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榮宗
研究生(外文):ALAN J.T. CHIEN
論文名稱: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護問題之研究
指導教授:謝銘洋謝銘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網路網路法律隱私權資訊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電子商務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5
  • 點閱點閱:75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自九O年代網路興起以來,全球各國莫不風起雲湧地發展各種網路科技應用,網路使用人口隨之大幅成長。網路蓬勃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型態,藉著網路之便利,使得日常生活可真正達到天涯若比鄰的理想境界。然而,隨著網路日漸普及,我們身邊亦浮現出許多問題,暴露出網際網路與現實世界彼此扞格之處,這些新興問題均亟待積極因應並調整。
在網路發展趨勢下,人際溝通、就業工作、商業行為及娛樂活動都將在網路上進行,並且此種發展趨勢日後必然逐漸普及。以往無論是人際溝通或交易行為,大都是經由面對面接觸,經由此種型式,畢竟彼此間存有實體經驗,通常之前就已經建立某種程度之信賴感。然而,當溝通、交易等行為在網路上進行時,人們彼此間獨缺了以往重要的實體經驗存在,信賴感馬上面臨無從依附情況,再加上高科技產品越來越先進,將造福人類便利、亦或是侵害人類權利,將存乎一心,端視使用者之心態。所以,未來消費者、使用者能否具備信心,而利用網路來進行溝通、交易、娛樂等行為,線上隱私及安全環境之完善建構,將位居關鍵問題地位,如1999年5月號的「The Economist」雜誌即以「The end of privacy」來突顯此問題之重要性。因此,唯有落實保障網路上個人隱私權之保障,網路環境始可能繼續成長,而順利跨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本論文主要包括下列部份:
一、探討網路上隱私權之概念
隱私權之概念,可分為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前者強調個人私生活事務不受恣意公開干擾之權利;後者則是個人資料控制支配權。而隨著資訊普及發達﹐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與利用較以往更為容易,這種趨勢已強烈威脅到個人權利,當個人資料可輕易地遭受有心人侵襲與操控之後,個人隱私權利不免飽受威脅。於是,「資訊隱私權」之概念乃因應而生,有別於傳統上對隱私權保障之思考,轉向以「個人資料保護」保障為重心上,以對抗資訊時代中隱私權所受之衝擊。
二、探討網路上隱私權保護之國際趨勢
如前所述,現今網路上所面臨之新興隱私權議題,基本上是以「個人資料保護」為中心而陸續發展,近來各國際組織及各個國家亦均針對個人資料保護作出許多決議及立法。
(一)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1980年之保護個人資料跨國流通及隱私權之指導綱領及1999年之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指導原則。
(二) 歐洲議會1981年簽署之個人資料保護協定。
(三)歐盟
歐盟1995年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指令,此一保護指令並於1998年10月25日已經正式生效,該指令要求15個會員國都要立法去管理個人資料,並且特別規定第三國若未符合「適當」標準,則為保護其人民個人資料隱私起見,歐盟將採取必要措施防止其個人資料移轉至該具有疑義第三國。另外,歐盟於1997年並通過電信事業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指令。
(四)德國之多元媒體法
(五)美國
美國柯林頓總統於1997年7月批准並公佈最新全球電子商務架構報告,此一報告內容中關於隱私權部份則為:要想讓民眾能放心在網路上從事商業活動,確保隱私權不被侵犯是重要的;政府當局支持私人企業開發有意義、使用方法簡易之保護隱私權自律機制;對於自律機制不能解決部份,政府將與產業合作,共同研商解決之策。但由於業者自律之效果不彰,美國之FTC於2000年5月發表報告建議政府立法保護網路之隱私。
(六)歐盟與美國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立場之差異衝突
歐盟個人資料保護指令如前所述,內容中特別規定第三國若未符合「適當」標準,歐盟將採取必要措施;並且歐盟特別挑選美國作為其下達通牒之重要國家。然而,美國政府之態度本來採由業者自行制定自發性規範及自律方案來解決,而不考慮以制定法律之方式來規範,因此,雙方發生立場了衝突。不過,於2000年3月雙方已達成若美國業者遵守所謂「安全港口協議」,即可以在歐洲進行電子商務的共識。
三、探討我國法制下網路隱私權之保護及將來立法建議
我國傳統對於隱私權之保護原援引民法的相關規定,另外刑法、電信法及通訊監察保障法亦有相關規定。而於八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正式公布實施「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更針對個人資料於電腦處理之保護,加以明文規定。隱私權保護為本法之立法主旨,其實現之道,除課予政府主管單位對各資料持有機構之監督責任外,並明白賦予個人控制其自身資料之權利,此權利實可謂資訊隱私權之具體實現。但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前述相關法律實有必要加以修正,本研究並試著提出將來修法之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網路的概念及發展
第一節 網路的起源與演進歷程
第一項 先進網路
第二項 國家科學基金
第三項 TCP/IP協定
第四項 國際化及提供商業應用
第五項 企業內部網路
第一款 Intranet定義
第二款 Intranet的發展
第二節 網路之特性
第一項 表達特殊性
第二項 匿名性
第三項 跨國性
第四項 自治性
第五項 普及性
第三節我國網路發展之情形
第一項 網路的演進歷程
第一款 台灣學術網路TANet
第二款 種子網路SeedNet
第三款 網際資訊網路HiNet
第二項 網路的現況
第三章 隱私權之淵源及發展
第一節 Warren和Brandeis的隱私權論文
第一項 隱私權論文的產生背景
第二項 隱私權論文的內容
第二節 隱私權之歷史發展
第一項 美國的隱私權發展
第一款 習慣法之發展
第二款 成文法之發展
第二項 德國的隱私權發展
