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2007).老人福利法規彙編.2009 年5月20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2/02.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國際指標- 2006 年主要國家老化指數.2009年5 月20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1.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9).調查統計摘要- 2005 年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 年5 月20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
江弘基、戴傳文、李明濱、王銘光、張文穎、張佩樺(2006).老人自殺問題.台灣醫學, 10(3),353-36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文史天地館-客庄文史-文史風貌.2009年5 月28 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5610&ctNode=266&mp=25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8 月19 日).中華民國臺灣97 年至145年人口推計簡報.2009 年5 月20 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key=&ex=%20&ic=
何長珠(2008).悲傷影響因素之初探.生死學研究,7,139-192。李瑞金(2002).統整內在活出自在.人生雜誌,(228),14-19。
林能傑(2007).老年症候群.台灣醫界, 50(3),28-29。林瑞芝(2006).老人健康公平性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邱天助(2007).台灣老人集體生命史研究:老年生活紀事的敘事分析.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38(2),46-84。97金樹人(2007).完形諮商法.周文欽、賴保禎、金樹人、張德聰編著,諮商理論(出版四刷,155-198 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涂筱菁(2006).老人安養護、長期照護機構社會工作者工作困擾影響因素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張文芸(2007).老年人臨終照護與死亡準備.葉淑惠等作,老人照護指引(一版五刷,303-328 頁).台北:華都文化。
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
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ㄧ刷,221-238).
許敏桃(2001).台灣老人家庭照顧研究之評析:護理人類學的觀點.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2),167-177。
陳幼梅(2007).如何處理大眾對老人負向態度.葉淑惠等作,老人
照護指引(一版五刷,331-340 頁).台北:華都文化。
陳幼梅(2007).老人危機處理.葉淑惠等作,老人照護指引(一版五刷,171-184 頁).台北:華都文化。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佳禧(2004).老人統整與絕望之研究-以苗栗地區老人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陳宜汝(2001).大學生對老人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某師範大學學生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98陳玫月(2002).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金定(2007).完形治療理論之驗證:接觸干擾未完成事件與心理幸福感因果模式考驗.教育心理學報, 39(1),45-68。陳聰興(2004).老人諮商需求與諮商意願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黃富順(2002).老人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成人教育,(67),37-44。黃源協(2007).破除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失落感-從服務品質談起.長期照護雜誌, 11(2),125-131。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謝佳容、蕭伃伶、劉淑娟(2007).老年住民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與情緒調適.長期照護雜誌, 11(2).132-140。簡淑媛、吳秀悅(2007).老人憂鬱症.葉淑惠等作.老人照護指引(一版五刷,235-254 頁).台北:華都文化。
羅佳(2001).未竟事務.諮商與輔導,(192),5。蘇完女、吳秀碧(2003).團體成員解決其未完成事件的內涵及其歷程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14,31-62。99二、英文部份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2007).人類行為與社
會環境.(張宏哲審閱,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2001)
Corey, G.(1991).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王麗斐、洪若和、張蕊苓、許維素、謝明昆、藍瑞霓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1)
Eleanor, O., Geraldine, S., Kathleen, O., & Carl, T.(2003). Cork Older
Adult Intervention Project: outcomes of a gestalt therapy group with
older adults.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6(2), 131–143.
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2006).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周怜利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Frankl, V. E.(2001).活出意義來.(趙可式、沈錦惠譯).台北:
光啟。(原著出版於1967)。
Hooyman, N. R., & Kiyak, H. A.(2003).社會老人學.(林歐貴英、郭鐘隆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2)
Kramer, I.(1998). A better life and death. AIDS Action, (41), 2-3.
Nilsson, M., Sarvimaki, A., & Ekman, S. L.(2000). Feeling old: being in a
phase of transition in later life. Nursing Inquiry, (7), 41–49
Noble, A., & Jones, C.(2005). Benefits of narrative therapy: holistic
interventions at the end of life. Br J Nurs, 14(6), 330-3.
Roche, J.(1994). The story: a primary spiritual tool. Stories can be a
100
healing power in the dying process. Health Prog, 75(6), 60-3.
Schaie, K. W., & Willis, S. L.(2007).成人發展與老化.(樂國安、
韓威、周靜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2)
Schiffman, M.(2004).活出完整的自己-完形自我治療法.(黃春華譯).台北:光點。(原著出版於1971)
Singer, P. A.,(2003).臨床生命倫理學.(蔡甫昌編譯).台北:金名。(原著出版於1996-1998)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