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長青
研究生(外文):Chang-Ching Lee
論文名稱:林沈默現代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eng-Mou Lin and the Research on His Modern Poetry
指導教授:林淇瀁林淇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林承謨林沈默現代詩台語詩現實
外文關鍵詞:Lin Cheng-Moumodern poetryTaiwanese poetryre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作家書寫文字之後,讀者藉由閱讀行為而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念與情感,如此過程中,讀者可能被作品感動,也可能看不懂,更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認知。其中,文字的書寫者──作者──如果在書寫工具的選擇上,做了徹底改變,那麼文本的閱讀便充滿了討論的空間。

林沈默(1959-)於七0年代開始以本名林承謨發表詩作,並於1983年出版華語詩集《白烏鴉》;解嚴(1987)之後,為了追求自我認同(尤其是民族情感)的文化尊嚴並確立身為台灣人的主體意識,林沈默改變了寫作的語言,以其母語(台語)寫詩。除了語言的改變,林沈默更改變了寫作策略,以不同於寫作華語詩的抒情風格,寫下更加凸顯現實意義的台語詩,並於2002年出版《林沈默台語詩選》、2006年出版《沈默之聲》此兩冊現實主義風格強烈的台語詩集。

林沈默寫作語言工具的改變,相當程度上代表著他的歷史觀已經產生變異。改以母語書寫的林沈默,自知其選擇的敘述方式與敘事觀點,將透過文字,透過閱讀,建構屬於自己的意識與意識形態。相對於他之前寫作的華語詩,林沈默後期的母語詩明顯帶有語言工具選擇上的顯義作用,標舉了一種顛覆的血統。

在當代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中,母語詩的出現,不但衝撞了既有的文壇面貌,也為台灣文學整體的內涵所包容。這樣的文學現象,讓台灣文學增添了新的血統。林沈默的現代詩作品,從華語到台語,當中過渡的時代意義,值得探究。
The readers could feel the poet’s ideas and feelings by reading his poems , In progress of reading , the readers could be touched by the poems possibly ; however , they couldn’t understand the poems possibly on the contrary , Furthermore, these poems could result in different degree of recognition , For example , if the script writer ── the poet, made a absolute change in choosing writing instrument , then the script would have more bigger space for discussion .
In 1970s , Lin Cheng-mou(1959-)begam to publish his poetry with his true name Lin Cheng-mou (林承謨) , His Chinese poetry album 《White Crows》 was issued in 1983 , After martial-law ended(1987), In order to pursue the cultural dignity of self-recognition(especially national affection)and to establish the subjective awakening firmly of being a Taiwan citisen , Lin Cheng-mou changed his former writing language into his mother tongue-Taiwanese instead . Not only writing language Changed but also the tactics of writing .
Differing from the lyric style of Chinese poetry , he wrote down Taiwanese poems with more realistic meaning . He issued two Taiwanese poetry selections with strong realistic style , one is《Lin-Cheng-Mou’s Taiwanese poetry selection》in 2002 , the other is《The Silent Voice》in 2006 .
It represented farly that Lin Cheng-mou had changed his historical viewpoint by changing his wrting language . Lin Cheng-mou wrote his poems in Taiwanese ── his mother tongue he just knew clearly the way of statement and the poem’s viewpoint would construct h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status of sense througt the suinpt and reading . Compared with his former Chinese poetry , Lin Cheng-mou ’s poems eaten in mother tongue not only had a evident meaning obviously , but also emphasized a subversive descent .
In the developing veins of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 poems in mother tongue not only bumped into the old looks of literary circles , but also mixed with the whole Taiwan literature , The new status of literature created a new tradition in Taiwan literature , Therefore , Lin Cheng-mou’s contemporary poetry that differed from Chinese to Taiwanese , from the old era to a new one was worthy of studying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14

第二章 從林承謨開始:華語詩集《白烏鴉》及其他…………………19
第一節 林承謨華語詩的抒情主題………………………………………19
第二節 林承謨華語詩的現實主題………………………………………50
第三節 林承謨華語詩的特色……………………………………………74

第三章 政治、母土、歌詩:《林沈默台語詩選》……………………..80
第一節 《林沈默台語詩選》的寫作背景與時代意義…………………..80
第二節 《林沈默台語詩選》的政治性格………………………………..86
第三節 《林沈默台語詩選》的母土形象………………………………107

