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4: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繼文
研究生(外文):Chi-Wen Chang
論文名稱:中華花藝在臺灣—從傳統插花到花藝新風貌的創見
論文名稱(外文):Chinese Floral Arts in Taiwan:A Creative Point of View from Traditional Floral Arrangement to the New Style and Feature of Chinese Floral Art
指導教授:林保堯林保堯引用關係黃永川黃永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o-Yao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中華花藝圖像學文化認同全球在地化
外文關鍵詞:Chinese floral artsIconologyculture identityglocal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8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對於東方插花的聯想經常泛指日本華道,實則中國插花曾影響日本且歷史較日本華道更為久遠。臺灣歷經日本殖民統治,發皇於臺灣的中華花藝是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基礎;由一群學習日本插花形式卻認同於中華文化的插花老師,在黃永川教授的研究帶領之下成立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從歷史的角度,基金會的成立奠定中華花藝源流脈絡在臺灣的歷史定位;從創作的角度,中華花藝以已先秦的易經與深沈的儒、釋、道藝術精神為文化內涵。成立初期為教學方便,參引日本插花教學模式;晚近融入西方花藝設計創作技巧,成就文化兼揉且頗具現代精神的中華花藝。中華花藝特定的創作風格儼然在台成型。
東方插花源自中國;中華花藝卻成立於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積極目的是為了將逝去的中國傳統文化予以重生;消極的目的不諱言為的是去日本化。中華花藝成立初期糾合不少日本插花各個流派成員,中華花藝發展至今卻有中國學員授證成為臺灣中華花藝教師。這些都是對發展於臺灣的中華花藝內涵與形式認同的問題,也是中華花藝在臺灣論題立論的基礎。
本研究以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歷屆(1984-2012)所舉辦插花藝術展專輯圖錄為研究對象,運用圖像學以描述、分析、詮釋三階段研究方法對中華花藝的內涵與形式加以歸納及整理。刻意避開「中國中心主義」與「去中國化」等政治認同議題,跳脫以「中國化」或「本土化」的思維,直截以「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模式,思考臺灣的中華花藝未來的方向定位。

The association of the oriental flower arrangement, often refers to “Japanese ikebana”. However, the Chinese flower arranging had much longer history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rts of flower arrangement of Japan. Aft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based o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hinese floral arts started again here in Taiwan and the Consortium Chinese Floral Arts Foundation establish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Huang and the teachers who had practiced the form of Japanese flower arrangement identified themselves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nsortium Chinese Floral Arts Foundation has set up and enlightend the Chinese floral origins in Taiwan. The creative aspect of the Chinese floral arts holds connotations of Pre–Change’s Yi Jing, Confucian, Buddhist,and Tao. In this foundation mentioned above, makes Chinese floral arts achieved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ulture and modern spirit in Taiwan by offering the Japanese flower teaching model at the beginning ,meanwhile practice the bone structure of Chinese floral arrangement and recently the Western floral design and creative skills were also integrated.
The Chinese floral arts was originated from China,but the techniques of Chinese floral arts was founded in Taiwan. Therefor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Movement is to restore the pa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n order to de-Japanization .In the early days, Chinese Floral Art recruited members of various systems of Japanese flower arrangemen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from China have granted certificate to become Taiwan''s Chinese floral arts Teachers so far. Which results in arguments of Chinese floral arts development of Taiwan; especially related to self- identity of Chinese floral arts in Taiwan .
