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雅文
研究生(外文):Ya-Wen Lu
論文名稱:探討通訊隱私範圍之變遷-以美國、德國和台灣法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ivacy Range - the Laws in U.S. , German and Taiwan
指導教授:汪琪汪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eorgette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電訊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隱私隱私法規通訊隱私竊聽監聽科技公眾私人
外文關鍵詞:privacyprivacy lawcommunication privacywiretapsurveillancetechnologypublicpriva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8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通訊科技進展的速度銳不可當,人們為了追求方便和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擴大了應用科技的範圍,依賴科技的情形也逐漸增加。然而,通訊科技越來越精良的同時,卻引發了一些矛盾與衝突,就是一方面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資訊,另一方面個人不欲為人所知的隱私也輕易地外洩。這兩種利益經常發生衝突,主因是人們在使用通訊科技時,各自處於不同立場且抱著不同目的,這種歧異也突顯出通訊隱私範圍亟待釐清。
不管是公眾人物還是市井小民,在科技進步的今日,人人都暴露在遭竊聽或監聽的危險之中。從美國的「水門案」和柯林頓性醜聞案、兩德統一前東德的國安部無孔不入監視,到台灣的駱志豪洩密案和民國八十九年總統大選前夕政治人物疑遭竊聽等事件,都可看出落實執法利益和維護通訊隱私的兩難。
加上全球近年來都受到恐怖主義和犯罪猖獗的威脅,立法者採行通訊監察科技所面臨的難題是,如何保障個人通訊隱私免受不當侵害,又能讓執法工作順利進行。為了解決通訊隱私引發的許多問題,有必要透過法規的規範和探討,確保人民通訊隱私能獲得充分保障,並兼顧資訊公開的需求以及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的維護。
本文以比較的觀點,選擇美國、德國和台灣為研究對象相互參照,從隱私相關文獻著手了解通訊隱私內涵。學說上對隱私的爭議雖無定論,文獻上也找不到通訊隱私本身的理論,探究通訊隱私問題時只好從隱私相關理論著手,分別以資訊類型、主張保障通訊隱私者(被監聽人)、主張限制通訊隱私者(監聽人)的角度著手,援引「領域理論」、「資訊自決理論」和「監控理論」解釋,希望能回答以下問題:
一、 美國、德國和台灣的隱私概念為何?
二、 美國、德國和台灣如何規範通訊隱私的範圍?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當前通訊科技進步引發通訊隱私的爭議-即隱私需求與社會秩序的兩難,兼論國家立法考量通訊隱私範圍的必要性。第二章探討通訊隱私利益與其他利益衝突,以隱私重要價值、監控理論和領域理論闡釋。第三章說明隱私概念如何形成以及隱私法規的建立與發展,從美國、德國和台灣的隱私概念與相關法規著手,論述隱私法規的範圍。第四章是歸納上述國家在法規中界定通訊隱私範圍的情形並探討實證案例。第五章是結論與未來展望,論述界定通訊隱私法規範圍彰顯出的價值,可能遭到何種新的挑戰以及未來走向。
透過文獻探討的目的,是希望了解歷史與通訊科技演進,使得法律對隱私權的保障範圍如何產生變化,這些變化在不同法學與文化社會背景的國家又是如何因應。而在比較之後發現,各國依據本身需求造成法規上有不同的通訊隱私範圍,但各國在制訂法規時皆配合領域理論劃分資訊類型、考慮被監聽人方面的「資訊自決理論」和監聽人方面的「監控理論」兩種觀察角度,且試圖透過法規協助解決通訊隱私爭議的目的並無二致。
通訊隱私在三國都受到承認與相當的重視,直接或間接在憲法中規範通訊隱私,但受到通訊科技影響,通訊隱私範圍不斷調整,各國也從不同方向努力因應,反映在法規上的共通點則是越來越清楚界定通訊隱私的範圍,某方面擴張了通訊隱私範圍,某方面限制了通訊隱私範圍。套用領域理論的觀點分析,公、私領域是相對的概念,可能因外在科技和社會環境而有所改變,重新挑戰過去對於領域劃分的界定範圍。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寫作架構
第五節 研究價值
第二章通訊隱私相關理論
第一節 資訊自決理論
第二節 監控理論
第三節 領域理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隱私概念興起與隱私法規發展
第一節 隱私概念的形成歷史
第二節 隱私法規的發展
第三節 美國
一、 美國隱私概念的形成
二、 美國隱私法規的建立與發展
第四節德國
一、 德國隱私概念的形成
二、 德國隱私法規的建立與發展
第五節台灣
一、 台灣隱私概念的形成
二、 台灣隱私法規的建立與發展
第六節 小結-各國隱私法規範圍的演變
第四章 美國、德國和台灣的通訊隱私法規和實務問題
第一節 美國
一、美國通訊隱私法規
(一) 聯邦通訊法-討論「搜索」及「證據容許性」
(二) 防制犯罪與街頭安全綜合法第三篇(又名監聽法)-強調社會秩序以及通訊監察的要件、程序與範圍
(三) 一九八六年電子通訊隱私權法(ECPA)-新通訊科技(電子監控)的衝擊
(四) 通訊協助執法法案(CALEA)(又名數位電話法案The Digital Telephony Act)-業者配合執法的問題
二、美國通訊隱私的實務問題
第二節 德國
一、 德國通訊隱私法規
(一) 聯邦基本法第十條-通訊隱私的一般性規定
(二) 書信、郵件及長途通訊秘密限制法-強調國家安全
(三)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一00條a和一00條b-通訊監察的要件、程序與範圍
二、德國通訊隱私法規實務問題
第三節 台灣
一、 台灣通訊隱私法規
(一)刑法妨害秘密罪
(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二、 台灣通訊隱私法規實務問題
第四節 小結-各國通訊隱私法規範圍的演變
(一) 美國
1.法律基礎
2.觀察角度
3.被監聽人的保障範圍
4.違反通訊隱私的取證問題
5.監聽期限
(二) 德國
1.法律基礎
2.觀察角度
3.被監聽人的保障範圍
4.違反通訊隱私的取證問題
5.監聽期限
(三) 台灣
1.法律基礎
2.觀察角度
3.被監聽人的保障範圍
4.違反通訊隱私的取證問題
5.監聽期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從通訊隱私法規歷史演變看相關理論之意涵
一、 美國
二、 德國
三、 台灣
第二節 未來展望
第三節 研究限制
附表一:美國、德國與台灣的「傳統法律文化」之比較
附表二:美國、德國與台灣在「隱私」方面的法律規定之比較
附表三:美國、德國與台灣通訊隱私法規範圍演變之比較
1. 論文
王瀅雅(民國87):<監聽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藍培青(民國86):<隱私權在美國演進歷程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德進(民國86):<通訊監察制度之研究-從比較法上評析我國現行通訊監察之實務與通訊監察法草案>,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書籍
