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家紋
研究生(外文):Chia-Wen Chang
論文名稱:從傳統糕餅到創匯小金磚 ─ 論臺灣鳳梨酥一甲子之發展脈絡
論文名稱(外文):A Cake from Traditional to Foreign-currency Making Ages: A Study o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Pineapple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潘江東潘江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tung P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其他民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飲食文化糕餅文化伴手禮鳳梨酥
外文關鍵詞:Food CultureBakery CultureSouvenirsPineapple Cak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近年來,在政府政策的極力推廣下,觀光外匯收入逐年成長,伴手禮隨著地方產物的發展,逐漸成為振興地方經濟與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而近年興起的鳳梨酥熱潮即是這股消費潮流中的佼佼者之一,鳳梨酥所深蘊的風俗民情與經濟、政治、產業的歷史發展密不可分,本研究梳理臺灣鳳梨酥產業的發展與演變,乃以歷史資料進行文獻分析,探究鳳梨酥在近六十年間之變化,並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了解供需兩端之意義建構。研究結果顯示:在消費環境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下,鳳梨酥從傳統糕餅轉變為伴手禮品,歷經時代變遷的軌跡,其不但反映出飲食意象的形塑,更間接地流露出依繫於臺灣風土下的文化價值與在地情感,在民俗精神薰陶與歷史刻蝕的交融傳承下,一顆方寸之間的鳳梨酥所創造的黃金商機,不只是經濟力量的展現,更是文化底蘊的形成。

In recent years, thanks for the strong advocate from government, the foreign currency exchange has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Along with the local prosperity, pineapple cake is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otors to boost the economy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Apparently, pineapple cake is one of the top seller among this hot consuming trend. Pineapple cake, a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 humanity, politics, infrastructure and histroric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ineapple cake industry over the six decades; using detailed study with decent interviews to come out with significant structur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t can be seen that under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 of consuming, pineapple cake is transfoming from local bakery to souvenirs over tim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age of catering but also reveals the local humanity and value. Moreover, a tiny cubic pineapple cake creates a tremendous of business and the power of economy and more importantly is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Ⅰ
誌謝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食」代記憶下的臺灣糕餅文化 9
第二節 傳遞人情味的伴手禮 19
第三節 臺灣鳳梨產業與鳳梨酥 25
第四節 糕餅產業的發展趨勢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34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5
第一節 臺灣鳳梨酥產業的歷史考察 45
第二節 老字號的傳承與新世代的崛起 64
第三節 傳統到現代,臺灣鳳梨酥產業的蛻變 87
第四節 臺灣「鳳」禮的消費演繹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26
附錄二 臺灣創立八十年以上老餅鋪一覽表 127
附錄三 臺灣創立近二十年之新興餅店一覽表 129


壹、中文
史料: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禮記正義》),〈曲禮〉,臺北市:臺灣古籍。
專書:
于國華等著,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市:商周。
王世禎,1991,《中國節令習俗》,臺北市:星光。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操作〉,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社教所。
