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史料(在此專指民國以前的著作)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4月)。
王夫之:《船山遺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戴震:《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10月)。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三十三)之《抱書堂叢書》,此據清乾隆中餘姚廬氏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
(周)左丘明傳:《左傳》,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春秋類經部一三七),(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一),(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唐)魏徵等奉敕撰:《隋書》,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二二),(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十三),(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明)宋濂等奉敕撰:《元史》,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五O),(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五五),(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台北:世界書局據《皇清經解續編》影印),(民國64年3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9年11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3年9月)。
康有為:《辨革命書》,收錄於《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60年)。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香港:三聯書店,1954年)。
譚嗣同:《譚瀏陽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11月)。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10月)。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月)。
章太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5年)。
梁啟超:《梁任公文存》,(台南:北一出版社,民國65年8月)。
梁啟超:《梁啟超學術論叢》,(台北:南嶽出版社,民國67年3月)。
(唐)釋法海撰、(清)丁福保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卷四),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編《大藏經》,(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民國46年8月)。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編《大藏經》,(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民國46年8月)。
(唐)法藏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編《大藏經》,(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民國46年8月)。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8月)。
二、近人專著
(日)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合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年5月)。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58年9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4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書局,民國72年7月)。
木鐸編輯部:《中國科學文明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月)。
王樾:《譚嗣同變法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8月)。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7年1月)。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民國78年1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出版,民國52年6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10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1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1月)。
牟宗三講述,陳國璋整理:《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4月)。
牟宗山:《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0年4月)。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余英時:《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65年8月)。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胡適》,(台北:經聯出版公司,1984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5年9月)。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8月)。
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史論》,(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69年6月初版)。
吳怡:《中國哲學及其哲學史的研究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0年4月)。
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3月)。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9月)。
林載爵、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3年1月)。
林德宏:《科學思想史》,(台北:理藝出版社,民國86年5月)。
波謙斯基原著、王弘五譯:《哲學講話》,(台北:鵝湖出版社,1992年)。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8月)
胡濱:《戊戌變法》,(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5年2月)。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9月)。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台北:開明書店,民國53年9月)。
段洛本:《譚嗣同》,(江蘇: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頁14。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1年5月)。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7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俊輝:《中國哲學思想的古今》,(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1年8月)。
(奧)耶路撒冷(William Jerusalem)著,陳正謨譯:《西洋哲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56年6月)。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4月1日)。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民國77年11月)。
傅科(Foucault,Michel)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11月)。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之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7年5月)。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1月)。
張立文:《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12月)。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3月)。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1年1月)。
湯志鈞˙湯仁澤校注:《仁學》,(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7年11月)。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5月)。
馮友蘭:《中國哲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楊一峰:《譚嗣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8年3月)。
楊毓麟:《新湖南》,收錄於《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60年4月)。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9月)。
楊慧傑:《仁的涵義與仁的哲學》,(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4年3月)。
《新約•羅馬書》,(台北:聖經公會印發,1973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書局,民國49年5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5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5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8月)。
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9年11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2年2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1年3月)。
蕭萬源:《中國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觀》,(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謝康:《中外社會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3年12月)。
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9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王樾:《晚清佛學與近代政治思潮一一以《大同書》、《仁學》、《齊物論釋》為核心之析論》,(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4月)。
安慶安:《譚嗣同仁學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林載爵:《譚嗣同評傳》,(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6月)。
邱榮舉:《譚嗣同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張家珍:《譚嗣同仁學思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郭爵源:《譚嗣同思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蕭人英:《譚嗣同生平與思想》,(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6月)。謝貴文:《譚嗣同《仁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四、期刊論文
王樾:〈會通與轉化﹘譚嗣同宗教觀之分析〉,收錄於《淡江史學》,第五卷,(民國82年6月)。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析論》,史學評論,第一期,(民國68年6月)。何燕生:〈「仁學」與佛學一譚嗣同佛學思想淺析〉,收錄於《內明期刊》,219卷,(民國79年6月)。林俊宏:〈譚嗣同「仁學」思想的社會政治分析─儒學思想的承繼與批判〉(上),收錄於《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民國84年12月)。林俊宏:〈譚嗣同《仁學》思想的社會政治分析﹘﹘儒家思想的承繼與批判〉(下),收錄於《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民國85年1月)。林聰舜:〈帝國意識型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國科會85年度哲學學們專題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民國85年11月)。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收錄於《鵝湖學誌》,第十二期,(1994年)。高柏園:〈譚嗣同《仁學》的理論內容與思想性格〉,收錄於《鵝湖月刊》,第二一卷,第五期,總號第二四五,(民國84年11月)。高柏園:〈論勞思光對宋明理學的分系態度〉,收錄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期,(民國87年11月)。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收錄於《哲學與文化》,廿二卷,第十一期,(1995年11月)。陳勇志:〈譚嗣同「仁」學之思想體系及其評價〉,收錄於《史學會刊》,第三十一期,(民國76年6月)。
陳振風:〈譚嗣同仁學與西學的關係〉,收錄於《台南家專學報》,第八期,(民國78年5月)。
陳福濱〈《仁學》中社會倫理與政治思想的歷史反思〉,收錄於《海峽兩岸譚嗣同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仁學會,(1997年)。
曾琦雲:〈譚嗣同與佛教〉,收錄於《內明期刊》,280卷,(民國84年7月)。曾春海:〈從譚嗣同的仁學展望理想的教父〉,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四期,(民國86年12月)。賀廣如:〈論譚嗣同的變法與復古〉,收錄於《人文學報》,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第二十二期,(民國89年12月)。
鄭志明:〈譚嗣同的宗教觀〉,收錄於《鵝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民國8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