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先任
研究生(外文):Huang, Hsienjen
論文名稱:戰國時期秦國崛起之外交戰略
論文名稱(外文):The Rising Qin's Diplomatic Strategy in the Warring States Era
指導教授:吳傳國吳傳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Zhuanguo
口試委員:何世同黃耀源
口試委員(外文):He, ShitongHuang, Yaoyuan
口試日期:2013-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
系所名稱:戰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4
中文關鍵詞:秦國崛起外交戰略變法運動
外文關鍵詞:Qin Stateemergesdiplomatic strategyconstitutional refor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今一大變革之會,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形成的國際均勢體系。以周室為宗主的國內環境變成多國林立與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國際環境。秦國從發展、崛起至兼併天下,為中國首次的大國崛起案例。就「統一」角度言,產生齊、楚、秦、燕、韓、趙、魏七種可能的統一模式;就「均勢」角度言,則可能演變成多極抑或兩極體系;就「外交」角度言,戰國時期複雜的國際體系,秦國根據國力狀況和各時期國際情勢變化,做出正確戰略判斷,進而研謀符合國家利益的外交戰略,從初期的韜光養晦策略,確保國家生存。到變法完成後的有所作為策略,積極向東發展,逐步將山東六國各個擊破、完成統一,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期間歷經奠基的弱勢「守勢外交」與兼併的強勢「攻勢外交」,攻守易勢外交戰略的完美轉型,殊值探討。綜觀秦國崛起的全過程,第一階段為內部的發展,也就是絕對實力的增長;第二階段為對外的崛起,也就是與強國相對實力的增長;第三階段則為霸權的建立,亦即屈使列國臣服於霸國之下。本文採文獻分析研究方式,以「外交戰略」為核心,以史記為經,戰國策、春秋、左傳等古典經學史料為緯,就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以各國的國家利益、國際環境,國家實力、所處地緣政治與戰略資源等重要時代因素,藉以在重要事件上,由歷史概貌察其變動原因,探究戰國時期秦國各時期外交戰略方策。
The Warring States Era, is a meeting of a great change at all times for China, is also the first time formed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balance system of first time in China's history. Zhou’s (周) initial suzerainty of ’domestic environment’ becom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 multinational position, nations with no definite relations, bachelors with no definite master. Qin (秦) sets the example of emerging into a big count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developing to annex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fy’, the era of seven states ( Qi, Chu, Qin, Yan, Han, Zhao, Wei ) could generate seven kinds of possible outcomes of un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 of power’, it may develop into a multipolar or bipolarit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plomacy’, in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ystem a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Qin makes correct strategic judgment in according to its national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anges of each moments, and then scheme diplomatic strategy for national interest. Qin’s strategy starts from initial stage of hiding endowment for survival, 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ively aims its interest towards to the East, defeat others separately, finish unification by conquered six states in Shandong (山東) progressively, builds up the first unified multi-nationality country in China's history. The process of weak ‘defense diplomat’ and transforms into aggressive ‘offense diplomat’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Qin is a perfect discussion model. Taking a broad view of the whole path of Qin’s emer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the growth of absolute internal capability; Emergence to the outside in second stage, that is the making of its prosperous relative growth of capability; Dominant setting-up in the third stage, make other countries surrender. This research study adopt analytic way, regard ‘diplomatic strategy’ as the core, with references from historical record of Shiji, Zhanguo ce, Chunqiu and Zuo zhuan. Analyze factors of national interes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national power, geopolitics and strategic resources for each country in Warring States Era, make use of important incidents and examine historical reasons behind, to explore Qin’s diplomatic strategic schem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名詞界定與文獻回顧-------------------------------------------------------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30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33
第二章 戰國時期的國際戰略環境--------------------------------------------------35
第一節 列國疆域範圍與軍事實力--------------------------------------------------37
第二節 戰國時期的國際體系------------------------------------------------------45
第三節 戰國時期縱橫家的外交思維-------------------------------------------------55
第三章 秦國的改革與變法--------------------------------------------------------65
第一節 變法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66
第二節 商鞅以前的改革----------------------------------------------------------78
第三節 商鞅的變法--------------------------------------------------------------84
第四章 秦國各時期的外交戰略----------------------------------------------------101
第一節 孝公時期的東進外交戰略--------------------------------------------------103