第四章 現實主義的發皇:聽見《沈默之聲》………………………..145
第一節 歷史想像與想像歷史…………………………………………..145
第二節 《沈默之聲》的即時性…………………………………………151
第三節 《沈默之聲》的現實性…………………………………………161

第五章 結論:林沈默現代詩的延展與質變…………………………..171
第一節 從華語的林承謨到台語的林沈默……………………………..171
第二節 從抒情的林沈默到寫實的林沈默……………………………..176
第三節 空間的林沈默與人間的林沈默………………………………..180


參考書目……………………………………………………………………185

附錄一:林沈默已發表但未收入詩集的作品……………………………195
附錄二:林沈默文學年表…………………………………………………197
附錄三:林沈默訪問稿….…………………………………….…..………209
附錄四:<送你一把牛糞>全詩內容(361行)……………………….213
795150117一、作家專書

林沈默,《沈默之聲》,台北:前衛,2006。
林沈默,《林沈默台語詩選》,台南:真平企業,2002。
林承謨,《白烏鴉》,台北:蘭亭書店,1983。

二、專書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史論》,台中:印書小舖,2008。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方耀乾,《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台語文學史簡冊》,台南:方耀乾,2005。
方耀乾,《臺語詩人的臺灣書寫研究》,台南,復文,2004。
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上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王育德,《臺語入門》,台北:前衛,2000。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1995。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宏業書局,1975。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
中島利郎編,《1930 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白靈,《煙火與噴泉》,台北:三民,1994。
向陽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新詩讀本4:航向福爾摩沙》,臺北:五南,2006。
向陽,《向陽台語詩集》,台南:真平,2002。
向陽,《跨世紀傾斜》,臺北:聯合文學,2001。
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板橋:駱駝,1996。
向陽,《迎向眾聲》,台北:三民,1993。
向陽,《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1985。
羊子喬,《神秘的觸鬚》,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明文,1992。
江自得等著,《人文阿米巴專輯》,彰化:財團法人台杏文教基金會,2001。
江自得,《故鄉的太陽》,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余光中總編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台北:九歌,
2003。
余光中總編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1970─1989》,台北:九歌,1998。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
宋澤萊,《宋澤萊談文學》,台北:前衛,2004。
宋澤萊,《福爾摩沙頌歌》,台北:草根,2002。
宋澤萊,《一枝煎匙》,台北:聯合文學,2001。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李敏勇,《複眼的思想——戰後世代8人詩選》,台北:前衛,2005。
李勤岸,《李勤岸台語詩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1994。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2006。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板橋:駱駝,1997。
李魁賢,《李魁賢文集》(1-10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
李魁賢等主編,《一九九五 / 一九九六台灣文學選》,台北:前衛,1997。
李魁賢,《黃昏的意象》,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
李魁賢,《詩的反抗》,台北:新地,1992。
李魁賢,《永久的版圖》,台北:笠詩刊社,1990。
李魁賢編譯,《人文精神的差使》,台北:名流,1987。
李魁賢,《水晶的形成》,台北:笠詩刊社,1986。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
季薇,《新聞•文學》,台北:水芙蓉,1980。
周文欽,《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台北:三民,1999。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
明哲,《鄉土的呼喚》,台北:笠詩刊社,1986。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
林央敏編,《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前衛,2006。
林央敏,《希望的世紀》,台北:前衛,2005。
林央敏,《林央敏台語文學選》,台南:真平,2001。
林央敏,《故鄉台灣的情歌》,台北:前衛,1999。
林央敏編,《台語散文一紀年》,台北:前衛,1998。
林央敏編,《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前衛,1998。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6。
林亨泰主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磺溪文化學會,1995。
林宗源,《林宗源台語詩選》,台南:真平,2002。
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1992。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
林慶勳,《臺灣閩南語槪論》,台北:心理, 2001。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金尚浩,《戰後台灣現代詩研究論集》,台中:晨星,2005。
非馬,《白馬集》,台北:時報,1984。
施明德,《囚室之春》,高雄:敦理,1989。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柯旗化,《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2002。
柏楊,《柏楊詩抄》,臺北:躍昇,1992。
洪惟仁,《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1992。
洪惟仁,《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1992。
胡民祥,《胡民祥臺語文學選》,台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8。
苦苓編,《1984台灣詩選》,台北:前衛,1985。
夏林清,《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台北:張老師文化,1993。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編,《2003世界人權日系列活動──台灣人權
之旅•學習護照》,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8。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