王正雄、廖月霞、蕭淑君,1997,《餅圓探原:豐原糕餅發展史暨文藝季活動紀實》,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王信允,2012,《實在有夠美!糕餅的感官美學〉,《文化臺中》,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王盈發、許秀如,2012,《擔露1.5:包藏美好.留住美味18 Brand X 72 Package》,臺北市:桑格文化。
由國慶,2005,《追憶甜蜜時光︰中國糕點話舊》,天津市:百花文藝。
江樹生,2007,《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 1622-1626》,臺北:南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2007,《臺灣的鳳梨》,臺北:遠足文化。
余光中,2006,《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市:洪範書店。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巴頓(Michanel Quinn Pattion)原著,《質性研究與評鑑(下)》,嘉義市:濤石。
吳青松等著,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臺北市:遠流。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臉譜文化。
李秀娥,2006,《臺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新北市:遠足文化。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we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錫東,2009,《文化產業的行銷與管理》,臺北市:宇河文化。
林仲燕,2008,《臺灣糕餅名店〈來一趟糕餅的美味洗禮〉》,臺北:生活家。
林致信,楊昭景,何建彬,2014,《臺灣傳統糕餅文化與製作》,新北市:前程文化。
油谷遵,1989,《消費趨勢大觀:六個高度商品化時代的象徵》,臺北市:遠流。
姜義鎮,2002,《臺灣民俗與特產》,臺北市:武陵。
施杞、夏翔,1995,《中國食療大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直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群學。
胡自山,2006,《中國飲食文化》,北京市:時事。
唐介青,2000,《送禮高手》,臺北:知青頻道。
徐伯申,1955,《臺灣鳳梨》,臺北:正中書局。
高拱乾修,1983,《臺灣府志》,〈風土志〉,臺北:成文。
高淑媛,2007,《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稻鄉。
常向群,2010,《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新北市:華藝數位經銷。
張尊禎,2009,《臺灣糕餅50味:舌尖上的懷舊旅行》,臺北:遠流。
許平,1990,《餽贈禮俗》,北京:中國華僑。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陳彥仲、葉益青、羅秀華,2006,《臺灣的地方特產》,臺北:遠足文化。
喬繼堂,1993,《中國人生禮俗》,臺北市:百觀。
壹週刊,2007,《臺灣伴手禮老字號》,臺北市:早安財經。
黃有志,1991,《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市:幼獅文化。
黃語嫻,2006,《糕餅的故鄉:臺中縣糕餅商業同業公會65週年紀念典藏》,臺中縣:臺中縣糕餅商業同業公會。
楊之遠等,1990,《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社會司。
經濟部商業司,2007,《94年度協助商業研究發展輔導計畫:業者創新研發計畫案例彙編》,經濟部。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葛晶瑩,2011,《從一根扁擔開始的好味道:元益傳承百年的經營智慧》,臺北市:商周。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全一册〉,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志偉,2012,《臺灣飲食革命: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歐瑞雲,2008,《細說義.美人生:關於你我的生命禮俗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澎湖縣文化局,2000,《澎湖產業文化誌—傳統糕餅篇》,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
鄧璟衡,1997,《黑飲金食繡島-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顏金滿,2004,《老店餅舖:百年糕餅的新舊滋味》,臺北市:邦聯文化。
羅伯健,2000,《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臺北市:萬卷樓。
期刊:
吳宗瓊、劉瓊如,2008,〈旅遊紀念品購買行為的解析與探索-記憶在地特色vs 旅遊伴手禮〉,《觀光休閒學報》,14卷,2期。
吳燕玲,2008,〈臺灣最夯的伴手禮〉,《交流雜誌》,99期。
李淑惠,2010,〈記憶中的好禮〉,《觀臺灣》,4期。
芳賀鍬五郎,1908,〈鳳梨栽培〉,《臺灣農事報》,16號。
邱國雄,2011,〈伴手禮之經營策略與實務作為〉,《烘焙工業》,159期。
姚村雄,2010,〈當臺灣遇上日本:七大熱門伴手禮〉,《觀臺灣》,4期。
洪維勵、林琍華、掌慶琳,2012,〈城市飲食意象之比較─政府觀光資訊網之內容分析〉,《餐旅暨觀光》,9眷,2期。
郭良文,1998,〈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之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期。
