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8: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品蓁
論文名稱: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以甲骨文、《詩經》為例
指導教授:曾啟雄曾啟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先秦五色甲骨文《詩經》色彩文字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6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
──以甲骨文、《詩經》為例
學生:范品蓁 指導教授:曾啟雄
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學位
摘要
本論文以先秦時代,甲骨文與《詩經》中的色彩文字為探討對象。研究的目的如下:(一)探討甲骨文「五色」色彩文字的造字起源與《詩經》中的色彩文字,瞭解「五色」色彩文字的意義,看看「五色」的色彩文字從甲骨文時代到周代之間,發生了哪些變化?(二)探討先秦時代色彩材料的使用狀況,及染織工藝的發展,瞭解《詩經》中「五色」之色彩文字與染色材料、文化的關係。
經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文字學家詮釋甲骨文色彩文字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漢字形態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色彩文字在造字之初,需依據某物所呈現的顏色來造字。另一類是從傳統文字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色彩文字是通過聲音上的假借關係而來的。(二)甲骨文中的色彩文字,可能大多是用來形容祭牲的的色彩,只有少數被假借為其他用途。(三)可能隨著染織工藝的進步,與色彩材料種類的增多,《詩經》中之色彩文字比甲骨文中之色彩文字增加了許多。(四)《詩經》中的一些色彩文字,原是植物或礦物的名字,後來因為其本身的染色或塗色結果、本身所呈現出的物體色,而讓這個字演變為色彩文字,例如:蔥、菼、黮、璊、綠、藍、蒼、朱、丹、彤等字。(五)甲骨文中的一些色彩文字,後來可能因為文化的演進而消逝,變成為死字,不再被使用,例如: 、 、戠等字。有些字可能因為時代的變遷,意義也跟著發生變化,例如:「勿」字。(六)「五色」中所說的「青」字,有學者認為可能不存在於甲骨文中,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為:青字可能存在於殷商時代的其他文獻中,因為這些文獻沒有保存下來,所以「青」字也就沒有保存下來;青字可能在商代時還沒有分化出來,被包括在其他色彩文字中。有學者則認為可能有存在於甲骨文中,其造字意義可能為「井邊草」。(七)《詩經》中「朱芾」、「赤芾」的「朱」與「赤」,可能只是不同時代的流行語,也可能同是當時流行的通用語,可以相混使用。(八)《詩經》中所說的「正色」、「間色」觀念,可能是從「純色」與「雜色」的階級概念來的。(九)五德終始思想在成為一個完整體系前,色彩可能就與「方位」、季節有所關連。(十)先秦時代墓葬中「朱砂」的使用,可能與血靈觀念、長生不老、成仙思想、及防腐有關。
關鍵詞:先秦、五色、甲骨文、《詩經》、色彩文字
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表目錄………………………………………………………………………..............Ⅵ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一、 研究範圍………………………………………………………………............4
二、 研究限制………………………………………………………………………4
第五節 研究步驟…………………………………………………………............7
第六節 名詞釋義…………………………………………………………............8
一、 先秦……………………………………………………………………………8
二、 五色…………………………………………………………………………..11
第二章 先前研究………………………………………………………………….13
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13
第二節 甲骨文………………………………………………………………….18
一、 甲骨文及其意義…………………………………………………………….18
二、 甲骨文字形的特點………………………………………………………….22
第三節 文字學研究…………………………………………………………….24
一、 文與字的區別……………………………………………………………….25
二、 漢字的三要素……………………………………………………………….26
三、 漢字的造字方法…………………………………………………………..28
第四節 《詩經》的簡介……………………………………………………..38
第三章 甲骨文中「五色」色彩文字的意義…………………………………..41
第一節 甲骨文中「赤」與「 」的意義與用法…………………………..41
第二節 甲骨文中「白」字的意義與用法…………………………………..46
第三節 甲骨文中「黃」字的意義與用法…………………………………..52
第四節 甲骨文中「黑」字的意義與用法…………………………………..56
第五節 甲骨文中「幽」字的意義與用法…………………………………..60
第六節 甲骨文中「玄」字的意義與用法…………………………………...63
第七節 甲骨文中「雜色」字的意義與用法………………………………...69
第四章 先秦時代「五色」之色彩文字與色彩材料的關係──以《詩經》為例
第一節 紅陶、黑陶、灰陶與彩陶……………………………………….....74
第二節 朱砂與血…………………………………………………………….82
一、 朱砂在墓葬中的用途…………………………………………………….82
二、 血祭與朱砂……………………………………………………………….85
第三節 先秦時代染色工藝概述…………………………………………….92
第四節 《詩經》中色彩文字與色彩材料、文化的關係………………….96
一、 與青色色相相關的色彩文字及色彩材料……………………………….96
二、 與紅色色相相關的色彩文字及色彩材料………………………………105
三、 與黃色色相相關的色彩文字及色彩材料………………………………114
四、 與白色色相相關的色彩文字及色彩材料………………………………119
五、 與黑色色相相關的色彩文字及色彩材料……………………………....124
第五章 「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相關問題…………………………………132
第一節 甲骨文色彩文字意義的詮釋方式………………………………....132
第二節 甲骨文色彩文字的使用情形……………………………………....136
一、 甲骨文中的色彩文字……………………………………………………136
二、 甲骨文中「青」字的使用情形……………...……………………….....137
第三節 《詩經》中色彩文字之使用情形..……………………………….145
一、《詩經》中色彩文字之產生…………………………………………….145
二、《詩經》中朱字與赤字之使用情況…………………………………….146
第四節 純色、雜色與正色、間色………………………………………...150
一、 純色與雜色……………………………………………………………...150