第一款 規範依據
第二款 學說依據
第三項 日本的隱私權發展
第一款 規範依據
第二款 實務見解
第三節 隱私權之定義
第一項 現有之定義
第一款 獨處權理論
第二款 親密關係理論
第三款 資訊保留權理論
第四款 一般人格權理論
第二項 本文之定義
第一款 隱私權的主體
第二款 隱私權之客體
第四節 資訊隱私權
第一項 資訊隱私權產生之背景
第二項 資訊隱私權之內涵
第一款 資訊隱私權之概念
第二款 資訊隱私權之權利性
第四章 網路上侵害隱私權之態樣
第一節 個人屬性隱私權之侵害
第一項 網路直播秀
第二項 行為的監視
第二節 個人資料隱私權之侵害
第一項 蒐集個人資料作為商業工具
第一款 個人資料的商業化
第二款 濫發電子廣告信
第二項 散佈侵害隱私權之軟體
第三項 侵入他人系統以獲取資料
第四項 不當洩漏他人資料
第三節 個人通訊隱私權之侵害
第一項 網路監聽
第二項 電子郵件監看
第一款 美國之相關立法
第二款 美國之案例分析
第四節 匿名隱私權之侵害
第五節 新興科技對隱私權之侵害
第一項 Cookies新議題
第二項 Pentium III電腦晶片內植之特殊編碼
第三項 微軟Office 97系列軟體產生特殊編碼
第四項 RealNetworks秘密搜集消費者個人資料.
第五章 網路隱私保障之國際發展趨勢
第一節 制定規範之必要性
第二節 國際間關於資料保護之規範
第一項 主要立法原則
第二項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第一款 保護個人資料跨國流通及隱私權指導綱領
第二款 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指導原則
第三項 歐洲
第一款 歐洲議會
第二款 歐洲聯盟
第三款 德國
第四項 聯合國
第五項 美國
第一款 美國全球電子商務架構報告
第二款 立法之態度
第三款 發展之趨勢
第三節 歐盟與美國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立場衝突
第一項 衝突之背景
第二項 對我國之啟示
第六章 我國法制有關隱私權之規範及其在網路上之適用
第一節 現行法制中隱私權之範圍
第二節 現行法制在網路上之適用
第一項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第一款 適用之主體
第二款 個人資料的範圍
第三款 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利用及國際傳遞
第四款 網路使用者權利
第二項 刑法
第三項 民法
第四項 電信法
第五項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網路上保護隱私權可行之方法
第一項 鼓勵業者自律
第二項 教育網路使用者
第三項 使用科技裝置
第四項 尋求國際合作
第二節 我國努力之方向
第一項 修法方面
第一款 規範對象「擴大適用」原則
第二款 保護客體「彈性因應」原則
第三款 行政程序「輕度管理」原則
第四款 主管機關「獨立權責」原則
第五款 書面同意「擴大解釋」原則
第六款 兒童隱私「單獨立法」原則
第二項 網路業者方面
第三節 結語
【中文部份】
一﹑書籍
1﹑陳家駿等,網路vs法律﹐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1999年2月。
2﹑鐘明通,網際網路法律入門﹐月旦出版公司﹐1999年2月。
3﹑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台大法學叢書﹐1995年7月。
4﹑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制度與實務﹐台大法學叢書﹐1995年5月。
5﹑謝銘洋,智慧財產權基本問題研究﹐台大法學叢書﹐1999年7月。
6﹑劉江彬,資訊法論﹐台大法學叢書﹐1986年。
7﹑羅明通等,電腦法(上)﹑(下)﹐群彥出版公司﹐1994年。
8﹑詹宏志, E時代─數位世界的99則觀察﹐巨思文化公司﹐1999年7月。
9﹑Lesley Ellen Harris著﹐林以舜譯, WWW數位智慧財產﹐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10﹑張瑞星, Internet法律問題上線﹐永然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八十六年五月。
11﹑林峰正, EDI法律導讀﹐群彥出版公司﹐1994年4月。
12、Bill Gates著,樂為良譯,數位神經系統,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 月。
13、尤英夫,新聞媒體與隱私權,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三民書局,1997年2月。
14、安.布蘭絲康著,陳月霞譯,出賣資訊,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
15、周悅儀,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法務部印,法律事務司八十二年度研究發展報告,民國1993年12月 。
16、高光義,論日本憲法上之隱私權,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三民書局,1997年2月。
17、陳美伶,公務機關適用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簡介,行政院法務部編印,民國 1997年1月 。
18、楊惠欽,電腦資訊與隱私權之保護,收於法務部司法訓練所編印,《司法官訓練所第二十三期學員論文集》,民國1987年11月。
19、Thomas J Smedinghoff 著,張台先等譯,On-line Law,儒林出版社,1998年2月。
二﹑學位論文
1﹑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7。
2﹑陳宏達,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7。
3﹑洪榮彬,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4﹑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1。
5﹑林煒程,網際網路猥褻犯罪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6、何宇明,網際網路法律問題特質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7、李錦雀,日本國憲法保障下隱私權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12。
