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5 07: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御晟
研究生(外文):YU-CHENG WANG
論文名稱:臺北市南萬華區都市空間構成與演變
論文名稱(外文):Evolution of Urban Fabric in south of Wanhua Distrct.
指導教授:王維周王維周引用關係張崑振張崑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CHOU WANGKUN-CHEN CHANG
口試委員:王維周張崑振顏亮一
口試委員(外文):WEI-CHOU WANGKUN-CHEN CHANGYAN, LIANG-YI
口試日期:2018-12-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加蚋仔都市紋理建築形式街道空間臺北市
外文關鍵詞:Ka-la̍h-áurban fabricarchitecureal formstreet spaceTaipei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北市萬華區空間範圍係指艋舺和加蚋仔地區,臺北地區的都市空間發展自三市街(城內、艋舺、大稻埕)向外擴張,使原本屬於郊區的加蚋仔和都市邊界轉趨模糊。
戰後移民人口擴增,迫使政府亟需解決人民居住問題,在國民政府尚有反攻大陸之意圖因此消極建設下,加上南機場戰後土地轉為國有地,使此處成為安置社會底層移民的住所,也因此加蚋仔逐漸被視為寙陋地區;直至1970年代,政府在加蚋仔地區執行數個都市更新及公共建設,然而在缺乏全盤性及未考慮當地居民生活型態下所執行的規劃卻使得加蚋仔都市空間更加邊緣化。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及透過歷史圖資比對作為研究方法,由觀察歷史脈絡、都市紋理、基地現況三個面向切入分析南萬華區都市空間建構的過程,探討影響都市空間演變與建築式樣的因素,建構出臺北市都市空間演變之研究的參考依據。


The space range of Wanhua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refers to the Monga andKa-la̍h-á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in the Taipei region expanded from San-Shyh-Street (City center, Monga and Dadaocheng), which made suburban Ka-la̍h-á and the city borders become gradually obscure.
The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resolve urgently the people’s need for housing due to the increase of immigrant populatio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With the neg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because of its attempt to reclaim the Mainland China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land in the South Airport area, Ka-la̍h-á became the habitation for the immigrants from the bottom of society and was considered, hence, as a Deterioration Area.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d carried out several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Ka-la̍h-á area until 1970s, its urban space, however, had been more and more marginalized due to the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neglect of the lifestyle of the local habitants.
By adopting documents review and historical maps comparison as method,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urban spac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south of Wanhua District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historical context, urban fabric and current status of site,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rban space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builds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urban space evolution in Taipei City.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架構與流程 2
1.3 研究範圍與時間 2
1.3.1 研究範圍 3
1.3.2 研究時間 5
1.3.3 研究內容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6
2.1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6
2.1.1 都市空間結構相關研究 8
2.1.2 臺北都市發展及都市紋理構成相關研究 10
2.1.3 加蚋仔地區發展之相關研究 13
2.2 研究方法 14
2.3 小結 14
第三章 臺北市都市計畫發展歷程 15
3.1 臺北都市計畫發展脈絡 15
3.1.1 日治時期都市發展 16
3.1.2 戰後都市計畫發展 22
3.2 南萬華區重大都市計畫概述 23
3.2.1 華江計畫概述 23
3.2.2 萬大計畫概述 29
3.2.3 巷清計畫概述 34
3.3 小結 35
第四章 南萬華區都市空間結構演變 36
4.1 南萬華區都市空間發展歷程 36
4.1.1 農業聚落時期 37
4.1.2 戰後初期大量人口移入時期 40
4.1.3 產業結構轉型期 43
4.1.4 都市計畫執行時期(1969-1981) 47
4.1.5 勞工階層及外縣市移民住宅區形成時期 49
4.1.6 南機場到青年公園演變過程 50
4.1.7 鐵路地下化之後的影響 52
4.1.8 小結 55
4.2 南萬華都市空間構成分析 58
4.2.1 農業聚落形成之街廓 60
4.2.2 公共建設下形成之街廓 66
4.2.3 市地重劃之街廓 67
4.2.4 日人町割式街廓 73
4.3 小結 77
第五章 建築形態與開發類型 79
5.1 建築類型分析 80
5.1.1 清領時期建築形態 82
5.1.2 日治時期建築形態 84
5.1.3 戰後建築形態 87
5.2 小結 9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5
6.1 研究結論 95
6.2 後續研究與建議 97
參考文獻 98
都市空間相關研究 98
臺北都市發展與紋理構成相關研究 100
南萬華區相關研究 104
附錄 106
附錄A:台灣家屋限制法令沿革歷程表 106
附錄B: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項目列表 107
附錄C:臺北市各項容積獎勵相關規定 108


