流不盡的菩薩泉—看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有感〉《書評書目》(第29期,民國63年9月1日)
思果〈落花一片天上來-讀琦君女士的散文〉《中國時報》民國64年12月21日,副刊
施文華〈筆致淡雅的潘琦君〉《婦友》(第58期,民國48年7月10日)
洪淑苓〈永恆的母親〉見《中央日報》民國87年6月12日,22版
胡坤仲〈情絲千千萬〉《明道文藝》(15期,1977年8月)
范銘如〈逃離與依違——《何日君再來》的空間、飲食與文化身分〉《性別、流動與主體建構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19日
唐淑貞〈世間萬事轉頭空——讀琦君〈髻〉一文〉《中國語文月刊》第511期,2000,1月l日
夏志清〈母女連心忍痛楚—琦君回憶錄評賞〉(上)《中央日報》,1991年11月8日,第16版
夏志清〈母女連心忍痛楚—琦君回憶錄評賞〉(中)(下)《中央日報》,1991年11月9日,第16版
夏祖麗〈琦君是散文家兼詞人〉《她們的世界》(純文學卷,民國70年6月9日)
翁均和〈乾媽的生日〉見《中華日報》民國85年10月18日,14版
翁細金〈琦君散文的一種解讀〉《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4月第22卷第2期)
張嵐〈入世的情懷出世的夢—海峽兩岸「閑適」散文的比較分析〉《長白學刊》(1999年第2期)
張瑞芬〈琦君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琦君研討會》,2004年12月1日
張夢瑞〈琦君文學館即將揭幕〉見《民生報》民國90年10月19日,A13版
張夢瑞〈琦君動手術 更記掛心願〉見《民生報》民國89年10月12日,A10版
張默芸〈琦君論〉《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曹葦舫〈漂泊者的尋覓與思考—浙籍台港及海外華人作家創作主題簡析〉《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
梅遜〈「琴心」讀後〉見《聯合報》民國43年1月25日,6版
梅遜〈讀琦君「聖誕夜」〉見《文壇》(第103期,民國58年1月)
淨如〈凍頂烏龍〉《明道文藝》(第1期,民國63年3月)
畢璞〈一座友情紀念博物館 琦君的家〉見《中央日報》民國78年9月13日,16版
符立中〈與舊景鄉情告別—琦君〉選自《幼獅文藝》第586卷,2002,10月
莊宜文〈從個人傷痕到集體記憶——《橘子紅了》小說與影劇的文本�蔡均r《琦君研討會》,2004年12月1日。
莊素玉〈琦君的世界〉《光華雜誌》(第6卷第3期,民國70年3月)
許劍銘〈台灣當代散文透視〉《語文學刊》(2001年第2期)
郭明福〈坎坷世路上的安慰 琦君「水是故鄉甜」〉見《中央日報》民國73年8月27日,10版
郭明福〈琦君散文集 「燈景舊情懷」讀後〉見《中央日報》民國72年3月5日,副刊
郭明福〈癡心父母古來多—讀琦君的「母心似天空」〉《中華日報》民國71年6月29日,10版
郭嗣汾〈我所認識的潘琦君〉《幼獅文藝》(第18卷第5期,民國52年5月)
陳乃輝〈雋永如詩的散文家潘琦君女士〉(第13期,民國71年10月)
陳文芬〈有情人琦君 新書吐露真身世〉見《中國時報》民國87年2月5日,25版
陳文芬〈童心與溫柔的活泉 琦君《永是有情人》透露身世〉《九歌雜誌》(第204期,民國87年3月10日)
陳冰原〈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台灣作家琦君的生活和作品〉《溫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陳佩璇〈三更有夢書當枕—琦君的寫作天地〉見《聯合報》民國72年3月5日,12版
陳忠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試論孔孟之水思維〉《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9月26日
陳芳蓉〈那顆歌唱的心靈 琦君訪問記〉