8、黃莉雲,資料跨國流通法律問題之研究─相關理論與規範,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9、蔡蕙芳,電腦犯罪和刑事立法的課題,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10、葉淑芳,行政資訊公開之研究─以隱私權益保障為中心,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11、吳盈容,電腦隱私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1991.7。
三﹑期刊論文
1﹑黃三榮,「論網際網路上之─以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而論」,資訊法務透析1996.9。
2﹑黃三榮,「個人資料之保護─兼評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資訊法務透析1998.1
3﹑劉靜怡,「資訊科技與隱私權焦慮─誰有權塑造我的網路形象」,當代雜誌1997.12。
4﹑劉靜怡,「從Cookies以及類似電腦軟體的使用淺論網際網路上個人隱私保護問題」,資訊法務透析1997.10。
5﹑古清華,「個人資料保護相關議題探討」,資訊法務透析1993.6。
6﹑李科逸,「網路時代我國隱私相關法制因應建議及新興科技對隱私之威脅」,資訊法務透析1999.4。
7﹑李科逸,「網際網路之隱私保護」,資訊法務透析1999.3。
8﹑馮震宇,「論網路電子商務發展與隱私權之保護」,萬國法律1999.4。
9﹑李科逸,「PIII內置安全序號,維護隱私有隱憂」, 聯合報88.2.7。
10、李科逸,「處理器內內置安全序號,隱私權起爭議」,中國時報88.3.3。
11﹑王郁琦﹐「NII與個人資料保護」﹐資訊法務透析1995.7。
12﹑王郁琦﹐「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與個人資料的商業利用」﹐資訊法務透析1995.7。
13﹑王郁琦﹐「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訊法務透析1996.10。
14﹑廖緯民,「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障─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資訊法務透析1996.11。
15﹑朱侃如﹐「網路之前人人無隱私?」PC OFFICE雜誌1999.9。
16﹑蘇宏文﹐「淺析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謹防身家背景曝光過度(上)(下)」﹐法律與你雜誌1996.7。
17﹑陳家駿﹐「淺述電腦網路上隱私權之法律保護」月旦法學雜誌1997.4。
18﹑廖緯民﹐「德國多元媒體法」簡介﹐資訊法務透析1997.11。
19﹑楊靜怡﹐「網路行為管轄權問題之初探」﹐資訊法務透析1999.6。
20﹑詹婷怡﹐「保障個人隱私﹐最好自求多福?」PC OFFICE雜誌1999.9。
21、古清華,「新法律、新衝擊─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1995.10。
22、朱柏松,「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近代隱私權概念之形成及發展(上)( 下)」,法學叢刊第114、145期。
23、吳小琳,「我國NII建設應注意的法律問題」,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3期,1996.6。
24、林建中,「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1997.7。
25、洪榮彬,「論資訊時代跨越國境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法學叢刊第159期,1995.7。
26、 陳建平,「網路安全實務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第67期,1998.10。
27、 郭詩綿、林美英譯,「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對有關保護隱私權及個人資料國際流通管理準則之建議」,電信技術季刊第7卷第3期,1988.2。
28、黃文雄,「資訊、權力與法律」,律師雜誌第223期,1999.2。
29、黃茂榮,「一般人格權及其保護」,軍法專刊第54卷第3期,1999.3。
30、馮震宇,「論網路電子商務發展與相關法律問題(上)(下)」,月旦法學第36、37期。
31、詹文凱,「美國法上個人資訊隱私權的相關判決」,律師雜誌第223期,1999.2。
32、葉賽鶯,「資訊隱私權」之保護─「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試析(上)(下),衛生報導第6卷第6、7期。
33、劉江彬,「網路法律與管理策略」,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4期,1998.8。
34、劉靜怡,「網路世界規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網路社會規範、法律到資訊科技」,月旦法學第37期,1998.6。
35、蔡美智,「電腦駭客入侵的法律問題」,資訊與電腦第217期,1998.8。
36、謝銘洋,陳曉慧,「德國對網路服務之新規範-資訊服務與通訊服務法(多元媒體法)」,月旦法學第36期,1998.5。
37、羅澤生,「Pentium Ⅲ建構資訊系統之芻議」,資訊與電腦第225期,1999.4。
38、 謝銘洋「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104期,1999.4。
四、會議論文
1、王兆鵬,「因電腦提供錯誤資訊而非法取得的證據應否排除─論Arizona v. Evans案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一九九三~一九九五學術研討會,1997.5.27。
2、李茂生,「資本、資訊與電腦犯罪」,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法學會主辦,台灣法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網路與法律」研討會,1997.12.7。
3、陳家駿,「網路科技與法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法學會主辦,台灣法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網路與法律」研討會,1997.12.7。