二、 正色與間色……………………………………………………………...151
第五節 色彩與方位、季節………………………………………………...153
一、 方位……………………………………………………………………...153
二、 殷商卜辭中所見到的方位觀念………………………………………...155
三、 甲骨文中的季節觀念…………………………………………………...156
四、 色彩與季節……………………………………………………………...158
五、 色彩與季節、方位……………………………………………………...1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62
第一節 甲骨文與《詩經》色彩文字之比較……………………………...162
一、 甲骨文與《詩經》色彩文字數量上的差異…………………………...162
二、 甲骨文與《詩經》色彩文字意義與使用上的差異…………………...163
第二節 「色彩」意義與文化的關係……………………………………...164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66
參考書目………………………………………………………………………...167
附錄一(先秦典籍概述)……………………………………………………...174
附錄二(《詩經》色彩文字分類)..…………………………………………...189
附錄三(《楚辭》色彩文字分類)…………………………………………….196
表目錄
表2-1 大汶口陶符與甲骨文、金文的比較……………………………………..17
表3-1 甲骨文「赤」字原文及其釋文…………………………………………..41
表3-2 赤字的字形演變…………………………………………………………..42
表3-3 甲骨文「 」字的原文及其釋文………………………………………..44
表3-4 甲骨文「白」字用為白的原文與釋文…………………………………..46
表3-5 甲骨文「白」字用為百的原文與釋文…………………………………..47
表3-6 甲骨文「白」字用為伯的原文與釋文…………………………………..47
表3-7 白字字形的演變…………………………………………………………..48
表3-8 甲骨文「黃」字的原文及其釋文………………………………………..52
表3-9 黃字字形的演變…………………………………………………………..53
表3-10 甲骨文「黑」字的原文及其釋文………………………………………56
表3-11 黑字字形的演變…………………………………………………………56
表3-12 甲骨文「幽」字的原文及其釋文………………………………………60
表3-13 幽字字形的演變…………………………………………………………60
表3-14 玄字字形的演變…………………………………………………………63
表4-1 青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97
表4-2 蒼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00
表4-3 綠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02
表4-4 朱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07
表4-5 彤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09
表4-6 騂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10
表4-7 赤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13
表4-8 黃字在《詩經》中的出現情況…………………………………………114
表4-9 素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20
表4-10 玄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24
表4-11 黑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26
表4-12 幽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27
表4-13 緇字在《詩經》中出現的使用情況和解釋…………………………..128
表5-1 以漢字形態學來看「赤」字之解釋……………………………………132
表5-2 以漢字形態學來看「黃」字之解釋……………………………………133
表5-3 以漢字形態學來看「白」字之解釋……………………………………133
表5-4 以漢字形態學來看「黑」字之解釋……………………………………134
表5-5 以漢字形態學來看「青」字之解釋……………………………………134
表5-6 從聲韻學來看「赤」字的解釋…………………………………………134
表5-6 從聲韻學來看「黃」字的解釋…………………………………………135
表5-6 從聲韻學來看「白」字的解釋…………………………………………135
表5-8 甲骨文中的色彩文字使用情形…………………………………………136
表5-9 青字字形的演變…………………………………………………………143
表5-10 芾在《詩經》中的使用情況…………………………………………..146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與步驟圖……………………………………………………….8
圖2-1 西安半坡與臨潼姜寨仰韶陶器符號……………………………………….16
圖2-2 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17
圖2-3 甲骨卜辭…………………………………………………………………….20
圖2-4 甲骨文中字形結構不固定的例子………………………………………….23
圖2-5 甲骨文中的合文…………………………………………………………….23
參考書目
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台北市:大通書局,1981年
2.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1-4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3.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典文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 文史知識編輯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二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6. 文化圖書出版,《康熙字典》,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4年
7. 中國歷史大辭典‧科技史卷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科技史卷》,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8. 王鳳陽,《古辭辨》,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9. 王寧、鄒曉麗,《漢字》,香港:海峰出版社,1999年
10.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77年
