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02: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志欽
研究生(外文):Lin Chih-chin
論文名稱: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Master Chih-i''s thought of chiao-kuan
指導教授:李志夫李志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Chih-f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6
中文關鍵詞:智者大師智顗判教止觀天台宗佛教
外文關鍵詞:Master chih-cheChih-ichiaodivision of the Buddha''s teachingkuanchih-kuanT''ien-t''ai Schoolbuddh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19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具代表性的一大宗,並向以體系恢宏,教理、觀行兼備並美,為人所稱道。天台宗之開宗大師,整體思想系統之建構者,即是陳、隋時代,稱號「智者大師」之智顗(A.D.538-597)。因此,了解、究明智者大師之思想,無疑地是研究中國佛教(以至於全體佛教發展)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研究之主題,即是智者大師(簡稱智者)理論與實踐,亦即教、觀二方面之完備思想。雖分教、觀而說,實則依教起觀,由觀證教,二者乃一體而相契。
  欲明智者之思想,自當對其學行歷程有所了解。而有關智者之傳記既多,記載亦有所出入。本文乃取其可信靠者,並加對比與研考,從而得出智者較為確切而詳細之學行生涯。其中亦言及智者之師慧思(A.D.515-577)及天台中土初祖慧文之重要思想。
  智者之學行卓絕,博聞強記,綜攝組織能力亦強。當時之南北朝諸師已有許多家判教說法(所謂「南三北七」),智者乃於評判各家得失之後,超越前賢,組織出更切當而周延之天台教相論。對此,本文有詳細之分析論辨。其中於智者言南北教判通用三種教相說之義尤有所釐清而判定其正義。
  智者承繼其師慧思之創見,更加推展、開創,建立起完備周詳之理論規模。智者之講述宏富,內容亦精博。而其既名高而著,愈到後世,非智者之著作而混為其作者愈多。本文乃參照前賢之考證,根據其確屬智者之著作而論述之。然而,智者之主要講著,或限於釋經之體裁(對《法華經》、《維摩詰經》之釋題、文疏),或偏止觀、修禪而說(《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或以先已講說,後不重述等原因,未能將其發展完成之全部思想,作一體完整之井然呈現。此在以教觀完備兼美著稱之天台學,未嘗不是一大遺憾﹗而迄今學界對智者思想之研究亦猶未對其作出全面之整合與系統陳述。故此本文之主要用心即在依於確為智者之著作,匯集其重要諸說,予以連貫統合,建構出智者思想之全體體系。即以化儀(教化方式)、化法(教法內容),教、觀雙門(尤其是四教、三觀說)而判攝當時傳至中國之大小乘全體佛教。
  本文除述及「五時八教、教觀二門、權實、本跡、三種教相」等智者思想之綱目外,對其教義內容分教、觀二門(又各分化儀、化法)而論。教門之化儀特約教部與教相分論頓、漸、不定、祕密之化儀四教、五味(時),包括通、別五味(時)說。化法部分釋其四教十六門義,並詳論十如、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四種十二因緣、四種四諦、(五種)三諦、二十一種二諦、一諦、無諦等諸諦理,與人天、藏、通、別、圓四教之證位。在觀門部分,於化儀論圓頓、漸次、不定三種止觀,並重予定位;化法則相契於教門而言四教十六觀門,而以三觀為觀行之法要,包括別相三觀與一心三觀。除三觀之名義外,本文乃詳述三觀之如何破惑證理(空、假、中三諦與一心三諦)。而三觀行法之始終歷程,正、助之法,智者結成次第之十法而詳備之,是為「十法成乘」之十乘觀法。四教各以之成就諸乘之果位。又,圓教十乘觀法之正行前,復有二十五方便與四種三昧,所觀亦有十境不同。凡此皆本文所詳。此外,如五時說、(三惑、)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性惡、三諦等特別論題,亦皆論及而有進一步之論析與辨正。而本文之論述除求其詳盡外,亦力求言而有據,皆有所本。因此逐文細究,引據頗多,亦參諸前賢之註疏,期能真實確切地呈現智者大師思想之全貌。
  再者,若簡要提列本文特別之研究成果,可有以下幾點:
1.智者學行、著述之考證。
2.組織建構智者之全體思想體系。
3.指出慧思為智者思想之先導處。
4.辨明南北教判通用三種教相說之正義。
5.於教門之化儀特約教部與教相,各論其頓、漸、不定、祕密四教,
配合通、別五味說。
6.五時說「時」義之論立。
7.百界千如、一念三千說之論理。
8.性惡說、三諦義之釐清與辨正。
9.觀門化儀三種止觀、四種三昧之定位等。
The T''ien -t''ai School
封面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
目次

一部.序論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
第三節.論述綱領
註釋(第一章)
第二章 智者之舉行歷程與著作
第一節.智者之學行歷程
一.學行生涯
二.簡要年譜
註釋(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智者之著作
一.著作考
二.各期著作
三.本文之運用
註釋(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章 南方朝判教說與智者思想大綱
第一節.南北朝判教說與智者之判攝
一.判教之起源
二.「南三北七」之南北朝判教說
(一)南三家教判
(二)北七家教判
三.智者對南北教判之詰難
(一)難南三家教判
(二)難北七家教判
(三)綜述智者之詰難
四.智者之判攝
(一)判攝南三家
(二)判攝北七家
(三)綜述所取
註釋(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天台教判--智者教觀思想大綱
一.「五時八教」說
(一)化儀四教、五味(時)
1.教部(經部)與教相
2.通、別五時說
(二)化法四教十六門
二.教、觀二門
(一)觀門化儀:三種止觀
(二)觀門化法:四教十六觀門與三觀
三.智者教、觀思想大綱
四.權實與本述
(一)「權實」義
(二)「本?」義
五.<法華>三種教相
註釋(第三章 第二節)
第二部.教門
第一章.化儀四教、五味(時)
第一節.約教部論
一.頓、漸五味(時)
(一)正論
(二)經證
1.頓教-初時<華嚴>乳味教
2.漸教-第二時<三藏>酪教教
3.第三時<方等>生蘇教
