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5: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吉祥
研究生(外文):Huang, Chi-hsiang
論文名稱:「永不言敗」:從生命鬥士楊媽輝的文武場來觸摸金門近代體育脈動
論文名稱(外文):“Never Say No”:Understanding Kinmen’s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by the Pen and the Sword in the Life of Mr. Ma-Hwei Yang
指導教授:高 麗 娟
指導教授(外文):Kao, Li-Chuan, Ed.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6
中文關鍵詞:籃球金門馬拉松體育運動教練楊媽輝
外文關鍵詞:basketballKinmenmarathonphycial educationsport coachYangMa-Hwe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永不言敗」:
從生命鬥士楊媽輝的文武場來觸摸金門近代體育脈動
研究生:黃吉祥
指導教授:高麗娟 博士
摘要
本論文採質性個案研究的方法,以文武兼資、「永遠的揚蹄唐馬」楊媽輝老師為研究個案,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重建楊媽輝老師的運動生命歷程,且藉由他特殊的一生得以一窺座落於海角一隅的戰地金門之近代體育脈動。楊教練做為國家代表隊教練、國際田徑總會觀察員,首位赴大陸執法之「中華臺北」裁判,是「金門唐馬,奔騰兩岸,前進世界」的體育拓荒者;他以鐵血造就英才,其拼搏的運動生命與金門近代體育歷程相連結,他的運動生命史貫穿縣運會史,從縣運金牌選手、冠軍教練、區運總教練、國家隊教練、裁判到縣運承辦人企劃者。他在人生的舞臺,扮演多重角色,曾獲行政院獎勵,包括專案考績兩次、大功七次、記功嘉獎無數,另獲全國優良教師獎、全國精英賽最佳教練獎,全國路跑冠軍教練獎、中正國小及國立臺灣體院之校友獎。
「武場序幕:永不言敗」及「文場序幕:典藏金門」為本文重心,亦是眼目所在。楊媽輝老師允文允武、劍膽琴心,既能率領子弟兵在體壇上與人一爭短長,也能在詩壇上與鄭愁予等人酬酢應答。「武場」方面,在體育師資匱乏的年代,他以縣運金牌身手考進臺體,立志以體育為終身志業,畢業後返回故鄉金城國中執教,帶領籃球隊及田徑隊分別獲得十三個冠軍及二十七個總錦標,這期間培育體育園丁無數,「牧馬侯的傳奇」慷慨豪壯,更被選為縣運會歌,風靡一時。第十三屆縣運會,更將詩人的敏銳多感和運動員的決斷魄力融合為一,將體育結合文學、藝術與教育,完整呈現觀光賽會的本質。有詩、有劍、有肝膽,亦俠、亦狂、亦溫文,可謂楊媽輝老師的寫照。
本文最珍貴的一課:「窺與破」,以「窺」與「破」總括楊媽輝老師教導學生的過程中其想法之樞紐所在:先窺現破;最後一章則總結全文並提出建議以為結論。從楊媽輝的生命歷程,來觸摸金門近代體育發展的脈動,不僅可以看到楊媽輝個人的努力與成就,更能以其對金門體育的熱忱,鼓舞所有對金門,懷具深厚情感的朋友奮鬥不懈!
關鍵詞:籃球、金門、馬拉松、體育、運動教練、楊媽輝
“Never Say No”:
Understanding Kinmen’s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by the Pen and the Sword in the Life of Mr. Ma-Hwei Yang﹒﹒
Student:Huang, Ji-Xiang
Advisor:Kao, Li-Chuan Ed. D
Abstract
Thi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explored the pen and the sword in the life of a “Forever Running Tang Horse,” Mr. Ma-Hwei Yang.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is study also reconstructed Mr. Yang’s sport career and hopefully it could provide an insight to the modern athletic movement in Kinmen, an islan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a cape battlefield. As a national team coac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n observer fo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 (IAAF), and the first referee from Chinese Taipei to perform in the Mainland China, he, the “Kinmen Tang House,” was the sport forerunner to fly across the strait and move into the outer world.
His strict training manner and energetic motivation to create excellence had run through the sport history of modern Kinmen County Games. During his career, he had played multiple roles as a gold medalist and champion coach in the county games, head coach in the state games, national team coach, referee, and master planner for the county games. He had received many rewards from Executive Yuan, including Special Performance twice, Great Service seven times, and Record Merit numerous times in addition to the rewards as excellent teacher, best coach in the national games, champion coach in the state marathon, and outstanding alumnus of Chung-Cheng Elementary School and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TCPE).
“Never word defeat after the prologue of martial field” and “Preserve Kinmen after the prologue of literary field” were the focuses and aiming point of this study. With balanced literary and martial traits as well as a solid and gentle heart, Mr. Ma-Hui Yang was able to lead his students to compete in the sport arena while leisurely exchanging dialogues with the poet, “Cheng Tsu-Yu.” In the era lack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he was able to get enrolled into NTCPE as a county gold medalist with determination to take sports as his lifelong career. After graduation, he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to teach at the Kinchen Middle School and led basketball and track teams to win thirteen championships and twenty-seven titles by cultivating numerous sport gardeners in the field. The “Legend of Hou Wrangler,” grand and heroic, was elected for as the County Game song, which was so popular at that time.