第二節 惠文王時期的連橫外交戰略------------------------------------------------113
第三節 昭襄王時期的遠交近攻外交戰略---------------------------------------------122
第四節 秦王政時期的兼併六國外交戰略---------------------------------------------134
第五章 戰國時期秦國對六國外交戰略評述-------------------------------------------145
第一節 秦國對韓、魏兩國外交戰略評述---------------------------------------------148
第二節 秦國對趙、楚兩國外交戰略評述---------------------------------------------159
第三節 秦國對燕、齊兩國外交戰略評述----------------------------------------------168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2
參考文獻---------------------------------------------------------------------183
附錄-------------------------------------------------------------------------197
附錄一 戰國時期秦國歷代世系錄---------------------------------------------------197
附錄二 附錄符號說明------------------------------------------------------------199
附錄三 戰國時期列國大事紀要-----------------------------------------------------201
附錄四 秦國對韓國外交及軍事大事紀要----------------------------------------------253
附錄五 秦國對魏國外交及軍事大事紀要----------------------------------------------257
附錄六 秦國對趙國外交及軍事大事紀要----------------------------------------------263
附錄七 秦國對楚國外交及軍事大事紀要----------------------------------------------267
附錄八 秦國對燕國外交及軍事大事紀要----------------------------------------------271
附錄九 秦國對齊國外交及軍事大事紀要----------------------------------------------273

壹、中文部份
一、史料: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200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1999。《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
【戰國】呂不韋門客編撰,關賢柱等譯注,2008。《呂氏春秋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西漢】司馬遷,1974。《史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西漢】劉向集錄,1985。《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東漢】班固,17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2000。《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2000。《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2000。《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2000。《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2000。《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魏徵,1982。《隨書》。北京:中華書局。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1993。《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宋濂著,顧頡剛標點,1928。《諸子辯》。北京:樸社。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1978。《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羣、吕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詩銘,王修齡,1981。《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1992。《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石向燾譯注,2002。《鬼谷子》。合肥:黃山書社。
李漁叔註譯,1979。《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振甫注,1981。《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帛書出版社編輯部,1986。《雲夢秦簡研究》。帛書出版社。
邵增樺註譯,1983。《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持盈註譯,1979。《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覺譯著,1993。《商君書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許匡一譯注,1995。《淮南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傅紹傑註譯,1978。《吳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賀凌虛,1987。《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永堂譯注,1995。《國語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黃暉校釋,1990。《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熊公哲註譯,1977。《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劉仲平註譯,1977。《尉繚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琳校注,1984。《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黎翔鳳,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盧元駿註譯,1979。《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魏汝霖註譯,1976。《黃石公三略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專書
三軍大學,1980。《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二冊)》。臺北:黎明文化。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75。《陸軍軍隊指揮-戰略之部》。臺北:陸軍司令部。
方詩銘,1980。《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毛元佑、徐楚橋,2003。《三十六計解讀》。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王大華,1987。《崛起與衰落—古代關中的歷史變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王夫之著,伊力主編,1994。《資治通鑑之通鑑-文白對照全譯-讀通鑑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王格森主編,1992。《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王彩梅,2001。《燕國簡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王鳴鳴,2008。《外交政策分析: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曉波,1991。《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
王蘧常,2000。《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左言東,1983。《先秦官爵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白鋼主編,1996。《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02卷-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浤源,2002。《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牟宗三,2005。《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何世同,2005。《中國戰略史》。臺北:黎明文化。
何浩,1989。《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