The main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revious (1984-2012) album catalog of floral art exhibition by the Consortium Chinese Floral Arts Foundation. Applied Iconology to describe, analyze, organize and interpret the three-phase study to generalize the meaning and form of the Chinese floral arts. Deliberately avoided the issue of “china centrism” and "de-Chinalize" political identity, and escaped the idea of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r “Taiwanese perspective”. Emphasized straightforward 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to think about Chinese floral of Taiwan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與內容 5
一、研究的時空背景範圍 5
二、研究論題的架構內容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 8
一、研究方法 8
二、文獻回顧與待答問題 9
第二章 中華花藝的文化內涵 13
第一節 佛家與供花原型 15
一、關於花的論述 15
二、關於花的供養 17
三、中華花藝的佛教插花表現 18
第二節 儒家與宮廷品味 26
一、宋明理學的興起 26
二、佛學對仕儒袁宏道的影響 27
三、理學思想下的理念花 28
四、儒家思想下的宮廷插花 33
第三節 道家與博古風氣 37
一、高濂《遵生八箋》對於文人品賞的論述 37
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文人品味 40
三、文人博古風氣影響民間插花風格 48
第三章 中華花藝的形式風格 51
第一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臺灣風格確立 52
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代背景 52
二、中華婦女蘭藝社時代背景 54
三、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成立與臺灣特色成形 59
四、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花藝 63
第二節 日本華道對中華花藝的影響 71
一、佛教東傳日本 71
二、神道萬物有靈 72
三、武士道精神 72
四、異文化的相遇 73
五、風土民情對於插花風格的影響 74
六、日本插花對於中華花藝的影響 81
第三節 花藝設計對中華花藝的影響 85
一、西方花藝設計與東方插花藝術 86
二、中華花藝與藝術造型 89
三、花藝設計創作手法運用 93
四、多元花材運用 95
五、創新的花器運用概念 98
六、現代生活場域的運用 102
七、現代藝術創作概念的融入 103
第四章 中華花藝在臺灣 105
第一節 文化兼揉的中華花藝 106
一、儒、釋、道三家匯流 106
二、日本華道風格與教學技術的兼揉 110
三、西方花藝設計風格融入 116
四、時空演變所造成的兼揉現象 122
第二節 中華花藝的文化認同 126
一、關於認同與差異 126
二、中華花藝學習者的認同 127
三、與東洋花的認同與差異 132
四、與西方花藝設計的認同與差異 134
五、與人文花道的大同與小異 138
六、對於臺灣特色的認同 140
第三節 全球在地化下的中華花藝 145
一、花藝全球化的趨勢 145
二、黃永川教授所具有的視野與格局 146
三、建構知識性傳播 151
四、商業行銷考量的花車設計 153
五、花博爭豔館主題展示 156
六、花博花神祭突顯文化祖庭 158
七、當代藝術展現形式 161
第五章 結論 165
第一節 中華花藝的載道及器用 165
第二節 中華花藝的門道與熱鬧 168
第三節 中華花藝的前瞻及回顧 171
一、文化復興運動維護中華文化道統;臺灣是中華花藝新故鄉 171
二、參引日本華道教學模式;再現中國傳統插花樣式 171
三、多元文化兼揉;創見中華花藝新風貌 171
四、確立文化認同共識;中華花藝發皇於臺灣反饋全球 172
參考書目 173

參考書目
一、期刊論文
王綉琴
2011 《古典花藝與詩感通現象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蘭
2007 《臺灣中華花藝特質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谷芳
2003 <從生活美學出發-花藝的體踐與文化的重建>,《傳統藝術雜誌》29:8-11。
徐秀嬪
2011 <靜默之花-追思林秀花老師>,《花藝家雜誌》94:68-72。
莊秀梅
2010 《臺灣插花藝術展現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燕雀
1995 <探訪華夏之美的生命契機-訪俞資政夫人>,《華藝雜誌》1:40-43,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1995 <傳薪火的花藝人-訪中華花藝第一屆資深教授>,《華藝雜誌》4:49-53。
2004 《臺灣花藝推廣與行銷之研究:以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業務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歐秀珍
2010 《從臺灣近現代花藝發展歷程(1895~1986)論「中華花藝」成立之時代意涵》。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旨恩
2009 《三主枝之季節美感構成中華花藝教學於四季花材的應用》。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簡幽
1995 <臺灣花材前輩-河山先生>,《華藝雜誌》2:56-57。

二、研討會論文
細谷惠志
2007 <日本文化中的神道:從神籬、華道到現代花的演變與發展>,收於《花.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6。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永川
2007 <台灣:中華花藝新故鄉>,收於《花.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5-192。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三、專書及專書論文
Anthony Giddens
2001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陳其邁 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Benedict Anderson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 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Jean-Pierre Warnier
2003 《文化全球化》,吳錫德 譯。臺北:麥田出版。
Kathryn Woodward
2006 《認同與差異》,林文琪 譯。臺北:韋伯文化。
Ruth Benedict
1974 《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黃道琳 譯。臺北:桂冠圖書。

Tim Cresswell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 譯。臺北:群學出版。
Ulrich Beck
1999 《全球化危機》,孫治本 譯。臺北:臺灣商務
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
2008 《離散與混雜》,陳以新 譯。臺北:國立編譯館。
丁鋼
1988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方立天
1990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文震亨
2004 《長物志圖說》,海軍 田君 注釋。山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王國忠
2003 《花賞》。臺北市:中華人文花道發展協會。
申學庸、黃永川
1994 《中國古典插花藝術:第二屆至第六屆展覽回顧專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牟宗三
2003 《宋明理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
呂清夫
2002 <海洋文化的藝術表現>,《海國之春》。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玉珉 等編
2003 《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亦園
1911 《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潔明(James R.Lilley)
2003 《李潔明回憶錄》,林添貴 譯。臺北:時報文化。
沈復
1985 《浮生六記》,唐紹華 校註。臺北:黎明文化。
周英戀
2010 《花藝設計.基礎篇》。臺北:地景出版。
岡倉天心
2009 《茶之書》,谷意 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貴幸 等編
2008 《探花:春之花舞》。臺中:臺中市中華花藝推廣協會。
武光 誠
2008 《日本神道文化圖解》,張維君 譯。臺北:商周出版。
邱敏捷
1993 《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臺北市:商鼎文化。
倪再沁
2005 《水墨畫講: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翁吳燕穗 等編
2009 《2009臺日親善池坊展作品輯》。臺北:華道家元池坊總務所。
袁宏道
1990 《花藝學叢書(一)瓶史解析》,黃永川 譯述。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高濂
2008 《圖解遵生八箋》,李敬明 編譯。山東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張謙德
1991 《花藝學叢書(二)瓶花譜解析》,黃永川 譯述。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張譽騰、巴東、戈思明