王海南、李泰正、法治斌、陳連順、顏厥安合著(民國82):<<法學入門>>。台北:月旦。
王泰升著,張炎憲主編(民國85):<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法律改革-以西方法之繼受為中心>,<<歷史文化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76-100回記錄>>。
王泰升(民國86):<<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自版。
王泰升(民國88):<<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石世豪(民國87):<傳播法律研究法>(初稿),上課講義。
李鴻禧(民國74):<資訊、憲法、隱私權-資訊化社會與人權問題之探討>,<<憲法與人權>>。台北:台大法學叢書。民國80年六版。曾刊載於<中國論壇>第十八卷第七期(成於民國七十三年)
林山田(民國81):<<刑罰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榮(1982):中國固有法律與西洋現代法律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林端(民國83):<<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巨流。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民國87):<<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三民。
唐壘(民國80),<四十年聯邦德國法制概況>,收錄於郭恒鈺、許琳菲等著,<<德國在那裡?聯邦德國四十年>>。台北:三民。
唐壘(民國81),<步履艱難的法制統一>,收錄於郭恒鈺主編,<<統一後的德國>>。台北:三民。
翁岳生(民國76):<電腦資料與隱私權之保護>,收錄於司法周刊雜誌社,<<民事法律專題研究(四)-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五期及第九期研究專輯>>。台北:司法周刊雜誌社。
張宏生、谷春德主編(1990):<<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琳菲(民國80),<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安全部與它的陰影>,收錄於郭恒鈺主編,<<統一後的德國>>。台北:三民。
陳愛娥(民國85):<<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傅崑成等編譯(民國80):<<美國大眾傳播法-民主傳播與憲法>>。台北:三民。
黃俊傑(民國84):<<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展望>>。台北:正中。
黃朝義(民國88):<<刑事證據法研究>>。台北:元照。
黃維幸(民國80):<<法律與社會理論的批判>>。台北:時報。
楊中芳(民國80):<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收錄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
楊中芳(民國80):<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收錄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
楊國樞著(民國77):<<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蔡志方(民國82):<從立法裁量權之界線,論國家賠償法>,<<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二)>>。台北:三民。
蔡達智(民國86):<從行政法學觀點論立法目的>,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P73-99。台北:三民。
儲有德、唐淑(民國83):<<各國法律之比較與作用>>。台北:永然文化。
盧仁發(民國82):<<監聽制度之研究>>,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八十二年度研究發展報告,研究人員:楊世智、陳金圍。台北: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蕭新煌(民國78):<<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
羅傳賢(民國85):<<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
魏杏芬(民國78):<比較法與立法>,收錄於蘇永欽主編,<<法律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L.M.Friedman著,吳錫堂、楊滿郁譯,鄭哲民校訂(民國80):<<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
M.P.賽夫著,周偉譯(民國80):<<德國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台北:五南。
Scholler/Scholoer合著,李震山譯(民國84):<<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台北:登文書局,中譯二版。
Dr. Theodor Maunz & Dr.Reinhold Zippelius 合著,陳敏、蔡志方譯,(民國74):<<德國憲法學>>。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編印。
3.期刊、論文、公報
王汎森(民國87.10.1),<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125期。
立法院公報(民國84.1.18),立法院公報 第八十四期 第五期 院會記錄。
總統府公報(民國88.03.17),卷期6265,頁 5-72。
江舜明(民國86),<監聽在刑事程序法上之理論與實務>,<<法學叢刊>>,第168期。
李茂生(民國88.8),<刑法秘密罪章新修條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
李震山(民國89年5月6日),<論國家機關蒐集資訊之合法性>,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主辦,「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研討會論文。
李震山、陳文哲(民國88.3)<德國刑事警察制度之簡介>,<<刑事科學>>,第47期。
林三欽(民國86),<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
許文義(民國88.9),<德國警察資料處理職權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5期,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出版。
陳愛娥(民國86),<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
郭介恆(民國86),<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
