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7: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啟禎
研究生(外文):Lee Chi-Chen
論文名稱:譚嗣同思想研究─以《仁學》「衝決網羅」為核心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itle of Thesis: Research of the thought of Tan Szu-Tu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break the restraint” of “Jen-hsueh”
指導教授:王樾王樾引用關係高柏園高柏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YuehKao Po-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衝決網羅政治思想社會倫常利祿俗學佛學觀生命哲學以太
外文關鍵詞:break the restraintPolitical thinkingShe hui lun chanLi luSu xueBuddhismlife practiceeth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3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研究目的:譚氏畢生親證力求改革,回歸儒家傳統與融通西方思潮,由紹述儒家傳統與吸取西方菁萃,進而建構一己之學。本論文以學生書局《仁學》、華世出版社《譚嗣同全集》為主要的參考資料,並參考以中華書局《譚嗣同全集》、文海出版社《譚瀏陽全集》、三聯書店《譚嗣同全集》為輔的資料,另外以研究「譚嗣同」的相關資料為間接輔助,兼取其它相關書籍及其論學書札輔之。然究竟譚氏之思想後人對其之理解原貌是否貼切?亦或是否有曲解、誣枉其思想之處,故無法還原其原有的歷史定位?遂形成本文研究之動機。譚氏雖以傳統思想為宗旨,然其思想之後,又如何另起新意、兼容並蓄,融通各方中西思想,開闢創造另一思想的意涵?如何看待譚氏之歷史地位,即為本論文欲以研究之目的。 本論文研究方法:本論文乃以「發生研究法」為主與「基源問題研究法」為輔,做為本文探討的方法學之依據。其論文進路之開展計分七章,論述如下: 第一章:導論。首先開展本論文之思想脈絡、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詮釋架構、研究進路(全文綱領)與研究目的;並概述考察檢討前人既有研究成果。第二章:譚嗣同對「政治思想」之衝決網羅。本章是譚氏對政治社會之關懷,引發其對「漢滿之別」、「民本思想」之探討方向,以開展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礎。 第三章:譚嗣同對「利祿、俗學、全球群學、天」之衝決網羅。本章是譚氏對儒生之關懷,引發其對「利祿、俗學、全球群學、天」之衝決網羅,以建立新的學問。第四章:譚嗣同對於「社會倫常」之衝決網羅。本章是譚氏對社會人倫之關懷,引發其對「三綱六紀」、「綱常名教」之衝決網羅,以建立新人倫關係。第五章:譚嗣同對「佛學」之衝決網羅。本章是譚氏對宗教之關懷,引發其對「佛學、西學、自然科學、醫學」之會通,而達「經世致用」之精神。第六章:譚嗣同之生命哲學。本章是譚氏個人省思所生對社會、國家之關懷,引發其對「個人生命」、「傳統禮教」之衝決網羅,以體悟出生命具體實踐之呈顯。第七章:結論。
Title of Thesis: Research of the thought of Tan Szu-Tung Total pages:170
---Analysis based on the “break the restraint” of “Jen-hsueh”
Key word: break the restraint Political thinking ,She hui lun chan(社會倫常), Li lu(利祿),Su xue(俗學), Buddhism, life practice, ether
Name of Institute: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mkang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 January 2005 Degree Conferred:Master
Name of student:Lee Chi-Chen(李啟禎) Advisor: Dr.Wang-Yueh(王樾) Dr.Kao Po-Yuan(高柏園)
Abstract:
The reason that Tan Szu-Tungs’ “Jen-hsueh” had taken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icism is because of its’ discussing of “break the restraint”, which had caused the reformism of Ching Dynasty, and revealed “earnestly practice” philosophy. Over the years, although the researchers had have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Jen-hsueh” and “break the restraint”, yet there were not any achievements displayed. Therefore, I bring up “Political thinking”, “Li lu(利祿)”、“Su xue(俗學)”、“Quan qiu que xue(全球群學)”、“Tain(天)”, “She hui lun chang(社會倫常)”, “Buddhism”, “life philosophy as well as life practice” in this text,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start with this subject.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Tan Szu-Tung had done his best to reform all his life, through expounding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absorbing Western essence, he established his own theory.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materials such as “Jen-hsueh” published by Shyne-Sheng publishing house and “Tan Szu-Tung complete work(譚嗣同全集)”by Hwa Shyh publishing house are my main reference materials by “Tan Szu-Tung complete work(譚嗣同全集)”by Jong Hwa publishing house, “Tan Liu-Yang complete work(譚瀏陽全集)” by Wen Hae publishing house, “Tan Szu-Tung complete work(譚嗣同全集)”by San Liam publishing house, and other related books. My researching motive based on whether later generations really understood? or misinterpret his thought which unable to restore his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an Szu-Tungs’ opposing Confucian tradition as his objective, how did Tan Szu-Tung achieve mastery of Chinese as well as western thought, and bring about another new doctrine? How to look upon Tan Szu-Tungs’ historical position is the purpose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my thesis is based mainly on “Fa sheng yan jiu fa(發生研究法)” and assisted in “Ji yuan wen ti yan jiu fa(基源問題研究法)”.The approach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an introduction. to develop the thread of academ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motive, scope, method, interpret foundation, proces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nd summer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The second chapter: Tan Szu-Tungs’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Political thinking”. This chapter based on Tan Szu-Tungs’ being concerned about politics and society, and than leaded to probe intoDifference between “Man(滿)” and “Han(漢)”, “Min ben thinking(民本思想)”, he had developed an important ideology foundation based on people’s democracy.
