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5: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圭慧
研究生(外文):Kuei-Hui Chang
論文名稱:TIMS對含選擇權投資組合風險值計算之理論與實證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IMS’ Risk-measuring Methodology for Portfolio that Include Options
指導教授:劉德明劉德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中文關鍵詞:投資組合風險管理風險值保證金系統
外文關鍵詞:Risk ManagementTIMSVaRPortfolioMargin SystemValue at Ris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為了將投資組合抽象的市場風險量化為具體的數值,本研究以風險值作為含選擇權投資組合風險衡量的指標,探討在既定的股價模型與參數設定原則下, TIMS保證金系統對投資組合風險值衡量的正確性。
本研究假設的股價模型是「股價呈幾何布朗運動、報酬率為常態分配」,並配合蒙地卡羅模擬可得到此股價模型下的風險值,在嘗試比較各種情形下TIMS的風險值與模擬結果的差異,結果顯示:
1. TIMS能正確反應單一合約與單一類群的投資組合風險,些微風險值的估計誤差主要來自(1)抽樣誤差(2)股價分配右偏(3)期貨採用簡化的訂價模型所致。在採用向上向下不等長的Margin Interval消除第(2)項偏誤來源後誤差顯著改善,表示TIMS制度確能真實反應單一合約的風險值。
2. 考慮不同標的資產間的的風險折抵,TIMS在同一商品群內採用單一折抵率難以反應投資組合真正風險,且跨商品群風險分散效果證實存在,但TIMS作為保證金系統,不建議再作進一步風險折抵。
3. 由於TIMS使用單一的折抵比率常會高估投資組合的風險值,且高估的比例並不穩定。但由於高估的結果是導致保證金的高收,並不危及系統的安全性,故仍可作為保證金系統,讓每個結算會員依據此統一的標準繳交保證金,且在這個收費標準下保證投資組合在該信賴區間下的可能損失不會超過此金額。但是,若要做為風險衡量的指標,因TIMS高估投資組合風險的比例不固定,因此難以斷定不同投資組合之間,或相同投資組合在不同時點,其相對風險的高低,故並不適合根據TIMS的架構建構風險管理系統。
第一章 緒 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方法與架構 1
第二章 CM-TIMS保證金制度的介紹 ………………………………3
2.1 CM-TIMS簡介 3
2.2 CM-TIMS保證金的計算原理 4
2.3 CM-TIMS系統的軟體操作 14
2.4 CM-TIMS保證金計算的範例說明 23
第三章 實驗設計…………………………………………………… 32
3.1假設股價行為模式 32
3.2蒙地卡羅模擬的理論推導--如何產生相依的隨機變數 33
3.3本實驗中TIMS保證金制度參數的給定原則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8
評估TIMS對投資組合風險值計算的正確性 38
第五章 延伸探討…………………………………………………… 51
探討TIMS跨商品的風險分散效果與最適折抵率 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4
6.1 研究結論 64
6.2 CM-TIMS的優點與缺失 65
6.3 CM-TIMS的修正與建議 66
6.4本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67
附錄一 蒙地卡羅模擬的信賴區間…………………………………68
附錄二 文獻整理…………………………………………………… 71
由投資組合理論看TIMS在跨商品風險折抵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74
[TIMS]
l李俐俐著,民84,"選擇權交易保證金制度之探討",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lAustralia Stock Exchange Derivatives (ASXD),1995, ”Understanding Margin Obligations”, October
lThe Options Clearing Corporation ,1997 ,"CM-TIMS User's Guide version 2.6",Dec.18
lThe Options Clearing Corporation,1997 ,"CM-TIMS Operator's Guide version 2.6", Dec.18
lThe Options Clearing Corporation(1999)
“Product & Service: Theoretical Intermarket Margin System”
(Http://www.theocc.com)
[SPAN]
l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1999,"Standard Portfolio Analysis of Risk Overview"
l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1995,"Using PC_SPAN version 4 -- Quick Reference Guide",October
l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1994,"SPA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May 20
[Pricing Model & Portfolio Theory]
l劉德明著,民86,「期貨與選擇權--理論、實務與策略」,自行出版
lDuffie,Darrell and Jun Pan,1997,"An Overview of Value at Risk", Journal of Derivatives,Spring,pp7-49
lElton,E.J. and Martin J. Gruber,1995,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and Investment Analysis, JohnWiley&Sons,Inc.
lElton,E.J. and Martin J. Gruber,1973,”Estimating the Dependence Structure of Share Prices—Implications for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Ⅷ,No. 5,pp.1203-1232
lElton,E.J., Martin J. Gruber and Thomas Urich,1978 ,”Are Betas Best?”, Journal of Finance,23,No.5,pp.1375-1384
lHull,J.C.,1997, Options,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Prentice-Hall Inc.
lPress,William H.et al,1992,Numerical Recipes in C,Cambridge,pp.96-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祿旺、游仕偉 (2002)。網路電子書讀者之使用動機與行為介紹。研考雙月刊,26(2),56-67。
2. 吳宜貞 (2002)。家庭環境因素對兒童 閱讀能力 影響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4(1),1-20。
3. 李連珠 (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4. 林文寶 (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5. 林菁 (1996)。從圖書館利用教育到電子書─談如何擴展學童的求知領域。教師之友,37(2),37-40。
6. 邱炯友 (2000)。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佛教圖書館館訊,23,6-17。
7.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8. 施能木 (1997)。探討多媒體電子書之潛在學習問題。視聽教育雙月刊,38(6),28-34。
9. 施能木 (1997)。淺談多媒體電子童書。國教之聲,30(4),50-55。
10. 洪文瓊 (1999)。電子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
11. 胡琮乾 (1994)。電子書與電子圖書館的發展趨勢。社教雙月刊,61,18-21。
12.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13. 張湘君 (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8。
14. 莊道明 (2001)。數位化閱讀時代的來臨-電子書。國家圖書館館訊,4,10-13。
15. 郭麗玲 (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 圖畫書 」。社教雙月刊,46,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