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靑合著,《台語文學槪論》,台北:前衛,2001。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2005。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
莊柏林,《莊柏林臺語詩選》,台南:真平,2001。
許正勳,《阮若看著三輦車》,台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9。
許極燉編著,《台語學講座》,新店:開拓出版社,2003。
許極燉,《臺灣語槪論》,台北:前衛 ,1998。
許極燉,《臺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自立晚報,1992。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1994。
陳幸蕙編著,《小詩星河──現代小詩選2》,台北:幼獅文化,2007。
陳明仁,《走找流浪的台灣》,台北:前衛,1992。
陳明台,《強韌的精神──臺灣文學研究論集2》,高雄:春暉,2005。
陳明台,《抒情的變貌──文學評論集》,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2000。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經,1994。
陳金順主編,《臺語詩新人選》,台南:真平,2003。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下)》,台北:唐山,2005。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台北:黎明文化,1983。
陳晨,《黑色森林》,高雄:春暉,1997。
程之行,《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1995。
程之行,《評論寫作》,台北:三民,1984。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曾貴海,《孤鳥的旅程》,高雄:春暉,2005。
黃永武,《中國詩學》,台北:巨流,1996。
黃勁連,《黃勁連台語文學選》,台南:真平,2001。
黃勁連,《黃勁連臺語詩集》,台南:真平,2000。
黃國彬,《偷聽三千年前的情話》,台北:健行文化,2004。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1977。
黃樹根,《讓愛統治這塊土地:黃樹根詩集2》,高雄,春暉,1984。
楊宗翰,《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
楊逵,《綠島家書:沈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臺中:晨星,1987。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3。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0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1990。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1988。
解昆樺,《青春構詩:七0年代新興詩社與1950年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
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7。
解昆樺,《心的隱喻──文學場域中知識份子的書寫意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2002。
詹澈,《土地,請站起來說話》,台北:遠流,1983。
路寒袖,《路寒袖臺語詩選》,台南:真平,2002。
路寒袖,《春天的花蕊》,台北:皇冠,1995。
漆敬堯,《「新聞特寫」與「分析新聞」稿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趙天儀,《時間的對決──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富春,2002。
趙天儀,《臺灣文學的週邊──臺灣文學與臺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富春,2000。
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
所,2005。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8年。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1997。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1996。
鄭良偉,《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台北:自立晚報,1990。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清文、羊子喬、李魁賢、張恆豪編,《一九九三台灣文學選》,台北:前衛,1994。
鄭烱明編,《笠詩社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2004。
鄭烱明編,《臺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界,1989。
鄭烱明,《蕃薯之歌》,高雄:春暉,1981。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1995。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1。
蕭蕭,《現代詩入門》,台北:故鄉,1982。
蕭蕭,《鏡中鏡》,台北:幼獅文化,1977。
錦連,《錦連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五○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譚元亨編,《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
羅青,《詩的風向球》,台北:爾雅,1994。
嚴勝雄,《都市的空間結構》(經濟學百科全書第八冊),台北:聯經,1986。
Edith Hamilton著,黃毓秀、曾珍珍合譯,《希臘悲劇》,台北:書林,1993。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Harris M. Cooper著,高美英譯(主譯者:國立編譯館),《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
(Integrating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1999。
John L. Hulteng著,羅文輝譯,《信差的動機:新聞媒介的倫理問題》(The
Messenger’s Motives:ethical problems of the news media),台北:遠流,1992。
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Mike Geography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2006。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1993。
T.S.Eliot著,杜國清譯,《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純文學,1972。
Wistowa Szymoborska著,陳黎、張芬齡譯,《辛波絲卡詩選》,台北:桂冠,1998。

三、期刊


向陽,<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七十年代現代詩的回歸風潮>,文訊雜誌社主
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文訊雜誌社,1996。

向陽,<八0年代臺灣現代詩風潮試論>,《臺灣史料研究》第九號,1997. 5。

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收入林明德編,《台灣
現代詩經緯》,聯合文學,2001。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研究
季刊》一卷四期,1988。

宋澤萊,<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
詩路線──閱讀「台語詩六家選」有感>,《台灣新文學》9期,1997. 12。