2010 《秉德守真:2010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譽騰、巴東、黃燕雀
2010 《秉德守真:中華插花藝術展作品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陸九淵
1980 《陸九淵集.雜說》。臺北市:中華書局
陳其南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陳芳明
1988 《臺灣人與歷史與意識》。臺北:敦理(旭昇代理)
陳曹倩
1994 《中華花藝展佛教插花》。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陳曹倩、黃燕雀
1995 《佛教插花:第十屆中華插花藝術展作品專輯》。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陳階晉、賴毓芝 等編
2008 《追索浙派》。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曾祖蔭
1994 《中國佛教與美學》。臺北市:文津。
程頤、程灝
2008 《二程集》,王孝魚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黃文雄
2008 《日本留給臺灣的精神文化遺產》,洪平河 譯。臺北:前衛出版社。
黃永川
1987 《中國茶花之道》。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1995 《采芹齋花論》。臺北市:永餘閣出版社。
1996 《中華插花史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0 《世紀之約:二○○○年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1 《中華花藝概覽講義》。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2 《海國之春:二○○二中華插花藝術展專輯》。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8 <承天載物.寶器分花-論花器及其運用>,《寶器分花:2008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1 《建國百年花朝節花神祭典系列活動實錄》,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黃永川、巴東
2007 《2007花.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臺灣史續編八講》。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永川、戈思明
2004 《禪道與花:2004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5 《詩情花意:2005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6 《機盡造化:2006牡丹與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7 《妙趣凝香:2007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 《寶器分花:2008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9 《天光水影:2009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永川、戈思明、黃燕雀
2008 《寶器分花:2008中華插花藝術展作品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9 《天光水影:中華插花藝術展作品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永川、黃美香等編
2000 《中華花藝入門(五)瓶花基本型》。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黃永川、黃緞
1999 《生活花藝:捧花、花束、胸花》。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0 《二○○○年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1 《中華花藝概覽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2 《中華花藝入門(九)主使插》。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4 《禪道與花:二○○四中華插花藝術展專輯》。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5 《詩情花意:二○○五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6 《中華花藝二十週年專刊》。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7 《妙趣凝香-2007中華插花藝術展專輯》。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8 《玻璃花器的應用》。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9 《中華花藝探賾(一)理念花》。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9 《中華花藝探賾(四)造型花》。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11 《建國百年花朝節花神祭典系列活動實錄》。臺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黃光男、林泊佑
2000 《2000中華插花藝術展-世紀之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1 《2001中華插花藝術展-世代謳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謝文啟
2002 《海國之春:二○○二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3 《心靈色譜:二○○三中華插花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燕雀、林愛卿
1996 《民間插花: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專輯》。臺北:文建會、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聖嚴法師
2000 《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
葉海煙
2008 《人文臺灣的幸福夢》。臺灣:前衛出版社。
鈴木大拙
2009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林宏濤 譯。臺北:商周出版。
廖新田
2008 《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趙希鵠 等
2009 《觀賞彙錄 上冊》。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滕軍
2004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潘朝陽
2011 《儒家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蔡柏盈
2010a 《從段落到篇章:學術寫作析論技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010b 《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蔣麗麗
1995 《歐式花藝基礎篇》。臺北:唐代文化出版。
賴小蓉 等編
2011 《繁花盛事:插花藝術展》。臺中:臺中市中華花藝推廣協會。
戴寶村
2011 《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
譚怡令 等主編
2010 《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壽治
1989 《池坊插花要義》。臺北:池坊華道會臺灣支部
釋德普
2002 《真善美花道:靜思花語》。臺北: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2008a 《法華花雲》。臺北: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2008b 《妙花無量》。臺北: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四、其他
黃永川
2002 《中上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3a 《中下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3b 《高上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4a 《研一上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4b 《研二上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4c 《研二下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5 《研三上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5 《研三下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7 《高研上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8 《高研下中華花藝講義》。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
http://www.narahaku.go.jp/collection/d-751-0-1.html。參考日期:2012/9/4。
星雲大師論文集
2002 <佛教與花的淵源>。《星雲大師論文選》。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discourse/13.htm。參考日期:2012/9/4。
追索浙派
http://tech2.npm.gov.tw/cheschool/zh-tw/index.aspx?content=d_2_43。參考日期:2012/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