4、熊愛卿,「安全電子商務的法制基礎初探─從資訊安全宏觀角度談我國數位簽章立法方向與原則」,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法學會主辦,台灣法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網路與法律」研討會,1997.12.7。
5、蔡明誠,「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問題」,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法學會主辦,台灣法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網路與法律」研討會,1997.12.7。
6、劉靜怡,「誰怕網路色情?言論自由、資訊科技與女性主義的三邊對話」,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台灣法學會主辦,台灣法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網路與法律」研討會,1997.12.7。
【英文部份】
一﹑網站
1、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www.aclu.org/privacy。
2、Call for Action,www.callforaction.org/abc.html。
3、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www.cdt.org。
4、Center for Media Education,www.cme.org。
5、EFF,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www.eff.org。
6、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www.epic.org。
7、Harvar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www.ksg.havard.edu/iii/gateway。
8、InfoWar,www.infowar.com。
9、National Coalition for Patient Rights﹐www.nationalcpr.org。
10、NetAction,www.netaction.org。
11、Privacy and American Business,www.pandab.org。
12、Privacy Exchange,www.privacyexchange.com。
13、Privacy Inc,www.privacyinc.com。
14、Privacy International,www.privacy.org/pi。
15、Privacy Journal, Robert Ellis Smith,www.townonline.com/privacyjournal。
16、The Privacy Page,www.privacy.org。
17、Privacy Times, Evan Hendricks,www.privacytimes.com。
18、Right to Privacy web site,www.righttoprivacy.com。
二﹑期刊論文
1、Graham Greenleaf,「A Proposed Privacy Code for Asia-Pacific Cyberlaw」,http://www.ascusc.org/icmc/vo12/issuel/asiapac.html.。
2、Gia B. Lee,「Addressing Anonymous Messages in Cyberspace」, http://www.ascusc.org/jcmc/vol2/issue1/anon.html。
3﹑John H. Awerdick,「On-Line Privacy」,http://cla.org/RuhBook/chp4.htm。
4、Tom S. Onyshko ,「Privacy and the Internet: Recent Developmen」,http://www.cnet.com/Content/Features/Dlife/Privacy/index.htmls 。
5、Susan Stella,「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http://www.smithlyons.ca/it/int.priv/internet.htm。
6、Peter Sim,「Privacy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http://www.mbnet.mb.ca/~psim/privacy.html。
7、Tom Onyshko ,「Privacy,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Transborder Data transfer」,http:/www.smithlyons.ca/it/privacy/index.htm。
8、Ellen M. Kirsh ,「Proposals for Protecting Priva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Cyberlaw」,http://www.ascusc.org/jcmc/vol2/issue2/kirsh.html。
9、Freddy Kosten and Dr. Chris Pounder,「The EC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1995: An Analysis」,http://webjcli.ncl.ac.uk/1996/issue2/kosten2。
10、Jonathan Rosenoer,「The Privacy Directive」,http://www.cyberlaw.com/cylw0895.html。
11、Agre, Philip E. and Marc Rotenberg, eds, 「Technology and Privacy: The New Landscape」, MIT Press, 1997。
12、Clarke, Roger, 「Information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48 Tele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 2 (May/June 1998)。
13、Effross, Walter A., 「Piracy, Privacy, and Privatization: Fictional and Legal Approaches to the Elctronic Future of Cash」,46 Am. U. L. Rev. 961 (1997) 。