宋澤萊,<試介李勤岸、胡民祥、莊柏林、路寒袖、林沈默、謝安通、陳金順、
藍淑貞的臺語詩──九○年代臺語詩的一般現象>,《台灣新文學》12期,
1999.7。

宋澤萊,<試介李勤岸、胡民祥、莊柏林、路寒袖、林沈默、謝安通、陳金順、
藍淑貞的臺語詩──九○年代臺語詩的一般現象>,《海翁台語文學》2期,
2001.4。

李長青,<詩人的大愛──以林沈默詩集《沈默之聲》為例>,《台灣現代詩》9
期,2007. 3。

李魁賢,<動物、詩與政治>,《新地文學》5期,1990.12。

李魁賢,<政治詩的綜藝舞台>,《台灣文藝》83期,1983.9。

李瑞騰,<臺灣現代新詩發展趨勢的考察>,《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 9。

李霆威,<拔劍捲煙霞,萬丈風波舞──亂世.夜讀《沈默之聲》>,《掌門詩
學》46期,2007. 2

李霆威,<亂世.夜讀《沈默之聲》>,《鹽分地帶文學》8期,2007. 2。

李豐楙,<新詩四十年的詩社與詩運>,《幼獅文藝》437期,1990. 5。

岩上,<詩的語言與形式>,《笠》200期,1997.8。

林亨泰,<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們──從「銀鈴會」談起>,《笠》127期,1985.6。

林宗源,<談台語詩的前途>,《笠》159期,1990.10。

康原,<風雨之聲說沉默──兼談林沈默及其詩歌>,《文學台灣》62期,2007.4。

張默,<臺灣新詩大事紀要(一九00∼一九九九)〉,《文訊》166期,1999. 8。

莫渝,<六十年代臺灣的鄉土詩>,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
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文訊雜誌社,1996。

陳其南,<本土意識、民族國家與民主政體>,《中國論壇》289期,1987. 10。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1。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124期,2000. 9。

廖咸浩,<離散與聚焦之間──八十年代後現代詩與本土詩>,文訊雜誌社主
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文訊雜誌社,1996。

簡政珍,<八十年代詩美學──詩和現實的辯證>,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
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文訊雜誌社,1996。





四、報紙


王金選,<閱讀台語詩人林沈默>,自由時報「自由副刊」E 7版,2006.9.19。



五、影音光碟

《作家林沈默》錄影帶(人文臺灣系列,第3集),台中:春泉文教基金會,
1999。



六、學位論文

王慈憶,《戰後台灣現代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以「跨語詩人」及「渡台詩人」
為觀察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呂焜霖,《戰後台語歌詩的成因與發展──兼論向陽與路寒袖的創作》,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阮美慧,《臺灣精神的回歸:六、七0年代臺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周美香,《路寒袖台語歌詩的語言美研究──以語音和聲情為中心》,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林于弘,《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
論文,1999。

林立強,《臺灣八○年代政治詩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洪國隆,《林沈默與台灣囡仔詩》,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徐秀如,《李勤岸及其台語詩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7。

黃玠源,《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

陳佩如,《方耀乾台語詩研究:1997-2008》,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
文教師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陳靜宜,《七十年代台語詩現象三家比較探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7。

廖慧萍,《林宗源及其詩作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e開展:1986-1991》,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
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鎮任,《臺灣閩南語故事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2005。

賴美燕,《斗六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2。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
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七、網路資源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查良鏞學術講座」(2007.5.29,香港大學明華綜合大
樓T 2講堂),演講稿:
http://www.hku.hk/chinese/seminars%20and%20conferences/Pamphlet1.pdf。
檢索日期:2009.2.4。最後檢索日期:2009.6.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趙天儀,《時間的對決──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富春,2002。
2. 趙天儀,《時間的對決──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富春,2002。
3. 趙天儀,《臺灣文學的週邊──臺灣文學與臺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富春,2000。
4. 趙天儀,《臺灣文學的週邊──臺灣文學與臺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富春,2000。
5. 向陽,<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七十年代現代詩的回歸風潮>,文訊雜誌社主
6. 向陽,<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七十年代現代詩的回歸風潮>,文訊雜誌社主
7.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研究
8.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研究
9. 李魁賢,<動物、詩與政治>,《新地文學》5期,1990.12。
10. 李魁賢,<動物、詩與政治>,《新地文學》5期,1990.12。
11. 李瑞騰,<臺灣現代新詩發展趨勢的考察>,《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 9。
12. 李瑞騰,<臺灣現代新詩發展趨勢的考察>,《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 9。
13. 李霆威,<亂世.夜讀《沈默之聲》>,《鹽分地帶文學》8期,2007. 2。
14. 李霆威,<亂世.夜讀《沈默之聲》>,《鹽分地帶文學》8期,2007. 2。
15. 林宗源,<談台語詩的前途>,《笠》159期,19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