In the thirteenth session of County Games, his personal integrity with poet’s keen sense and athlete’s deterministic courage had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the sport with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education to fully present the essence of the competitions in the tourism-alike games. This might be the best portray of Mr. Yang, a sense of poetry with a solid and gentle heart, and a vibrant and calm nature.
Mr. Yang’s most valuable lesson was “Peep and Break.” The motto of “First Peeping and Instant Breaking”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e central point during his coaching of students. The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is study were made in the last chapter. Presenting the sport development of modern Kinme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in Mr. Ma-Hwei Yang’s career served not only to see his personal accomplishments but also to encourage all those friends in the sports field, sharing deep sentiment and unremitting love for Kinmen, to move forward.

Keywords: basketball, Kinmen, marathon, phycial education, sport coach, Yang, Ma-Hwei
目錄
考試委員簽名頁……………………………………………………………i
作者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謝誌……………………………………………………………………vii
目錄……………………………………………………………………ix
表目錄…………………………………………………………………xiii
圖目錄…………………………………………………………………xiv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4
第四節 研究限制…………………………………………………4
第五節 名詞解釋…………………………………………………5
第六節 文獻探討…………………………………………………8
第貳章 時代巨輪變遷…………………………………………………17
第一節 前言……………………………………………………17
第二節 過程……………………………………………………22
第三節 戰地金門──金門的「苦難」………………………32
第四節 金門籃球運動的背景…………………………………40
第五節 開啟長跑的門窗………………………………………46
第六節 小結……………………………………………………48
第参章 研究方法……………………………………………………52
第一節 個案研究與描述………………………………………53
第二節 研究架構………………………………………………55
第三節 研究者與參與者的角色………………………………59
第四節 研究調查實施與步驟…………………………………63
第五節 敘說與口述歷史………………………………………64
第六節 研究之信度與效度……………………………………66
第七節 小結……………………………………………………67
第肆章  研究歷程…………………………………………………69
第一節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69
第二節 資料的轉錄處理………………………………………70
第三節 分析與重建楊媽輝教練的人生歷程…………………71
第四節 文本的再現與閱讀……………………………………72
第五節 綜合回顧………………………………………………73
第伍章  永不言敗…………………………………………………74
第一節 沒有歡呼的教練…………………………………………74
第二節 失去戰場的球隊…………………………………………86
第三節 唐馬.馬拉松……………………………………………92
第四節 「父子」v.s.「師徒」……………………………………111
第五節 小結……………………………………………………121
第陸章  「典藏」金門……………………………………………124
第一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24
第二節 金門縣運動會…………………………………………136
第三節 教練經典歷程…………………………………………145
第四節 老師的最後一堂課……………………………………158
第五節 小結……………………………………………………167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170
第一節 結論-永不落幕的勇者………………………………170
第二節 建議-跨越希望在生命盡頭…………………………177
後記……………………………………………………………………18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Johnathan A. Smith主編(2006)。質
性心理學 : 硏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遠流。
方亞先(2005)。金門情深。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王玉珠(2005)。體育組織與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志弘、李振芳譯,Peter Brooker(彼得.布魯克)(2005)。文化理
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
王其鈞(2007)。金門。大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王道還譯,Thomas Kuhn(孔恩)著(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臺
北:遠流。
石明宗、呂潔如(2006)。運動書寫。臺北:師大書苑。
朱華瑄譯,Matt Hills作(2005)。迷文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李皓(2005)。金門戰地政務下的民防自衛體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政賢(2007)。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臺北:五南出版
社。
李毓秀編(2003)。金門新詩選集。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李增德(2005)。金門史話。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李錫隆(2003)。金門文化年鑑。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何期望(2005)。從觀光城市效應探討金門傳統聚落保存與復甦之連
鎖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沈育鈴(2004)。金門地區居民對永續觀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本炫、何明修(2004)。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高雄:高雄復文。
林正常(2007)。肌力與體能訓練。臺北:藝軒圖書。
林玉体(2005)。西洋教育史。臺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林宗德譯,Philip Smith(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
國際。
林建忠(2004)。金門的人文探索與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憶蘋(2002)。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變遷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興財(2000)。金門民眾自衛隊參與軍事勤務之研究──以八二三
