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0年12月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竹科」)設立在新竹後,由於其相關優惠與獎勵措施的指導下,廠商紛紛來此設廠,為新竹帶來龐大的商機與工作機會。人口大量的湧進,其所需的衣食、住宿、交通、生活需求,造成對新竹地區的經濟、產業、文化、生活等各層面程度不一的影響與衝擊。新竹市的工業發展從戰後傳統金屬、化工、機械、印刷業等,到高科技電子半導體、通訊、光學類,由於產業型態的丕變,加上高科技公司本身的形象及高薪資、高福利等優勢,竹科對新竹地區原有的產業產生極大的排擠作用。無論是人才吸收、技術轉移、設備更新,均為傳統產業所不及的長處。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立是一個國家政策推導的結果,由於臺灣的經濟發展至1970年代末以來產生瓶頸,國家乃決定以發展高科技產業來做為臺灣下一階段產業升級的發展重心。因而竹科一開始即是以國家主導規劃與各種經濟獎勵、租稅優惠等相關配套完整的工業園區。選擇在新竹地區設立,乃因為新竹本身擁有極佳的學術研究群、機械電子等工業發達,加上離臺北大都會近、交通便利等因素。然而一開始竹科是一個試驗性質的經濟發展計畫,由於高科技產業的引進與培育,在國內是第一遭,對於高科技長遠發展的榮景與竹科能發展到何種境界,當時政府並沒有相關經驗,甚至全世界各國不斷地設立類似竹科的工業園區,成功的例子也不多。所以後來竹科的成功,反而給中央與新竹地區帶來不少新的問題,在政策面的不足與園區發展範圍的日益擴大,整體的規劃及問題應對上顯得難以解決。 本文探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新竹的設立及對於新竹地區的經濟影響,其目的在探究身為臺灣最重要的龍頭產業聚集地的竹科,在近幾年面臨世界經濟衰退、臺灣產業外移及轉型之際,各地方政府都期望能建設科學園區來振興地方經濟,帶動地方繁榮。但身為科學園區發源地的新竹,對於竹科的所帶來的各種便利與困境,對新竹地區經濟產生何種影響與改變;從竹科的發展與新竹市間彼此的互助繁榮,亦發生互相侵擾的問題,來探討中央與地方長期資源不平均、負擔不平均的所造成的歧異,與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爭議;探討竹科對地區發展的正負面的貢獻與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