陳明國,陳信榕,劉巧雯,2013,〈伴手禮購買行為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卷10,期4。
陳貴凰、黃穗華,2011,〈呷飽、呷好、呷巧、呷健康-臺灣辦桌菜單品項演變之研究〉,《餐旅暨觀光學刊》,第4卷,第2期。
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科技學刊》,十一卷,二期。
廖淑蓉、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卷,2期。
潘江東,2009,〈臺灣伴手禮的習俗及未來的發展〉,《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5卷,4期。
簡俊成、陳俞岑、王惠鈺、康雯婷,2013,〈擁抱傳統開創新局-以觀光工廠為例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4期。
簡南山、王玉婷、賴宏榮,2009,〈食品類伴手禮產品屬性價值之研究〉,《第十屆管理學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學術論文:
侯巧蕙,2011,《臺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大學。
施宏漳,2012,《臺灣新興農企業行銷策略之探討:以微熱山丘鳳梨酥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組,臺北:臺灣大學。
張尊禎,2008,《臺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研究》,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臺北:藝術大學。
許素鈴,2012,《做餅、買餅、吃餅—臺灣糕餅變遷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靜宜大學。
曾品滄,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
劉巧雯,2011,《伴手禮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嘉義大學。
賴建圖,2011,《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北:師範大學。
報章雜誌:
〈十餘糕餅業,技術大交流〉,1972,《經濟日報》3月25日,09版。
〈中興村營建弊案,沈普霖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十一被告分別判刑〉,1958,《聯合報》2月13日,03版。
〈我數十種貨品,可在沙巴展覽〉,1964,《聯合報》10月28日,05版。
〈直式製袋充填包裝機,惠吉自日進口川島牌〉,1985,《經濟日報》10月29日,08版。
〈城鄉紀事,科技農業種子人員培訓〉,2002,《聯合報》12月26日,18版。
〈建引進雷恩包餡機〉,1983,《經濟日報》9月20日,08版。
〈秋節禮品今年有e味〉,2000,《經濟日報》8月30日,36版。
〈秋節禮品集錦,郭元益推出綠豆沙餡餅〉,1985,《經濟日報》9月5日,09版。
〈風月堂供應傳統節慶應景食品〉,1999,《經濟日報》1月14日,44版。
〈純中國風味小甜點,在日本很盛行〉,1972,《經濟日報》7月3日,09版。
〈商場百景,母親節將屆,精美卡片應市〉,1971,《經濟日報》4月26日,09版。
〈商場百景,新年餅盒型式花色多 海棉腳踏清洗很方便〉,1972,《經濟日報》2月6日,09版。
〈許英寅昨到三家糕餅店,學習製作中國式的點心〉,1975,《經濟日報》11月16日,08版。
〈精緻年禮,舊振南福袋年貨手工製作種類多〉,2001,《經濟日報》1月11日,37版。
〈維格建五股工廠,吸觀光客〉,2010,《經濟日報》7月18日,B7版。
〈臺北人語,明星夢迷幾女郎〉,1957,《聯合報》3月4日,02版。
〈銷港產品種類,數量俱增〉,1967,《經濟日報》5月11日,04版。
〈糕餅食品展開競賽,將由專家評定成績〉,1973,《經濟日報》1月1日,06版。
「博覽會出品(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23日,漢3版。
「博覽會出品(五)」,《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29日,漢3版。
KFS,1960,〈哈老哥〉,《聯合報副刊》4月30日,07版。
何秀玲,2014,〈品牌國際化,海外優質展店,連結當地歷史〉,《經濟日報》1月27日,A17版。
何佩儒,1999,〈翁財記第二代翁漢東明年接棒〉,《經濟日報》12月14日,32版。
吳淑玲,2004,〈農業轉型升級,打開農產外銷〉,《聯合報》12月24日,C2版。
吳淑玲,2005,〈周進丁:20%農產過剩,不外銷,沒出路〉,《聯合報》4月26日,C2版。
李至和,2008,〈自創品牌,打造在地特色〉,《經濟日報》6月28日,C1版。
李蕙璇,2001,〈賣老餅,李儀餅店打響招牌〉,《聯合報》9月11日,18版。
李蕙璇,2003,〈糕餅賽,老的辣〉,《聯合報》3月11日,17版。
周小仙,2006,〈經典這一味,不變好滋味〉,《聯合報》9月16日,E1版。
周小仙,2008,〈鳳梨酥,糕點小金磚〉,《聯合報》7月9日,A6版。
周立芸、顏甫、周小仙、吳雨潔,2006,〈倒扁商品搶手,大陸客搜購〉,《聯合報》9月23日,A13版。
林宛諭,2010,〈秋節送禮,強打土鳳梨酥〉,《聯合報》9月11日,B2版。
林宜靜,2004,〈吃1個蛋黃酥,約等於1碗飯〉,《聯合報》9月21日,B5版。
林建農,2003,〈月餅搶市,口味多樣〉,《聯合報》8月20日,B3版。
林偉民,2000,〈第一批檢驗合格月餅公布〉,《聯合報》9月5日,17版。
林鈞康,2012,〈維格餅家,臺灣首家以鳳梨酥上市櫃〉,《聯合報》3月17日,C6版。
邱莞仁,2010,〈抓緊哈臺潮,進軍對岸,廣西廠明年投產〉,《經濟日報》10月5日,A13版。
邱莞仁,2010,〈維格鳳梨酥,臺銀設點服務〉,《經濟日報》10月5日,A13版。
邵心杰,2010,〈府城創意料理賽,鳳梨當主角〉,《聯合報》8月22日,B2版。
胡寶璉,2002,〈今年月餅,有國際風味〉,《聯合報》9月5日,21版。
袁國泉,1979,〈國外見聞,從特產品談觀光與包裝〉,《經濟日報》1月6日,07版。
張世昇,2006,〈中外餅舖天然ㄟ美味〉,《經濟日報》12月29日,D3版。
張念慈,2012,〈微熱山丘包養,鳳梨農苦盡甘來〉,《聯合報》8月22日,A5版。