14、Freiwald, Susan,「 Uncertain Privacy: Communication Attributes After the Digital Telephony Act」, 69 S. Cal. L. Rev. 949 (1996)。
15、Gandy, Oscar H., Jr.,「Legitimate Business Interest: No End in Sight?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us of Privacy in Cyberspace (MS Word document link)」, 1996 U. Chi. Legal F. 77 (1996)。
16、Garfinkel, Simson, 「Pretty Good Privacy」, O''Reilly and Associates, (1995) 。
17、Greenleaf, Graham and Clarke, Roger,「 Privacy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Signatures, Invited Address, IBC Conference on Digital Signatures」, Sydney, March 12, 1997。
18、Hodkowski, William A.,「The Future of Internet Security: How New Technologies Will Shape the Internet and Affect the Law」 ,13 Computer & High Tech. L.J. 217, (1997) 。
19、Kang, Jerry,「Information Privacy in Cyberspace Transactions」, 50 Stanford L. Rev. 1193 (Spring 1998) 。
20、Kang, Jerry (principal author),「 Privac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inciples for Providing and Us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Privacy Working Group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ask Force (1995)。
21、Kang, Jerry,「A Privacy Primer for Policy Makers, 1 UCLA Bulletin of Law and Technology」 (1996)。
22、Lin, John,「The Net Persona」, UCLA Online Institute for Cyberspace Law and Policy (Spring 1996) 。
23、Prentice, Robert A.,「The Future of Corporate Disclosure: The Internet, Securities Fraud」, and Rule 10B-5 Emory Law Journal (1998)。
24、 Michael Froomkin, Flood Control on the Information Ocean: Living with Anonymity, Digital Cash, and Distributed Databases, 15 J.L. & Com. 395 (1996)。
25、Viktor Mayer-Schberger, The Internet and Privacy Legislation: Cookies for a Treat?, 1 W. Va. J.L. & Tech. (Mar. 19, 1997)。
26、Patricia Mell, Seeking Shade in a Land of Perpetual Sunlight: Privacy as Property in the Electronic Wilderness, 11 Berkeley Tech. L.J. 1 (19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6、謝銘洋,陳曉慧,「德國對網路服務之新規範-資訊服務與通訊服務法(多元媒體法)」,月旦法學第36期,1998.5。
2. 23、吳小琳,「我國NII建設應注意的法律問題」,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3期,1996.6。
3. 34、劉靜怡,「網路世界規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網路社會規範、法律到資訊科技」,月旦法學第37期,1998.6。
4. 33、劉江彬,「網路法律與管理策略」,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4期,1998.8。
5. 25、洪榮彬,「論資訊時代跨越國境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法學叢刊第159期,1995.7。
6. 22、朱柏松,「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近代隱私權概念之形成及發展(上)( 下)」,法學叢刊第114、145期。
7. 21、古清華,「新法律、新衝擊─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1995.10。
8. 32、葉賽鶯,「資訊隱私權」之保護─「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試析(上)(下),衛生報導第6卷第6、7期。
9. 31、詹文凱,「美國法上個人資訊隱私權的相關判決」,律師雜誌第223期,1999.2。
10. 30、馮震宇,「論網路電子商務發展與相關法律問題(上)(下)」,月旦法學第36、37期。
11. 29、黃茂榮,「一般人格權及其保護」,軍法專刊第54卷第3期,1999.3。
12. 26、 陳建平,「網路安全實務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第67期,1998.10。
13. 24、林建中,「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1997.7。
14. 38、 謝銘洋「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104期,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