張永明(民國89年5月6日),<隱私權與資訊公開作為基本人權之法律地位>,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主辦,「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研討會論文。
鄧湘全(民國87.9),<通訊監察之合憲性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0期,頁102-113。
閻鎖琳(民國86.5.27)<通訊監察技術的發展與評估>,<<「犯罪問題的因應:社會與科技層面之探討」研討會會議手冊>>,時間:民國86年5月26、27日,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分部國際會議聽,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美智(民國88.12),<「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關於網路監聽的相關爭議>,<<資訊法務透析>>,頁32-45。
蔡碧玉(民國87.4.1),<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事立法>,<<法令月刊>>,第49卷第4期。
劉靜怡(民國88.12),<「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淺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期,P211-213。
劉靜怡(民國89年5月6日),<當法律成為全民公敵?數位時代隱私焦慮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主辦,「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研討會論文。
顧忠華(民國88.4.1-3),<公民意識與社會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論文。
嚴嵩銘(民國89年5月6日),<監聽與隱私權之科技面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主辦,「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研討會論文。
4.英文書籍
Agre, Philip E.(1997).Introduction. In Philip E. Agre and Marc Rotenberg(Eds.).Technology and Privacy The New Landscape,pp1-26.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nnett, Colin J. (1997).Convergence Revisited: Towarda Global Policy for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In Philip E. Agre and Marc Rotenberg(Eds.).Technology and Privacy The New Landscape,pp99-12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Press.
Cate, Fred H.(1997).Priv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Criminal Law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1969). Wiretapping and Electronic Eavesdropping: The Law and Its Implic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University.
Ronald Plesser and Emilio W. Cividanes, Piper & Maarbury, Washington D.C. U.S.A.(1996). Data Prot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ranklin, Charles E.H.(Ed.).Business Guide to Privacy and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pp473-535.The Hague/The Netherlands: ICC Publishing S.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Diffie, Whitfield & Landau, Susan.(1998).Privacy on the Line:The Politics of Wiretapping and Encryp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Press.
Lyon, David.(1994).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Regan,Priscilla M.(1995).Legislating Privacy-Technogy, Social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Chapel Hill&London.
Ruiz,R. Blanca.(1997).Privacy in Telecommunications:A European and an American Approach. Th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5.英文期刊論文、報章
Cowell, Alan. Bonn to Let Police Tap Residences And Offices. In 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East Coast),Bonn, Sec:A. Foreign Desk p4, 1/6/1998.
Editorial. Increased digital monitoring opens door to wide abuse (FINAL Edition). In USA Today,Arlington, 16A, 9/2/1999.
Kuttner,Robert. The U.S. Could Use a Dose of Europe''s Privacy Medicine. In Bussiness Week, Issue 3604,p22,1p,1c, 11/16/1998.
Miller, A.; Schwartz, J. Would new laws fix the privacy mess? In Newsweek, Vol. 117, Issue 22, p42, 2/3p, 1c, 6/3/1991.
Rosen, Jeffrey. Indecent Exposure. In New Republic, Vol. 221 Issue 19, p24, 2p, 11/08/1999.
Sandler, Neal & Gross Neil. Soon, You Too Can Exterminate Phone Bugs. In Bussiness Week, Issue 3568,p96, 3/9/1998.