張建棻,2000,〈媽祖生,天后宮不夜,鳳梨酥堆出大麵龜,分享信眾〉,《聯合報》4月28日,38版。
張思婷,2006,〈顏新發糕餅老舖 鳳梨酥真正發明者〉,《經濟日報》12月5日,B10版。
扈春安,2001,〈遠離高糖高脂食物,過個零負擔的中秋〉,《經濟日報》9月11日,68版。
莊琇閔,2009,〈鳳梨酥進化,二代全麥更養生〉,《聯合報》7月10日,B2版,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8日。
許建隆,2013,〈《服務創新》從一塊鳳梨酥,看整合創新〉,《經濟日報》9月12日,B6版。
陳宇媯,2002,〈『三低二高』糕餅,衛局大力推廣〉,《聯合報》2月8日,17版。
陳智華,1999,〈連鎖咖啡店也賣月餅〉,《聯合報》9月20日,19版。
陳智華,2001,〈求新求變,糕餅店門庭若市〉,《聯合報》8月14日,19版。
陳靜宜,2004,〈百年糕餅鋪,臺北古早味〉,《聯合報》12月5日。
彭芸芳,2007,〈你吃的是鳳梨酥還是冬瓜酥〉,《聯合報》9月11日,C1版。
黃美惠,1998,〈現代人的大夢,鳳梨酥與張忠謀〉,《聯合報》6月5日,05版。
黃嘉裕,2003,〈《拜年伴手禮》義美,一之鄉,奇華,有環保概念〉,《經濟日報》年1月30日,22版。
黃漢華,1999,〈春假、清明購物情報,量販店祭祖、拜拜用品有專櫃〉,《聯合報》4月5日,38版。
楊美玲,2008,〈《錢副刊》黑貓宅急便2→11億的驚奇〉,《聯合晚報》9月23日,B8版。
楊美玲,2009,〈陸客港客最愛〉,《聯合晚報》 8月4日,A8版。
楊憲宏,1984,〈糕餅難敵西點,行銷節節挫敗,傳統食品尋根,東瀛經驗可取〉,《聯合報》2月10日,03版。
楊聰橋,2008,〈成功搶下,兩岸直航商機,灘頭堡〉,《經濟日報》10月19日,B3版。
經濟組,1998,〈股東會旺季,咱們去領紀念品〉,《聯合報》4月26日,23版。
葉佳彬,2002,〈伴手禮,三百到千元經濟又實惠〉,《聯合報》2月7日,35版。
劉俞青,2014,〈臺灣金磚奇蹟〉,《今周刊》2月6日,第894號,頁62-71。
劉開元,2008,〈伴手最愛鳳梨酥〉,《聯合晚報》7月31日,A6版。
蔣佳璘,2008,〈大友食品糕餅濃濃傳統味〉,《經濟日報》10月19日,B3版。
鄭文正,2006,〈鳳梨酥正名,籌辦天下第一酥〉,《聯合報》9月7日,C2版。
鄭毅,江健男,1998,〈周休二日,休閒旅遊好去處,傳統文化─休閒之旅在彰化〉,《聯合報》2月3日。
謝沅珊,2008,〈維格餅家,中國風糕餅人氣夯〉,《經濟日報》8月9日,B3版。
羅建怡,2009,〈呷餅配茶,月到中秋越多花樣〉,《聯合報》9月17日,C9版。
羅建怡,2009,〈傳統糕餅走精品路線〉,《聯合報》8月28日,B2版。
羅建怡,2010,〈上千種鳳梨酥,上網慢慢挑〉,《聯合報》9月17日,C6版。
網路:
CNN Travel-40 Taiwanese foods we can''t live without. 參見網址:http://www.cnngo.com/explorations/eat/40-taiwanese-food-296093?page=0,0,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15日。
中國傳統節日,參見網址:http://big5.china.com.cn/ch-jieri/,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月15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鳳梨知識站,營養大補帖,參見網址: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82483&ctNode=1528&mp=32&kpi=0,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0日。
沈商嶽,2010,鳳梨產銷概況,農業知識入口網,參見網址:http://kmweb.coa.gov.tw/category/categorycontent.aspx?ReportId=129688&CategoryId=12821&ActorType=000&kpi=0,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6月15日。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9,食品業產業簡史,臺灣工業文化資訊網,參見網址:http://iht.nstm.gov.tw/form/index-1.asp?m=2&m1=3&m2=77&gp=21&id=12,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2月20日。
張瑋琦,在地食材運動的意義,參見網址:http://www.100basket.com/post_detail.php?mid=96,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0日。
陳淑貞、吳國瑋,2011,明周時尚,在地開洋葷,參見網址: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C0017/202531/web/#2L-3609975L,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09,伴手禮選購篇,參見網址: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09_gift.htm,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9月18日。
經濟部產業輔導網,2008,97年度臺灣美食科技化服務及創新整體機制暨輔導計畫「臺灣夠禮數-臺灣美食伴手禮票選」活動簡章,參見網址:http://assist.nat.gov.tw/GIP/wSite/ct?xItem=10855&ctNode=23&mp=2,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6日。
臺北2012鳳梨酥文化節,參見網址:http://events.fonglisu.tw/about_2.htm,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
臺北鳳梨酥文化節,關於臺北鳳梨酥文化節,2012年3月3日,參見網址:http://events.fonglisu.tw/about_3-3.htm,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6月15日。