4.第四時<般若>熟蘇教
5.第五時<法華>、<涅槃>醍醐教
(1)<法華>
(2)<涅槃>
二.不定教
三.祕密教
第二節.約教相論
一.頓教相
二.漸教相
三.通五味(時)說
附論:通、別五時說及其「時」義
四.不定教相
五.祕密教相
註釋(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化法四教十六門
第一節.「四教」義
一.四教名義
(一)三藏教
(二)通教
(三)別教
(四)圓教
二.四教之簡別與核定
(一)核定三藏教
(二)核定通教
(三)核定別教
(四)核定圓教
三.四教之經證
註釋(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四教十六門
一.三藏教四門
二.通教四門
三.別教四門
四.圓教四門
註釋(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節.諦理
一.十如、百界千如與一念三千
(一)十如
(二)十法界之十如
(三)百界千如
附論:性惡說問題
(四)一念三千
二.十二因緣
(一)思議生減十二因緣
(二)思議不生不減十二因緣
(三)不思議生減十二因緣
(四)不思議不生不減十二因緣
三.四諦
(一)生減四諦
(二)無生四諦
(三)無量四諦
(四)無作四諦
四.三諦
(一)三諦之名
(二)三諦之義
(三)化法四教與三諦-五種三諦
(四)五時經論與三諦
五.二諦
(一)三種二諦
(二)四種二諦
(三)七種二諦與二十一種二諦
六.一諦
七.無諦
八.諸境開合
註釋(第二章 第三節)
第四節.證位
一.人天位
二.三藏教位
(一)聲聞乘位
1.有門聲聞乘位
(1)七賢位
I五停心觀位
II別相四念處位
III總相四念處位
IV暖法位
V頂法位
VI忍法位
VII世第一法位
(2)七聖位
I隨信行位
II隨法行位
III信解位
IV見得位
V身證位
VI時解脫阿羅漢位
VII不時解脫阿羅漢位
2.空門聲聞乘位
3.有空門、非有非空門聲聞乘位
(二)辟支佛乖位
(三)菩薩位
(四)立即位
三.通教位
(一)三乘共行十地位
(二)菩薩乘別立忍名
(三)用別教名之通教位
(四)六即位
四.別教位
(一)十信位
1.戒聖行
2.定聖行
3.慧聖行
(二)十住位
(三)十行位
(四)十迴向位
(五)十地位
(六)等覺地位
(七)妙覺地位
(八)六即位
五.圓教位
(一)慧思之圓位說
(二)別、圓教位之簡別
(三)正明圓教諸位
1.理即位
2.信解:因聞法生信而發菩提心-名字即
3.五品弟子位:因信修行(修十法)-觀行即
4.十信位:因行入位(六根清淨,十信位)-相似即
5.十住位-分證真實即
6.十行位-分證真實即
7.十迴向位-分證真實即
8.十地位-分證真實即
9.等覺位-分證真實即
10.妙覺位-究竟即
(四)經證
六.位發不定義
註釋(第二章 第四節)
第三部.觀門
第一章.化儀:三種止觀
第一節.圓頓止觀:<摩訶止觀>
第二節.漸次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第三節.不定止觀:<六妙法門>
註釋(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化法:四教十六觀門,以三觀歷十法而成乘
第一節.四教十六觀門
第二節.三觀義
一.三觀攝一切法
二.三觀之所觀境
三.釋三觀名
四.三觀之義
五.四教之三觀-別相三觀與一心三觀
六.別相三觀之破惑證理
(一)從假入空觀
1.二種觀門
2.析假入空觀
(1)析見假入空
(2)析愛假入空
3.體假入空觀
(1)體見假入空
I一切見惑
II破見假觀
(I)破單四見
(II)破複四見、見足四見、絕言見
III破見假入空位
(2)體愛假入空
I思惑
II破思假觀
III破思假入空位
4.四教十六門之從假入空觀
(二)從空入假觀
1.入見假一切法
2.入愛假一切法
3.入假位
4.入假而利他-觀成化物
(三)中道第一義諦觀
1.四教與中觀
2.修中觀之因緣
3.正明修中觀
七.一心三觀
(一)出處
(二)所觀境-一念三千、一心三諦
(三)觀法
(四)證位
註釋(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節.成就諸乘
第四節.四教之十乘觀法
一.三藏教十乘觀法
(一)十乘觀法之名
(二)正明(有門)十乘觀法
(三)餘三門之十乘觀法
(四)六種乖位
二.通教十乖觀法
(一)通教之十法名
(二)正明(有門)十乘觀法
(三)餘三門之十乘觀法
(四)六種乖位
三.別教十乘觀法
(一)別教之十法名
(二)正明(有門)十乘觀法
(三)餘三門之十乘觀法
(四)六種乘位
四.圓教十乘觀法
(一)發大心
(二)二十五方便
1.具五緣
2.呵五欲
3.棄五蓋
4.調五事
5.行五法
(三)四種三昧
1.常坐三昧:一行三昧
2.常行三昧:般舟三昧
3.半行半坐三昧
(1)方等三昧
(2)法華三昧
4.非行非坐三昧
(1)請觀世音懺法等
(2)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
(四)十乘觀法
1.圓教與別教觀門之簡別
2.圓教之十法名
3.十法之生起次第
4.正明十乘觀法
5.六種乘位
(五)所觀十境
1.觀陰界入境
2.觀煩惱境
3.觀病患境
4.觀業相境
5.觀魔事境
6.觀禪定境
7.觀諸定境
8.觀餘三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
註釋(第二章 第四節 四)
結論
附錄:智者之重要傳記資料
考書目
其他
※ 標記法:
1.「T」代表《大正新脩大藏經》,例如:「T46」表示:《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卷。
2.「卍」代表《卍續藏經》,例如:「卍99」表示:《卍續藏經》第99冊。
壹、古代佛教經論著述
一、智顗講著
《方等三昧行法》(T4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T46)
《釋禪波羅密》(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3年11月,校訂五版)
《法華三昧懺儀》(T46)
《六妙法門》(T46)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T46)
《法界次第初門》(T46)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T46)
《妙法蓮華經文句》(T34)
《妙法蓮華經玄義》(T33)
《法華玄義》(《佛教大系》,17-21卷,東京:佛教大系完成會編纂,新文豐公司影印)
《法華玄義釋籤》(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79年11月,初版)
《摩訶止觀》(T46)
《摩訶止觀》(《佛教大系》,22-26卷,東京:佛教大系完成會編纂,大正12.5,新文豐公司影印)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2年11月,再版)