陳信元〈影響琦君一生的國文老師 浙東詞人夏承燾〉《國文天地》(第4期,民國74年9月號)
陳玲珍〈萬里情懷總是春—琦君女士訪問記〉《槿花》(民國71年1月)
陳素芳〈赤子情懷,日新又新琦君寫作答客問〉見《中華日報》民國78年2月25日,15版
陳素芳〈琦君談生活、話讀書〉見《中華日報》民國78年10月24日,15版
陳敏齡〈西方淨土的宗教學詮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
彭歌〈平易精省〉見《聯合報》民國66年12月3日,12版
彭歌〈琦君的「烟愁」〉《書評書目》(第16期,民國65年8月1日)
曾麗華〈見琦君如沐春風〉
游喚〈傳統下的獨白 評琦君散文集「燈景舊情懷」〉《散文季刊》(第84期,民國73年4月)
琦君〈關於《橘子紅了》〉《洪範季刊》2001年7月30日,65期
黃秋芳〈希世的珍琦-追隨琦君的眼睛〉《明道文藝》,78年7月,160期
黃樹紅〈台灣女性文學的走向〉《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葉詠琍〈評「琦君寄小讀者」〉《婦女雜誌》(第215期,民國75年8月)
葛乃福〈畢竟這是一個散文的世紀——試論台灣現代散文〉《臨沂師專學報》(1998年2月第20卷第1期)
詹悟〈永是有情人及其他〉《書評》(第38期,民國88年2月)
詹悟〈有情世界 讀琦君「留予他年說夢痕」〉《中華日報》民國70年2月18日,讀書版
詹悟〈明日尋來盡是詩〉《中華日報》民國78年2月28日,14版
詹悟〈風光一日一回新 讀琦君的「水是故鄉甜」〉《中華日報》民國73年9月17日,副刊
詹悟〈棄婦的輓歌〉《書評》(第22期,民國85年)
詹悟〈歌唱人生 讀琦君的「燈景舊情懷」〉《中華日報》,副刊
鄒桂苑〈琦君研究資料彙編〉《文訊》(第77卷第115期,民國84年5月)
鄒德莉〈評析琦君〈故鄉的桂花雨〉〉《中國語文月刊》第487期,1998,1月l日
壽德棻〈我讀琦君的「詞人之舟」〉見《台灣日報》民國70年8月11日,副刊
廖玉蕙:〈在彩色和黑白的網點之後—到紐澤西,訪琦君〉﹙《自由時報》,第39版,2001年11月9日﹚
翠羽〈遲來的回音—讀琦君的兩本書〉《中華日報》,1978年2月13日,第11版
齊邦媛〈自然處見才情—琦君談詞〉見《聯合報》民國70年4月,副刊
劉枋〈她那好軟的小手—記琦君〉《非花之花》,1985年9月,采風卷
劉思謙〈十月京華逢琦君〉《“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歷程》(第上海文藝卷,民國82年)
劉傳霞〈論海峽兩岸女性寫作的思想資源和文學身份〉《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11月第11卷第1期)
歐陽子〈一葉扁舟怎載得動如許的學問—評介琦君的「詞人之舟」〉見《聯合報》民國70年9月24日,副刊
潘夢園〈魂牽夢縈憶故鄉——試論琦君懷鄉思親的散文〉《暨南學報》(1984年第4期,1984,10月)
蔡佩如〈點亮心燈〉見《中央日報》民國87年6月22日,22版
蔡佩蓉〈琦君讀書為讀者打開另一扇窗使人悠遊於讀者之樂〉見《中央日報》民國77年1月7日,17版
談瑪琍著黄文範譯〈瀑布邊—記中國友人琦君女士〉見《中華日報》民國67年8月1日,11版
鄭明娳〈一花一木耐溫存〉《幼獅文藝》42卷5期,1975年11月
賴素鈴〈重溫故鄉童年點滴 琦君書中景猶在〉見《民生報》民國90年11月6日,A10版
賴素鈴〈橘子紅了 琦君笑說點鐵成金〉見《民生報》民國90年7月24日,A6版
賴錢錬〈心靈點滴〉《明道文藝》(第1期,民國65年3月)
鮑芷〈琦君的作品〉《中央日報》民國68年1月3日,11版
鮑曉暉〈低吟淺唱欣賞詞——讀琦君「詞人之舟」〉《中央日報》民國70年7月8日,讀書版
嶺月〈送你一枝魔筆—琦君說童年〉《幼獅少年》(第73期,民國71年11月)
應平書〈琦君的赤子情懷〉《爾雅人》(第36期,民國77年6月)
應平書〈痴情老人-我讀琦君的小說「鐘」〉《中華日報》民國71年,副刊
糜文開〈讀「琴心」-一部描寫怎樣去愛的書〉《文壇》(民國43年1月)
糜文開〈讀「菁姐」〉《婦友》(第16期,民國45年1月10日)
謝秀卿〈《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後〉《書評》(第14期,民國84年)