Shapiro, Stuart. Places and Spaces: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 of Technology, Home, and Privac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4:275-284, 1998.
Winsbury, Rex. The right to be let alone-the most comprehensive of rights(depending what country you live in).In InterMedia,21(4-5): p.26-28, 1993.
6.報章
<<聯合報>>(民國88年5月2日):詹三源等,<都會人夢魘 偷得你無處遁形>,第18版。
<<聯合報>>(民國88年5月31日):盧德允,<軍中監聽 唐飛要停止 高層有意見>,第2版。
<<聯合報>>(民國88年7月11日):宋伯東,<警察監聽事前不受監督 白色恐怖重現?>,第9版。
<<聯合報>>(民國88年7月21日):林河名,<竊聽錄音為證 一通姦案判無罪>,第8版。
<<聯合報>>(民國88年8月29日):社論,<駱志豪案的下一課題:檢討檢方有無濫權情事>,第2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0月31日):林河名,<高院首見 竊聽錄音帶不得作證據>,第9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1月5日):林益民,<沒有非法監聽 法部找三單位背書>,第3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1月5日):陳英姿,<李敖、許信良:當然有監聽>,第3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1月5日):李彥甫,<李遠哲:朋友要我在電話裡別講太多>,第3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1月9日):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本報民調 宋被監聽 44%相信 23%不相信>,第3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1月11日):林益民,<檢察署全面動員 調查違法監聽>,第4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2月10日):雷鳴、盧禮賓,<台灣大哥大機房封條啟封>,第8版。
<<聯合報>>(民國88年12月23日):林河名,<駱案監聽不只兩年>,第8版。
<<聯合報>>(民國89年4月21日):<四月天 三慘案 全美傷悼逝者>,第11版。
<<聯合報>>(民國89年4月15日):林河名,<竊聽能否當證據 因人而異>,第9版。
<<中國時報>>(民國88年6月3日):社論,<通訊監察應符合民主法治要求>,第3版。
<<中國時報>>(民國88年7月29日):陳如嬌,<暗被監聽年餘 通聯記錄翔實>,第5版。
<<中國時報>>(民國88年8月1日):呂昭隆,<名片、插座搞監聽 設備不輸FBI>,第8版。
<<中國時報>>(民國88年10月25日):陳志賢,<監聽案件仍偏高 破案比率偏低>,第1版。
<<中國時報>>(民國88年10月25日):楊肅民、陳志賢,<通訊監察實施三月 檢方嚴把關 監聽案減半>,第9版。
<<中國時報>>(民國89年3月31日):洪嘉麗,<柯林頓被控違反隱私法>,第13版。
<<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20日):陳揮文,<法務部:違法監聽 立即停止>,第14版。
<<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21日):陳揮文,<違法監聽喊停 首宗案例出現>,第14版。
<<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28日):賴仁中,<監聽案大量下線 警方適應不良>,第6版。
<<自由時報>>(民國88年12月4日):沈汝康,<台灣大哥大:檢方要求於法無據>,第3版。
7.網際網路資料
陳家駿(民國86),<網路科技與法律>,(available at: http://www.law.ntu.edu.tw/TaiwanLawSociety/paper.htm)。主辦單位:台灣大學法律系、台灣法學會,科技與法律研討會,日期:民國86年12月6日。
CALEA(Communications Assistance for Law Enforcement Act),(available at: http://www.ntca.org/leg_reg/calea/index.html)。
Dempsey, James X.(1997),"Communications 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 Revitalizing the Federal Wiretaplaws to Enhance Privac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Albany Law 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8, Num. 1, 1997( available at: http://www.cdt.org /publications/lawreview /1997albanny.shtml)。
Jones Telecommunications &Multimedia Encyclopedia,(available at:
http://www.digitalcentury.com/encyclo/update/ecpa.html)。
Katz, James E.(1991),"Europeans Like Their Privacy". In Telephony, ( available at: http://global.umi.com/pqdweb/)。
Euromoney Publications PLC (1993),"Germany: Naming names", In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 available at: http://global.umi.com/pqdweb/)。
The Basic Law, available at: http://www.jura.uni-sb.de/law/GG/ggl.htm。
1994:The Digital Telephony Act(CALEA), available at: http://www.ntca.org /leg_reg/calea/index.html。
WIRETAPPING, available at: http://www.epic.org/privacy/wiretap。
Privacy and Human Rights 1999-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rivacy Laws and Developments (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 & Privacy International), available at: http://www.privacyinternational.org /survey/countries-p-end.html#Heading15。
<<明日報>>(民國89年5月22日):陳宜君,<情書也檢查 前東德祕密警察無所不在>,available at: http://www.ttimes.com.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