《四教義》(T46)
《三觀義》(卍99)
《維摩經玄疏》(T38)
《維摩經文疏》(卍27)
《觀心論》(T46)
《國清百錄》(T46)
二、佛教經論
(一)經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T1)
《中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T1)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T2)
《增一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T2)
《阿含藏》(《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七刷)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吳‧支謙譯,(T3)
《方廣大莊嚴經》,唐‧地婆訶羅譯,(T3)
《佛本行集經》,隋‧闍那崛多譯,(T3)
《出曜經》,姚秦‧竺佛念譯,(T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T8)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譯,(T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8)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8)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9)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元魏‧菩提流支譯,(T9)
《無量義經》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T9)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劉宋‧曇無蜜多譯,(T9)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T9)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西晉‧竺法護譯,(T12)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T12)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T12)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2)
《大般涅槃經》,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T12)
《大方等大集經》,隋‧僧就合,(T13)
《觀虛空藏菩薩經》,劉宋‧曇摩蜜多譯,(T13)
《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T13)
《文殊師利問經》,梁‧僧伽婆羅譯,(T14)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4)
《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5)
《禪祕要法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5)
《坐禪三昧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5)
《思惟略要法》,姚秦‧鳩摩羅什譯,(T15)
《治禪病祕要法〔經〕》,劉宋‧沮渠京聲譯,(T15)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5)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T15)
《諸法無行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5)
《金光明經》,北涼‧曇無讖譯,(T16)
《正法念處經》,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T17)
《佛說十二頭陀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T17)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東晉‧難提譯,(T20)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失譯,(T21)
《大方等陀羅尼經》,北涼‧法眾譯,(T21)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竺佛念譯,(T24)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譯,(T30)
《像法決疑經》(T85)
(二)論
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舍利弗阿毘曇論》(T28)
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T49)
迦栴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T28)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T27)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T30)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T25)
聖者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T26)
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釋,姚秦‧鳩摩羅什譯,《百論》(T30)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T32)
尊者法救造,劉宋‧僧伽跋摩等譯,《雜阿毘曇心論》(T28)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T30)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T31)
婆藪盤豆(世親)造,陳‧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T29)