The third chapter: Tan Szu-Tungs’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Li lu(利祿)”、“Su xue(俗學)、“Quan qiu qun xue(全球群學)”、“Tain(天)”. This chapter based on Tan Szu-Tungs’ being concerned about Confucian scholar, and than leaded to the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Li lu(利祿)”、“Su xue(俗學)“、“Quan qiu qun xue(全球群學)“、“Tain(天)” to establish a new learning.
The fourth chapter Tan Szu-Tungs’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She hui lun chang(社會倫常)”.This chapter based on Tan Szu-Tungs’ being concerned about human relations, and than leaded to the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San gang liu ji(三綱六紀)”,“Gang chang ming jiao(綱常名教)”, he had established a new human relations.
The fifth chapter: Tan Szu-Tungs’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Buddhism”
This chapter based on Tan Szu-Tungs’ being concerned about religion, and than leaded to a comprehensive of “Buddhism, western science, medical science”, he had brought benefit to people.
The sixth chapter: The “Life philosophy as well as life practice” of Tan Szu-Tung.This content based on Tan Szu-Tungs’ being concerned about society as well as nation, and than leaded to the breaking through the restraint of “individual life”, “Traditional ceremony”, he had comprehended life’s specific practicing.
The seventh chapter: conclusion.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
一、 本文研究動機 1-4
二、問題提出 4-4
第二節 本文研究範圍的釐定
一、外在因素:對於當時社會的反省 5-5
二、內因因素:自我心路歷程的剖析 5-7
第三節 本文研究之方法、詮釋架構、研究進路(全文綱領)
一、研究方法 7-11
二、本文的詮釋架構 11-13
三、研究進路(全文綱領) 13-16
第四節 既有研究成果介紹與考察、檢討
一、既有研究成果介紹 18-20
二、既有研究成果考察、檢討 20-22
第二章 譚嗣同對「政治思想」之衝決網羅
第一節 滿漢之別
一、王船山「民族思想」對譚嗣同之影響 24-26
二、譚嗣同對「滿漢之別」之見解 26-29
三、康、梁及晚清思想家對於「滿漢之別」之見解 29-32
第二節 民本思想
一、晚清思想家對於「民本思想」之見解 32-36
二、譚嗣同對「民本思想」之闡發 36-41
第三節 小結 41-43
第三章 譚嗣同對「利祿、俗學、全球群學、天」之衝決網羅
第一節 譚嗣同對「利祿」之衝決網羅
一、譚嗣同對「利祿」體悟與反省 46-47
二、變科舉以育人才 47-49
第二節 譚嗣同對「俗學」之衝決網羅
一、「騖空談而無實濟」之「俗學」 49-52
二、發揚「經世致用」之學 52-57
第三節 譚嗣同對「全球群學」之衝決網羅
一、以「中國為本位」之西學 58-59
二、甲午戰後以西學為「實學」地位之提昇 60-61
第四節 譚嗣同對「天」之衝決網羅
一、「戒動言柔」使中國「百端廢弛」 62-63
二、譚嗣同由對「天」之領略以觀中國社會 63-66
第五節 小結 66-68
第四章 譚嗣同對「社會倫常」之衝決網羅
第一節 譚嗣同之「心路歷程」與「特殊性格」
一、譚嗣同之「心路歷程」 70-71
二、譚嗣同之「特殊性格」 71-74
第二節 譚嗣同對於「兩性」關係之認知與反省
一、對於傳統女性道德之認識 75-76
二、「男女之道」乃出於自然之律動 76-77
三、提出「男女平等」之思想 77-78
四、對「男女之道」之教育態度 78-80
第三節 譚嗣同理想的社會倫常規範
一、「三綱六紀」 80-82
二、譚嗣同對「三綱」之批判 82-87
三、譚嗣同理想的社會規範 87-90
四、學者對譚嗣同「三綱」之見解 90-93
第四節 小結 93-94
第五章 譚嗣同對「佛學」之衝決網羅
第一節 譚嗣同的佛學思想
一、佛教乃地球之教 97-98
二、以太 99-103
三、譚嗣同對禪宗之領略 103-106
第二節 另一種「格義」的方式
一、《華嚴經》「蓮華藏世界」之「宇宙現象」 107-109
二、「性海」 109-110
三、「以太」、「無明」、「心」、「識」、「轉識成智」、「靈魂」 110-113
第三節 佛學、西學、自然科學、醫學之會通
一、佛學與西學之會通 113-116
二、佛學與自然科學之會通 116-119
三、佛學對於中西醫之會通 119-124
第四節 譚嗣同「永劫輪迴的經世精神」之意義
一、靈魂的永世輪迴 124-126
二、靈魂與以太 127-129
三、不生不滅的「同義詞」 129-132
四、心力 132-139
五、學者對譚嗣同「新佛學」之見解 139-141
第五節 小結 141-144
第六章 譚嗣同之生命哲學
第一節 孔、孟對於「仁」的說解 145-149
第二節 學者對譚嗣同釋「仁」之見解 149-153
第三節 小結 153-155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本論文研究重點歸納
一、本論文重點之歸納 156-156
二、各章之重點歸納 156-159
第二節 本論文檢討與未來研究展望
一、檢討個人研究後之省思 159-159
二、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展望 159-164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165-170
一、古籍文獻、史料(在此專指民國以前的著作)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6年4月)。
王夫之:《船山遺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戴震:《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10月)。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三十三)之《抱書堂叢書》,此據清乾隆中餘姚廬氏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
(周)左丘明傳:《左傳》,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春秋類經部一三七),(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一),(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唐)魏徵等奉敕撰:《隋書》,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二二),(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十三),(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明)宋濂等奉敕撰:《元史》,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五O),(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正史類史部五五),(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錄於阮元編校《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