吳如嵩等著,1998。《中國軍事通史第三卷-戰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吳鎮烽,1981。《陜西地理沿革》。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
呂思勉,1982。《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杰,1999。《先秦戰略地理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少軍主編,2009。《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景治等,2003。《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2007。《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沈偉烈主編,2005。《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周恩來,1980。《周恩來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編,1998。《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劍鳴,1981。《秦國發展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河北省邯鄲市歷史學會,1989。《趙國歷史文化論叢》。邯鄲:河北人民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先秦法家人物介紹》。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邱少華,牛鴻恩。《中國古代軍事著述選讀先秦諸子軍事論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
金正昆,1999。《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門洪華,2005。《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俞大維口述,魏汝霖筆錄,1989。《國防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俞正樑,2007。《國際關係與全球政治-21世紀國際關係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姜亮夫,2002。《姜亮夫全集17-古文字學.甲骨學通論.詩騷聯綿字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洪丁福,1996。《國際政治的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啟英文化。
胡適,1983。《先秦名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
唐晉,2007。《大國崛起》。臺北:易富文化。
徐中舒,1998。《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
徐勇,1997。《齊文化叢書15-齊國軍事史、齊國科技史》。濟南:齊魯書社。
徐凱,1994。《中國歷史上重要革新與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復觀,1984。《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復觀,1985。《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晁福林,2003。《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秦亞青,1999。《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秦亞青主編,2011。《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翁明賢等,2007。《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1975。《戰國縱橫家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馬保春,2007。《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共同教學中心,2004。《軍事研究方法論之建構》。桃園:國防大學。
崔明德,2004。《先秦政治婚姻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張分田,2003。《秦始皇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正明,1995。《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正明,2007。《秦與楚》。武漢:華中大學出版社。
張亞中主編,2003。《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
張傳璽,1983。《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1900-198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傳璽,1992。《戰國秦漢史論著索引續編(論文1981-1990.專著1900-199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傳璽,2002。《戰國秦漢史論著索引三編(1991-200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卷十二: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2001。《軍事戰略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程遠,2006。《先秦戰爭觀研究》。西安:陜西上海人民出版社。
童書業,1982。《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
鈕先鍾,1992。《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黎明文化。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
馮寳志,1992。《文明曙光-上古秦代卷》。北京:中華書局。
黃中業,1998。《中國歷史五大盛世-戰國盛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黃中業,1990。《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黃公偉,1983。《法家哲學體系指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文模等,2006。《中國財政通史-春秋戰國秦漢卷》。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黃俊傑,1977。《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
黃煌雄,1975。《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臺北:軍事譯粹社。
黃德馨,1983。《楚國史話》。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黃樸民,2002。《中華統一大略-歷代著名統一方略透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楊柳,1996。《先秦遊士:戰國史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楊寬,1980。《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寬,2001。《中國斷代史系列-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寬,2006。《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葉自成主編,1998。《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熊憲光,1998。《縱橫家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裴默農,1994。《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重慶出版社。
鄭昌琳,1980。《楚國編年資料》。湖北: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魯毅等,2004。《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黎東方,1957。《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蕭公權,1993。《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錢玄,1996。《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錢穆,1996。《國史大綱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 第5冊 先秦諸子系年》。臺北:聯經。
閻學通、閻梁,2008。《國際關係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齊,2007。《中國歷史大講堂-戰國史話》。北京:中國國際傳播出版社。