尊者世親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T29)
婆藪般豆菩薩造,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T26)
天親(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T25)
三、天台宗著疏
陳‧慧思撰,《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T46)
陳‧慧思撰,《法華經安樂行義》(T46)
陳‧慧思撰,《諸法無諍三昧法門》(T46)
陳‧慧思(南岳大師)撰,《隨自意三昧》(卍98)
隋‧灌頂(明曠)撰,《天台八教大意》(T46)
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T34)
唐‧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籤》(T33)
唐‧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T46)
唐‧湛然著,《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T46)
唐‧湛然述,《金剛錍》(T46)
高麗‧諦觀錄,《天台四教儀》(T46)
宋‧從義撰,《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卍43)
宋‧從義撰,《四教儀集解》(卍102)
《天台四教儀集註‧集解‧備釋合刊》(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2年11月,初版)
宋‧有嚴注,《法華經玄籤備撿》(卍44)
宋‧善月述,《法華經大部妙玄格言》(卍44)
元‧蒙潤撰,《四教儀集註》(《佛教大系》)
明‧智旭述,《教觀綱宗》(T46)
清‧智銓述,《法華經玄籤證釋》(卍44)
日‧證真《法華玄義私記》(《佛教大系‧法華玄義》)
日‧證真《止觀輔行私記》(《佛教大系‧摩訶止觀》)
日‧慧澄《法華玄義釋籤講義》(《佛教大系‧法華玄義》)
日‧慧澄《止觀輔行講義》(《佛教大系‧摩訶止觀》)
日‧守脫《法華玄義釋籤講述》(《佛教大系‧法華玄義》)
日‧守脫《止觀輔行講述》(《佛教大系‧摩訶止觀》)
四、餘家著疏
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T38)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T44)
隋‧吉藏撰,《三論玄義》(T45)
隋‧吉藏撰,《大乘玄論》(T45)
隋‧吉藏撰,《大品(經)遊意》(T33)
隋‧吉藏撰,《法華玄論》(T34)
唐‧普光述,《俱舍論記》(T41)
唐‧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T45)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T35)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T48)
日‧聖德太子撰,《勝鬘經義疏》(T56)
五、佛教史傳、經錄
隋‧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T50)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T50)
梁‧慧皎撰,《高僧傳》(T50)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T50)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T55)
唐‧僧詳撰,《法華經傳記》(T51)
唐‧道詵撰,《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T51)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T51)
宋‧戒珠敘,《淨土往生傳》(T51)
宋‧祖琇撰,《隆興編年通論》(卍130)
宋‧士衡編,《天台九祖傳》(T51)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T49)
日‧最澄撰‧《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T55)
日‧忍鎧撰,《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考證》(《續天台宗全書‧史傳1》,日本‧滋賀縣:天台宗典編纂所編,東京:春秋社發行,1990年7月,第二刷)
日‧如海編,運智校,《天台智者大師紀年錄》(《續天台宗全書‧史傳1》)
貳、當代著作論文
一、著作
(一)中文著作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中和:谷風出版社,民76年4月,初版。
李安校釋,《童蒙止觀校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8年9月,初版。
李志夫著,《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5年11月,一版。
李志夫編著,《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年2月,初版。
呂澂著,《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76年,再版。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82年8月,初版五刷。
陳英善著,《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東初出版社,民84年3月,初版。
黃信旺著,《佛教天台小止觀「治病第九」章之研究》,台北:靈山講堂,民79年6月,二版。
湯錫予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民74年1月,三版。
楊祖漢著,《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民87年11月,初版。
楊惠南著,《吉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8年4月,初版。
楊郁文著,《阿含要略》,台北:東初出版社,民82年6月,初版。
蔣忠新編注,《梵文《妙法蓮華經》寫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賴永海著,《湛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2年3月,初版。