都市空間相關研究
期刊論文類
1.張景森,《戰後臺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卷2&3期 (1988/07/01),P.9-31,1988。
2.黃世孟,《從台北都市計畫歷史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第四卷,第一期(1989/2),P67-83,1989。
3.吳綱立,《住宅價格與都市住宅空間分佈之實證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0。
4.蕭家旗,《都市公園及鄰接地區建築管制問題之探討-以臺中市為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1。
5.汪家鈞,《住宅街廓空間設計參考系統之建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2。
6.涂平子,《都市設計準則與運作-國外案例介紹》,《空間》雜誌35期,p.47,1992。
7.柳廷岳,《空間與空間形式研議》,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4。
8.李家光,《都市住宅區建築量形構成之研究-一組討論地籍條件/都市空間互動關係之描述系統》,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4。
9.楊志宏,《日據時期臺灣建築相關法令發展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6。
10.陳邁、涂平子,《建築師與景觀設計師對公共空間與私人開發的立場》,建築師雜誌,1996。
11.許佳陽,《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城形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7。
12.楊啟正,《日治時期台灣州治城市的基礎空間形態比較》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6。
13.陳嘉茹,《以空間型構法則與階層線性模式探討交通路網結構對都市商業型態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
14.吳綱立、郭幸萍、趙又嬋,《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為例》,建築學報;62期(2007/12/01),P1 - 22,2007。
15.許銘峰,《臺灣地區都市形態特徵之比較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
16.曾健瑋,《以空間形構法則探討台南市街道路網結構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0。
17.王貞穎,《探討聚落空間形態在都市規劃過程之演變-以永康鹽行地區舊聚落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0。
18.蘇攸婷,《日治時期台中州東勢庄(街)「本街」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1。
19.杜宗銘,《聚落空間形態構成與演變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灣裡聚落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
20.張旭福,《舊街廓保存修建暨週邊場域環境意象整備之實施策略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機械技師學刊;6卷4期(2013/12/01),P66–84,2013。
21.王柏昇,《臺南市萬昌街道路開闢(拓寬)後沿街建築立面形式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3。
22.吳宜臻,《應用空間型構法則於都市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4。
23.王御晟,《平價住宅於都市政策之研究與空間探討-以臺北市為例》,臺北科技大學,2017。
書籍資料/網站資料
24.蘆原義信,《外部空間之構成》,王錦堂譯,臺隆出版社1973。
25.胡寶林、喻肇青,《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都市設計研究室,1984。
26.奧平耕造,《都市解析》,黃世孟譯,詹氏出版社,1985。
27.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胡氏圖書,1986。
28.黃秋月,《臺灣都市計畫的繼承與塑造》,生合成出版社,1989。
29.羅傑.特蘭西克,《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謝慶達譯,田園城市出版社,1991。
30.孫全文、邱肇輝,《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詹式書局,1992。
31.張景森,《臺灣的都市計畫》,業強出版社,1993。
32.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33.郭瓊瑩等著,《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藝術家出版社,1993。
34.黃崑山,《臺灣都市實行都市設計工作之可行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3。
35.McCluskey , J.原著(1979);歐陽志敏、張仲一、盧紹曾譯,《圖解道路型式與都市景觀》,田園城市出版社, 1994。
36.林欽榮,《都市設計在台灣》,臺北市:創興出版社,1995。
37.Kevin Lynch,《都市意象》,宋伯欽譯,臺隆出版社,1999。
38.蘇智鋒,《空間型態之內在組構邏輯SPACE SYNTAX之介紹,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創刊號》,田園城市出版社,1999。
39.陳坤宏,《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 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40.Lefebvre ,Henri《Urbanism 》,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2。
41.Jacobs, Jane,《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聯經出版公司,2007。
42.Pile, Steve &; Christopher Brook &; Gerry Mooney,《City Worlds》,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社,2009。
43.Rowe, Colin &; Fred Koetter,《Unruly Cites? : Order/Disorder》,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44.陳坤宏,《都市空間結構》,麗文文化出版社,2012。