11. 王從仁,《龍──吉祥納福看瑞獸》,台北市:世界書局,1995年
12. 王從仁,《鳳──吉祥納福看瑞獸》,台北市:世界書局,1995年
13. 王從仁,《虎──吉祥納福看瑞獸》,台北市:世界書局,1995年
14. 王從仁,《玄武──吉祥納福看瑞獸》,台北市:世界書局,1995年
15. 王德育,《上古中國生死觀與藝術》,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16. 王德育,《1998「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中國古代色彩與宗教表現〉,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17.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年
18.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市:聯經,1994年
19.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下冊,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
20. 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1993年
21. 王冬珍、徐文助、陳郁夫、陳麗桂校注,《新編管子》上,台北市:編譯館,2002年
22.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工藝美術編1陶瓷上》,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23. 田倩君,《中國文字七至九》〈釋南〉,台北:台大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1962年
24.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市:正聞,1994年
25. 白川靜著,杜鄭勝譯,《詩經的世界》,台北市:東大圖書,2001年
26.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02年
27.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市:書林,1999年
28. 朱啟新編,《考古人手記》第一輯,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2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
30. 朱子弘,《國畫色彩研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4年
31. 任騁著,《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年
32.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33. 阮元(清)等譔,《經籍纂詁》,台北市:宏業書局,1993年
34.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35. 谷衍奎編著,《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36. 呂清夫,《色名系統比較研究》,台北:漢文書局,1994年
37. 李應強,《中國服裝色彩史論》,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38.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39.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1996年
40.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中市: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9年
41.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市:允辰文化,1996年
42.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43.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44.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96年
45. 李國英,《說文類釋》,台北市:書銘出版,1993年
46.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上、中、下,台北市:台灣商務,1987年
47. 何賢武、王秋華主編,《中國文物考古辭典》,瀋陽市:遼寧科學技術出版,1993年
48.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遼寧:遼寧出版社,2000年
49. 金祥恆,《中國文字七至九》〈釋赤與幽〉,台北:台大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1962年
50. 周何總主編,邱德修副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1980年
51. 林文昌,《色彩計劃》,北市:藝術圖書,1997年
52. 林書堯,《色彩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53.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54. 林尹註譯,《周李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1972年
55. 明文書局編印,《中國紡織史話》,台北市:明文書局,1982年
56. 吳淑生、田自秉,《中國染織史》,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57. 吳澤炎、黃秋紜、劉葉秋,《辭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58.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台北市:台灣書店,1998年
59. 范毓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五行說」起源考論〉,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1998年
60.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61. 姜澄清,《中國人的色彩觀》,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62.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台北市:大林出版社,1978年
63.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1991年