(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台北:世界書局據《皇清經解續編》影印),(民國64年3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9年11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3年9月)。
康有為:《辨革命書》,收錄於《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60年)。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香港:三聯書店,1954年)。
譚嗣同:《譚瀏陽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11月)。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10月)。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月)。
章太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5年)。
梁啟超:《梁任公文存》,(台南:北一出版社,民國65年8月)。
梁啟超:《梁啟超學術論叢》,(台北:南嶽出版社,民國67年3月)。
(唐)釋法海撰、(清)丁福保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卷四),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編《大藏經》,(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民國46年8月)。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編《大藏經》,(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民國46年8月)。
(唐)法藏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編《大藏經》,(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民國46年8月)。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8月)。
二、近人專著
(日)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合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年5月)。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58年9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4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書局,民國72年7月)。
木鐸編輯部:《中國科學文明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月)。
王樾:《譚嗣同變法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8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7年1月)。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民國78年1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出版,民國52年6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10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1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1月)。
牟宗三講述,陳國璋整理:《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4月)。
牟宗山:《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0年4月)。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余英時:《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65年8月)。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胡適》,(台北:經聯出版公司,1984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5年9月)。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8月)。
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史論》,(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69年6月初版)。
吳怡:《中國哲學及其哲學史的研究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0年4月)。
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3月)。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9月)。
林載爵、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3年1月)。
林德宏:《科學思想史》,(台北:理藝出版社,民國86年5月)。
波謙斯基原著、王弘五譯:《哲學講話》,(台北:鵝湖出版社,1992年)。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8月)
胡濱:《戊戌變法》,(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5年2月)。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9月)。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台北:開明書店,民國53年9月)。
段洛本:《譚嗣同》,(江蘇: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頁14。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1年5月)。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7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俊輝:《中國哲學思想的古今》,(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1年8月)。
(奧)耶路撒冷(William Jerusalem)著,陳正謨譯:《西洋哲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56年6月)。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4月1日)。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民國77年11月)。
傅科(Foucault,Michel)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11月)。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之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7年5月)。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1月)。
張立文:《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12月)。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3月)。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1年1月)。