羅運環,1992。《楚國八百年》。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饒勝文,2001。《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顧頡剛、史念海,1999。《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三、專書譯著
A.T.Marhan著,楊鎮甲譯,《海軍戰略論》(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a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
Brooke Noel Moore, Kenneth Bruder著,李宏昀、倪佳譯,《思想的力量:哲學導論》(Philosophy:The Power of Ideas sixth edition)(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著,三軍大學譯,《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
G. R. Berridge、Alan James著,高飛譯,《外交辭典》(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 Fourth Edition)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John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John Rourke著,宋偉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Kenneth Waltz著,胡少華.王紅纓譯,《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
Martin Wight;Hedley Bull;Carsten Holbraad著,宋愛群譯,《權力政治》(Power Politic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Ray S. Cline著,鈕先鍾譯,《世界各國國力評估》( World Power Assessment)(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Walter Gorlitz著,張鍾秀譯,《德國參謀本部》(Klein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Generalstabe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6年)。
Williamson Murray;Macgregor Knox;Alvin Bemstein著,時殷弘等譯,《締造戰略:統治者、國家與戰爭》(The Making of Strategy:Rulers,States and War)(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四、期刊論文
吉家友,2010/4。〈魏在戰國初期稱霸中原的原因〉,《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1卷,頁479-484。
宋立恒,1999。〈戰國戰爭與戰國封建化進程〉,《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 年第3期(總第79期),頁40-43。
尚志邁,1997。〈李悝變法的意義及啟示〉,《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總第52期),頁22-27。
林永光,1998。〈趙武靈王與“胡服騎射”〉,《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頁14-17。
邱文山,2005/5。〈齊威王中興齊國的軍事方略〉,《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頁84-87。
梅然,2002/8。〈戰國時代的均勢政治〉,《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總第85期),頁118-127。
楊秋梅,2011/3。〈魏國率先變法原因探析〉,《史學集刊》,2011年第2期,頁23-28。
葉自成、龐珣,2001/10。〈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與西方的比較〉,《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 年第12 期,頁24-29。
廖文義,2009。〈中國大陸的國際關係研究與「中國學派」之倡議〉,《復興崗學報》,民98,93 期,頁179-200。
蔣緯國,1971。〈戰爭與和平中戰略原則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爭與兵學研究選輯》,頁39-40。
謝燮正,1999。〈中國古代謀略思想探論〉,《社會科學輯刊》,1999 年第3 期( 總第122 期),頁13-17。
李亞平,2007/10。〈均勢體系與戰國時代大國戰略行為〉,《濱州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頁19-26。
姜安、李東陽,2003/6。〈均勢外交的歷史流變〉,《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4期(總第105期),頁36-40。

五、學位論文
杜剛,2007。《古代社會大國的興衰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驕陽,2006。《商鞅法制改革評析》。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張欣宇,2008。《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陳月麗,2009。《從史記探討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臺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褚彥坡,2006。《論秦國的外交戰略思想》。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趙鵬團,2009。《戰國縱橫家思想體系研究》。重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
謝美珠,2000。《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欒波,2009。《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思想與國際關係研究的中國視野》。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六、網際網路
百度百科,〈胙肉之賜〉,《百度百科》,2012年12月9日,〈http://baike.baidu.com/view/5075776.htm〉。
维基百科,〈三家分晉〉,《维基百科》,2012年10月3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AE%B6%E5%88%86%E6%99%89〉。
维基百科,〈田氏代齊〉,《维基百科》,2012年10月3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0%E6%B0%8F%E4%BB%A3%E9%BD%90〉。
维基百科,〈吳起〉,《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8%B5%B7〉。
维基百科,〈胡服騎射〉,《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6%9C%8D%E9%A8%8E%E5%B0%84〉。
维基百科,〈申不害〉,《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3%E4%B8%8D%E5%AE%B3〉。
维基百科,〈睡虎地秦簡〉,《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D%A1%E8%99%8E%E5%9C%B0%E7%A7%A6%E7%B0%A1〉。
维基百科,〈都江堰〉,《维基百科》,2012年12月12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6%B1%9F%E5%A0%B0〉。
维基百科,〈鄢郢之戰〉,《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2%E9%83%A2%E4%B9%8B%E6%88%B0〉。
維基百科,〈長平之戰〉,《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5%B9%B3%E4%B9%8B%E6%88%B0〉。
维基百科,〈伊闕之戰〉,《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9%97%95%E4%B9%8B%E6%88%B0〉。
维基百科,〈濟西之戰〉,《维基百科》,2012年8月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F%9F%E8%A5%BF%E4%B9%8B%E6%88%B0〉。

貳、英文部份
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Hans J. Morgenthau, revised by Kenneth W. Thompson and W. David Clint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7th edition (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