釋印順著,《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6年10月,七版。
釋印順講,釋演培記錄,《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5年5月,六版。
釋印順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10月,六版。
釋印順講,釋演培、釋續明記錄《勝鬘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7年1月,七版。
釋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7年4月,初版。
釋印順述義,釋昭慧整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台北:東宗出版社,民82年5月,二版。
釋慈怡主編,《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二刷。
釋演培釋註,《俱舍論頌講記》,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78年11月,二版。
釋慧嶽編著,《天台教學史》,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年4月,再版。
(二)日文(及中譯)著作
三枝充■著,《中論偈頌總覽》,東京:第三文明社,1985年12月,初版。
大野榮人著,《天台止觀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平成6年7月,初版。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79年1月,天華一刷。
水野弘元著,山本晃紹英譯,郭忠生中譯《原始佛教》,台中:菩提樹雜誌社,民71年9月,初版。
中村元著,《佛教語大辭典》(縮刷版),東京:東京書籍,昭和56年7月,第三刷。
中村元主編,葉阿月譯,《印度思想》,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73年9月,初版。
安藤俊雄著,《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1989年3月,第六刷。
池田魯參著,《國清百錄の研究》,東京:大藏出版,1982年2月初版。
佐藤哲英著,《天台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昭和36年3月。
河村孝照編著,《天台學辭典》,東京:圖書刊行會,平成3年8月,第2刷。
香川孝雄著,《無量壽經の諸本對照研究》
涉谷亮泰編,《昭和現存天台書籍綜合目錄》,京都:法藏館,增補版,平成5年,第二刷。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9月,臺四版。
荻原雲來編纂,《梵和大辭典》。
望月信亨等編,《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昭和48年,八版。
橫超慧日著,《中國佛教の研究‧第二》,京都:法藏館,昭和55年,二刷。
橫超慧日著,《法華思想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昭和61年5月,第三刷。
關口真大著,《天台止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昭和44年7月,第一刷。
關口真大著,《天台小止觀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49年5月,七版。
關口真大編著,《天台教學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昭和53年10月,初版。
中國佛教研究會編,《摩訶止觀引用典據總覽》,東京:中山書房佛書林,昭和62年12月。
(三)英文(含其他外文及中譯)著作
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羅■羅‧化普樂(Walpola Rahula)著,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中英對照),台北:慧炬出版社,民80年7月,四版。
阿迦摩訶布瓦(Ven.Acharn Maha Boowa)著,斯里布達蘇克(Siri Buddhasukh)英譯,曾銀湖中譯,《尊者阿迦曼傳》,台中: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出版,1992年。
二、期刊論文
(一)中文論文
方廣錩著,<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十期,民86年7月。
陳英善著,<評<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台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民86年。
楊祖漢著,<天台宗性惡說的意義>,台北:《鵝湖學誌》第十四期,1995年6月。收入《當代儒學思辨錄》。
楊惠南著,<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台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民85年。
楊惠南著,<智顗的「五時八教」判>,南投:《正觀》第三期,1997年12月。
楊富學著,<論所謂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寫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民83年7月。
釋覺泰著,<天台思想中「性惡」的釐清與辨正>,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第一屆宗教與佛學論文研討會」(86.6.21-22)發表論文。
(二)日文論文
加藤勉著,<六即の成立過程について>,《天台學報》第23期,昭和55年11月。
多田孝正著,<十乘觀法と十地について>,《東方學》第56期,昭和53年7月。
多田孝正著,<十乘觀法成立の一背景>,《天台學報》第21期,昭和54年11月。
(三)英文論文
釋恆清著,<THE THEORY OF EVIL IN BUDDHA-NATURE>,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三期,民79年1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