湯志鈞˙湯仁澤校注:《仁學》,(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7年11月)。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5月)。
馮友蘭:《中國哲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楊一峰:《譚嗣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8年3月)。
楊毓麟:《新湖南》,收錄於《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60年4月)。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9月)。
楊慧傑:《仁的涵義與仁的哲學》,(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4年3月)。
《新約•羅馬書》,(台北:聖經公會印發,1973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書局,民國49年5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5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5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8月)。
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9年11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2年2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1年3月)。
蕭萬源:《中國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觀》,(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謝康:《中外社會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3年12月)。
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9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王樾:《晚清佛學與近代政治思潮一一以《大同書》、《仁學》、《齊物論釋》為核心之析論》,(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4月)。
安慶安:《譚嗣同仁學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林載爵:《譚嗣同評傳》,(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6月)。
邱榮舉:《譚嗣同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張家珍:《譚嗣同仁學思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郭爵源:《譚嗣同思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蕭人英:《譚嗣同生平與思想》,(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6月)。
謝貴文:《譚嗣同《仁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四、期刊論文
王樾:〈會通與轉化﹘譚嗣同宗教觀之分析〉,收錄於《淡江史學》,第五卷,(民國82年6月)。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析論》,史學評論,第一期,(民國68年6月)。
何燕生:〈「仁學」與佛學一譚嗣同佛學思想淺析〉,收錄於《內明期刊》,219卷,(民國79年6月)。
林俊宏:〈譚嗣同「仁學」思想的社會政治分析─儒學思想的承繼與批判〉(上),收錄於《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民國84年12月)。
林俊宏:〈譚嗣同《仁學》思想的社會政治分析﹘﹘儒家思想的承繼與批判〉(下),收錄於《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民國85年1月)。
林聰舜:〈帝國意識型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國科會85年度哲學學們專題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民國85年11月)。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收錄於《鵝湖學誌》,第十二期,(1994年)。
高柏園:〈譚嗣同《仁學》的理論內容與思想性格〉,收錄於《鵝湖月刊》,第二一卷,第五期,總號第二四五,(民國84年11月)。
高柏園:〈論勞思光對宋明理學的分系態度〉,收錄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期,(民國87年11月)。
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收錄於《哲學與文化》,廿二卷,第十一期,(1995年11月)。
陳勇志:〈譚嗣同「仁」學之思想體系及其評價〉,收錄於《史學會刊》,第三十一期,(民國76年6月)。
陳振風:〈譚嗣同仁學與西學的關係〉,收錄於《台南家專學報》,第八期,(民國78年5月)。
陳福濱〈《仁學》中社會倫理與政治思想的歷史反思〉,收錄於《海峽兩岸譚嗣同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仁學會,(1997年)。
曾琦雲:〈譚嗣同與佛教〉,收錄於《內明期刊》,280卷,(民國84年7月)。
曾春海:〈從譚嗣同的仁學展望理想的教父〉,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四期,(民國86年12月)。
賀廣如:〈論譚嗣同的變法與復古〉,收錄於《人文學報》,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第二十二期,(民國89年12月)。
鄭志明:〈譚嗣同的宗教觀〉,收錄於《鵝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民國89年8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5. 李若松,<「武嶺蔣氏宗譜」所載蔣介石夫婦生年>,《傳記文學》,53卷5期,頁48。
2. 35. 莊政,<孫科與民國政局>(下),《傳記文學》,1980年12月,頁51-57。
3. 59. 簡又文,<宦海浮沉二十年>,《傳記文學》,第22卷4期(1973年4月),頁41-45。
4. 54. 蔣永敬,<國民黨三巨頭胡汪蔣的分合>,《傳記文學》,62卷3期,1993年3月,頁15-24。
5. 50. 劉征鴻,<清黨前後話武漢>,《藝文誌》,88期,1973年1月,頁57-60。
6. 48. 虞壽勛,<武嶺學校與蔣家父子>,《傳記文學》,55卷2期,頁111-118。
7. 47. 葉曙,<我國幣制之變遷>,《傳記文學》,第66卷5期(1995年5月),頁57-58。
8. 43. 黃振世,<蔣介石拜師黃金榮的經過>,《傳記文學》,65卷2期,1994年8月。
9. 41. 黃仁宇,<關於蔣介石日記之二三事>,《歷史月刊》,78期,1994年7月。
10. 37. 陳祥雲,<清黨與奪權—寧漢分裂始末>,《歷史月刊》,67期,1993年8月,40-46頁。
11. 34. 莊政,<孫科與民國政局>(上),《傳記文學》,1980年11月,頁67-75。
12. 25. 阮毅成,<與王雲五先生談金圓券>,《傳記文學》,第45卷2期(1984年8月),頁18-21。
13. 20. 沈雲龍,<黃膺白先生年譜補編>(6),《傳記文學》,41卷3期,1982年7月。
14. 19. 杜勉,<蔣介石先生在中國現代史的地位>,《革命思想》,78卷4期,1995年4月。
15. 9. 吳相湘,<王雲五與金圓券的發行>,《傳記文學》,第36卷2期(1980年2月),頁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