64.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65. 袁珂編著,《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87年
66. 高木森著,《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
67. 徐中舒主編,《遠東‧漢字大詞典》,紐約:美國國際出版社,1991年
68.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69. 唐漢,《漢字密碼》下冊,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2年
70. 班吉慶,《漢字學綱要》,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71. 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72. 孫綠怡,《中國文學通覽先秦卷─文學肇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73. 夏鼐,〈漢唐絲綢和絲綢之路〉《中國文明的起源》,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5年
74. 章季濤,《怎樣學習《說文解字》》,台北市:萬卷樓,1991年
75.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56年
76.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1-13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
77. 郭錦華,《文史》〈「天子朱芾,諸侯赤芾」說辨謬〉第四十三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78. 崔恆昇,《簡明甲骨文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1年
79.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8年
80.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市:台灣商務,1995年
81. 許慎、段玉裁,《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市:書銘出版社,1994年
82. 章景明,《儀禮復原研究叢刊。先秦喪服制度考》,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83. 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2》,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84. 張明華,《中國字典詞典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85.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文字----攫取權力的手段〉,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86.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藝術----攫取權力的手段〉,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87.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88. 張昌倬主編,《中國100處考古發現》,廣西:廣西人民出版,1998年
89.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
90.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色彩與人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91.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市:思想生活屋,1999年
92. 曾啟雄,《中國失落的色彩─漢字和染色的色彩表現》,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2003年
93. 曾堉編,《中國美術年表》,台北:東大圖書,1998年
94.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95.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96. 喬納森‧卡勒著,宋泯譯,《索緒爾》,北京:昆崙出版,1999年
97.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98. 楊德峰編著,《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99. 楊煒湛,《漢字古今談》,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100.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0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年
102. 趙翰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03. 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04.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5.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3年
106. 鄭玄(漢)箋,《毛詩鄭箋》,台北市:新興書局,1993年
107. 劉起釪,〈五行原始意義及其分歧蛻變大要〉《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原》,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1995年。
108. 劉君燦,《格物與成器》〈生剋消長──陰陽五行與中國傳統科技〉,台北市:聯經出版,1982年
109. 劉云泉,《語言‧社會‧文化》〈色彩、色彩詞與社會文化心理〉,北京市:語文出版,1991年
110. 劉鶚撰,嚴一萍摹錄,《鐵雲藏龜》,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59年
111. 蔡信發,《說文答問》,台北市:萬卷樓,1995
112. 蔡信發,《六書釋例》,台北市:學生書局,2001年
113.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視傳文化,1997年。
114. 潘富俊著,呂勝由攝影,《詩經植物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年
115. 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1998年