謝昉〈綿綿鄉思寄雨情—琦君的〈下雨天,真好〉解讀〉,《名作欣賞》1998第3期,頁57
謝美秀〈樸實的愛〉《明道文藝》(第1期,民國65年3月)
謝素行〈小朋友的好朋友與孩子們分享「琦君寄小讀者」〉《中華日報》民國74年11月21日,11版
隱地〈讀「紅紗燈」《自由青年》(民國54年)
簡宗梧〈十年心事十年燈 評析琦君散文「母親的書」〉《師友》(第231期,民國75年9月)
魏赤〈眼因淚而清明,心因憂患而溫厚 論琦君的散文(下)〉《國文天地》第17卷第6期,2001,11月l日
魏赤〈眼因淚而清明,心因憂患而溫厚 論琦君的散文(上)〉《國文天地》第17卷第5期,2001,10月l日
羅岭〈相見何必曾相識見琦君〉《爾雅人》(第66期,民國80年9月20日)
關國煊〈百歲女作家謝冰心的一生〉《傳記文學》第七十四卷第四期,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號

肆、碩博士論文
邱珮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何佳燁《冰心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O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雅芬《琦君小說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
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台東:台東師範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陶玉芳《琦君散文在國小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屏東:屏東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姿宇《琦君散文人物刻劃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怡心《琦君小說主題內涵與人物刻畫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瑞美〈比較朱自清的背影與琦君的髻 淺論現代散文進步了沒有〉《書評書目》(第35期,民國65年3月1日)
2. 林依潔〈「留予他年說夢痕」裡兩個交疊的夢境〉《明道文藝》(60期,1981年3月)
3. 周杏芬〈從〈髻〉看琦君洞達世情的人生體悟〉《國文天地》第17卷第4期,2001,9月1日
4. 老松〈琦君小品〉《現代學苑》(第4卷第3期)
5. 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對傳統的認同〉《國文天地》(第18卷第2期,2002,7月l日)
6. 朱白水〈琦君享譽文壇四十年〉《文訊》(第37卷第76期,民國81年2月)
7. 古慧芬〈琦君及其筆下童年時期的人物〉《國文天地》(第214期,民國92年3月號)
8. 亮軒〈流不盡的菩薩泉—看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有感〉《書評書目》(第29期,民國63年9月1日)
9. 唐淑貞〈世間萬事轉頭空——讀琦君〈髻〉一文〉《中國語文月刊》第511期,2000,1月l日
10. 淨如〈凍頂烏龍〉《明道文藝》(第1期,民國63年3月)
11. 郭嗣汾〈我所認識的潘琦君〉《幼獅文藝》(第18卷第5期,民國52年5月)
12. 陳信元〈影響琦君一生的國文老師 浙東詞人夏承燾〉《國文天地》(第4期,民國74年9月號)
13. 陳敏齡〈西方淨土的宗教學詮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
14. 游喚〈傳統下的獨白 評琦君散文集「燈景舊情懷」〉《散文季刊》(第84期,民國73年4月)
15. 黃秋芳〈希世的珍琦-追隨琦君的眼睛〉《明道文藝》,78年7月,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