懶骨頭的旅行日誌,參見網址:http://umashi-umamo.com/travel/index.html,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

貳、英文
Books:
Dallen J. Timothy. 2005. Shopping tourism, retailing, and leisure. Clevedon, UK, Buffalo, NY :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Journals :
B. Bynum Boley , Vincent P. Magnini , Tracy L. Tuten,” Social media picture posting and souvenir purchasing behavior: Some initial findings”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37, (2013) : 27–30
Bradley J. Ruffle, “Gift giving with emotions”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ume 39, ( 1999 ) : 399–420
Jackie Clarke, “Gifts of tourism- insights to consumer behavior“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5, No. 2, (2008 ) : 529–550
Jeou-Shyan Horng, Chen-Tsang Tsai, “Government websites for promoting East Asian culinary tourism: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31, ( February 2010 ) : 74-85.
Kristen K. Swanson, Dallen J. Timothy,“ Souvenirs: Icons of meani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mmoditization ”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33, ( June 2012 ) : 489-499
Kristen K. Swanson, Patricia E. Horridge, “Travel motivations as souvenir purchase indicators ”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27, (2006) : 671–683
Soyoung Kim, Mary A. Littrell, ” Souvenir buying intentions for self versus others” Tourism Research, (2001) : 638–657
Wang Qian, Mohammed Abdur Razzaque, Kau Ah Keng,”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 gift-giving behavior” Consumer Marketing, (2007) : 214–228
Xiaobo Su, “ Commodification and the selling of ethnic music to tourists” Geoforum, Volume 42, (2011) : 496–505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宗瓊、劉瓊如,2008,〈旅遊紀念品購買行為的解析與探索-記憶在地特色vs 旅遊伴手禮〉,《觀光休閒學報》,14卷,2期。
2. 吳宗瓊、劉瓊如,2008,〈旅遊紀念品購買行為的解析與探索-記憶在地特色vs 旅遊伴手禮〉,《觀光休閒學報》,14卷,2期。
3. 邱國雄,2011,〈伴手禮之經營策略與實務作為〉,《烘焙工業》,159期。
4. 邱國雄,2011,〈伴手禮之經營策略與實務作為〉,《烘焙工業》,159期。
5. 洪維勵、林琍華、掌慶琳,2012,〈城市飲食意象之比較─政府觀光資訊網之內容分析〉,《餐旅暨觀光》,9眷,2期。
6. 洪維勵、林琍華、掌慶琳,2012,〈城市飲食意象之比較─政府觀光資訊網之內容分析〉,《餐旅暨觀光》,9眷,2期。
7. 郭良文,1998,〈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之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期。
8. 郭良文,1998,〈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之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期。
9. 陳明國,陳信榕,劉巧雯,2013,〈伴手禮購買行為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卷10,期4。
10. 陳明國,陳信榕,劉巧雯,2013,〈伴手禮購買行為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卷10,期4。
11. 陳貴凰、黃穗華,2011,〈呷飽、呷好、呷巧、呷健康-臺灣辦桌菜單品項演變之研究〉,《餐旅暨觀光學刊》,第4卷,第2期。
12. 陳貴凰、黃穗華,2011,〈呷飽、呷好、呷巧、呷健康-臺灣辦桌菜單品項演變之研究〉,《餐旅暨觀光學刊》,第4卷,第2期。
13. 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科技學刊》,十一卷,二期。
14. 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科技學刊》,十一卷,二期。
15. 潘江東,2009,〈臺灣伴手禮的習俗及未來的發展〉,《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5卷,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