116. 德瑞克‧希力著,張啖譯,《色彩與生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117. 戴吾山,《考工既圖說》,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118.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台北:里仁書局,1986年
119. 蕭良瓊,《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從甲骨文看五行說的淵源〉,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0.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市:文津出版,1990年
121. 羅森著,梅建軍譯,《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過去在中國的多種含義〉,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22. 羅振玉編,《殷虛書契前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59年
123. 羅振玉編,《殷虛書契後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59年
124.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58年
125. 蘇立文著,曾堉、王寶連編譯,《中國藝術史》,台北市:南天,1985年
126. 顧詰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127. 顧音海,《甲骨文發現與研究》,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2002年
128. 龔鵬程著,《思想與文化》,北市:業強出版社,1986年
129. John Lechte,《當代五十大師》,台北:巨流圖書,2000年
130. 基辛(R.Keesing),于嘉雲、張恭啟和譯,《當代文化人類學上冊》,台北市:巨流圖書,1986
期刊論文
1. 林志鴻,《色彩詞表現狀況之調查研究─以明代四大小說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 林雪雰,《從漢字字書探析色彩文字之演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張明冠,《漢賦中的神話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 趙家芬,〈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雲林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5. Prof.petra Keller著,黃弘毅、黃致理譯,〈色彩符碼─色彩詮釋之註解〉《2001年色彩與設計學術研討會》,2001年。
6. 許錟輝,〈文字學筆記〉,中央大學中文系上課筆記,1996-1997年
7. 曾啟雄,〈「青色」色彩再論〉《藝術家》,第253期,1996年,頁380-383。
8. 曾啟雄,〈從人類學、文字學所思考的色彩命名〉《藝術家》,第273期,頁342-345。
9. 王德育,〈中國古代色彩與宗教表現〉《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頁214-232。
10. 林慶彰,〈從詩經看古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頁203-221。
11. 管倖生,〈中國慣用色色名結構與命名法則之探討〉《工業設計》,第22卷,第三期,1993年,頁131-137。
12. 曾啟雄,〈中國五正色辨義與陰陽五行關係之研究〉《科技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2002年,頁121-135。
13. 曾啟雄,〈論「黑」之漢字色彩傳統表達與其意涵〉《科技學刊》,第12卷,第2期,2003年,頁113-130。
14. 管倖生,〈中國的傳統色基本色及色彩命名法則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第28卷科技‧醫療篇,1993年,頁93-114。
15. 曾啟雄、談崇瑩,〈紅赤朱丹〉《台灣美術》,第11卷,第四期,1999年,頁83-89。
16. 龐均,〈色彩的精神性〉《藝術學報》,第51期,1992年,頁41-48。
17. 王宇清,〈儒家學術思想對中國傳統服飾制度的重大影響〉《第三十四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頁25-29。
18. 呂清夫,〈中外色名演進比較研究〉《視覺藝術》,第18期,1987年,頁1-23。
19. 朱子弘,〈中國歷代色彩的演變〉《實踐學報》,第18期,1987年,3-22
20. 周汝英,〈中國古代地理方位標誌法探索〉《史學月刊》,第3期,1998年,頁16-20。
21. 方祖,〈色彩詞的構造與變化〉《中國語文》,第3期,1977年,頁4-8。
22.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1-4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 曾啟雄,〈從人類學、文字學所思考的色彩命名〉《藝術家》,第273期,頁342-345。
2. 12. 曾啟雄,〈中國五正色辨義與陰陽五行關係之研究〉《科技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2002年,頁121-135。
3. 11. 管倖生,〈中國慣用色色名結構與命名法則之探討〉《工業設計》,第22卷,第三期,1993年,頁131-137。
4. 7. 曾啟雄,〈「青色」色彩再論〉《藝術家》,第253期,1996年,頁380-383。
5. 13. 曾啟雄,〈論「黑」之漢字色彩傳統表達與其意涵〉《科技學刊》,第12卷,第2期,2003年,頁113-130。
6. 14. 管倖生,〈中國的傳統色基本色及色彩命名法則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第28卷科技‧醫療篇,1993年,頁93-114。
7. 16. 龐均,〈色彩的精神性〉《藝術學報》,第51期,1992年,頁41-48。
8. 18. 呂清夫,〈中外色名演進比較研究〉《視覺藝術》,第18期,1987年,頁1-23。
9. 王佩蓮(1992)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 20,113-145。
10. 田振榮(1995)從STS談國民的能源素養。能源報導,4,18-21。
11. 林明瑞(1998)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204,24-30。
12. 康國裕(1993)全面推動及落實能源教育。能源季刊,23,3,78-98。
13.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行動研究的舞台-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35(11、12),21-28。
14. 許志義(1994)論當前能源教育推展方向。能源季刊,24,1,1-25。
15. 張四立(1995)國際環保公約發展趨勢下之能源產業因應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