戰役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周平、楊弘任(2007)。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高雄:高雄復文。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師大書苑。
吳莉君譯,Berger, John(約翰.伯格)著(2005)。觀看的方式。臺
北:麥田出版。
吳鈞堯(2002)。金門。臺北:爾雅。
金門日報(1991)。金門新貌。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日報(1993)。黃金四十年。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99)。烽火歲月蕃薯情──活動成果專輯。金門:金
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2001)。恭敬桑梓飛躍十年。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2002)。2002金門詩酒文化節全紀錄。金門:金門縣政
府。
金門縣政府(1999)。金門綜合建設方案。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99)。飛躍十年迎千禧。金門:金門縣政府。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
巨流圖書。
洪祥(2005)。教育哲學。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胡璉(1976)。金門憶舊。臺北:黎明文化。
胡璉(1976)。泛述古寧頭。臺北:黎明文化。
袁千雯譯,Dominic Strinati(2005)。通俗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
化國際。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翁文贊(2003)。胡璉與金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臺北市。
張力為、毛志雄(2004)。運動心理學。北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火木 (2003)。金馬旅臺同鄉誌。金門縣: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張火木(1987)。金門文史叢書。金門:金門縣政府。
張火木(1996)。金門古今戰史。金門:金門縣政府。
張火木(2002)。金門藝文人物誌。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張火木(2006)。金聲門振:金門鄉情語錄。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
協會。
張火木編(2001)。八二三烽火遊子。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灣:東華
張素珠(2004)。新竹體育風雲。新竹:清華大學。
張國治(2006)。金門藝術鉤微。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張榮強(1996)。金門人文探索。臺北:稻田出版社。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
許立宏(2005)。運動哲學教育。臺北:冠學文化。
許明彰(2005)。運動社會學。台中:華格那企業。
許樹淵、許梓宜(2005)。運動教育學。臺北:師大書苑。
許丕華(2005)。浯鄉俗諺風華錄:金門鄉諺俗語。臺北:許丕華出
版。
許績勝(2000)。馬拉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許健將(2006)。英國教育研究。臺北:廣懋圖書有限股份公司。
郭家驊等(2007)。運動營養學。臺中:華格那企業。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2003)。體育大辭典。臺北:臺北商
務。
郭桂華、林其鋒、林淑鈴(2004)。春風化雨之教練與我。臺北:久
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靜惠譯,Don Shula、Ken Blanchard 著 (1996) 。教練。臺北縣:
金德發。
陳水在(2000)。金門解嚴前後。金門:金門日報社。
陳佳佳(2007)。金門文化資產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技術學院,臺北市。
陳安槐、陳萌生(2001)。體育大辭典。上海:辭海出版社。
郭哲銘(2006)。浯鄉小事典。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程紹同(2004)。運動賽會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曾瑞成(2006)。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曾于珍等編譯(2004)。弗德利希‧瓦達荷西(Friedrich Waidacher)
著。博物館學。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程紹同(2004)。運動賽會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黃士嘉(2002)。金門國家公園發展生態遊遊之遊憩效益評估。未出
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
敏合譯,Robert S. Weinberg. Daniel Gould(2005)。競技與健身
運動心理學。臺北:台灣運動心理學會。
黃金柱(2005)。運動休閒觀光行銷。臺北:師大書苑。
黃金柱(2006)。運動觀光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振良(2003)。金門戰地史蹟。金門:金門縣金湖鎮。
楊天厚、林麗寬(1996)。金門俗諺採擷。金門:金門縣政府。
楊天厚、林麗寬(2004)。金門采風:寬厚文史工作室作品選集。臺
北:寬厚文史。
楊天厚、林麗寬(1996)。金門俗諺採擷。臺北:稻田。
楊清國(2001)。金門教育史話。臺北:稻田。
楊樹清(1988)。海上先洲──金門。臺北:錦冠出版社。
楊樹清(1998)。金門社會觀察。金門:金門縣政府。
楊樹清(2001)。金門田野檔案。金門:金門縣政府。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復文書局。
鄭秀貴(2007)。「永不放棄」:李瑞麟教練領導棒球隊歷程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院,臺北市。
溫洪隆注釋(1996)。新譯戰國策。臺北:三民。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劉宏裕(2005)。運動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劉宏裕(2007)。運動研究方法。臺北:華都文化。
劉春志、朱成虎(2006)。孫子兵法。北京:國防大學。
劉修祥(2007)。觀光導論。臺北:揚智文化。
劉寶城(2007)。金門詩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縣。
歐陽揚明(2006)。懷憶金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歐陽儼讚(2005)。金門居民之休閒行為、動機與阻礙對其休閒滿意
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戴爾遜(2007)。優秀來自多一盎司的熱忱。臺北:種籽文化。
韓愈(唐),馬其昶校注(2002)。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
藍毓仁譯,Jane Ritchie, Jane Lewis主編(2008)。質性研究方法。臺
北:巨流圖書。
藍秀琪(2002)。創造城鄉新風貌地方層級推動機制之研究──以金
門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貞雄(2003)。體育的理念。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蘇子建(2000)。鄉諺俚語採風情:鄉音篇。新竹:新竹市政府:竹
塹文化資產叢書。
羅德水(2000)。兩岸關係發展與金門定位變遷之研究──一個金門
人的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譚家麒(2007)。金門閩語:金沙方言音韻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