臺北都市發展與紋理構成相關研究
期刊論文
45.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6。
46.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6。
47.蕭惠文,《臺北市都市集合住宅空間形式轉化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86。
48.白先勇,《台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畫」之社會分析》,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7。
49.蔡喜旭,《由都市設計的觀點探討舊市區空間結構之整合:以臺北市萬華地區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88。
50.黃世孟,《從臺北都市計畫歷史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臺灣大學,臺大建築與城鄉學報,4(1):67-83頁,1989。
51.顏忠賢,《日據時期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0。
52.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治時期臺北為個案》,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3。
53.曾旭正,《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型構之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4。
54.林佑璘,《臺北市實施都市更新歷程及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
55.林世峰,《形態學的認識論批判-形態學的超驗性與普遍內存性》,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3。
56.林盈華,《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
57.許智宏,《都市混合土地使用形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
58.鄭欽方, 《清代至日治昭和中期(1684-1937)臺灣地方城市文脈變遷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2005。
59.藍志玟,《臺北大龍峒聚落之研究(1802-1945)》,中原大學,碩士論文,2005。
60.劉秉叡,《都市紋理建構—彰化火車站周邊地區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61.陳婉鈺,《初探都市設計審議之獎勵與回饋-以信義計畫區高層辦公建築為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
62.譚文勇、閻波,《圖底關係理論的再認識》,重慶:重慶建築大學學報 第二十八卷 第二期,2006。
63.李琦華、林峰田,《台灣聚落的空間結構與社會脈絡研究》,建築學報;65期(2008/09/01),P45–62,2008。
64.方定安,《弱勢社區更新政策取向之研究-以臺北市整建住宅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9:3:251,2008。
65.張晉維,《建成圓環的生與死──地方政治與都市設計中的地方》,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0。
66.呂理維,《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規劃歷程與住宅平面型態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2011。
67.李正森,《探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對都市紋理之影響-以台南市中西區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
68.李定融,《臺北市新舊都市紋理之都市意象研究-比較士林市場與信義計畫商圈》,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
69.陳瑩如,《大規模開發區域之都市紋理探究─以信義計畫區為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
70.胡皓瑋,《都市居住的社會排除與包容:以台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社區為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3。
71.廖彥豪,《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3。
72.姚士宜,《臺北市都市空間紋理演變-以臺北市大同區為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5。
書籍資料/網站資料
73.臺北市政府秘書室,台北市政概況,台北:台北市政府秘書室,1948。
74.漢寶德,《臺北市獨特風格研究》,臺北市政府都市規劃處,1979。
75.王國璠,臺北市發展史(一),臺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76.王國璠,臺北市發展史(二),臺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
77.王國璠,臺北市發展史(三),臺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
78.王振霄,《台灣地區違章建築處理與徙置計劃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3。
79.臺北市政府,臺北市二十年後發展藍圖,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臺北市文獻會,臺北市路街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80.楊金欉,《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81.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1995。
82.莊展鵬,王明雪/主編,《臺北古城深度旅遊 : 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遠流出版,2000。
83.莊展鵬,王明雪/主編,《臺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程》,遠流出版,2000。
84.葉倫會,《臺北城逗陣行》,中華特區發展協會出版,2003。
85.雷魯等撰,《古地圖臺北散步: 一八九五清代臺北古城》,果實出版,2004。
86.王存立、胡文青著,金炫辰改繪,《台灣的古地圖 :明清時期 》,遠足文化出版,2004。
87.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灣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2005。
88.蘇毓德,《從城市型態學觀察台北城市發展的形態與道路之互動關係》,臺北市:詹氏書局,2006。
89.黃武達,《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南天書局,2006。
90.葉倫會,《飲水思源: 走過大稻埕.二》,台北大稻埕扶輪社出版,2006。
91.李秀娥、謝宗榮,《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2006。
92.莊永明,《大稻埕逍遙遊─台北文化搖籃地采風》,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2007。
93.葉倫會,《台北城的故事》,蘭臺網路出版,2007。
94.黃信彰,《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台北市文獻會出版,2009。
95.上旗文化編輯部,《台北故事遊:古蹟、老街、老店 & 新空間》,上旗文化出版,2011。
96.徐逸鴻,《圖說清代台北城 》,貓頭鷹出版,2011。
97.莊永明,《台北老街》,時報出版,2012。
98.張樞、王俊雄主編,張樞、王俊雄、吳光庭、莊學能著《臺北原來如此》,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3。
99.侯志仁, 陳樂倫, James Rojas,原文作者: Jeff Hou, Caroline Chen
100.譯者: 吳比娜, 鄧佑生, 顏寧《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2013。

南萬華區相關研究
101.莊心田,《臺北市南機場地區居民生活調查報告書》,臺北市南機場附近地區新住宅區籌建指導會報計劃組編,1963。
102.蔡剛霖,《台灣都市更新問題之研究-著重萬大與華江計畫之探討》,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4。
103.周素卿、高傳棋,《舊地圖與都市土地利用變遷:以臺北加蚋仔地區為例 / Old Maps and Urban Land Use Changes: The Case of Ca-La-A in Taipei 》,地理學報,1996。
104.高傳棋,《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的重建-以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成與轉化為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7。
105.周素卿,《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第二十八期,pp:47-48,2000。
106.吳聖洪,《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建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建住宅(忠勤住宅)為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
107.吳柏緯,《現代住宅計畫中的都市修補術-街道市場於南機場國宅群落的社會空間角色》,臺灣大學,2014。
108.李律鋒,《臺北市中華路的歷史影像1960-1990:中華商場、南機場與外省族群》,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5。
109.蔡依靜,《住宅型態與生活場域之變遷—以臺北市南機場公寓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2015。
110.劉彥甫,《臺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111.103級臺大城鄉所實習一(2015),流轉中的東園市場與周邊地區發展。
112.吳翊威,《臺北市都市更新的「再生」轉向?加蚋仔堀仔頭聚落保存、更新與再生的規劃範型論爭》,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16。
113.王御晟,《臺北市都市更新問題及政策發展之探討-以華江計劃為例》,臺北科技大學,2017。
114.謝惠真,《戰後加蚋仔空間邊緣化與地方營造》,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18。


外文書目
1.Ahren, Emly Martn and Hll Gates(ed.). 1981. The Anthropology of Tawanese Socety. Stanford: Stanford Unversty Press.
2. M.R.G. Conzen , J.W.R. Whtehand(ed.). 1981. The Urban landscape : hstorc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London ; New York : Academc Press,
3.Roger Tranck(ed.).1986. Fndng Lost Space: Theores of Urban Des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nhold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